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历史思想家


刘伯温是一个人尽皆知的传奇人物,他辅佐朱元璋建立起了很大的军事格局,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进而进伐中原,为朱元璋建都立业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就来看他的几个传奇小故事。

话说朱元璋在内战中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乱世枭雄,于是在公元1368年称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称帝后,没有小富即安,马上派徐达、常遇春领兵25万北伐蒙古。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徐达和常遇春已经收复了山东大部,河南全境。之后,朱元璋带着刘伯温特地从南京跑到开封,在商讨军事。会议达成这样的决定:留冯胜驻守开封,让徐达和常遇春继续带兵取道山东,攻打大都。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洪武元年七月丙申,太祖车驾发汴梁,还京师,以副将军冯宗异(冯胜)留守,徐达遂檄诸将会于东昌,时闻元大都红雾及黑风起。刘基曰:“示元亡,其主遁矣!”

翻译成白话就是:朱元璋在开封安排好徐达等人的任务后,原本打算回南京,此时,有传闻说元朝大都出现红雾,伴随这黑风。刘伯温于是说:红雾、黑风预示着明朝将代替元朝,元朝灭亡后,“元主”将要逃跑了。

事实证明,刘伯温的 “示元亡,其主遁矣”7字预言是正确的。徐达和常遇春此次北伐,半步。徐达等人一鼓作气,用两年多的时间,收复了西北,把从唐朝末年丢失的燕云十六州,历经400多年后重回汉人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元顺帝北遁后,朱元璋马上进行了追穷寇之举,然而徐达虽然打出关外,最终却没能捉住元顺帝。直到公元1370年,元顺帝在引昌病逝,朱元璋听闻后百感交集,给他上了一个尊号为“顺”,这便是“元顺帝”的来历。

因为刘伯温的预测的名气越来越大,在老百姓的心里,刘伯温就是一个神人了。当然,刘伯温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相传,有一次江南地区大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朱元璋知道以后,内心是十分的焦灼,想要帮助百姓却无能为力。

这个时候,朱元璋问刘伯温应该怎么办,刘伯温回答道,老天爷不下雨,说明有冤情,你应该检查一下牢狱里面有没有冤情。朱元璋大查以后发现,有不少冤假错案,处理完这些案子,就下雨。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让刘伯温当御史中丞,一次朱元璋要出去游玩,把朝廷大事托付给刘伯温,让他辅佐太子,于是刘伯温就大开杀戒,严惩了很多贪官。

朝廷中有很多都讨厌刘伯温,因为他杀了很多贪官,于是等朱元璋回来以后,就弹劾刘伯温。正巧,那段时间又有大旱灾,朱元璋问朝廷大臣,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办。

刘伯温说,战死的将士尸体得不到安息,筑城墙的工人尸体还没有人来收,解决了这两个事情,就会下雨了。

结果朱元璋照做后,可是他很快生气了,因为天并没有下雨。质问刘伯温时,刘伯温低头主动认错,说了4个字:我失算了。

当然,也有人说刘伯温宁可自已名誉受损,也要借下雨这个预言来传达百姓们的呼声,提醒朱元璋善待为他卖命的士兵们。因此,刘伯温尽管这次因为“失算”而掉落“不败预言”的神坛,但他却受到了百姓和士兵们一致好评。

无独有偶,相传朱元璋一统天下后,主张对“不安份”的日本进行赤裸裸的打击。但刘伯温却极力劝阻朱元璋不要攻打日本。

刘伯温的理由是8个字:元朝就是前车之鉴。原来元朝共对日本进行了两次军事打击,第一次是“文永之役”。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率领蒙汉高名丽共计三万两千人,驾驶大小战舰九百多艘攻打日本。十月九日,元军登上对马岛,岛上日军被全歼,日本幕府召集各诸侯国约十万大军迎战,元军开始进行得还是蛮顺利的,但后来考虑到后援不够,所以很多元军将领主张撤退,所以忻都就下令撤退。然而,就在撤军的当天晚上,遇到更为强大的劲敌——台风,无数战舰毁坏,一万三千多士兵葬身海底,最后回去的只有一万多人。折损大半。第一次东伐日本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是弘安之役。公元1281年,元军派二十万大军进攻日本。但日本方面却早有准备,早在沿岸建了石墙,准备了很多经过改过的弓箭,静候元军的到来,果然,元军的战舰几次强行登陆都失败,只好在海上漂泊一个多月。结果一个月以后,再次出现意外,台风又出现了,经过四天台风洗礼,元军的很多战舰都沉了,很多元军被围困在海滩上,最后很多元军战死,几乎全军覆灭,最后只有几千人回到了元朝。第二次东伐日本以失败告终。

