当年韩信“十面埋伏”围困项羽,为何还要留个口子“网开一面”?

第一背影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就是用兵之道,看似是“十面埋伏”,但其实暗藏玄机。围三缺一,就是韩信用兵的高明之处。


虽然项羽的楚军被汉军围困在垓下,但是楚军毕竟是精锐,难保他们不会做困兽之斗。你把他们全部给围住了,人一旦到了险境,就会不自觉地产生逆反,都已经没有活路了,人就忘记死亡,做最后一战,这对汉军来说得不偿失,而且难保项羽会从正面突围,到那时就很难消灭项羽了。所以韩信特地在他们后方留下一条活路,让他们有机会逃出去。


人就是这么奇怪,一旦有了生机,谁还会在送死?不对,不是送死,是“自杀”,所以楚军一旦看到了汉军的包围圈中有了退路,自然而然就会往韩信指定的“活路”逃窜。当然了,韩信也不会自己打自己脸,他已经为项羽和他的部众选择了死地,那就是乌江。

果不其然,项羽果真逃到了乌江江畔,面对着后有追兵,前走乌江拦路,项羽早已经失去了斗志,要不然他自个就能够逃过乌江,以他的本事,汉军很难围困他。但是失去了斗志,就等于失去了逃生的意志,面对着数百江东子弟。最后他自刎了。

一代人杰项羽就这样魂归了!


青史回声


楚汉相争一打就是四年,刘邦项羽在鸿沟对峙,韩信却在北方攻城拔寨,并且打败了项羽部将龙且带领的20万大军,龙且的失败让项羽感觉到了一丝丝害怕,所以他开始了与刘邦的和谈,双方决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归楚。

鸿沟议和之后,项羽带着部队准备返回彭城,但是刘邦在谋士的提醒下,认为现在是发动对项羽进攻的最好时机,所以中途折返,并且要求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合兵一处。但是韩信等人并没有来,刘邦在张良的提醒下,给韩信等人更高的赏赐,韩信这才出兵合围项羽。

项羽得知刘邦背信弃义,加快急行军的速度,但是最终还是被追上,并被围困垓下。根据《项羽本纪》记载: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下,加上张良的四面楚歌,楚国战士已经丧失的斗志,若是等到天亮,汉军发动总攻,那么楚军在士气低落、人员又少的情况下必定失败,所以项羽决定趁夜色突围。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羽夜色突围只带了800人,将十万人的大部队留下来做为掩护,因为大军一旦行动,必然会被汉军所发现,所以项羽只能带领少量人马突围。到第二天白天汉军才发现项羽逃跑了,灌婴带着5000起兵追赶,最终在乌江逼迫项羽自刎。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项羽的突围不能确定是否是韩信留有缺口,在我看来韩信留缺口的可能性很小。

古人讲围三缺一,但是那是需要将大部队放行的缺口,韩信很显然没有这样做,如果只是将项羽少量的部队放行,即使是项羽冲出重围,汉军派遣一支骑兵就可以追上项羽,项羽最终还是逃不了汉军的追缴,这种放行的意义不大。

总体而言项羽的突围与韩信没有很大的关系,他能突围出去主要的原因是利用夜色,加上十万大军作为掩护,这才能有小股部队突围的可能。


帝国烽火


我也来吹一波

围三阙一兵仙韩信发明的战法之一,给予敌军有逃生的希望,瓦解敌军的斗志,取得过很多奇效,这是赤裸裸的阳谋,无懈可击。

韩信嘲笑白起打长平之战,虽然全歼赵国主力,但是自己也元气大伤,秦国20年才恢复实力。如果对手是韩信,韩信早就趁你病要你命,根本不给秦国拖20年的机会。

再有貌似无敌的孙武,伍子胥,3万兵纵横天下,魏国武卒横行一时,如西方之斯巴达,古罗马兵团后来此等强兵都烟消云散。就是他们不懂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特点,他们每战必将敌军赶尽杀绝,而自己的损失也很大,最后老血流尽,遇到绝境被击破就全灭了。

历史上,精通此等兵法的人有成吉思汗,林育荣等,他们都基本是一生不败。

当然这只是韩信围歼战惯用的招数。韩信更加厉害的是撒豆成兵,极其高超的练兵技术,昨日还是败军之将,农田村妇,经过韩信一调教就成了战兵,几个月后,面对项羽,龙且,章邯等人精锐的军团居然能正面击败之。

当然韩信也不是兵家最高境界,最高境界只有胜利的象征,一生无敌,五国元帅的苏沃洛夫。


天堂160590167


只能说明韩信,谋略高深。

韩信用兵如神,已经取得了战场的主动权。

按说包围不就是围得死死的吗?

