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岁的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后来下场如何?

程万慧


张柬之的下场不怎么好。神龙政变后,他先是被唐中宗拜为吏部尚书,封郡公,又累封汉阳王。但由于除恶不尽,在政变仅半年后就遭到韦皇后和武三思排挤,被挤出朝廷中枢,赶回了襄阳老家。随后再遭贬谪,被流放到岭南泷州,最后因为气愤,死在了流放地泷州,时年八十二岁。

张柬之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之人,史书上对他的记载非常粗暴——65岁之前一笔带过,人物亮点全部集中在人生的后17年。

唐睿宗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当时已经65岁高龄的张柬之参加恩科考试,由于策问对答如流,在一千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名,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正八品上,品级虽然低,但是职权很大)

在其后十年时间,张柬之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同僚的推荐,官衔越做越大。尤其是狄仁杰和姚崇,简直就是张柬之后来官拜宰相的贵人。比如狄仁杰数次向武后推荐张柬之,搞得武后都不耐烦了,埋怨狄仁杰,说自己已经提拔张柬之了,你怎么还不依不饶?狄仁杰则底气十足的说道:臣举荐的可是宰相之才,你却让他当一个小小的司马,你怎么能大材小呢?

仁杰曰:“臣尝荐张柬之,未用也。”后曰:“迁之矣。”曰:“臣荐宰相而为司马,非用也。”

后来姚崇也向武后极力推荐,说张柬之能断大事,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武后也就授予了张柬之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一职(相当于宰相),让其替自己管理朝政。这个时候的张柬之已经年逾七旬。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后在和狄仁杰商议后,将流放了十四年之久的废帝李显接回了洛阳。

此消息一出,整个朝野震动。因为当时武后已经七十四岁了,此时接回自己儿子,难道是想还位于李唐江山吗?一时间,洛阳城内流言蜚语四起。同年的九月,流言蜚语被证实,李显被武后重新立为了皇太子。不少忠于李唐皇室的大臣听到消息后,都在心中暗喜,看来李唐复国十拿九稳了。

然而在张柬之看来,李唐复国这事,八字还没一撇,离成功还差的很远。只要武后不宣布退位,李显不登基继位,这事就不靠谱。



张柬之的担心是杞人忧天吗?从历史教训和当时的实际政治形势来看,其实还真不是。

比如李显的皇位为什么被废?就是因为跟武则天有矛盾,所以才会被废。复立太子,对于他来说,其实是二进宫。既然他坐在皇位上,以皇帝的身份都能被废掉,区区一个太子之位又算个毛线?说到底,能不能继位还不是武后的一句话。

武则天把李显废而复立,其实就是在向天下人表明一个态度:天下已是我武家的了,能不能还给李家,要看我的意思!只不过武家的人没一个争气的,大臣也倾向于让李显登基,所以她还是希望自己儿子继位,以保证权力的正常交接。

并且传位给李显也是有条件的,就是李显要与武家人和平共处。李显登基后,要保证武家人在朝廷当中仍然拥有很高的地位。

因此,张柬之对李显复立太子这事,抱的是悲观态。他从实际角度出发,认为李显的皇位还是不稳,能否恢复李氏江山,还是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基于他的这种悲观判断,所以他就联络了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人,准备发动政变,用武力逼迫武后退位。

神龙元年正月(公元705 年),武则天因病卧床不起,只有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在一旁伺候。张柬之和崔玄暐等人趁机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二张谋反,发动兵变,率五百禁军冲入宫中,杀死二张,随即又包围武后寝宫,要求武后退位,传位于李显,武后表示同意。李显顺利登基。由于这次政变发生在神龙元年,因此便被称为神龙政变。

政变后,参与人员都受到了重赏。其中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这五人时称“五王”,所以神龙政变又被称为“五王政变”。