明军的点将虽然不是元军所能比的,但连年征战,而且面对的是以逸待劳的日本防守阵团,成功的概率并不高,再加上无孔不入的台风随时会出现,因此,刘伯温极力劝阻朱元璋征日了。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原本臣服于元朝的藩属国也都转到了明朝,然而在我国周边的小国里,唯独日本没有臣服于明朝,还把朱元璋的使臣杀了,朱元璋想要发兵攻打日本,刘伯温确一再阻拦,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为大家简单明了的谈谈!



其实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就是刘伯温认证日本此举并非是有心的!

在我国元朝的时候,因为日本没有像元朝臣服,元朝的皇帝忽必烈就派人征讨日本,虽然最后没有征讨成功,但是对于日本的打击来说也是够惨的了,所以在那个时候日本就开始痛恨中国人了!



而朱元璋派遣的使臣日本人以为是元朝的人,因此才一怒之下杀了朱元璋的使臣(这也是刘伯温认为日本不是有意的原因)!

第二;就是当时明朝的国情了

在朱元璋想要攻打日本的时候,明朝发生了自然灾害,加上明朝初年百姓刚刚经历过战乱,需要和平的年代来生产和耕田,在刘伯温劝说后,朱元璋也意识到明朝此时确实不易攻打日本,刘伯温一再阻拦,所以朱元璋也就放弃了征讨日本的想法!



总结;要按照刘伯温的意思,明朝刚建立,没有能力在继续战斗,要养民生息,虽然说元朝当时灭亡了,但余孽又在北方建立了北元,此时出兵也是对大明不利的。最主要的就是,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易守难攻,就是打下来了,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不好管理!


武大官人


刘伯温的能力,在中国历史上可是排的上号的人物,他能掐会算,通晓天文地理,可以洞察天机。很多人都喜欢刘伯温,唯独一件事情,成为了他的污点,那就是当年明朝的时候,朱元璋要攻打日本,但是刘伯温给誓死劝阻了,这还不算,朱元璋当时听了刘伯温的话,写了一个祖训,把日本列入了不征之国的名单,也就是说,明朝只要还在就永远不可以攻打的日本,于是,中国再也没有攻打过日本,很多年之后,日本攻打了中国,为中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刘伯温劝阻朱元璋这件事也一直被人诟病。那么,如此聪明的刘伯温怎么犯了糊涂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刘伯温非要劝阻朱元璋灭掉日本呢?

其实刘伯温有他的考虑,虽然当时的日本一分为二,分为南北朝,在分裂的日本时期,去进攻日本本来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但是刘伯温认为,朱元璋此时不应该去进攻日本,因为在元朝时期,曾经就攻打了两次日本,但是元朝没有占到任何的便宜,还损失惨重。

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元军浩浩荡荡去了32000人,900多艘战船登陆对马岛,这一次的出征日本很顺利,将对马岛的日本人全部灭了,这时候,日本的幕府组织的十万人杀来,这一次的进攻,忻都在属下的劝导之下,选择了见好就收,只是元朝没想到的是,在撤退的前一天晚上,日本刮起了台风,本来占了大便宜的元军却没能全身而退,被台风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回到家的时候就剩下13000人了。

元朝在第一次进攻之后,占了一点小便宜,随后被台风袭击,心有不甘啊。于是再一次组织了对日本的进攻,这次的被称为弘安之役,规模极大,足有4400多艘战船出征,人数更是高达二十多万人,浩浩荡荡的就要扫平了 日本。

结果到了日本的时候,日本选择了坚壁策略,在海岸上筑起了高强,架起了强弩,元军无论如何也无法强攻上岸。在尝试了多次强攻之后的元军,有点士气低落,没想到这小日本这么难缠。