网开一面怎么能达到目的呢?

敌人顺着这个口子突围怎么办?

《亮剑》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李云龙独立团被日军包围,照着一个方向突围出去。

韩信不怕吗?

这就是韩信的高明之处,十面围城,四面楚歌。

楚军处于弱势,但是如果逼的太紧恐怕军士做困兽之斗。

战国时期秦军兵困邯郸,邯郸守军皆是老弱病残。一旦秦军入城,赵国就是家破人亡,因此赵国上下万众一心,拧成一股绳,竟然苦苦受了三年。

楚军可不是乌合之众,比之赵军更胜一筹,士气一时低落,一旦扭转过来,后果不堪设想。

即便不敌汉军,也能全身而退。

同样汉军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彭城之战就是例子。

项羽以弱胜强的又一著名战役。汉军五十万,楚军三万,结果汉军大败。

所以韩信也不敢逼迫太紧,留下一个口子就是让楚军士卒知道,有生还的机会。

这样潜意识中就不会拼命,只会想着怎么逃跑,如何跑的更快,消磨斗志。

《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这是韩信的攻心之策。


良人说史


垓下之战是楚汉的最后大决战,并没有所谓的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只是影视作品中虚构的情节。

垓下之战的总指挥应该是刘邦,刘邦当时是汉军的最高领导,他在军中,肯定是总指挥,只不过是处于幕后的决策者,前线总指挥是韩信。



兵法有云:穷寇莫追。意思是无路可走的敌人不要追,正因为敌人无路可走,所以就会狗急跳墙一般拼命,这样就能焕发出巨大的战斗力,这个时候的敌人正是斗志昂扬的时候,所以不要与敌人交战。

但是,如果能给敌人一条生路,敌人能看到活命的希望,就会拿命跟你拼,而是总想着从那条生路逃走,这是人之常情,而正因为有路可逃,敌人才会迅速溃败,放弃壮志,这个时候是击败敌人的最好时机。



同理,在垓下之战中,如果韩信打败并包围了项羽,如果能给项羽在包围中打开一个口子,让项羽军队放弃斗志,然后再一鼓击败,就会全歼项羽军队,虽然这个方法挺好,但当年的垓下之战并没有韩信网开一面的说法。

垓下之战是一场战略大决战,胜负决定了最终的胜利或失败,历史上的垓下之战时,项羽已经处于刘邦的战略合围 ,这一场军事上的战役由于刘邦政治上的极其成功,从而显得没有悬念,项羽的失败是注定的。



垓下之战时,项羽手上只有十万疲惫、缺粮、缺少装备的楚军,而刘邦为首的汉军联盟约有70万人,汇集了当时天下所有诸侯势力,如韩信、彭城、英布及刘邦本部,项羽在当时不仅处于军事包围,也处于政治包围,因为刘备拿下仅余江东和鲁地之外所有的楚地。

垓下之战韩信作为前锋,率领三十万大军首先进攻项羽,项羽以十万楚军迎战,结果韩信战败后退,项羽率楚军追击韩信军队,然后两翼的孔将军和费将军各率十万大军攻击项羽的两翼,双方混战中,韩信又带着败军回过头来回加入战局,项羽面临三面攻击,楚军战败退回垓下城中。



虽然首战失利,虽然十万楚军被近70万汉军团团包围,可是韩信并没有打算将包围圈放开一个口了,而是将楚军紧紧的围在垓下,正因为这种紧密的包围,因此在后世将这种紧密包围称为十面埋伏,意思就是四面八方都有埋伏,言外之意就是根本没有地方可逃走。

然而这还不够,韩信还利用四面楚歌的攻心计谋瓦解了楚军的斗志,在重重包围之下,四面八方唱起了楚歌,项羽手下大多都是楚人,一听到楚歌 都以为楚地被汉军攻陷了,就再也没有斗志了,军心被瓦解。



