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孩子犯错时,妈妈总是说再不听话就去你奶奶家,长此以往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小罗伯特道长


(具体的应对方法在文末)

“再不听话,我就……”这个句式往往跟着的是吓唬人的话。实际说这话的人不会真的那么去做。但这句话确是很多爸爸妈妈的口头禅,“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不听话,就让警察叔叔来抓你!”……

咱们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孩子(真的要把自己当成小孩哦),当你听到大人这么说的时候,你心里会怎么想?你又会决定怎么做呢?

很多时候,我们这么说的时候,孩子很快就会“乖乖的了”,不哭也不闹。

但,孩子的心理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无尽的恐惧。因为恐惧,才会顺从。因为恐惧,才会听话,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才算“乖”,因为大人没有示范怎样才是“乖”。

实际上,我们的初衷是爱孩子的。但,请问,这种时候,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吗?

他们接收到的信息是,我必须没有自我,我必须要像个木偶一样乖乖听爸爸妈妈的话。渐渐的,孩子的个性被磨平,他们过早地学会讨好别人,因为这样才能有“好日子”过,才不会被“丢弃”,才不会被“抛弃”。之所以都带引号,是因为没有大人真的这样做。

当然,这句吓唬孩子的话不能说,那是不是我们就什么都不说了呢?

不是的。

当你看到孩子“不乖”的时候,你可以试着这样说:“亲爱的,我看到你怎么怎么样……”(请具体描述孩子所做的错事,描述事实,不评判)

接着说:“我感觉怎么怎么样……”(把你的感觉说出来,在亲子教育里,多说我,少说你)

最后说:“我希望怎么怎么样……”(说出你的期望)

这样的表达方式,孩子才能明确知道自己哪里“不乖”,哪里需要改正。

还有一些比较小的孩子,如果他们无法听懂你说的话,你可以耐心的边说边做给他看。

这几句话,不仅可以运用在家庭教育上,还可以用在工作上的、婆媳间的、夫妻间的。

怎么样?你学会了吗?试着练习一下吧!


星语星言


可能孩子很不喜欢去奶奶家。妈妈就用去奶奶家来吓唬Ta,达到惩罚Ta犯错的目的。

比如我哥哥的孙子,他喜欢到游乐场去玩。每当他吃饭拖沓或者抢妹妹的布娃娃时,我嫂子就吓唬他:我明天不带你去游乐场玩。就是用剥夺他的喜欢,达到惩罚他的目的。

这一招很多家长都用过。开始几次也许有用,用多了,孩子就皮了。因为家长只是吓唬Ta,并没有当真。况且孩子记忆不全,一些幼稚的吓唬,只在孩子很小的某一段有用。孩子长大一点,自然就淘汰了。

所以,我觉得孩子犯错时,妈妈用去奶奶家吓唬孩子,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因为妈妈不舍得真送去,妈妈的行为等多给孩子一个撒谎的原始认知。孩子长大不是遗忘就是理解此事。无需担忧的。


一叶草73


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是于爸,一个和善与坚定并行的超级奶爸。

每当孩子犯错时,妈妈总说再不听话的话就去奶奶家。长此以往会对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透过这个问题能看到这位妈妈对孩子犯错时的感觉是手足无措,甚至有些无奈、无助。才想到“再不听话就去奶奶家这样的办法,”这也是这位妈妈的最后一招。

我们常说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才会感觉到价值感与归属感。如果孩子不犯错,妈妈就让孩子待在自己身边。如果孩子犯错,就把他送去奶奶家。这样的爱是有条件的。这样就变成了一种惩罚。

我们来看一下惩罚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报复:孩子可能会暂时的委曲求全,妈妈赢了但他会找其他地方来报复你。

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妈妈。”

反叛:“我会让妈妈看到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如果长此以往,孩子到青春期的时候,他的叛逆就会变得非常严重。”

退缩:要么偷偷摸摸。——“下次我不会被妈妈抓住。”或者自尊降低——“我是个坏人。”

除了惩罚,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1. 决定你怎么做,而不是让孩子怎么做。
  2. 设定界限,并且坚持到底。
  3. 说出你的感受。
  4. 照顾好你自己的需要。
  5. 相信孩子会成为他自己。
  6. 说:“我不能逼你,而且我想得到你的帮助。”
  7. 达成约定,并且坚持到底。