元军在日本的四周晃悠了一个月,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日本的台风又来了,本来必胜的元军,却再一次被日本的台风给收拾了,元军只好撤退,十分狼狈。日本就在这种情况下,一脸蒙圈的状态下,获得了胜利。

元朝两次大规模的进攻都没能拿下日本,全是被台风给击败,如果明朝军队前去,恐怕依然无法对付台风,除非能够速战速决,但是明朝的水军恐怕也难以做到。出于这种考虑,刘伯温就劝朱元璋不要去攻打日本。

朱元璋一想啊,那就不打日本了吧,派个使臣去劝劝日本的良怀,让他赶紧称臣,给点钱就算了。

于是朱元璋派了使节前去日本,结果没想到,使臣到了良怀那里,被日本人直接给砍了,留了两个活口回来报信,还带了一封信,信中说了一大堆,说明朝怎么怎么样,他们日本怎么怎么样,你要是非得打,日本也不怕。

朱元璋能受得了这个吗?虽然大明朝初建,但是明朝的水军不是盖的呀,他朱元璋自然要出一口气,但是刘伯温还是觉得不妥,就希望使用别的办法来惩治日本,惩治日本不打他的话,就只能用海禁了。

在海禁之下,日本的矛盾又爆发了,有的日本武士没吃的了,就坐船来到咱们大陆,伙同当地的一些不法分子,形成了一股倭寇势力,对明朝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你去抓他们吧,他们就立刻登船逃跑了。一看效果不错,这日本的良怀就在背后支持他们。

朱元璋又派使臣去日本,让良怀消停点,不要骚扰大明朝边境。这一次良怀还是挺乖,表示臣服明朝,每年给进贡,但是这倭寇的骚扰却一直没断。

朱元璋真想灭了日本,但是他也明白,没那么容易,而且国力也不允许,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在刘伯温的苦劝之下,朱元璋顺坡下驴,还留下遗书,让后代不许攻打日本,给了日本喘息和发展的机会。


刘伯温劝朱元璋不打日本,在当时看来是对的,因为他们打日本的风险很高,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多年以后,日本给咱们中国造成了多大的危害,国耻永不敢忘,更没资格原谅。



野史日记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我来说说我知道的吧!

关于日本的来历,说法最多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长生不老,派遣手下方士徐福,为他四处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在多次寻找无果的情况下,徐福对秦始皇说海外有个蓬莱仙岛,上面住着神仙,我到那里为您寻求不老仙药,秦始皇听说有这么个地方很高兴,于是为徐福造了一艘大船,给了他无数的金银财宝,并为他配上了3000童男童女。而徐福却带着童男童女及金银财宝到了现在的日本建立了日本国。

这个说法的真实性虽然有待商榷,但日本是个野心勃勃的民族却是事实。虽处弹丸之地,却不断的骚扰我国领海,以至于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位帝王要将其灭族!

第一位就是元朝时期的忽必烈,他的蒙古铁骑曾横跨亚欧大陆。在当时忽必烈也曾派兵想灭掉日本,但由于他的军队不擅长水战,而攻打日本必须要跨海,忽必烈军队在海上经过两次尝试失败后,遂放弃了攻打日本!



第二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后,曾派使臣前往周边小国递交国书,希望它们称臣并朝贡,其它小国面对强大的明朝都俯首称臣,而派遣到日本的2名使臣却被日本人杀了一个,另一个人带回了日本亲王的回信,上面写着“天朝有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意思就是你来打我吧,我奉陪!


面对挑衅朱元璋气愤不已,要派大军征战日本,这时刘伯温对朱元璋说:“日本乃是撮尔小国,蛮荒之地,劳师远征耗资巨大而收益低微。况且海战也并不是明军的强项。”

朱元璋一想也是,自己刚建立大明应该休养生息扩充国力,如果再劳民伤财的攻打日本,必将引起国内哗变,所以朱元璋宽容的放弃了攻打日本!