但是,神龙政变只是一场关于皇位继承权的小政变,整个武氏家族在政变后还是活的有滋有味的

因为,神龙政变的目的是逼武则天退位,拥李显登基。但当时的国号还是武周,李显当时是武周皇帝(武周第二代皇帝)。不是大唐的皇帝。

并且,武则天只是退位了,她还没死。李显出于政治需要,仍然奉母亲为帝,这就导致当时实际上有两个皇帝。

既然武后仍然能保留帝号,那么武氏一族也就没丧失权力。比如武三思除了爵位由王爵降为公爵外,其余的待遇没有任何变化。

也就是说,除了皇帝从武则天变成李显,新朝廷与政变之前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斩草不除根,最尴尬的人就是张柬之。他发动政变逼迫武后退位,结果他得罪了整个武氏一族。并且由于武则天没死,李显下旨规定:每隔十天,朝中的文武百官都要到上阳宫去看望武后一次,尽暄寒问暖之能事,谈血脉相连之温情。

武后见到张柬之就破口大骂,搞得张柬之很是难堪。

最让张柬之晕菜的是,李显太昏聩了。朝廷大事,他拿不定主意,很多事情都要咨询自己的媳妇韦皇后。韦后不是善茬子,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认为:

张柬之既然能逼迫武后退位,他就能二度政变,也逼迫李显退位。留着这个人是个祸害,干脆把他挤出朝廷算了。李显对此表示赞同。

于是在神龙政变仅仅半年后,李显就把张柬之罢官夺爵,赶回了老家襄阳。

张柬之垮台,武三思高兴坏了。之前张柬之是宰相,武三思拿他没办法。现在张柬之是落毛凤凰不如鸡,武三思就有办法整他。很快他就窜通韦皇后,给李显吹枕边风,让李显再次下旨贬谪张柬之,把他流放到了岭南泷州(现在的广东省罗定市)。张柬之当时已是82岁高龄,哪里能受这种折腾?所以在流放泷州后不久,就忧愤而亡了。

至于另外策动政变的人,也没有好下场。政变的二把手敬晖,先是遭到降职处理,后被贬到海南崖州当司马,最后被武三思派人虐杀;崔玄暐也在岭南病死,桓彦范、袁恕己二人则被李显派遣的使者杀害。总之就是没一个人有好下场都没有。


景云元年(710年),唐中宗李显暴毙。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扶持自己的父亲李旦继位。

唐睿宗继位后,给张柬之平反昭雪,追赠他为中书令,谥号文贞,并且还授予他的一个儿子官职。开元六年,唐玄宗再次下诏,准许张柬之配享唐中宗庙庭。唐德宗在建中年间又追赠张柬之为司徒。

中宗造孽,最后还是靠睿宗、玄宗、德宗三位皇帝给张柬之才“正名”。


Mer86


八十岁的张柬之没有忘记挚友狄仁杰的嘱托,为了保住“李唐天下”,毅然决然发动了“神龙政变”将武则天赶下了帝位。

张兼之是一个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在他没有获得狄仁杰等人的垂青之前,只是一名普通的“太学生”和“清源县丞”,直到六七十岁以后,才开始担任要职!


那么发动“神龙政变”的张柬之最后怎么了?

  1. 事件回顾――如何逼宫促使武则天退位!当年武则天问狄仁杰,从哪里可以找到奇士使用,狄仁杰就给武则天推荐了张柬之,之后张柬之上任洛州司马,再升任侍郎,又经过宰相姚崇的举荐,张柬之终于进入权力中心,晋升为凤阁侍郎。到了武则天晚年,她已经基本上不理朝政,而是任用两个权臣张易之和张昌宗,导致群臣怨声载道,张柬之觉得时机已到,就把太子李显推倒了前台,用禁军完成了权力的更迭。

  2. 有功之臣,待遇如何?张柬之用兵谏把天下还给了李唐,更把太子李显推到了前台,李显继位之后,张柬之当然算做是首功,新皇继位,论功行赏,张柬之被提拔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封有五百户的食户,然而不久之后,因为韦后的中伤,张柬之被免除了宰相职务,下放为刺史,然而不久以后,张柬之又遭到了贬嫡,最后忧愤而死。
  3. 历史不会忘记有作为的人!李显当了皇帝,但是软弱无能,被自己的老婆韦后给毒死了,可见,张柬之肯定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唐睿宗追授张柬之为中书令,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唐玄宗下诏张柬之配享中宗宗庙!

