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兒童讀經的淺思

當下社會,教育上出了一些問題,但凡是個人都可以察覺到。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清王朝覆滅後 如何正確進行道德教育 這是民國初擺在教育工作者眼前的難題 但是100年過去了! 這個問題解決了沒有? 並沒有。郭秉文說過:由於經學是人類高尚思想與言論的寶庫,它以個人、家庭與群體責任為主題,受到經學陶鎔訓練的人能養成一種高尚的道德及優美穩定的品質。中國人正是接受了這種訓練才保持住這種優良和穩定的道德,從而使得中國文明維繫長時間強盛不墜。

這段話表明:時間越久, 中國學生的道德問題會越嚴重。陶行知提出對全體國民進行生活教育,這個觀點是很好的。在民國那個戰亂不斷,社會動盪,苦難不斷的時代 不需要強調生活教育 人民自然懂得忍辱持戒。近些年來,飽暖思淫慾,媒體大發展,網絡大發展,但是我們這個時代並不是精神大發展的時代,是一個精神空洞的時代。對於榮辱是非善惡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這一點在年輕人裡面尤為顯著。

十幾歲殺人的惡性案件,不能說越來越多,但是越來越惡劣。校園暴力成為一個全民討論的話題,網上也傳播出很多中學生毆打父母,爺爺奶奶的新聞。這些絕對不是因為網絡媒體的發達才顯得案件很多,而是真的很多。當前中國青少年犯罪佔全部犯罪的70%以上,其中15-16歲的少年犯罪又佔青少年犯罪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率急劇上升,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我不認為這是法制不健全的原因,這不是一個法律問題,而是一個道德問題。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商周時期 六德六藝是教育重點 加上禮樂教育構成了當時的教育制度 春秋晚期 禮樂崩壞 弒君殺父現象很多 道德淪喪 孔夫子創立儒學 上承周公 下啟百家(錢穆 墨家 法家 縱橫家皆為儒家影響) 自漢朝到清朝 讀經教育未嘗廢止 至於清朝晚期實行新學制 讀經仍是教育的主要內容(小學一週讀經13小時 中學12小時) 民國大師 很多都是從清末新學堂培育出的

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 普通來看 昂揚向上的大時代 必有文化的興盛 。

但就目前來看能夠行得通的 也就是讀經教育了 在兒童階段 競爭壓力較小的階段 讓孩子接觸古代經典 比如論語 大學 千字文 唐詩 宋詞等 但是存在一個問題 到底是閱讀原典 讀白文還是釋文與白文結合起來 現在很多人贊成讀原典 不求理解 只求誦讀 達到多誦成背的效果 待到兒童長大在生活中體會到聖人所傳道理 成為聖人的學生 我認為這種觀點很好

但是不符合教育規律 與現實情況

1 自從民國推行白話文改良以來已經100多年了 古時的語言環境與如今以是大相徑庭 比如 漢朝古文經翻譯起來就很費勁了 到了晉朝 對於論語已經是多有歧義了 更不要提當今的孩童了 古代的語言環境與今天不一樣

2 現代人急功近利 通過 量子波動數獨 與啟智機 就能看到 現在的家長妄圖一勞永逸 如果只讓他讀白文 而不去讓孩子理解 必定會遭到家長這方面的阻力 我們要在行古道的基礎上 退一步 無可奈何的退而求次 總比進而求無要好

3 孩子誦讀 既然是為傳承文化 培育道德 就該有社會實踐不然達不到知行合一 但是 行在哪裡? 沒有行,現在的孩子沒有社會實踐,還不讓孩子瞭解文章意思,這連“知” 都沒有了 苦廢心血

4 這篇文章 是如何進行道德教育 以期減少惡性暴力案件 那麼少年15歲之前他應該瞭解到是非?如果不瞭解文中含義,那又何來是非與智慧呢?

5 6 7歲的孩子 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 好奇 求知是他們的特點 並且注意力是不易集中的 既不能斷了孩子的好奇心 又不能逼迫他們刻板讀經 這需要一種引導 一種智慧

礙於著者無真才實學 所以未敢全部拋開觀點 也未敢高談闊論 只是為讀這篇文章的師友 提出一種鄙陋的參考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