当然朱元璋的宽容并没有得到日本回报,在明朝后期它们更加肆无忌惮的侵略大明领海,朱元璋要知道它们是这德性,当初肯定会不顾一切的派兵将它们灭族。


唐古看今


毛泽东认为历史最能打仗的皇帝,第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二就是朱元璋。李世民平突厥、征高丽,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吞安南(越南),难道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朱元璋吞并不了日本吗?更何况日本那时还是南北朝,怎么看都能轻易拿下日本呀!一些人认为,要是朱元璋当时挥师日本,让日本成为我们的一个省,哪里还有后来的甲午之耻、抗日之苦呀!?甚至个别人偏激地认为,都是朱元璋听信刘伯温惹的祸,都是刘伯温誓死阻拦朱元璋惹的祸。

一些人固执地认为:要是没有刘伯温的阻拦,尤其是誓死阻拦,日本一定要成为大明朝的一个省——倭奴承宣布政使。这“誓死”两字简直是说神一样的刘伯温是日本在明朝的卧底、汉奸似的。真的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明初朱元璋为什么不灭日本?这一切福垊还要从倭寇说起。

一提倭寇,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戚继光、俞大猷还有就一个操控日本人为他卖命而他又绝对不听命日本天皇日本幕府将军的“大汉奸”汪直。其实倭寇早在元朝时期就有了,不过朱元璋时期已经很猖獗了,很意外吧。

《湖南宪副赵公神道碑》载,至元年间(1335–1340),赵天纲曾奏称“山东傍海诸郡,奸盗潜通岛夷,叵测上下,数千里无防察之备,请置万户府益都,出甲兵、楼橹以制其要害,凡七十二处。

当年朱元璋先灭陈友谅,再平张士诚,又灭陈友定以及方国珍。福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陈友定跟陈友谅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其实陈友谅原本不姓陈,只因他爷爷谢大爷是赘婿才冒姓陈的。因为朱元璋对江南比较苛刻,江南北部的老主人张士诚和江南南部的老主人陈友定还有方国珍的残余势力,就流亡到海上继续抗击朱元璋。

他们这不是作死吗?他们当然知道这是以卵击石、飞蛾扑火,于是就勾结日本失业的武士、渔民、豪强、农民还有一些走私的海盗、奸商,不断侵犯沿海地区,他们甚至得到日本南朝怀良亲王的支持。1369年正月,他们来势汹汹都侵犯到了山东承宣布政使沿海府州县,抢劫美女、财物屠杀男人,然后就跑了。

1369年三月朱元璋让杨载出使日本南朝,目的只有二:臣服明朝,不支持倭寇。杨载当时说:赶紧过来称臣跪拜吧,不然你就好好练兵吧。再在我们沿海闹事,灭了你!良怀亲王的回答,杀了大明五名使者,埋汰祸害剩下两名使者后还关押两天就让他们回去报信了。然后就是,1369年四月侵入苏州、崇明,抢劫杀人,官府缉拿,捉住92人。并在山东布政使沿海府县,以及浙江布政使温州、台州、明州劫掠,并劫掠福建布政使沿海州府。

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回应的呢?

朱元璋勃然大怒,实行海禁——寸板不许入海。同时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南朝,目的还是胡萝加大棒,批评日本让它称臣不支持倭寇。结果赵秩一到日本就被良怀给抓了,良怀的理由:朱元璋为什么让一个蒙古的后裔来招抚啊。想当年元朝的派老赵说尽好话,结果却是“先礼后兵”。老赵做了郦食其,蒙古将军做了韩信,若上天保佑,祖宗有灵,日本就灭了。

赵秩的解释:大明皇帝聪明神武,蒙古就被他老人家(那时朱元璋才40来岁)赶到北方苦寒的漠北了。而且我也不是蒙古使者的后代,你要作死你就作。有种你打我大明啊!

良怀亲王赶紧满脸堆笑,好茶好酒招呼着。还让人写好降表奔赴大明称臣,献上宝马和土特产。为表诚意还将明州、台州被掳的人口送回。朱元璋很高兴,赏给良怀日历《大统历》还有绫罗绸缎。但没有多久,他们又犯明沿海了。朱元璋非常生气,派人斥责日本南朝国王,表示征伐。良怀上书说:中华有主,俺们有君。你地盘那么大,还吃着碗里的看着碟里的。你看尧舜汤武他们都是靠仁义,让八方臣服的。你伐我妙策,我有御敌良谋。你打赢我还好,打不赢我你不糗大了吗?不如为了两国百姓讲和吧。

朱元璋非常生气,但就是不打日本。而且以后仍然是一边来朝贡,一边扰边,朱元璋所做的是强化禁海令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捕捉倭寇。为什么朱元璋非常生气,就是不打日本呢?难道真的是刘伯温不断劝说朱元璋甚至誓死阻拦朱元璋“抗日”呢?

