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jiweitu2961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民國時期的上海灘,幫派林立,雖表面上每日燈紅酒綠,但是幫派之間打打殺殺,百姓生活環境動盪不安,此等亂世對別人而言,生活艱難,杜月笙卻順勢而起,成為上海的傳奇“皇帝”。
杜月笙是一個多變的人,可以說是亦正亦邪,他起初在一家水果店學習手藝,因為勤奮好學,又善於交際,削水果又快又好,逐漸為人所熟知。後來在杜月笙十四歲時,在機緣巧合之下,拜了當時青幫的陳世昌為老頭子,正是因為陳世昌的關係,杜月笙才有機會進入當時青幫上海的龍頭黃金榮公館。
因為杜月笙本身機敏聰慧,機緣之下幫助黃金榮處理了幾件事情,黃金榮都非常滿意,從而杜月笙逐漸得到了黃金榮的信任,負責經營法租界的賭場“公興俱樂部”,後來杜月笙與黃金榮、張嘯林合夥,勾結軍閥,壟斷法租界鴉片的販賣,積累了大量資本,在此時他是一個惡人。
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杜月笙毅然拒絕了日本侵略者的招攬,並舉家遷到了香港,而且他還曾傾其所有,為當時的抗日軍隊貢獻了很多戰備物資,大大支持了戰爭的勝利,所以說杜月笙是一個很複雜的人,因為他的身上既有商人的奸詐狡猾,殺人不眨眼的手段,而面對大局觀時,又有愛國人士的豁然大義,另外,面對他值得交的兄弟又有君子的重情重義,真的是亦正亦邪。
但是這是這樣一位能讓上海灘抖三抖的人物,晚年卻過得稍顯淒涼,在其彌留之際,他無奈撕掉了別人立下所有的欠條,他表示不願意子女在他死後還要到處跟人討債,也不願這些欠條為他們惹下麻煩,最終杜月笙在63歲的時候於香港因病去世,但是因為杜月笙的子女後來遷居國外,一直不曾回墓地看望,所以杜月笙的墓地逐漸變得破敗不堪。直到有一天,有一位老人無意間在杜月笙的墓前路過,這種情況才有所好轉,這個老人便是李開明。
在老人初遇杜月笙的墓地時,自身已經是80歲高齡,他本身與杜月笙並不認識,著實是非親非故,但是他知道杜月笙的傳奇人生,老人感嘆杜月笙這樣一位曾經個叱吒上海灘的“上海皇帝”,在其死後卻連墓碑都沒有人清理,真的是“人情比紙薄”,頓時心生憐憫之心,便一力承擔起掃墓的責任,自此之後,李開明老人每週都會找機會坐很久的車來為杜月笙整理墓地,並且還在杜月笙的墓碑旁種了許多花草,正所謂人亡人情不能亡,對這位老人的所作所為,我也很是感動。
總結:在如今這個浮躁、物慾橫流的社會,真心希望能夠交到幾個真心地朋友,人亡人情依然在,與君共勉。
娜娜聊古今
杜月笙在香港臨終之前對家人朋友說過,他活著的時候因為氣喘到不了臺灣,等他死了,也要將他葬到臺灣。
他不是不想落葉歸根,也不是不想葬在上海,可是,蔣退到了臺灣,後來又看到了黃金榮拿掃帚掃街的淒涼晚景,他實在是不敢回上海呀!
所以,他又說了一句,將來上海“光復”,你們可得起出我的棺材,將我的屍骨帶回上海,然後葬在高橋。
只不過,杜月笙的這個意願至今也沒實現,從1951年8月病逝於香港,後來他的棺材被用船運抵臺灣,後於1953年6月安葬在了臺北汐止的尖頭山麓的墓地中,已經過去了68年,他的屍骨仍然還逗留在臺。
杜月笙泉下有知,恐怕心中也會又心酸又無奈又淒涼吧!
更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杜月笙雖然有好幾個兒女,可是,他死去這麼多年之後,墳頭上竟然長滿了雜草,最後卻是一個曾經素不相識的人為他辛辛苦苦掃墓數年。
1951年杜月笙病逝之時,他的門生和朋友為他操辦了一場隆重的葬禮,出殯之時更有千人冒雨相送,葬禮所花費的錢竟有十萬港幣之多,無數人紛紛為他撰寫悼文,香港媒體報社也紛紛刊載他的生平事蹟,可謂一時盛況。
可是,誰又能想得到他的墳墓竟然會破敗至此,縱然他叱吒風雲數十年也終究逃不過人走茶涼的結局。
為杜月笙掃墓的人叫李開明,這是一個和杜月笙一樣懷著遺憾和憧憬來到臺灣的人。
李開明偶然來到了汐址的尖頭山,突然想起幾十年前在縱橫上海的“海上聞人”杜月笙便葬在此處,所以便想去祭拜一番,誰曾想當他找到杜月笙墓的時候,入眼的卻是一座沒人打理的破敗不堪的墳墓。
他抬頭一看,看到了墳頭上深深刻著的四個字——義節聿昭。
李開明恍恍惚惚想起了杜月笙曾經的所作所為,頓時為這四個字所感染,於是決定為杜月笙掃墓,讓杜能夠安安心心、舒舒服服地在此長眠。
那麼,杜月笙究竟有何作為,竟然能夠讓蔣介石在他死後為他親題“義節聿昭”四字輓額,又能夠讓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心甘情願地為他掃墓呢?