关于“四面楚歌”之计是谁出的,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也许是韩信,也许是张良,但四面楚歌之度才是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四面楚歌之后,原本还想负隅顽抗的项羽,也失去了继续抵抗的决心,而是挑选 了八百多员楚军精锐,江东子弟,随自已一起突围。

注意,项羽的突围不是韩信放了一个口子,韩信并没有这么做的必要,因为楚军已经失去战斗力和意志,又在重重包围之下,没有必要还用欲擒故纵之计,反而增加抓捕项羽的难度,根本不可能。



项羽的突围就是自已军事才能的体现,是靠着硬碰硬突围出来的,你想想韩信三十万人硬碰硬碰都没有打胜过项羽十万残卒,在当时的时代,能跟项羽硬碰硬的人物还没有出生,包括韩信也不能。

即使是项羽手下只剩下28个人,仍然能像入无人之地一样斩杀了上百汉军,到最后楚军全军覆没,全部战死,项羽也没有投降,战至最后,项羽自杀而死,这不是韩信故意留的口子,项羽自杀都是临时决定的。



原本项羽的求生欲望是很强的,所以才会带着八百壮士突围逃走,但项羽在准备乘船离开时,听到船 公所说的话,一进悲愤交加,想起自已带出来的八千江东子弟全部战死,觉得自已没有脸面回去见江东父老,于是自杀而死。

如果项羽不自杀,根本就没有人能杀得了项羽。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1.垓下之战是刘邦指挥的,刘邦是历史上亲征最多的皇帝,从沛县起义到平定英布叛乱,十几年刘邦一直冲在战争前线,刘邦深通军事,有丰富的指挥经验,又有张良陈平随行参谋。所以指挥垓下之战是顺理成章的。在垓下之战前的陈下之战才是主力决战,楚军在固陵之败东逃到陈县,汉军面对退却的楚军主动出击围项羽于陈下。刘邦帅领汉军就主动出击,先【围项籍於陈,大破之】,在陈下斩杀楚军十几个大将。【 羽败,利几为陈令,降 】陈下项羽大败,陈公利几投降,汉军占领陈县。

项羽东逃到垓下,随即在垓下遭到汉军及诸侯军的包围。所以垓下之项羽所率领的只是陈下之战的残兵败将,已是强弩之末。汉军是楚军的6倍,刘邦已经稳操胜券,加上刘邦已经对韩信不信任了,根本不可能让韩信指挥垓下之战,把韩信军安排在前锋的位置上,是为了让其当炮灰。

2.十面埋伏是后人虚构的,《史记》上没有。四面楚歌是张良之计。信吹们把这些都算在了韩信头上,是靠虚构情节,移花接木的方法来吹嘘韩信。垓下之战刘邦为总指挥,张良陈平韩信等负责参谋。

3.以《史记》吹嘘韩信的风格,如果垓下之战是韩信指挥的,肯定会明确交待。但是史记上并没有明确交待是谁指挥的。《淮阴侯列传》中对垓下之战是一笔带过“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为什么不交待呢?因为是刘邦指挥的,不交待可以使人们误以为是韩信指挥的,进而达到贬低刘邦的目前。


wangbabulao


韩信“十面埋伏”击败了项羽这种说法还是比较流行的。可是《史记》《汉书》等正史并没有相关的记载。

有记载的一个是《前汉书平话》:“垓下聚兵百万,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里山前,信定十面埋伏,逼羽乌江自刎,万里江山一归汉业。”该书由元人编刊,叙事主要依据正史,细节多采用民间传说、元曲剧目等。

另一个就是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磅礴激昂,确实好听。但此曲产生于何时尚无定论。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有相似记载。曲谱最早见于公元1818年的《华秋频琵琶谱》。

所以可以推测,韩信“十面埋伏”击败项羽,是后代话本小说为了丰富情节、渲染气氛,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杜撰的手段。琵琶曲是对历史的一种艺术再创作。但随着广泛的流传,人云亦云,也认为这是史实了。就像现在火爆的电视剧也洗白了一些历史人物。



《史记》说的是,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各路联军合围垓下,要包项羽的饺子,气吞山河的项羽怎肯束手就擒,和韩信刚正面。韩信先进军不利,退后,左右两翼大军杀出,自己再反杀一波,项羽大败。晚上,汉军嗨唱楚歌,唱得楚军思乡情切,毫无斗志,唱得项羽大惊,以为汉军尽夺楚地。