当然不是!刘伯温不是朱元璋的心腹,说话没那么大的力度。他更不敢誓死阻拦,那样会被朱元璋认为是“汉奸”而被灭族的!胡惟庸被灭族都有通倭这个罪名,当然可能还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那为什么朱元璋非常生气却又不打日本呢?

福垊以为原因有三:

第一、元朝两次伐日都遭遇失败,更何况是朱元璋。从元朝闹倭寇以及朱元璋时期倭寇猖獗,我们可以得知他们的“水军”(真正的水军哦)不行!故而朱元璋才退而求其次,实行禁海令对日本进行招抚。

第二、朱元璋虽然荡平群雄,但还有很大威胁。群雄残余势力(尤其是倭寇),还有各地不断的起义(明初起义很频繁),尤其是北元残余一直都想南下。一旦朱元璋大军漂洋过海来灭日,且不论明军成败,他们也会趁机攻打朱元璋的老巢。

第三、隋炀帝三次征伐高句丽结果导致国破家亡身死,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帝王中打仗最厉害的李世民征战高句丽,还征伐了三次,打得很费力。只到唐高宗时才把高句丽吃掉。从公元644年到668年用了整整25年!而,明朝时期的日本很明显要比唐朝的高句丽强大,而且高句丽与唐朝接壤。这也就决定了战圣皇帝朱元璋(第二)是不可能取得超过战神皇帝李世民(第一)的成就的。

正是朱元璋知道这些因素的存在,才放了日本一马。而且当时的日本也明白这些因素,才对明朝阴奉阳违,不断滋扰的。说到底,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没办法呀,而绝对不怪刘伯温!真实的刘伯温没有传说的那么神,更没有个别野史说的那么不堪(如题主所为问),本文也算是为刘伯温讨个公道吧。谢谢大家。


福垊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在这之前三十多年,日本的醍醐天皇被足利尊氏赶出了京都,日本进入了南北朝时代,同时日本国内地方势力割据,战乱不断,当时的日本很穷,资源也很匮乏,所以各地的大名就支持落魄的武士,海盗去掠夺,骚扰朝鲜,中国沿海一带,倭患是在元朝末年就已经出现的问题。

日本倭寇画像

元朝时期,中国在周边有很多的藩属国,但是元朝没能征服日本,两次东征十多万的部队,大败而归,十不存一。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元朝时期的藩属国们,纷纷转投了大明,公元1368年,朱元璋就让使臣,带着国书东去,让高丽、安南、占城、日本四国归服大明,承认大明帝国的宗主国地位,前面三国见元朝都被朱元璋灭了,所以纷纷归服,但是日本却对朱元璋派使臣送来的国书不以为然。

元朝没能征服日本,明朝也未必能征服日本,朱元璋派使臣出使日本,一个是为了让日本归服,另外一个就是让日本天皇管好自己的国民,别像野人一样到处打家劫舍,朱元璋一统天下,大明军队正是士气鼎盛的时候,也真没把日本当回事,见第一次派使臣去,日本没有反应,第二年又派使臣送了一封国书去,但是却被日本怀良亲王当成了威逼,怀良亲王是后醍醐天皇的儿子,性格暴躁,彪悍,他竟然把朱元璋派往日本的使臣杀了,就留了两个传信的人回来。

朱元璋画像

大明的使臣竟然被日本人杀了,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蔑视啊,朱元璋顿时火冒三丈,下令要将日本夷为平地,但是在大臣们一番劝导后,朱元璋冷静下来了,大明建国不久,不适合远征,日本那边也正是南北朝对峙,所以怀良亲王想了想,现在不适合过多数敌,也对大明表示了歉意,朱元璋也就没有和他计较。