杜月笙一生事蹟頗多,雖然他曾經也只是社會底層中的一個小人物,用他自己的話是一條泥鰍,可是當他崛起之後,他的所作所為卻能夠令無數自詡上層人士、文化人士汗顏。
在此,便說說他的兩樁讓人熱血沸騰的舊事,看看他能否當得上“義節聿昭”四字,又值不值得李開明為他掃墓。
1932年1月18日,日軍突襲駐滬的蔡廷鍇地是八路軍,挑起了“一二八淞滬抗戰”。
當時,日本為了能夠儘快打垮蔡廷鍇,從而控制上海,制定了一個計劃,派一部分日軍借道法租界,繞到第十九路軍的右後側,打蔡廷鍇一個措手不及。
杜月笙第一時間獲知了此時,他一方面將消息告訴蔡廷鍇和吳鐵城,讓他們做好防備;一方面又怕國民政府外交部的照會還沒抵滬,日軍的陰謀便已經得逞了,所以他迅速出面召集各國領事開會商討日軍借道法租界一事。
各國領事原本已經在日本人的威嚇下默許了日軍借道一事,但是杜月笙卻氣得拍案而起,怒吼一聲:“好,東洋兵可以進租界、住租界、利用租界打中國人。你們儘管通過這個議案,不過,我杜月笙要說一句話:只要議案通過,我請日本軍隊儘量的開來,外國朋友一個也不要走我杜月笙要在兩個鐘頭以內,將租界全部毀滅!我們大家一道死在這裡!”
杜月笙這句狠話一出,各國領事紛紛被嚇住了,哪還敢讓日軍借道?
他用了一句話,便化解了第十九路軍的危機,他敢說這麼一句話,也可見他愛國之心之赤誠,這句話很燃!
1937年,中、日淞滬會戰在即,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從日內瓦返回日本途徑上海的時候,突然決定下船去拜訪拜訪杜月笙。
永野修身如此高位,為什麼會專門去拜訪杜月笙呢?自然是想拉攏杜月笙,然後利用杜在上海的威望和影響力去操控和統治上海,同時也能利用杜撈錢的本事為他們撈錢。
所以,他一見到杜月笙,便開門見山地說:我們投資三千萬日元,和你合作開一家“中日建設銀公司”。
永野修身拋出這塊魚餌的時候,認為杜月笙也抵擋不了這誘惑,誰知杜月笙卻搖頭說道:“我是中國老百姓,無錢無勢,永野部長先生未免太抬舉我了。”
他聽完杜的話,又以為是杜月笙嫌魚餌太小,所以急忙改口說:那麼銀公司由你一個人開,我們出錢,如何?
對於這三千萬的誘惑,如果換成了張嘯林的話,恐怕早已經點頭答應了,可惜杜月笙不是張嘯林,所以杜月笙還是搖頭拒絕了永野修身。
後來,日本人一看杜月笙太不識相了,日本特務頭頭土肥原更是乾脆派了一架戰鬥機飛到杜公館上空盤旋,想以此脅迫杜月笙向他們低頭,但是杜月笙始終不為所動。
最後,杜月笙更是在日本特務的眼皮底下,冒著生命危險離開了上海,去了香港,然後一頭扎進了為抗戰提供後方援助的事業之中,可謂傾盡家財矣。
這樣的杜月笙,當不起“義節聿昭”四個字?當得起!
這樣的杜月笙,值不值得李開明為他掃墓?值得!