所以说,虽然张柬之80岁的时候,完成了“神龙政变”,82岁忧愤而死,算起来也算是高寿,当朝没有什么待遇,但是李家天下的人并没有忘记他,历史强也有他的一笔可书写的记载!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80岁的张柬之,推翻了81岁的武则天政权,两个耄耋老人的巅峰对决,史上唯有此例。

然而,张柬之的辉煌人生却如同流星一闪,在武则天侄子武三思的报复下,接连遭贬,82岁时被流放边疆,不久忧愤而死。

这事还得从武则天的晚年说起,当时的她沉迷享乐,常犯糊涂,重用新宠张易之、张昌宗二兄弟。但是,张氏兄弟不以侍宠感恩,反以侍宠而骄,已嚣张到与大周武氏、大唐李氏作对的地步。

据《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记载:唐大足元年(701年),年仅17岁的永泰公主李仙惠,也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因为她的丈夫武延基在酒桌上对张氏兄弟颇有微词,张氏兄弟得知后,便在武则天耳边中伤武延基夫妇,从而引发武则大怒,最终迫使二人自杀谢罪。从此,再也没有人敢于公众场合议论张氏兄弟的不是。

俗说话:“事无绝对!”就在这时,狄仁杰以年老体弱为由,上书武则天,打算御任致仕,也有可能是他不想卷入朝廷政治斗争中的借口,也因此得以安享晚年。当时,武则天让他举荐治国贤才,狄仁杰又再次推举张柬之。在此之前,狄仁杰也曾两次推荐张柬之“是一位奇士,可为宰相,而非司马”,只是武则天均未重用。同时,灵武军使姚崇也向武则天举荐张柬之“深沉稳重有谋略,能决断大事。”所以,武后当天就召见了张柬之,封其为凤阁鸾台平章事,接着又升任宰相。

如此以来,想要专权的张氏兄弟和张柬之便不可避免地对上了。不久,宫中传出武则天生病卧床,张氏兄弟不分日夜于床上侍候。一直忠于大唐的张柬之,早有拥立太子李显登基之心,见有如此良机,遂找到右羽林将军李多祚,相约密议。

张柬之对李多祚道:“高宗在世时委你重任,令你掌管北门禁军,时至今日已有30余年,不知你可还记得高宗之恩。”李多祚流着泪道:“无时不敢相忘,只恨没有机会尽忠罢了。” 张柬之闻言,心下暗喜,遂告诉他诛杀“二张”计划,既可为大唐尽忠,而且还可荣享权贵。李多祚欣然同意,并当即以妻儿安危立誓,铲除张氏兄弟,决不相背。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情加重,卧床不起,张氏兄弟更是时刻不敢离开。这时,张柬之以宰相身份对外诈称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阴谋造反,企图杀害陛下(武则天)。接着,张柬之又伙同大臣崔玄暐、敬晕、桓彦范、袁怒己等人,在李多祚率领500禁军的护卫下,将武则天寝宫包围,众人又冲进迎仙宫,在走廊将张易之、张昌宗两人诛杀。同时,又派李多祚、李湛、附马都尉王同皎等人前去东宫迎接太子李显,还以武氏年迈为由,要求她退位,并禅让帝位于太子李显,史称“神龙政变”。

之后,逮捕张氏兄弟同党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等人,并尽数斩杀。李显登基为帝,是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氏在上阳宫病逝,享年82岁。

接下来就该论功行赏了,张柬之为诛除张易之、张昌宗的首功,被提拔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封邑500户。不久,又以汉阳郡王加“特进”衔,免除治理政事。

按理来说,张柬之的人生大好机遇已经到来。谁知:“事实多变,福祸难料”。半年后,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向李显告密,说张柬之等大臣想要诬陷韦皇后。其实是武三思和韦皇后有染,又在一起赌钱,被张柬之撞见。但是,李显出于不愿得罪武氏一族势力的目的,虽然心中存疑,但还是免去了张柬之的宰相职务。

为此,张柬之上书李显,请求回襄州老家养病。李显自然也不愿落下一个“卸磨杀驴、鸟尽弓藏”的骂名,所以又任命他为襄州刺史。后来,张柬之上书要求辞去汉阳郡王爵,但是李显依旧没有同意。

