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做提线木偶:你还在以为自己有“思想”吗?

我有一个朋友,前一段时间和她偶然聊到有关于某些男生对于女生妄加猜测、恶言相向的话题,得到的这位女性朋友的回答却是“肯定是她穿着太过暴露”。

当时我便很震惊。我的这位女性朋友并不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相反,平时她对于诸多事情都有自己的一番看法和见地。但就在这个问题上,她提出的观点与回答,让我忽然感觉她和我平时认识的人完全不一样。

我便问她,你怎么会这么想呢?

她许是听出了我语气中的不可思议,有些结巴的说,大家不都是这么说的吗?

我有些激动了,说话也有些失礼。我说,但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呀!那些受到伤害的女生不能说错,本质上错的应该是其他人而不是她们啊!

结果是草草终结了这个话题。

事情是过去了,但是事情暴露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

一个在平时很有见地的人,为什么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说出来的话却显得很幼稚、很不可思议呢?必有讨论一番的必要了。


拒做提线木偶:你还在以为自己有“思想”吗?


一直以来,都是听着他人对“思想”这个话题提出见解,而我自己也似懂非懂、人云亦云的附之。再加上现今网民的理智化趋势越来越显著,无数键盘侠被“理智”击得落花流水,网络言论日渐趋于中肯,我们也更容易倦怠自己的思想,随之附和了。

本着“对方说法的确有理,那么我也应该是如此想的了”的想法,我们随手便是给言之有理的热评一个赞,同时也记住了其中的思想。于是对于一个问题的答案,赞同率总是聚集在某一种回答上。而其他想法呢,即便是其他小众回答是观点明确、清晰的,亦或是混水摸鱼、毫无营养的回答都被淹没了。久而久之,附和声越大,观点上越统一,网络越来越走向健康。

这一切似乎都很好。的确,比起以往过分随心所欲的网络,现在的网络确实更加干净,正气。但处于安然状态下的我们,却也更难受到外界的推力,从而迸发出自己的力量——我们越来越难以独立思考。

越来越难以独立思考或者可以说越来越难以说出自己的观念,难以形成自己的思想。

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视频一刷而过,文字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再没有时间与心情去细细的品味,独立思索。而当一个论题抛在网上时,思考的人思考了,也发表了自己的言论。剩下的人呢?点个赞也就相当于附和了。


拒做提线木偶:你还在以为自己有“思想”吗?


有人说“我附和是因为他的观点立住了脚,我的观点又恰好与他一样”。是的,附和没错,观点也可以相同。但是也请大家好好的问问自己,我有独立且深刻的思考过这个话题吗?或者我只是浏览了一遍他人的观点,在认为无所漏洞时就赞同了呢?

别人的观点依旧是出自他人的。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观点——即使大部分相似,也绝不可能完全相同。当我们看到一个类似于“自我观点”的言论时,就会产生亲切感,让我们容易认同对方的观点,这种认同让我们放下自己本身对问题的独立思索。同时,亲切感也更容易让我们忽视其中与我们的想法有所出入的观点。久而久之,我们的想法被磨灭了,而我们以为的“自我观点”的言论也不是“我”的言论,而是“我吸收”的言论。如此一来,我们就更难辨别自己真实的想法,也更难明白自己思想漏洞出在何处。

都说一种观念、一个观点其实就代表了一种态度,那么在我们亲手抛下自己的态度时,也就失去了一部分的自我。


拒做提线木偶:你还在以为自己有“思想”吗?


我的表述或许过于严重,可是事实难道并非如此吗?

我见过许多以大学生为主的自媒体人在各大社交网络上发布的言论都很有道理,但却也时时“撞衫”,甚至于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这些道理本身没错,但却太过于同一化。即使写出来了,也不过是大家的产物而体现不出你的思想。而我们作为网络言论的受众,也更容易吸收他人想法人云亦云。

就拿前一段时间篮球巨星科比的不幸逝世来说,在大家为自己的青春沉痛时,不乏有多数人附和一条言论,其大意是“国之殇(指疫情战),而大家却在为娱乐新闻伤感。”

其实,仔细一想,其实大家的关注点放在了不同的地方。大呼“国殇”的人本意是好。若说痛惜科比逝世的网友没有关注国家危情吗?肯定也不是,疫情战自爆发以来就万众关注。而科比对于很多人却是自己的青春,此两者都意义重大,又何必去强行比较呢?

青少年们正处在三观形成的时候,其实我们不只是要避免错误观念的侵蚀。更要有意识地提升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不被他人的观点带跑——即使是好的。

观点可以相同,但不要让自己的观点中没有了自我。

如果人云亦云,即便云之有理,你也不过是个提线木偶而不自知罢了。

有时候可怕的不是被误导,而是乐于失去自我。

(自我:依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指人的理性部分,自我意识的存在与觉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