寧糊塗
1951年7月28日,杜月笙在和袁國樑聊天的時候,突然覺得兩腿無力:“怪呀,怎麼我這兩隻腳,今天一點力氣也沒有哩。”
又回想起近日自己臉頰浮腫的事情,杜月笙自知時日無多,他叫來朱文德,囑託他通知遠在美國的宋子良,讓他把自己交給他打理的10萬美金寄給自己的後人。
杜月笙喚來自己的妻兒子女,當著他們的面,將別人欠自己的鉅額欠條當面焚燬,並且告誡他們以後不準要賬。
自感時日無多的杜月笙,在29日給遠在臺灣的得意門徒陸京士拍了一封電報,上面只有四個字:病危速來。
31日,陸京士給杜月笙回覆到:訂於8月1日自臺飛港。
這陸京士大有名頭,他在臺灣整合了青幫,然後自己繼承了杜月笙的江湖地位,同時,他還是國民黨中央黨部農工部副部長。
杜月笙喊他前來,一方面是自知時日無多,想要交待後事,另一方面,陸京士是他信賴的得意門徒。
陸京士到來後,杜月笙對他交待自己的遺言:“香港畢竟不是上海,我們在這裡終歸是客,所以喪事切忌鋪張浪費——從移靈到大殮,前後絕不要超過三天。”
“不過有一樁事體恐怕要多費兩個銅鈿,我想買一口好一點兒的棺材。這並不是我臨死還要出風頭,而是我不想葬在香港,樹高千尺終要落葉歸根,有朝一日,我想請你們帶我的屍骨重回上海,落葬在我的老家高橋鎮,我出生的地方。”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病逝。
以杜月笙的身份,他的死,影響巨大,當時上海市政府發出訃告:……痛於公元1951年8月16日申時壽終港寓正寢……
蔣介石也對他說出了“義節聿昭”(義氣和品節應該書寫出來昭示天下),這樣極高的評語。
在杜月笙死後,他的家人本想按照遺囑將他安葬到上海老家,可蔣介石卻發電告訴陸京士,應該讓杜月笙安葬在臺灣。
於是,1952年10月杜月笙死後一年後,他被下葬於臺北縣汐止鎮大尖山下。
這位曾經跺一跺腳就能讓上海灘動搖的人,死後卻異常淒涼。
時間過去這麼久了,杜月笙的墓早已破敗,甚至墳墓周圍雜草叢生。
2006年,一位叫李開明的70歲老人,在發現杜月笙墳墓的慘狀後,他主動為杜月笙打掃墳墓,並且時常來燒些紙錢。
這一堅持,就是三年。
當別人問他為何要這樣做的時候,老人家回答:“人在人情在,莫非人亡人情也亡了?”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1951年,杜月笙在香港去世,一年後四姨太姚玉蘭將其骨灰安葬在臺北汐止墓地。姚玉蘭之所以敢將杜月笙骨灰帶至臺北,是源自她與宋氏姐妹的關係。杜月笙陵墓多年無人問津,這與其晚年的抉擇有關。
杜月笙,是上海灘上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人物,他從一個水果攤販混進十里洋場,成為上海青幫頭目之一。杜月笙看似是文質彬彬,骨瘦嶙峋,但實質上卻是心狠手辣的一個人,他的故事一直被人津津樂道。
杜月笙在上海的巔峰時期是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前,之後杜月笙先赴香港後到重慶。抗戰勝利後,杜月笙以幫會代表的身份返回上海。但上海已時移勢易,杜月笙的時代可以說是已謝幕,進入人生最後幾年。
抗戰期間,杜月笙積極參加各種抗日救亡運動,為抗戰募捐了不少的錢款,還配合軍統鋤奸隊刺殺了不少的投敵漢奸。再次回到上海的杜月笙,不但成了遊行群眾打倒的惡勢力,而且還遭到昔日手下的羞辱。
上海當局已把當年的朋友杜月笙當成重點打壓的對象,杜月笙的勢力發展空間大大被壓縮。穩住局面的杜月笙,先是通過密友戴笠除掉了叛徒吳紹澍,然後將自己的一些得力干將安排到當局的閒散部門。
隨後的上海反腐風暴,將杜月笙徹底對國民黨當局失望。他曾對好友範紹曾說:“淪陷時上海無正義,勝利後上海無公道。”還說:“過去列強統治租界時期還有些建設,國民黨來了以後卻只知道要錢。”
1949年,杜月笙對著形勢瞭如指掌,他清楚必須要做抉擇了。回到上海的這幾年,杜月笙積極助蔣剿共,同時又跟我黨結下一些情緣。就在兩年前,杜月笙還收了金山為關門弟子,併為其工作提供幫助。
杜月笙還為總理的堂弟周恩霪做過掩護,而此時的國民政府垮臺已成定局,國共雙方加緊爭奪有實力的社會人士,杜月笙是騎虎難下。面對黃金榮作出留在上海的決定,杜月笙也考慮過留下,但他仍有顧及。
二十年前,杜月笙曾將地下黨員汪壽華埋於龍華荒野,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殺害過三百名黨員和工人,杜月笙覺得留下兇吉難測。與此同時,國民黨也在爭取杜月笙,老蔣召見杜月笙並要求他立即前往臺灣。
杜月笙經過反覆權衡,最終決定遠離政治漩渦,選擇去香港定居。同年,杜月笙舉家遷往香港。赴港後的杜月笙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他的哮喘病癒加嚴重。請了不少的中西醫來診治,但身體卻一直不見起色。
好友章士釗受託到香港,還在向他宣傳中共政策並極力爭取他。但杜月笙依舊是顧慮重重,他後來得知,黃金榮響應改造號召,開始灰頭土臉的打掃大街。杜月笙又暗自慶幸自己沒有留下,心中矛盾重重。
杜月笙本想遷居法國,徹底遠離政治是非。但國民當局收取的鉅額護照費用,讓杜月笙無法承擔,最終只能作罷。1951年,杜月笙已經病入膏肓,他對自己留下的11萬美金資產進行了分配,並立下了遺囑。
杜月笙銷燬了他人的所有借據,對子女說:“我不希望我死後你們到處要債。”1951年8月16日下午,63歲的杜月笙病逝。他留下的遺願是要葬在故鄉上海浦東高橋,但這個遺願註定只能是不能實現的願望。
杜月笙去世後,偌大的一個家也就散了。三太太孫佩豪去了英國、五太太孟小冬留在了香港。第二年,四太太姚玉蘭帶著杜月笙的骨灰前往臺北,安葬在臺北縣汐止秀峰小學後山上。之後很少有人為其掃墓。
五十多年後,一位名叫李開明的老人義務為素不相識的杜月笙掃墓三年。這位八十歲高齡的老人曾在陽明山官邸擔任總機,他與杜月笙無親無故,兩人唯一的交集只不過都是江蘇人。但這並不是他掃墓的原因。
李開明說,他有一次到汐止大尖山時,無意中看到杜月笙墓園的路標,便好奇的前來相探,卻發現墓園殘破不堪。當時心裡就萌生了想整理一下的想法,從此他每週都從臺北坐一個小時的公共汽車到此掃墓。
三年間從不間斷,就連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在幹什麼。李開明說,剛來的時候陵墓已經被草圍住進不來了,陵園的走道、墓碑全是青苔。老人一邊整理一邊感慨道:“人在人情在,莫非人亡人情也亡了?”
