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换皮”屡试不爽,从“木兰”看国内AI教育

前不久,国内自主研发的编程语言“木兰”正式发布的消息,让不少人为之一振。然而,很快各种木兰不过是编程语言Python换皮的消息铺天盖地的袭来,国内网友对于“自主换皮”骗经费的操作已经屡见不鲜,不过这一现象也反应出国内人工智能教育快速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目前以“木兰”为基础延伸的自主研发编程软件、人工智能教材、教学装备目前已经投入到中小学、幼儿园使用。

“自主换皮”屡试不爽,从“木兰”看国内AI教育

舆论发酵后,木兰项目负责人刘雷进行了道歉,承认木兰编程语言主要是用于中小学教育,在介绍中将它夸大到智能物联领域,同时承认木兰语言在32位单片机上的编译器的确是基于Python开源编译器进行的二次开发,但夸大为完全自主开发。据悉,刘雷是中科院计算所编译实验室员工,其创办的中科智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围绕青少年编程教育,设计开发编程语言、编译器和集成开发环境等产品。

中科智芯公司,由中科编易公司控股70%,后者又由刘雷持股75%,中科院计算所持股25%,可见中科编易、中科智芯确实是中科院计算所孵化的企业。然而这样的企业却同样好大喜功,将用于编程教育的产品在宣传中硬贴智能物联领域的“冷屁股”,为了强调自主研发,将原本不属于自身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要知道木兰编程语言作为一种支持少儿编程教育的可视化编程环境,已在数百所中小学中,开展了10万人次的编程科普活动,影响力不可谓不大。

据媒体报道,此前中科智芯官网的网站版权声明中还出现了英文Cambricon,而Cambricon正是中科院兄弟公司寒武纪的英文名,让人不禁怀疑其官网搭建是否同样是“自主换皮”而来。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对知识产权愈发重视,似乎只要冠上“自主”就能为国争光,但国内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工作还很不到位,以致于一些企业明目张胆的欺骗大众与消费者,出现一批简单换皮便“自主”的芯片、浏览器。

“自主换皮”屡试不爽,从“木兰”看国内AI教育

少儿编程原本是一个国内急需加快建设的K12教育领域,然而随着大量的创业者和资本蜂拥而至,劣币驱逐良币的景象开始显现。2019年底,大量少儿编程企业宣布了破产和退出市场,原因或许就在于获客成本,2018年,少儿编程的单个获客成本约为2000元,但是随着过度竞争,如今获客成本已经涨到上万元,这就不难解释AI教育行业虚假宣传横行的现象了,木兰早先甚至将“国家重点实验室编译技术团队主导研发”作为宣传卖点,随着舆论爆发才承认实为企业产品。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少儿编程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少儿编程行业的活跃用户约1550万,市场规模约30-40亿,行业规模将在5年内达到300亿。这一方面唤起了家长的焦虑,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变得急功近利,无法踏踏实实投入漫长的研发过程中。然而低质量、忽视教学效果与课程质量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存在多久,“自主换皮”与“碰瓷”的把戏又能重复几次呢?

少儿编程赛道出现过度供给和过度竞争的现象,说明行业即将离开初级的启蒙阶段,接下来要求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与家长学员一同促进行业成长,而未来势必有更激烈的残酷淘汰在等待着赛道玩家们,依靠虚假伎俩骗过一时,或将无法在行业发展中迎来企业追求的格局与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