我是于爸,一个和善与坚定并行的奶爸,本期回答就到这里,如果觉得我的回答有帮助您,欢迎留言评论点赞转发,一起交流育儿经验。


于爸的育儿经


您好,孩子犯错就要被送到奶奶家,大人常说这样恐吓孩子的话,会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胆小,自卑,不自信,脾气暴躁等一系列心理缺陷。

孩子年龄小难免犯错,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耐心的教导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可以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负一定的责任,但一定不要用恐吓的方式吓唬孩子。

孩子一旦形成以上各种心理缺陷,家长再要弥补就很难了。不怕孩子犯错,但是请给孩子改正的机会。家长要多听听孩子怎么说,也可能在家长眼里是犯错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还有另一层意思。不要总用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事情,家长要学会倾听,多给孩子一些耐心。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彤麟妈育儿日常记录


我很反对这种处理方式,我认为这种行为会导致孩子丢失安全感。
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需要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父母接纳孩子,不应该只是在孩子表现乖巧、顺从父母意愿的时候。
如果孩子做错事情了,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跟孩子沟通,而不是威胁孩子要送走他。我相信,只要父母给予孩子足够多的关注和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那么孩子也会愿意去尝试理解并接受父母的教导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f9300008507e7c2e40b\

苏州小马


妈妈之所以说,是因为她看到孩子跟奶奶之间的关系不好,妈妈想用这种方式恐吓孩子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多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孩子越小,

对孩子的伤害越大,因为越小的孩子越自我,他们所有的判断力来源于自己的感受,如果的妈妈经常这样给孩子这样说,孩子会真的认为妈妈不在爱他了,孩子会因此没有安全感,为了得到妈妈的爱,有的孩子变得顺从,有的孩子开始叛逆,用他自己认为的方式试探或者索取妈妈对她的爱,总之不管个性强还是个性不强的孩子都会因此而感觉没有安全感,爱是一个孩子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因素,缺爱的孩子是非常可怕的,却爱的孩子不会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如果这时候的父母仍旧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没有及时改变沟通方式,仍旧以这样的方式给孩子交流,那就会给孩子的未来埋上了一层阴影。


晨爸育儿


毫无疑问,这会严重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每一位父母都不容易,面对琐碎的生活和烦恼,很容易陷入情绪的旋涡。

但是请一定要记得,在面对孩子时,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处理问题。

不要使用威胁、回拒这种消极的处理方式:“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你不乖就送你回奶奶家”或者对孩子的需求置之不理,冷漠对待。

哪怕直接跟孩子说“妈妈现在很生气,等我3分钟,妈妈平静下来再跟你对话”,也好过直接朝孩子发脾气。

情绪稳定的父母,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更强。

安全感,影响着一个人的存在状态。

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比较稳定,性格更加自信,更乐于接受挑战、更勇于对外探索、善于与别人相处。

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则表现为胆怯、怕生、内心敏感脆弱、性格偏激、攻击性强、人际关系差、遇事容易退缩。

幼年缺乏安全感,成年后会花费巨大的能量去寻求安全感,无法充分享受人生。



悦读育儿吧


不知道为什么把去奶奶家做为不听话的惩罚,奶奶家生活环境不好?奶奶严厉可怕[惊呆]?如果孩子和奶奶关系好,会巴不得去奶奶家吧?

用孩子不喜欢的事物或方式惩罚,让孩子学会纪律也是挺重要的,但注意,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先告诉他这样不对,下次不要这样子,再犯再教,一点点的升级态度,让他认识更深。也可以避免家长成为在孩子心里的“总发脾气,喜怒无常”的家长。

孩子犯错,最应该做的最让他下次做对,而不是让他和你对立,更不是把他培养成只知道“听话”的乖乖宝。[微笑]


格格宝的靓妈




782204345


孩子不相信妈妈会无条件的爱他,他需要换取妈妈的爱。这是交易,而且不稳定。他会缺失安全感和与母亲之间的亲子连结。

“妈妈对我的爱分量还不如一个错误。”孩子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长大后很难找到归属感。

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即使你骂他,说不想要他,他还是紧紧跟随你。不确定自己的爱时,看看孩子吧。

不要威胁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