李開明老人曾對記者講,他不明白為何歷史上這麼知名的人物,竟然在死後墓園無人清掃,公家只拿他來宣傳。他說這樣也好,能讓他有個地方健身、種種花草。李開明希望能有人常來看看,留意他種的花草。
老人掃墓期間也曾遇過杜家人來此祭拜,他還將祭拜的花用水罐養起來。不過,為杜家掃墓的人不光有李開明一人。還有一位同樣是八十歲的李成全老人,他杜月笙幼子杜維嵩默默的掃了四十五年的墓。
李成全的岳母葉鴻英曾是姚玉蘭的幫傭,杜維嵩的陵墓由姐姐杜美如祭掃。後來杜美如夫婦前往海外,就將祭掃之事託付給他,他一掃就是四十五年。
綜上,杜月笙病逝後葬在臺北,陵墓多年無人問津,毫不相識的李開明老人為其掃墓三年。從老人的談話中可以看到,他的行為只是一種義舉,就是不忍看到曾經有頭有臉的人物死後陵墓被雜草所圍。
野史也是史
民國傳奇人物杜月笙生於上海,卒於香港,卻葬在了臺灣。杜月笙輝煌的一生可謂是出盡了風頭,享盡了榮華富貴。可是最終卻有兩個未了心願一直沒能實現,一個是至死也沒用找到自己的親妹妹,另一個就是杜月笙臨終時留下的遺願,就是想把自己的陵墓遷回大陸上海浦東高橋老家,可是杜月笙的這個遺願也最終沒有實現。杜月笙客死異鄉後,不久靈柩就被帶到了寶島臺灣下葬。
至此,未能葉落歸根的杜月笙長眠在了臺灣這塊土地上。杜月笙陵墓落戶臺灣後,很多年墓葬都無人清掃,直到2006年以後,突然出現了一位老人,這個老人幾乎每週都要來杜月笙墓前清掃一次。而且這一掃就是三年。原本雜草叢生,荒蕪淒涼的杜月笙墓,一下子整潔了起來。
經過查閱資歷得知這位義務為杜月笙掃墓的老人名叫李開明,據說老家是江蘇的,多年前遷居到了臺灣。李開明老人和杜月笙根本不認識,也並非杜月笙的親戚和相鄰,那麼就是這樣一位素不相識平凡的老人,為何會給杜月笙掃墓一掃就是三年呢?
其實很簡單,杜月笙的事蹟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雖然杜月笙混的是黑道,可是杜月笙義字當頭,平生仗義疏財,從來不求回報。別人向他借錢,杜月笙從來不說不字,慷慨解囊還撕毀所以借條,從來不去逼人還錢。杜月笙從一個上海灘上的小癟三成長為一代梟雄,他的一生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傳奇。
所以我覺得李開明老人也是杜月笙的崇拜者之一,因為敬佩杜月笙是個人物,所以看到他的墓地雜草叢生,無人管理,也是起了惻隱之心。盡一份微薄之力也無妨,畢竟掃掃墓也不是什麼勞民傷財的大事。另外也有可能,李開明老人是杜月笙某個弟子的後代,這都有可能。如果不瞭解杜月笙的人,是不可能平白無故就去給一個人掃墓去吧!
因此,我總結了這個老人除了崇拜杜月笙,再就是家裡前輩和杜月笙有過故事。當然了,也許老人是看了杜月笙故事感動了,發揮點餘熱,平復一下杜月笙那顆未了遺願的心,讓杜月笙在臺灣好好的安息吧!
