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魏國作為霸主,國力遠超秦國,為何不先把秦國滅了免除後顧之憂?

白話歷史君


關於這個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第一點,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作為曾經的春秋四大國之一,秦國雖然在戰國初期處於七雄末流,但其國力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般弱。老秦人依然兇悍,關中地依然肥沃,秦國從單純的國力上來講,不輸旁邊的魏國。

之所以被魏國狂揍,主要是雙方處在一個此消彼長完全相反的道路上:眾所周知,秦國的勢力範圍在漢中關中一帶,這裡原本是西戎之地,是秦人用鮮血拼來的。

而正是因為世代征伐,造就了強悍驍勇的老秦人。但事實上,這塊土地並不太平,西戎舊部義渠國非常強大,其於公元前430年大舉攻秦,把秦國人趕出了渭水。秦國自此退出了強國之列,並進入到了“四代亂政,諸侯卑秦”的時代。在此後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裡,秦國宗室開始了內訌,國力逐漸衰落下去。

戰國初期,魏國通過李悝首先變法,走向了強盛。雖然魏國是四戰之地,但得益於變法帶來的國力增長,魏國在制度上是要領先於秦國的。

當時秦國還是老版的春秋國家,且不說內訌所導致的國力消耗;其在制度上也是相對落後的。比如其咱們熟知的西周井田制、世卿世祿的貴族制度。這完全就是在打擊平民的積極性。

眾所周知,春秋時期是貴族戰爭,沒有多少職業化軍隊,出征都是貴族帶著封地種的一群農民因。而戰爭的輸贏其實和這些農民沒啥關係,為沒有晉升渠道、沒有更多的收穫來源,贏了他們還是農民,輸了卻可能成為敵人的奴隸。所以這些農名寧願和隔壁村為了水源爭個你死我活,也不願再戰場上給貴族們拼命。

而魏國,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鼓勵生產,國家收購多餘糧食。國力穩步上升。而且後來吳起還在魏國打造出了一支職業化軍隊——魏武卒。

職業和業餘的差距有多大呢?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率五十萬大軍,攻打魏國,想要奪回被魏國侵佔的河西之地。結果被吳起剛剛組建成型的魏武卒五萬人給擊潰。吳起因此而一戰成名。說實話,對於吳起來說,這一戰的戰績,並不值得炫耀。他是帶領的五萬職業軍人和一群農民在作戰。

秦國豈有不敗之理。

但是,魏國是否就能滅掉秦國呢?

這個比較困難,秦國人戰力尚可,並不是完全受欺負,石門一戰,秦將章蟜殲敵六萬,和魏國打了個有來有回。

所以,秦國的實力,是其沒有被吞併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點,魏國分身乏術

河西一戰,吳起擊潰秦惠公五十萬大軍;如果吳起此時攜大軍直入關隴,滅亡秦國,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前面說了,魏國處於四戰之地,他所面臨的形勢並不好。原本當時趙魏韓三家同出一脈,三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魏國正是憑藉盟友的保駕護航,才能心無旁騖的發展,在短時間稱霸諸侯。但是,魏國比較霸道,素以三晉之首自居,沒少欺負趙國和魏國。趙國不服,與魏國反目,魏國開始調轉矛頭打弟弟。此外和魏國不對付的還有楚國,這個晉國曾經的宿敵,一直都不是太喜歡魏國。

之前秦國就是趁著楚國和三晉鬧摩擦,才想著去奪回河西故地,結果陰晉之戰被吳起狂揍。

而陰晉之戰後,趙國和楚國,依舊開始在與魏國鬧摩擦;再後來魏武侯低頭,與趙國重修舊好,但因為燕國問題,魏國又和齊國結下了樑子,為日後的魏齊爭霸埋下了伏筆。所以,魏國一直不是太有空去收拾秦國,反倒是因為其四戰之地的原因,在後來多線作戰的困境下,對秦國展現了善意。秦公子師隰也就是後來的晉獻公,那都是魏武侯一手扶持起來的。可誰知道這晉獻公後來又在石門捶了魏國。

講到這裡,不得不吐槽一下,戰國是真的亂,完全沒有一個堅固的盟友關係。一會兒三晉打楚國,一會兒趙國楚國打魏國,又一會兒齊國魏國打趙國,沒多久,又是三晉打齊國、這段歷史看得我頭都大了。

對了,還有就是在陰晉之戰後,吳起被魏武侯給擼了,吳起出走楚國,導致楚國變法強大,魏國壓力山大,秦國也得以喘息。

總而言之,魏國沒空去收拾秦國。

第三點,魏國的戰略重心重來都不是秦國。

秦國地處西部蠻夷之地,對於魏國或者當時的中原各國來說,這地方是野人住的,跟楚國是一樣的。所以魏國壓根兒就沒想過要向西發展。他們的目標是中原,是稱霸諸侯。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魏國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來看,其先是越過盟友趙國攻打中山國,又幹涉衛國政務,然後又因為燕國問題,多此與齊國較勁。