晚上,项羽带领八百骑兵向南突围成功,渡淮河,走阴陵,被老农骗到沼泽地里来了一波减速,后面灌婴率领的五千骑兵追上了,等到了东城,无法脱身,身边也只有二十八骑了。勇猛的项羽带着二十八骑硬是在五千汉军中纵横一波,证明自己认为的非战之罪,实天亡我。最后来到乌江,发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感叹,自刎而死。



十面埋伏不存在,网开一面更不存在。实力上,项羽只有征战多年、人困马乏、缺粮少助的十万楚军,再加上汉军一曲楚歌扬,楚军皆断肠,哪有什么军心;汉军刘邦、韩信、彭越、刘贾、周殷等率领六十万大军。态势上,楚军已被汉军合围。这种情况,要么是打歼灭战,要么是先围而不歼,瓮中捉鳖继续消耗,最后还是歼灭。

垓下之围,可以说是刘邦苦心经营多年大战略包围项羽的最终成果。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机会不易,失不再来,不可能放弃的。心理上,刘邦被项羽在局部战场上吊打多年,早就怕了,恨不得项羽早点失败死去。所以不惜封赏韩信、彭越,让他们速速带兵合围项羽,毕全功于一役。


云迹乐谈


韩信,围三缺一?不可能的事情,这件事情绝对不可能发生在亥下之战,这场战役太重要,必须得把项羽给玩死,否则那接下来面对的将是楚国老百姓无穷无尽的追杀。

我们去看一下在亥下之战里面汉军做的各方面的准备,无论是《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等一系列的东西,都是为了把项羽彻底消灭在这个地方!

有人说亥下之战是刘邦指挥的,这就让我想起了韩信曾经对刘邦说的一句话,说你顶多也就带领10万左右的军队,亥下之战指挥的所有大军多达40万,而且很多都并不是属于刘邦的军队,刘邦凭什么去管理这些军队呢?我估计说这个说法的人有点没看历史,在这之前刘邦和项羽曾经都去求韩信,要求他加入自己的阵营,就是因为韩信当时的实力,无论加入哪一方都能保证那一方的胜利,很明显,打仗的时候谁拳头大就听谁的,况且韩信打仗已经攻下了整个北方军事能力没有任何话讲,所以大家都挺韩信的命令听韩信的指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除非没脑子才会想着把指挥权交给刘邦了,万一再来一次彭城之战?从经过结果方法来讲,这都是韩信的手柄,刘邦他没这手段!

当然只不过提一些题外话,看见某些人在那里自吹自捧,不说两句不舒服。

当然跟法上面确实对于这个方法有过记载为三缺一,通过心理战彻底击溃包围的军队,这是可行的,能够大大的减少损失,但是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就当时的情况而言,韩信的军队必须要做到四面围攻,而且不能放走任何一个人,这一次韩信的军队兵力足够四比一的比例,这样的富裕仗,如果不能够把对手给全部为奸了,那简直就是对于自己最大的侮辱,如此庞大兵力集结绝不可能仅仅只限于把对方给击溃这样的情况,而是能够全歼对手毕其功于一役。

对于刘邦来讲,他也明白放虎归山究竟有什么的危害,一旦放项羽回家,那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去蜀中的刘邦?(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所以刘邦这一回也绝对不会放过像与韩信,如果把为三缺一的战术报告递交给刘邦,按照刘邦的脾气,就算是砸锅卖铁也得组织一局军队,把那最后的缺口给堵上。

这场战役如果使用为三缺一的战法,你项羽作为整个楚国军队的首脑和鑫,他是最有可能突围出去的,就好像当时乌江边上的那个庭长对项羽所说的那样,江东还有人口百万,足以称王称霸刘邦的军队要想逾越过江东,去跟江东子弟对战,那势必幼师一场恶战,统一天下的进程又会被延长,而接下来面对的情况就是如何分配项羽手里面的土地,也就是说如何瓜分战利品又会闹出矛盾,此时的刘邦还没有底气去直接面对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挑战者。

所以说喂三缺一这根本不可能,韩信也不可能放开一个面,让项羽自己突围,这场战役就是要把项羽给彻底玩儿死,当然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也确实有本事。率领800个骑兵直接突出了重围,这是他自己靠着真刀真枪打出来的一条路。

由于历史上面对于这段记录记录的并不是很详细,而且有些人看历史书的时候总是会忽略这一段,所以他们觉得韩信肯定是缺了一个面儿,然后让项羽自己跑出去了。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项羽突围的时候,一开始带了800个骑兵,打到最后剩下多少个28个,直到逃到乌江边最后全部死亡,800个骑兵全部死在了冲锋的路上,没有一个逃跑的!