任馳贏天下
杜月笙作為曾經在上海灘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結果晚年卻非常淒涼。
在1949年4月,上海即將解放的前夕,蔣介石曾單獨召見杜月笙,希望他能和自己一同前往臺灣,此時共產黨也通過秘密渠道會見杜月笙,希望杜月笙能留在上海。
但是,杜月笙考慮到自己反共20餘年,尤其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還親手殺害了包括上海總工會委員長汪壽華在內的眾多共產黨人,可謂血債累累,所以不敢不走。
同時對於蔣介石,因為上海市長事件以及蔣經國上海打虎事件,他已經將蔣介石父子都給得罪。 所以經過再三考慮,杜月笙拒絕了蔣介石的邀請,同時也謝絕了共產黨的挽留,他帶著家屬以及眾多金銀細軟來到號稱自由之都得香港避難,租住在堅尼地臺18號底層。
當時,國共雙方還在繼續爭取杜月笙,我黨特意派出章士釗,以及杜月笙的一個已加入共產黨的兒子赴港,勸說他返回上海。國民黨方面,也不斷派人赴港,拉攏杜月笙去臺,但最後杜月笙還是以身體欠佳,無法遠行而婉拒掉國共雙發的邀請。
等到1950年,北京中國銀行準備在京召開董事會議,因為杜月笙曾經是北京銀行的董事,所以在中共的極力邀請下,杜月笙表示自己儘可能會親自去趟北京,即便自己不能去北京,但也將委派代表去北京參加會議,也算是對中共的一個積極表態。
消息傳出後,臺灣方面如遭雷擊,對杜月笙極為不滿,蔣介石更是震怒,將在臺灣的杜之老友,如張群、王寵惠、嚴家淦、洪蘭友等人,召到草山別墅大加訓斥,罵得狗血噴頭,史稱“中行事件”。後來杜月笙病逝香港,蔣介石遲遲不做表態,也與此事有關。
此時的杜月笙,其實還是希望能夠回到自己的生活多年的上海,畢竟這裡算是他的故土家鄉,人在死的時候,誰都希望能夠落葉歸根。但可惜的是,後來杜月笙看到老友黃金榮正在掃大街的消息後,便徹底打消了回上海的念頭。
兩年後,杜月笙在香港因病去世,他的姨太太姚玉蘭在杜月笙死後去了臺灣,走的時候還特意帶走了杜月笙的骨灰,因為姚玉蘭不想讓杜月笙一個人孤苦伶仃的留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連個祭拜的人都沒有。
來到臺灣後,杜月笙的骨灰被葬在臺北縣的一個小學後山上,這是姚玉蘭和杜月笙的子女精心挑選過的地方,墓地望著上海的方向,也算是成全了杜月笙一心想要回到上海的願望。
其後,蔣介石政府因為當年“中行事件”的緣故,對杜月笙仍然心懷恨意,所以對其安葬事宜及家屬都不聞不問。
由於杜月笙生前去香港時並沒有帶走多少財產,因此他死後,其子女都開始為各自的生活奔波,沒多少時間常去臺北為其掃墓。與此同時,杜月笙雖然在上海是大名鼎鼎,但是在臺北,卻沒人知道這個曾經一手遮天的黑幫老大,再加上國民黨政府的刻意忽視,慢慢的,杜月笙的墓就被人們所遺忘。
但後來,卻出現了一個神秘的掃墓人,一連三年年年都會為杜月笙掃墓,這位老人的名字叫做李開明。他與杜月笙非親非故,兩人生前並不認識,但是李開明是從江蘇移居到臺灣的,對於杜月笙的事蹟有所耳聞。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李開明發現了杜月笙的陵墓,當他看到這個曾經呼風喚雨叱吒江湖的老大,竟然在死後連個掃墓的人都沒有,便心生惻隱之心。
於是此後每個週末,李開明都會特意來此地為杜月笙掃墓,並且還在陵墓前種了很多花草,好讓這個墓看起來沒有那麼淒涼。這一做,就是整整三年,直到李開明去世。
我是趙帥鍋
1951年8月,民國幫會第一人,上海灘一代布衣梟雄,臨終之時向杜門大弟子陸京士、家屬交代了最後的遺願,死後一切從簡,唯要一口好棺材。
杜月笙要一口好棺材,不是為了死後出風頭,而是為了落葉歸根,等到將來時機成熟,他的後人、門生能將他的屍骨從臺灣帶回上海灘,落葬在他的出生地,浦東高橋。
8月16日下午,在等來老蔣特使洪蘭友,從對方口中聽到老蔣寬慰他的口信後,六十三歲的杜月笙留下兩行熱淚,終於撒手人寰。
雖然杜月笙生前留有喪事一切從簡的遺願,但因為江湖名聲太隆,他的葬禮依舊轟動了當年的香港。
當時,許多人都在議論,香港什麼時候來了這麼一位天下聞名,交口讚譽的江湖“大好佬”?