很顯然,他們的目標就是東邊兒,對於秦國,真的是不想搭理。他們唯一看得上的也就河西那點兒地方,一來是土地還算肥沃;二來是佔據一塊戰略緩衝地帶,防止自己逐鹿中原的時候,秦國在後面使絆子。

這一點其實在魏國第三代國君魏惠王時期表現得尤其明顯,當時天下得形勢其實以及很明朗,魏國和齊國為天下兩強,一東一西,各自井水不犯河水。

但是魏國沒有齊國的地理優勢,齊國東邊就是海,沒有後顧之憂,魏國卻是處在四戰之地。按理說,這時候最應該做的,那就是滅掉秦國,或者說盡量的將其打壓,以免後顧之憂。

結果魏惠王是怎麼做的——遷都。直接將都城遷到了更靠東邊的大梁,以霸主的姿態去和齊國硬剛,秦國被他選擇性忽略。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在爭霸之路上,魏惠王沒能幹得過齊國。想來也是,怎麼可能幹得過?當時的魏國已經完全摒棄了三晉聯盟,屬於眾叛親離。圍魏救趙、圍魏救韓;孫臏兩度擊敗龐涓,魏國跌落神壇。

而這邊安心發育的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已經強大起來;旁邊的楚國又開始痛打落水狗。於是乎,稱霸戰國初期近百年的魏國,就這樣衰落下去了。

此後,便是面對秦國的各種欺凌了!


白話歷史君


這種說法是典型的馬後炮,看起來很有道理,其實不值一駁。

戰國初期,作為霸主的魏國,其實是諸侯的眼中釘。魏國不管是滅想要任何一個國家,為了防止魏國的獨大,其他國家都不會坐視不管。

對於魏國來說,要擴張,肯定是先易後難,因此先對付的是自己的小弟趙國和韓國。但即便魏國先對付當時實力不怎麼強的韓國和趙國,作為戰國強國之一的齊國都沒有坐視不管,而是強加干預,因此有了著名的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期間秦國也加入進來,共同把魏國打的慘敗。

假如魏國先對付秦國,一則秦國的實力比韓趙強的多,二則有函谷關扼守。要想滅掉秦國,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秦人民風本就彪悍,即便把秦國滅掉了,要統治他們也不容易。況且,魏國一旦滅了秦國,國土面積將大增,齊國、楚國等大國絕對不會坐視不管。

基於以上幾點,魏國選擇先對付韓和趙是對的。但即便如此,由於齊國的干涉,魏國最終還是落到一個失敗的境地。這說明,戰國前期要想滅國,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列國之間的掣肘是在是太嚴重了。即便是後來強大的秦國,也不得不在精心經營六世後,由後來的秦始皇發動滅國之戰。


孤舟釣江雪


以下為個人見解,如有不對歡迎各位指正和評論,但請勿亂噴:

首先,戰略方針;魏國是從三家分晉中出來的,立國初期和趙、韓關係非常不錯。但立國的前兩任王並沒有稱霸天下之志而是先穩定朝政,發展國力,這才有了西門豹等人。而秦與魏交惡是從“河西走廊”爭奪戰才開始的,此後兩國才真正開始不斷交戰。

第二;戰略價值;這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秦在初期尚未滅義渠也遠沒有得到巴蜀之地。在魏國眼中當時的秦國除了河西走廊和函谷關是戰略要地以外,其它地區就是蠻荒之地!打下來之後還要派兵駐守還要調動人力開發,得之利益不大。另一個方面是秦國北接義渠,對魏來說秦國是抵擋西北方向狄夷的一道防線,一旦滅秦,魏將直接面對義渠!魏一旦和義渠開戰,戰線拉長,對於兵力集結和輪輸轉運極為不便!而義渠多騎兵,其戰術又以劫掠為主。對於魏國來說極為頭疼,因此,留著秦國對當時的魏國來說利大於蔽。