后来朱元璋又派大臣赵秩出使日本,这次大明的使臣得到了日本的礼遇,日本也给朱元璋送来了不少贡品表示愿意称臣,之后大明和日本在正常邦交下度过了十多年,但这之后日本开始慢慢变得猖狂了,日本天皇对于大明皇帝而言是臣子,但是在朝贡时,递交给大明皇帝的国书,却让手下大臣代写,用语也不符合礼节,朱元璋就很不高兴,对日本天皇表示了强烈的谴责。

其实日本天皇也真没把大明当回事,当即回了朱元璋一封信,里面的一些话很有意思: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

这封书信,日本天皇很明确表达了态度,你想打仗我也不怕你,奉陪到底。朱元璋见了这封回信,当即就决定要讨伐日本,朝中很多大臣们也纷纷响应支持,但是这个时候,刘伯温却极力反对朱元璋征讨日本。

刘伯温给出了这么几个理由,日本之所以敢这么猖狂,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虽然日本资源匮乏,但是仍然不可小看了日本的实力,大明只能以水师远征日本,但是水师并不是大明军队所擅长的,并且明军对日本的地理环境也不了解,并且日本人不通教化,明军很容易遭到日本的强烈反抗而陷入困境,所以对于日本不可轻易动兵。

元朝东征日本

另外大明建国不久,国家的建设才步入正轨,远征日本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资,并且即便打赢了日本,日本资源匮乏,还很贫穷,那么皇帝除了得到日本人的仇视,和武力征服后臣服大明的日本外,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日本不过弹丸之地,即便以后发展强大,也远远不是大明的对手,而明军现在更应该建设强大的水师,日后在一击击溃日本便可。

日本在元朝最鼎盛的时期,也曾经两次东征日本,但是正因为对日本并不了解,轻敌而导致了两次东征的失败,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这一番分析后,觉得挺有道理,并且即便维持现状,日本在表面上也还是对大明称臣的,所以冷静之后,朱元璋也就放弃了征讨日本,而是加强了海防,处处提防着倭寇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朱元璋该不该征讨日本还真不好评价,远征了打赢日本还好说,至少能确保几十年的和平,但是如果明军打输了,不但会导致大明国力下降,大明面子上更是挂不住,甚至会导致倭患的加剧。既然这样还不如加强沿海一带的防御能力,建设好大明来的实在,朱元璋心里也没底,所以干脆就忍了,不和日本计较了。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历史上,朱元璋要灭日本,刘伯温为何以死相逼也要保护日本呢?

在我国存在过的众多朝代里面,明朝算是发展的比较好的一个朝代,这和明朝强大的国力、先进的武器等原因有分不开的关系。当年朱元璋拿下了天下之后,顺理成章的就建立了大明朝。咱们也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位比较强势的帝王,所以在他的震慑下,很多曾经依附于元朝的小国家都纷纷转头依附于大明朝。但是,在这众多小国家里面,却有一位比较狂妄的小国家拒绝依附于明朝,这个国家就是日本。



当年朱元璋派了使臣去到日本,向日本的天皇送达了国书,要求他们依附于自己,结果日本拒绝了这一个要求。第1次,朱元璋忍了,第2次又派了使臣过去。但结果这一次他们更狂妄了,将派过去的使臣杀了,只留了两个回来传信。这一下真的让朱元璋怒了,他决定要出征日本,给这个小国家一点教训瞧瞧。他将这个决定在朝中一提,绝大部分大臣都表示了赞同,认为应该灭一灭日本的威风。但是刘伯温却持有反对意见,甚至以死要挟也要护住日本,他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奇怪的举动呢?



其实刘伯温护住的不是日本,他只是认为攻打日本对于大明朝没有好处,所以他是站在明朝的角度考虑后做出的这个举动。刘伯温认为,此时出征日本,可能对日本造成不了太大的伤害,反而会使得大明朝的国力衰弱,届时会给外人可乘之机。



一、明朝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安定。每次到了朝代更换交替之时,最主要的是稳定国家,实现安天下的目标。因为一个新的朝代刚刚建立之时,百姓的心还没有齐,一旦国家内部出现动荡,就容易给外部敌人造成可乘之机。刘伯温认为,若是攻打日本,派出大量兵力之后,国家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