萬國殯儀館的老闆聽說杜月笙只求一口好棺材的遺願,主動提出來,他的殯儀館正有一口好棺材,願意自動減價一半,對摺只收七千五百塊港幣讓給杜先生使用。除開棺材半價之外,這位老闆還自願報效了杜月笙在萬國殯儀館正廳治喪三日的場地租金。
不少人問他何以要這樣做,這位老闆正色答說:
“這是我對杜先生表示敬意。”
當杜月笙遺體運往萬國殯儀館,大禮堂外立刻懸掛出“杜月笙先生治喪處”的布招,白底黑字,四周鑲以銀邊白花,一對藍紙燈籠,“治喪”兩個小字托住偌大的一對“杜”字,禮堂正中素白孝幃,匝以鮮花牌架,中間是老蔣給杜月笙蓋棺定論的輓額
“義節聿昭”,兩旁是杜月笙老友、民國元老許世英撰寫的輓聯:“班生投筆,卜式輸財,歷濟艱危昭史乘;範式憑棺,伯牙碎軫,忍教生死隔襟期。”治喪期間,上至民國元老權貴,下至社會各界名流,紛紛為杜月笙撰寫了輓聯,摘錄兩聯——
洪蘭友:“亮節皓當今,平生歷濟艱危,共仰英雄真本色;彌留猶待我,至死無忘家祭,痛哭乾坤一布衣。”吳鐵城:“具忠肝義膽,豪俠心腸,好客媲美春申君,不朽口碑載道路;是名流賢達,鄉邦泰斗,相我闢大上海,哪堪劫火悵煙塵。”有評論說,杜月笙在香港出殯,盛況創造了戰後第一。
8月19、20兩天之內,香港各報悼念杜月笙的文字,充斥篇幅,對於杜月笙的為人及其生平,褒揚之辭不勝枚舉,輿論一致稱頌,具見公道自在人心。
簡而言之,杜月笙在世人的心目中,雖出身黑道幫會,但沉入人心的卻是他的大義大仁,是能比肩司馬遷筆下那些歷代仁俠人物的。
杜月笙未死時,臺灣方面看他的心態很複雜,對於他殘存的民間勢力,既想打壓,又想利用;杜月笙死後,臺灣方面看他的心態似乎簡單了一些,這位百年難遇的江湖大佬,是一個牌位,把這個江湖牌位迎放在臺灣,既符合他們的利益,也符合杜月笙的遺願。
但移他這塊分量很重的牌位,各方都是無法草率的。
自1951年8月開始到1952年10月,前後一年又兩個月,洪蘭友、陸京士等為完成杜月笙“先葬臺灣”的心願,策劃磋商,奔走聯絡,最後在1952年10月25日與臺灣方面定下了杜月笙移靈臺灣的日期。
1952年10月25日這一天,在錢新之、金廷蓀、吳開先、楊管北、楊志雄等居港老朋友以及眾多恆社弟子的送行下,杜月笙的靈柩在太古輪船公司盛京輪的護送下,耗時兩天又兩個小時,運抵臺灣基隆,隨後暫厝臺北市南京東路極樂殯儀館。
之後杜門弟子即開始為杜月笙尋求在臺灣的落葬塋地。
知名勘輿家祁大鵬,遍歷臺北近郊各處,幾經研擬,最終為杜月笙選擇了一處長眠之地——臺北縣汐止鎮大尖山麓之西,恰與北部名剎靜修禪院比鄰而居,位置坐東南而面西北,遙遙對著黃浦灘,那個他誕生、奮鬥、成長、出道、以至飛黃騰達,叱吒風雲的地方。
因地勢所限,杜月笙墳塋格局不大,僅有一座莊嚴壯觀的華表,華表不高,上面鐫刻著老蔣題頒的“義節聿昭”。通過華表便是登臨的石級,石級頂端,便是杜月笙最後的埋骨之所。
1953年6月,墓地竣工,28日安厝落葬。
杜月笙之所以能被稱為百年罕遇的幫會大佬、布衣梟雄,有一點很有說服力,他在身後幾乎贏得了所有顯宦名流的尊重,屍骨正式落葬安厝那一天,於佑任、許世英、何應欽等五百多人,冒著酷暑,親自將他的靈柩送上了汐止鎮大尖山上。
世事滄桑,隨著民國人物被埋入歷史的塵埃中,本就有爭議的杜月笙留存在這世上的也就只剩下了一座無人打掃的異鄉孤墳。
然而,只要江湖有人心,就會有江湖佳話。
有一位從江蘇移居臺灣的老人李開明,與杜月笙非親非故,素不相識。有一天,當他見到杜月笙的墳墓已成無人打掃的孤墳時,頓生惻隱敬重之心,從那以後,每個週末,他都要特意來為杜月笙掃墓,而且還在墳墓前種了很多花草。
李開明老人這一掃,就是三年,直到他辭世。
有人曾問過李開明老人,為什麼給一個素不相識的幫會頭子掃墓?