第三;軍事實力。關於這一點,必須要認識到魏國軍力的強大分為兩個時期。但這兩個時期在整個戰國時代中都屬於前期。第一次魏國軍力強大就是吳起侍魏之時,魏武卒在出世之時其戰力可謂天下第一!著名的吳起五萬魏武卒大破秦軍五十萬就出現在這一時期!但是,魏武卒雖然是精裞數量卻並不多。當時五萬已經是魏國全部的魏武卒了。(並不是魏國全部的軍隊)而秦軍所謂的五十萬大部分是各貴族的私甲和民兵以及一部分國王衛隊和民夫組成的,其戰力當然無法和魏武卒相比。同時秦國當時還嚴重缺糧,無法支持長久作戰。因此,秦國敗之必然!但,秦人尚武!當有滅國之危險時,全國上至君王、大臣、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全體一心、全民皆兵!這就是“糾糾老秦”的尚武精神!再加上函谷關天險易守難攻,魏國要想滅秦國並不容易。而魏軍強大的第二個時期是“吳子泣西河”離開魏而投奔楚國之後,這時魏國的軍事、經濟(工業、農業、商業、畜牧業、手工業、製造業等)都開始下降。但魏國等到了另一個軍事將才:龐涓!此後魏軍戰力再次提升!但秦國此時有司馬錯、章蛟、胡傷等名將,同時經過了得到李悝真傳的商鞅連續改革後,秦國的國力和軍隊實力也得到了提高。此時滅秦更難!

第四;形勢:此時整個戰國形勢亦有變化,魏國南方的楚得到了吳起之後越來越強(雖然吳起很快被殺)、東方的齊國在幾任君王的銳意發展下得到了大量人才(稷下學宮)和孫臏(比龐涓稍晚)之後也擁有了強大的實力!而魏和趙、韓兩國的關係也不再似從前一樣牢不可破了。因此,對於魏國來說楚和齊對其形成了牽制,不得不使其分心。而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也不會坐視魏國一家獨大!所以當然也不會看著魏國滅秦而不管了。對於其餘各國來說,最好的方針當然是秦、魏“互弱”而“不滅”!另外,隨著“齊技擊”、“楚甲士”等的出現,魏武卒已不再是天下無敵的存在了。而失去了吳起之後的魏國也不再是不可戰勝的霸主了。(後來的“馬陵道之戰”及孫臏滅龐涓即是明證)

至於後期,商鞅雖死但秦法不滅!隨著宣太后、魏冉、司馬錯等先後滅義渠、收巴蜀和李冰治水。秦國已具備了決戰魏國的實力!當河西走廊被秦銳士奪回之後,白起、蒙敖、蒙武的先後出世開啟了秦軍出函谷、東出擊魏、南向破楚的大時代!張儀、應候(範睢)的外交也先後大顯神威!經過“長平之戰”和“郢都之戰”及“五國伐齊”後,戰國真正的霸主已經是秦國了,此時的魏已經弱小到一個三流國家了!而之後的王剪、蒙恬、李信、尉繚(指的是由魏國入秦而被拜為“國尉”的繚,不是魏惠王時代的隱士“繚”)只不過是收拾殘局而已。只可惜,李斯湖塗一時至趙高得利,蒙恬死。而章邯、司馬欣終為項羽所破!而魏國雖有後人存於世卻早已國破家亡,消失於歷史塵埃中…………:


俊才星馳207


秦國在“商鞅變法”崛起強大讓中原諸侯國感到威脅之前是沒實力沒資格成為其他大國強國的“後顧之憂”的。春秋時期秦穆公趁著霸主晉文公剛去世想進軍中原搶佔鄭國,被晉軍在崤山伏擊全軍覆沒,晉國也沒有趁勝攻秦,還把包括秦軍統帥孟明視在內的俘虜都釋放回國了。晉國顯然只是想敲打敲打秦國。戰國初期魏國是第一強國,地處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的中原,地理環境處於劣勢,即所謂的“四戰之地”,這才是最大的後顧之憂,所以魏文侯在位時期以“三晉”的名義重點拉攏結交韓國和趙國搞好外交關係避免發生戰爭,就是為了避減少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三晉”和睦的影響力當然比魏國一個國家要強的多。即使“三晉”和睦,可魏國東有齊國南有楚國,這兩個大國雖說在戰國初期並不強盛,但人口土地仍然遠遠超過魏國,指不定哪天緩過氣兒了可不是“後顧之憂”而是其他諸侯國的災難!魏國的注意力不可能只盯著地處偏遠實力不強的秦國,擊敗秦國搶佔吞併了秦國挨著魏國的河西地區後魏國就沒有再向西攻秦了


立志成蟲


不是不想是困難太多,首先魏國處在中心,四戰之地,如果全力和秦國拼命,很可能取得勝利後被周邊國家抄後路撿便宜。別的國家不會眼看著魏國滅掉秦國強大起來危脅自己,一定會出兵干涉,就象後來魏國打趙國韓國齊國出兵圍魏救趙一樣。其次秦國當時對魏國沒有什麼威脅,也沒人能看到秦國以後會強大到滅六國,秦國當時是邊遠地區,也沒人想去佔領,爭奪土地都是爭奪條件好的地,在鄭國渠修好前秦國土地實在太次,大家也沒興趣去搶,大家要搶的是中原山東開發的比較好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