二、日本地理条件特殊,不易攻打。当年元朝就想要征服日本,但是多次派兵都失败了,不仅没对日本造成伤害,反而使得兵力大大减少。这就是因为日本属于岛国,要想去攻打它,就需要派出水师远渡大海。而海上的意外很多,不可操控性大,一旦遇到天气不给力,可能就会在海上全军覆没。再者,当时的明朝水师力量并不强大,贸然派兵,并不是明智的举动。

就是考虑到了这些原因,刘伯温才持有反对意见,甚至不惜以死相逼来让朱元璋打消这个念头。


江上孤舟


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总结说:“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刘伯温劝阻朱元璋伐日本,正所谓“书生误国”。老朱初开大明,国势正盛,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一气所指,无不摧枯拉朽。近代以来,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中国清王朝正处日薄西山,闭关锁国,腐败无能,国势日颓。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对了路,国势日旺,与中国的几次战争,都是中国以失败而告终,特别是八年抗战,更是让中国吃尽了苦头,受尽了屈辱。中国不如日本,没有日本强悍,这种畏日心理根深蒂固,似乎以前的日本也是很强势的。其实明朝开国时期,中国造船业已世界领先,不然不可能有不久的郑和下西洋。明朝海军也相当历害,攻伐战守熟练,火炮也在当时很先进。明朝军队刚经战火浴炼,战斗力很强,作战经验丰富,经过一两年准备期,完全可征伐日本。日本当时正处农耕时期,文明都是由中国传入,各方面技术都难和中国匹敌,经济文化都很原始落后,综合国力与中国差远了,了了几个小岛上的小打小闹,能练出什么有战斗力的军队?因此,就当时情形,大明经过充分准备,渡海演练,是完全可以完虐日本的。如果当时能一统日本,化为中国一个省,何有百多年来的种种屈辱?刘伯温秀才出身,元末乱世,已让他对战争厌恶之极,对于他这种能稍安就苟且的人来说,目光短浅,怎能不极力找理由劝说老朱放弃伐日的想法呢?他这一劝说不当紧,遗害了中国几百年啊!抗美援朝时期,如果毛泽东主席稍不坚定,出兵朝鲜就成泡影,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也就无影无踪,中国也只能以懦弱姿态出现在世界强国之前。所以,目光远大、一劳永逸正是伟人异于常人最了不起之处啊!(随手所写,欢迎批评指正。)


sunjin72976689


在元朝和明朝两朝之间,两国先后对日本发动过或者准备发动战争,元世祖派遣大军多次入侵日本,但是在日本台风的影响下,日本的武士在岸上将元军予以全歼,成为元军不多的败绩。到了明朝之后,朱元璋继续准备对日本发动战争,但是朱元璋的手下刘伯温,就曾经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过日本。

说到了刘伯温就不得不提到皇帝朱元璋,两个人在一个朝廷为着天下的局势操心。当时的朱元璋可以说是有着很强的势力,于是不管到哪里都能打赢胜仗,甚至将自己的军队开到了周边的国家,而如果没有当时刘伯温的建议,恐怕现如今的日本也成了他铁蹄下的一个俘虏,

那么到底为何要如此力劝皇上不要消灭日本呢?

1:明朝建国后的局势

其一:当时连年征战不适合继续扩张

当时朱元璋已经发动了多年的战争,虽然自己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避免不了的就是要发动战争,这也会让许多的老百姓受到战争带来的伤害。当时的大明朝已经建立,军队也都尝到了胜利的滋味,于是已经杀红了眼的朱元璋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扩张。但是这时候理智的刘伯温则认为现如今已经发动了太多的战争,实在不应该继续征战,而是应该休养生息,让百姓们过上安稳的日子。

其二:明朝海战经验不足

在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之前,明朝对于海外的航行技术是属于捉襟见肘的。这点可以从和陈友谅的鄱阳湖水战就可以看出来。在陈友谅的进攻下,朱元璋险将成为失败者,在明朝初年,明朝对于远洋航行的经验和军事力量显然是准备不足的,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拿下日本,所以对日本只能望洋兴叹。