李開明說,我聽過很多杜先生的事蹟,他一生做過許多雪中送炭的事,幫過很多陌生人,他的大義不該蒙塵,應該受到尊重。
這大概是杜月笙“義節聿昭”最好的註腳吧。
黑句本
蔣介石曾告誡去上海“打老虎”的兒子蔣經國:
“我是明面上的委員長,但是杜月笙卻是地下皇帝。”可見,杜月笙的“上海土皇帝、”、“上海教父”等傳奇之名的不虛,特別是他會做人的名聲更加為世人所稱道,就算死後依舊創造了“在香港出殯,盛況戰後第一”的傳奇,並且湧現了許多尊崇他的“鐵粉”。
例如:仰慕杜月笙的萬國殯儀館的老闆,對杜月笙用的棺材只收半價,而且還免除三日正廳治喪的場地租金;移居臺灣的江蘇籍老人李開明,三年來風雨無阻,每週都會為其掃墓,並且還在墓前種下了很多的花草。
那麼,杜月笙做人究竟有多麼成功呢?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其實,只要看看他輝煌時的人脈,就不難理解他曾經的輝煌。
例如:1945年,在美國國防部任職的羅斯福來華,打算策劃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軍事行動,並專程拜訪杜月笙,請求他對美國的情報工作給予幫助。當時,杜月笙表示:“只要事體對雙方有利,隨時隨地彼此密切合作,應該沒有啥問題。”
1921年,曾與身處落魄之時的戴笠結為兄弟。
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慶典之時,除了章太炎、梅蘭芳等社會名流前來道賀外,蔣介石、張學良、何應欽等軍界大佬,分別送來“孝思不匱”、“好義家風”、“世德揚芬”的賀匾。
期間,張學良在夫人于鳳至的陪同下,前來上海戒毒。由於他的不抵抗政策,遭到許多國人的憤恨和唾棄,而“暗殺大王”王亞樵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王亞樵送去一封信和一顆炸彈,提出三點要求:
“一是滾回東北,抗擊日本人;二是自殺謝罪;三是捐出所有的家產,支持抗日。”最終,在杜月笙的周旋下,張學良才得以在上海安心戒毒成功。1949年4月27日,解放上海前夕,杜月笙攜帶家人乘坐一艘荷蘭貨輪逃離上海,並前往香港隱居。相對掃大街的黃金榮來說,杜月笙的選擇無疑非常的明智,也落得了一個安享晚年的好結果。
1951年8月16日下午,62歲的杜月笙結束了他的傳奇一生,但他臨終時的遺言卻令後人大為稱讚。據他的女兒杜美如回憶,杜月笙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沒有希望了,可你們大家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其實,杜月笙生前的願望是葉落歸根,葬到上海高橋父母的身邊。因為,當時的杜月笙並不看好國民政府,為此他曾公開說過“
淪陷時,上海無正義;勝利後,上海無公道。”同時,杜月笙在上海隱居期間,蔣介石就曾多次爭取杜月笙前往臺灣,結果均被婉言拒絕了。因此,他又怎麼願意安葬到臺灣呢。不過,遺憾的是,當時的臺灣方面或許出於“返陸”的考慮,隨以其生前寄存在宋子安(宋子文弟弟)處的10萬美金為要挾,逼迫姚玉蘭和孟小冬將杜月笙安葬到臺灣。因此,雙方多番交涉之下,最終於一年後的1952年10月,下葬於臺北縣汐止鎮(今新北市汐止區)大尖山下。墓地坐東南朝西北面向上海,墓旁有其夫人姚谷香的墳墓為伴。當時,蔣介石為墓園親筆題字“義節聿昭”、張群題字為“譽聞永彰”。
四年代末,從江蘇鹽城移居臺灣的李開明老人,已有80歲的高齡,本就對杜月笙相當崇拜,而他的兒子又是汐止兒科醫院院長。因此,他得知杜月笙的墓址後,每週便會前往掃祭,三年來風雨無阻,直到去世,並且還在墓前栽種下許多的花草。
至於說,杜月笙的墳墓(而不應說是陵墓,帝王的墳墓才稱為陵)多年無人問津,應該是虛無的傳言,畢竟杜月笙的後人可不少,共有11個子女,其中八子分別是:維屏、維善、維藩、維翰、維垣、維寧、維新、維嵩;三女分別是美如、美霞、美娟。據香港商業電臺《摩星嶺4號》中引述,杜美如在60年代跟隨丈夫到約旦經營餐館,並定居。再說,每年前往的遊客也有不少,又怎麼能說多年無人問津呢?
