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儿童读经的浅思

当下社会,教育上出了一些问题,但凡是个人都可以察觉到。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清王朝覆灭后 如何正确进行道德教育 这是民国初摆在教育工作者眼前的难题 但是100年过去了! 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 并没有。郭秉文说过:由于经学是人类高尚思想与言论的宝库,它以个人、家庭与群体责任为主题,受到经学陶镕训练的人能养成一种高尚的道德及优美稳定的品质。中国人正是接受了这种训练才保持住这种优良和稳定的道德,从而使得中国文明维系长时间强盛不坠。

这段话表明:时间越久, 中国学生的道德问题会越严重。陶行知提出对全体国民进行生活教育,这个观点是很好的。在民国那个战乱不断,社会动荡,苦难不断的时代 不需要强调生活教育 人民自然懂得忍辱持戒。近些年来,饱暖思淫欲,媒体大发展,网络大发展,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并不是精神大发展的时代,是一个精神空洞的时代。对于荣辱是非善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这一点在年轻人里面尤为显著。

十几岁杀人的恶性案件,不能说越来越多,但是越来越恶劣。校园暴力成为一个全民讨论的话题,网上也传播出很多中学生殴打父母,爷爷奶奶的新闻。这些绝对不是因为网络媒体的发达才显得案件很多,而是真的很多。当前中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以上,其中15-16岁的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不认为这是法制不健全的原因,这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商周时期 六德六艺是教育重点 加上礼乐教育构成了当时的教育制度 春秋晚期 礼乐崩坏 弑君杀父现象很多 道德沦丧 孔夫子创立儒学 上承周公 下启百家(钱穆 墨家 法家 纵横家皆为儒家影响) 自汉朝到清朝 读经教育未尝废止 至于清朝晚期实行新学制 读经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一周读经13小时 中学12小时) 民国大师 很多都是从清末新学堂培育出的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普通来看 昂扬向上的大时代 必有文化的兴盛 。

但就目前来看能够行得通的 也就是读经教育了 在儿童阶段 竞争压力较小的阶段 让孩子接触古代经典 比如论语 大学 千字文 唐诗 宋词等 但是存在一个问题 到底是阅读原典 读白文还是释文与白文结合起来 现在很多人赞成读原典 不求理解 只求诵读 达到多诵成背的效果 待到儿童长大在生活中体会到圣人所传道理 成为圣人的学生 我认为这种观点很好

但是不符合教育规律 与现实情况

1 自从民国推行白话文改良以来已经100多年了 古时的语言环境与如今以是大相径庭 比如 汉朝古文经翻译起来就很费劲了 到了晋朝 对于论语已经是多有歧义了 更不要提当今的孩童了 古代的语言环境与今天不一样

2 现代人急功近利 通过 量子波动数独 与启智机 就能看到 现在的家长妄图一劳永逸 如果只让他读白文 而不去让孩子理解 必定会遭到家长这方面的阻力 我们要在行古道的基础上 退一步 无可奈何的退而求次 总比进而求无要好

3 孩子诵读 既然是为传承文化 培育道德 就该有社会实践不然达不到知行合一 但是 行在哪里? 没有行,现在的孩子没有社会实践,还不让孩子了解文章意思,这连“知” 都没有了 苦废心血

4 这篇文章 是如何进行道德教育 以期减少恶性暴力案件 那么少年15岁之前他应该了解到是非?如果不了解文中含义,那又何来是非与智慧呢?

5 6 7岁的孩子 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 好奇 求知是他们的特点 并且注意力是不易集中的 既不能断了孩子的好奇心 又不能逼迫他们刻板读经 这需要一种引导 一种智慧

碍于著者无真才实学 所以未敢全部抛开观点 也未敢高谈阔论 只是为读这篇文章的师友 提出一种鄙陋的参考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