神龙二年(706年)夏,因武三思之故,张柬之再次遭贬,并被流放到边疆泷州。不久,抑郁而终,享年82岁。

晚年的武则天虽然有点糊涂,但她求贤之心却不糊涂,本着量才使用,不问年幼的原则,大胆任用80岁的张柬之为相,结果张柬之却以自身大才,令武则天遭遇人生最大的“滑铁卢”。真不知该感叹武则天年老识人不足好呢,还是该赞叹张柬之发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大才”算计提携他的武则天好。但此事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永远不怕晚。

俗话说:“福不能享尽,权不可用尽。”古之帝王,几乎都想将手中的权利力用干榨尽,直到死的那一刻才会放手。从而造下多少杀孽,留下多少诟病。若能提早放手交权,做个“扶上马,送一程”的“太上皇”,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自身,或是接班人,或是臣民百姓,都将带来巨大的福运。


祥子谈历史


神龙政变始末

神龙政变,也叫五王政变。

神龙元年期间(705年),以宰相张柬之为首,联合御林将军敬晖、恒严范,崔玄暐、袁恕己五人,发起逼武则天退位,扶持李显上位的政变。

张柬之联合的这四个人,都是有实际兵权的。发动神龙政变时,张柬之已经八十岁了,这老头还是蛮有魄力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张柬之的这次政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他这次政变,也许我们的历史都会改写。

武则天晚年时,已经变的有些糊涂了,尤其是她晚年经常生病不上朝。她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仗着武则天的宠爱,干涉朝政,甚至替武则天上朝听政传旨。

这两个小白脸其实没有什么才能,原来只是太平公主的菜,太平公主为了讨武则天的欢心,送给武则天的做男宠的。

这两兄弟登堂入室后,变得为非作歹,残害忠良。

张柬之是忠于李唐皇家的人,看到此情景,怕江山因武则天的纵容,毁在张易之、张昌宗手里,于是变发起了神龙政变,诛杀了这两个祸害。

武则天被迫退位,被封杀多年的李显再次登上皇位。

曾有后人评论,张柬之此举应该是有高人指点,凭他没有这样的谋略,幕后操盘手很有可能是狄仁杰。

据《新唐书》相关记载,五王政变里的三王包括张柬之本人,都是狄仁杰举荐上去的。

尤其是张柬之,他本来因为耿直,官场上屡不得志,他在六十岁时被狄仁杰极力推荐,才做上宰相的。

如果,这样的猜测成立,那说明狄仁杰真是深谋远虑了。

留下后遗症

李显上位后,张柬之因功被封为汉阳郡公,可是好景并不长。

当年神龙政变时,有人提出斩草除根,要把武氏余孽一网打尽,可张柬之心软了。他偏偏留下了武三思这个祸害,同时也为自己惨淡余生留下了祸根。

李显上位后,找了一个老婆韦后,这个韦后也想学武则天做女王,于是韦后就开始蓄谋,拉拢帮手,武三思刚好跟他臭味相投。

韦后和武三思两人,一阴一阳,祸害了不少忠臣,张柬之当然的成为了目标。李显这个人没什么主见和魄力,听风就是雨,也活该他最后被韦后毒死了。

(武三思剧照)

在武三思和韦后的排挤下,李显听信韦后之言,张柬之被削权降职做了他老家襄州的刺史。

被贬为刺史后的张柬之,关心百姓民生,在一次抗洪请求军营帮助时,再一次被武三思一伙借题发挥,将张柬之定罪流放。

张柬之在流放时,忧愤的死去了,享年82岁。

后人对张柬之为国为民的一生予以高度的评价,其中以徐钧的一首诗这样评价他:

八十衰翁气尚存,挥戈一整旧乾坤。惜哉千载多遗恨,馀烬犹存竟燎原。

张柬之下场虽然凄凉,可幸运的是他本身已经是垂暮之年了,受苦的时间还不算长。


历史小地主


神龙政变是一场长期酝酿,一朝发动的政变,虽然这场政变的操纵者是以张柬之为首的五王集团。

但在神龙政变之前,还有一个隐藏的高手,悄无声息的在武则天身旁,种下了政变的种子。而这么一个爱玩阴谋诡计的老狐狸,居然成为武则天晚年最器重的大臣。

狄仁杰的精妙布局

狄仁杰在历史上屡遭贬谪,却在晚年成了肱股之臣。

狄仁杰在从政期间,的确做到了不负李唐,不负武氏。面对着武氏集团气势汹汹,狄仁杰软硬兼施,一面对战武氏集团,一面进谏武则天,终于保住了太子的地位,这是狄仁杰埋下的,最关键的一颗棋子。