祥子談歷史
杜月笙在香港一再叮嚀家人,自己百年之後,葬在臺灣。
他想落葉歸根,願意葬在上海。可是他心有顧慮,他曾經看到了一張與自己一起被稱為‘’上海三大亨"之一的黃金榮的照片;這張照片顯示,曾經風光一時的黃金榮手持掃帚打掃大街,老態龍鍾的人做這樣的活顯然晚景是淒涼的。
雖然上海解放前,中共方面通過黃炎培等人勸他留下,但精明一世的他判斷自己反共20餘年,僅"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就殺了包括汪壽華(上海總工會委員長)在內的許多共產黨人,可謂血債累累;所以,思前慮後,他還是來到了香港,他覺得自己生前再回到上海,是沒有好結果的。
於是,他退而求其次,對家人說,將來“光復”了上海,你們要把我的屍骨帶回上海。葬在高橋。他心向神往的長眠之地是上海,他對國民黨反攻大陸仍抱有一線希望!他葬在臺灣也可視為權宜之計。
杜月笙於1951年8月病逝於香港,遵循他的意思,家人將他的棺材運抵臺灣。於1953年6月在臺北汐止尖頭山麓的墓地中下葬了,至今,距他離世已經68年了,他的屍骨仍然還滯留在臺北那塊方寸之地上。
儘管杜月笙先生生前有好幾個兒女,可是,他下葬後,陵墓多年無人問津,墳頭上長滿了雜草,孤島的悽風苦雨在歲月深處訴說著他身後的荒涼與落寞。
眾所周知,1951年杜月笙病逝後,他的朋友與門生為他操辦了一場隆重的葬禮,出殯之時,千人冒雨相送。當時,葬禮花費的錢竟達十萬港幣之多,另有文人黑客為他撰寫悼文,香港各大媒體報社也紛紛刊載他的生平事蹟,可謂轟動一時。
可是,世事難料,誰會想到他的墳墓竟然如此荒蕪?這是位在上海十里洋場曾經縱橫馳騁、令風雲變色的大人物啊,並沒生榮死哀!
後來,為杜月笙掃墓的人叫李開明,他本與杜本素不相識,李開明偶爾來到汐址的尖頭山後,憶起“海上聞人”杜月笙便葬在此處,便去祭拜一番,可找到杜的墳墓後,令他唏噓不已,杜的墳墓早已哀草掩映、破敗不堪、"泯然眾人‘’了。
只有墳頭上“義節聿昭”四人字還能彰顯出死者生前的身份,這四個字是蔣介石當年為其題寫的,意為義氣和品節應該書寫出來以昭示天下、教育後人。
那麼,李開明為什麼要為他掃墓三年呢?
儘管,作為舊上海黑社會的大頭目之一,杜月笙身上有無數的汙點,如配合蔣介石屠殺共產黨人等。
但是,在抗戰中,他利用自己是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的身份,為民族做過了一些有益的慈善事業;於救助傷兵、輸送物資、建立抵抗部隊方面,也做出過一定的貢獻。
希望星晨58298869
說起杜月笙,就會想起和他同時代的另外兩人,黃金榮和張嘯林,這三人是舊中國上海灘黑幫頭子的首腦,號稱上海三大亨。但是三人最後所走的路並不完全相同,黃金榮在上海解放後沒有跑,而是留了下來,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個普通平民,老老實實接受勞動,最後也是得了善終。
張嘯林變成了漢奸,投降了日本人,最後被自己的保鏢林懷部所殺。而杜月笙則外逃至香港,最後病死於香港,死後下葬於臺北縣汐止鎮,墓地坐東南而朝西北,始終望著上海方向,念念不忘自己曾經有過的榮光。
杜月笙去世後,他的墓地出於各種原因,常年累月無人照料,但是後來卻有人發現,有一位跟他沒有任何關係,任何血親的無名老人整整為他掃墓三年,著實令人感動。後來有人找到了這位老人,老人的一席話讓人動容,他說他之所以願意給杜月笙掃墓在年,主要就是一個原因,那就是敬佩杜月笙的人品。
在上海灘三大亨當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那就是黃金榮最貪,張嘯林最狠,而杜月笙最會做人。確實如此,縱觀杜月笙的整個人生,生逢亂世,卻有著自己的主張,並不完全是隨波逐流。
對杜月笙的評價,確實難以一言以蔽之,他曾經在活動動中誘殺了當時的上海總工會委員汪壽華,致使上海總工會一夜之間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這是他身上洗刷不掉的汙點。
但是他在抗日戰爭期間,救助傷兵,輸送物資,幫助我軍,還組織過打日本的隊伍,這些又表現出了他身上大義的一面。
在上海淪為孤島期間,杜月笙組織了秘密情報人員,和日軍的特高課展開了鬥爭。他利用自己在上海黑幫中的影響力,使得日本人在上海不管做什麼事情,多少還是有些忌憚。
九一八事變後,杜月笙還曾經保護過張學良,他向上海的黑幫發話,如果張學良有事,我必將蕩平上海的斧頭幫。日軍特高課數次決定對不聽話的杜月笙展開暗殺行動,但是都被他及時識破。
就是在這種困難的局面上,杜月笙也沒有退縮,充分展示了一箇中國人應該有的民族氣節。而同一時期的黃金榮,雖然沒有投降日本人,但是不敢和日本人公開對著幹,只是虛以委蛇。張嘯林則乾脆當了漢奸,只有杜月笙,堂堂正正地的站在日本人面前,沒有退縮。
上海解放前夕,黃金榮捨不得萬貫家財,堅持留在上海。而杜月笙因為曾經殺害過早期的領導人,放棄了自己的財富,離開了上海。但是他在抗日戰爭日期的狹義作風還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畢竟他還曾經做過一些對國家、對民族有益的事情。
所以當看到他在臺北的墓地多年無人打掃時,這位無名老人感其大義,才會主動站出來,替他掃墓三年,著實令人感動。長眠在地下的杜月笙如果泉下有知,當可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