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的得意之战,率2000人奇袭襄阳,一战而破明军10万人

【张献忠杀朱翊铭时,得意洋洋的说:"吾欲断杨嗣昌之头,嗣昌在蜀,今当借王头,使嗣昌以陷藩伏法。"】

1641年正月,张献忠以奇兵攻破军事重镇襄阳,擒杀襄王朱翊铭,守将马祥麟(明末女将军秦良玉之子)自杀殉国。手握10余万大军围剿张献忠的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杨嗣昌闻讯以后,羞愧难当,含恨自刎。那么,在襄阳之战中,张献忠一共投入了多少兵力呢?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总共2000人,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仅仅是28骑而已。

1639年,刚被朝廷招安满一年的张献忠在湖北举兵谋反,与陕西闯王李自成结盟,对大明王朝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招降张献忠是熊文灿主持的,而推荐熊文灿招降张献忠的人是时任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杨嗣昌。消息传来,朝野一片哗然,指责杨、熊两人的声音不绝于耳。崇祯皇帝为了平息众怒,抓了熊文灿,同时命杨嗣昌戴罪立功,剿灭张献忠。


张献忠的得意之战,率2000人奇袭襄阳,一战而破明军10万人


1639年9月,杨嗣昌怀揣崇祯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和军饷,踌躇满志的离开京城赴湖广上任。这次为了镇压叛乱,崇祯皇帝一次性给予杨嗣昌13万大军及充足的粮草、武器弹药,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崇祯皇帝的想法是好的,只是理想太美满,现实太骨感。杨嗣昌上任后风风火火的围剿了一年多,虽然也打了不少胜仗,但由于不能妥善处理上下级关系,导致手下将领左良玉、贺人龙等人不听指挥,故意纵容张献忠逃往四川。四川巡抚邵捷春才能平庸,无法对抗张献忠,于是劳累杨督师不得不劳师动众远赴四川平叛。

1640年12月,杨嗣昌率领大军到了重庆,为了震慑张献忠,特张贴悬赏告示,曰:"有擒获张献忠者,赏银万两"。这悬赏没有毛病,古话说的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是令杨嗣昌愤怒和痛苦的是,第二天早上,在总督府的门口,竟然张贴了张献忠的悬赏告示,曰:"有斩阁部者,赏银三钱"。堂堂大明朝内阁大学士,正儿八经的宰相,居然只值三钱银子?而且更可怕的是,在自己的指挥部门口,竟然有张献忠的人活动,自己的人身安全还有保证吗?为了防止叛贼渗透,杨嗣昌临时更换了总督府护卫,并且对手下的将领都起了不小的疑心,将帅之间的关系几乎降到了冰点。


张献忠的得意之战,率2000人奇袭襄阳,一战而破明军10万人


杨嗣昌这边十余万大军对张献忠部穷追猛打,只有3万多正规军的张献忠也没有消极避战,而是派出多路斥候刺探军情,伺机破敌。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献忠的情报工作做得很到位,自然有了丰厚的回报。原来杨嗣昌将围剿大军的粮草和大部分的武器弹药存放在湖北军事重镇襄阳城内,并且因张献忠逃窜四川,将原本防守襄阳的重兵调往前线,只留少量老弱军人守城。张献忠闻讯大喜,吩咐手下将领死守西川城池,自己亲率2000精锐奇袭襄阳。

1641年正月,张献忠率领的2000精兵已经偷偷摸摸的逼近了襄阳,而守卫的明军竟然还一无所知。更要命的是,张献忠截获了杨嗣昌的传令兵,取得了杨嗣昌的令牌。有了这个宝贝,张献忠挑选了28名武艺高强的士兵装成官军,大摇大摆的混进了襄阳城。当夜,这28名士兵点燃了襄阳的粮草厂和火药库,引发了明军的骚乱,张献忠借势率军突进襄阳城,揣了杨嗣昌的后勤补给基地。由于事发突然,守将马祥麟等人没有防备,一败涂地,羞愤自杀。襄王朱翊铭及家人被张献忠擒获,免不得满门抄斩。张献忠杀朱翊铭时,得意洋洋的说:"吾欲断杨嗣昌之头,嗣昌在蜀,今当借王头,使嗣昌以陷藩伏法。"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本来是要杀杨嗣昌的,因为老杨在四川杀不到,所以借大王的头用用,让杨嗣昌因为失陷藩王而受到朝廷的惩罚。因为根据明朝律法,失陷藩王者斩。


张献忠的得意之战,率2000人奇袭襄阳,一战而破明军10万人


杨嗣昌在四川前线,先接报李自成攻破洛阳,斩杀福王朱常洵;再接报张献忠袭破襄阳城,擒杀襄王朱翊铭。他忧惧交加,自知罪责难逃,只好服毒自杀。崇祯皇帝闻报,可怜杨嗣昌的忠诚,亲自为其撰写祭文,并追赠太子太傅。

纵观张献忠奇袭襄阳一战。以28骑斩获全功,擒襄王朱翊铭,逼死督师杨嗣昌,展现出其在军事指挥方面的高超艺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