漩涡鸣人yy


当年韩信“十面埋伏”围困项羽,为何还要留下口子“网开一面”?首先正史上记载项羽在垓下被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确实可以称得上“十面埋伏”,但却没有“网开一面”这种说法,因为项羽是夜里听到四面楚歌,心态崩了,突围而出,而汉军是第二天才发现的。如果真是故意“网开一面”,也不会让项羽差点逃脱了。



垓下之围

当时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而后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建议,单方面撕毁和平协议,反身直追还在慢慢返回祖国的项羽,并联系韩信,彭越共同出兵攻打项羽,谁知到了约定地点,这两位放了刘邦鸽子,刘邦又被项羽胖揍了一顿。之后只能通过封王许愿的手段才喂饱了诸侯,统一了战线,齐心协力与项羽决战垓下。


而刘邦不知是有自知之明,还是想借机消耗各位异性王的实力,他老人家就躲在后面观战。

四面楚歌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史记.高祖本纪》

所以“四面楚歌”对项羽的打击才是致命的,使一向无畏的楚霸王顷刻间丧失了斗志,本来以项羽之武勇,就算败,也不会败的如此之速,别忘了破釜沉舟是项羽的看家本领。

霸王陨落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史记.项羽本纪》

从“直夜溃围而出”和“平明,汉军乃觉之”,可以看出项羽是在夜里经过一番苦战突围而出,而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发现项羽逃掉了。而本来项羽还是有一线生机的,后来迷路了,问路被坑才被汉军追上的。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史记.项羽本纪》

总结:楚霸王项羽因垓下一战兵败身死,天下易主,但他的勇武无双确实让人敬佩,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不肯过江东的执着与无奈。而一代兵仙韩信也因此战到达人生巅峰。


临石观海


《孙子兵法》曰:“归师勿遏,围师必缺,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兵圣孙武告诉后人,用兵切勿和一心死战的军队作战。所以要给敌人留下一些希望,避免敌人拼死作战。

韩信深通兵法,被后人誉为“兵仙。”按常理来说,韩信会按兵法上说的,网开一面,给敌人留下一条生路。但是,事实上韩信没有这么做。韩信恨不得毕其功于一役,一战就彻底消灭对手。

因为对手太可怕了,对手是神勇无比的项羽。项羽只要存在一天,刘邦和其他诸侯就无法安心。谁知道项羽会不会象在巨鹿和彭城一样,突然来个大翻盘。

据司马迁的《史记》所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对“兵少食尽”的项羽军,还要“兵围数重。”包围一重怕搞不定项羽,硬是包围了几重才放心。可见刘邦和诸侯的决心之大,项羽不死,就决不罢休啊。

韩信对项羽是丝毫不带客气的。项羽发现不妙时,是怎么办的呢?《史记》载:“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韩信精心包围了数重,还被项羽的800多人击溃,突围而去。要知道,项羽军中已经饭都吃不饱了。项羽这支800多人的小部队,是饿着肚子的打破了几十万人的几重包围圈。

发现项羽突围而去,韩信立刻派出汉军的骑兵部队穷追不舍。在乌江边上时,终于再次追上了项羽。

此时,项羽本可以顺利渡江回到江东去的。临上船时,突然觉得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于是项羽拒绝渡江,与剩下的人和汉军死战。随从死尽后,项羽也身受重伤。项羽突然看到汉军中有熟人,就说道,我送你个人情,你拿着我的头去领赏封侯吧。然后,项羽拔剑自刎而死。

项羽真的神勇无比,若是心理素质好些就安然无恙的回江东去了。真如此的话,韩信的十面埋伏就杀不了项羽了。

整个过程中,韩信都没有网开一面。项羽从垓下之围中冲突而出,靠的是自己的本事,真刀真枪的杀出去的。(本文原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