2:前朝失败的借鉴

其一:元朝东征日本的经验

在元朝的成立之后,元朝在四处征战的时候,唯一遭到失败的经验就是东征日本的失败。在和日本多次征战的情况下,元朝的军队因为原始的运输方式和补给的遭到了日本的迎头痛击。因为遭受台风的影响,不熟系海战的元军在日本的国土上没有援军和补给的绝境下,多次遭到失败,刘伯温自然不可能不知道这事情,成为了一个原因。

其二:当时的日本并没有对明朝造成影响

当时的大明朝可以说是腾飞的,一个小小的日子根本不足以撼动这个强大的王朝,但是如果一味的对其进行攻打,其实是有点赶尽杀绝的意味。而彼时日本这个小国也根本没法对明朝造成威胁,于是刘伯温更是不赞成去攻打那么遥远的国家,还不如好好建设自己的王朝,也借鉴了元朝失败的经验。

其实刘伯温作为一个十分聪明的人,用他的思想曾经影响了皇帝很多,更是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对自己的国家和朝廷都是十分忠心的他拿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在最末端,而是把百姓和大明看得十分重要,我想胸中自由大爱就是如此之体现。


历史课课代表


朱元璋,在推翻元朝的统治之后,也希望自己的国家建立和国威能够远扬,于是派使者出访各国,但是去日本的使者却是遭到了五人被杀,两人被打,就是被打的这两位也被囚禁了数日才被放回来,使者回来后诉说此事,朱元璋大怒,想要灭掉日本,但是刘伯温却誓死拦住朱元璋,不让朱元璋攻打日本,这时为何呢?

在当时,日本时局也很动荡,处于南北朝时期,而很多人为了生活开始沦为海盗,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倭寇,于是洪武二年,朱元璋就派人前去出使日本,见到了南朝的怀良亲王,而书信中写到: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廷,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

很明显,朱元璋想告诉这位亲王,让倭寇远离大明国土,并且像我称臣,并且像我臣服,这个怀良亲王也是武将出身,很是恼火,于是就杀了五个,打了两个人,但是这个怀良亲王也深知,你朱元璋只不过是吓唬吓唬我而已。

被打的两个使者回国之后,朱元璋非常恼火,想要出兵攻打日本,但是刘伯温深知攻打日本的利与害,于便想办法拦下朱元璋的想法,于是做了一个有关于难民的折子,递给朱元璋,朱元璋看到折子之后深知刘伯温的意思,加上刘伯温用三点劝说朱元璋

于是朱元璋放弃攻打日本,理由如下:

一、明朝刚建国,根基并不是很稳,而国内正需要修生养息,不便在于进行战争,人们渴望安定,若再战,必定会引起百姓怨言。

二、吸取元朝经验,元朝进攻日本因为不善于水战,最终惨被而归,忽必烈前前后后亲征两次,均以失败告终。

三、不能准确测算出天气的变化,即使明朝的战船再好,但是元朝时因为天气的原因,未战而败,损失更是大,所以不能贸然行动。

朱元璋也是一位明白人,他也知道日本不是那么好打,于是只能放弃这一想法。

但是日本的倭寇并没有消停,反而变本加厉了,于是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再派人出使日本,并且责备“良怀国王”再次威胁要出兵日本,而日本则以“良怀国王”的口吻回信,口气十分嚣张,并且做好备战准备,但是朱元璋知道后很是生气,但是鉴于元朝的失败,还是决定不予征讨日本。

但是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知道日本使者如瑶曾支持胡惟庸造反,暗藏火药、刀剑等兵器,试图刺杀自己时,大为光火,立即断绝了明朝与日本的关系,并痛斥“怀良国王”。

但是,怀良亲王从来没有当过日本的国王,而且1372年,也就是洪武五年就隐退了,当时的九州大名在对明朝的交往中,多假借"日本国王良怀"的名义,因此后来的"日本国王良怀"不是怀良亲王本人。

所以,朱元璋实际上也被日本人给摆了一道,但是朱元璋沉住气没有进行征讨日本,非常正确的选择,因为在当时来说远征日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朱元璋没有打日本是正确的,与之相应的是,朱元璋列出的15个亚洲邻国为大明朝不征之国中,日本就是其中之一。

而中国与日本,可能真的是仇家见面只是早与晚的事,之后的戚继光抗倭、中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都是两家正面交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