但狄仁杰也在考虑,武则天死后,这一颗独苗,必须有足够的根基,这些人必须忠诚于李唐,有足够宦海沉浮的经验,而且懂得韬光养晦。

于是,他经过观察,决定埋下第二颗种子,这个人就是张柬之。

他几乎符合狄仁杰所有标准。而且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很难让人产生警惕心。

武则天很信任狄仁杰,但不信任张柬之,虽然调到了中央,却只是一个小官。这引起了狄仁杰的不满,于是,他继续进谏,直到张柬之进入丞相的行列。

这是狄仁杰重要布局之一,却不是所有,在狄仁杰先后两次拜相期间,先后推荐了姚崇,敬辉,袁恕己,崔玄玮等多个大才。

这些人,除了为武周王朝服务,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个方面就是为李唐宗室,积蓄力量。

这场布局非常精巧,而且很隐蔽。虽然狄仁杰在公元700年死去,但他推荐的班底,依然存在。这是神龙政变最大的优势。

张柬之的致命漏洞

狄仁杰看人用人的眼光,非常独到,因此,他推荐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中兴名臣,随便拿出来一个,就可以独当一面。

而张柬之等人,在五年后,趁着武则天重病,发动神龙政变,一举推翻武周王朝,李唐王朝重获生机。

但张柬之以及其他的四个人,都有着相当强的能力,却比狄仁杰差了一点圆滑。这种圆滑,让狄仁杰可以在酷吏胁迫下,故意招供,也可以在疑心很重的武则天面前,也可以让她非常信任。

而狄仁杰的领导,是武则天,这个人要比绝大多数皇帝优秀得多,她很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很明白国家需要什么,也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他可以为了控制朝局,对唐朝名臣名将进行血腥清洗,也可以为了稳定局势,提拔大量栋梁之才。

于是,无论是狄仁杰一类的能臣,还是来俊臣一类的酷吏,无论是儿子,侄子,还是情人。始终都受到武则天的控制,没有一方可超出限制。

一个深谋远虑的老狐狸,一个拿的起放的下的女强人。这对组合非常靠谱。可张柬之却没有这般运气。而这个小小的纰漏,成了张柬之等人致命的漏洞。

一个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

张柬之的致命疏忽,还得倒退许多年,那一年,太子李显被贬谪到房陵,和他在一起的,只有他的妻子韦氏,那一年,在被贬谪的路上,大女儿出世,取名李裹儿。那一年,他们一家人生活在房陵,那些年,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房陵。

在李显眼中,王权富贵远不如妻子和女儿在他的心中地位。而当了皇帝之后的李显,把几乎所有的信任和爱,都给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而这种信任和爱,是毫无保留,毫无原则的。

一个刚正不阿,却少了几分圆滑的张柬之,碰上了一个对妻子和女儿的爱胜过权力的皇帝,悲剧就发生了。

至于源头的李显,他并没有觉得不妥。他很爱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所以,他就要给她们最好的。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李显的确是好样的,但作为一个君王,李显完全不够格。

而李显的爱,并没有得到一个正当合理的回应。韦氏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妻子,但她却不像李显那样,淡泊名利,只喜欢享受天伦之乐。

她和女儿,在武则天的影响下,想到了像武则天一样当皇帝。很显然,从李显当上皇帝的那一时开始。这个爱情故事,变了味道。

一次结盟,让五王集团土崩瓦解

五王集团显然没有意识到,现在的情况和武则天时代的情况有着很大的区别。而正直的张柬之,也没有棒打落水狗的觉悟,他虽然推翻了武周,却并没有对武氏集团斩草除根。

而失去权力的武氏集团,并没有因为张柬之的仁慈,而心存感激,而是想要推翻五王集团。

另一个瞧着五王不顺眼的集团,就是韦后。因为武则天的缘故,韦后想要享受武则天一样的权力地位。也因为武则天的缘故,五王极力反对韦后当权,于是,两个集团的梁子结下了。

两大集团,悄然联手,后派新锐和已经蛰伏起来的武氏集团,突然爆发出强大的破坏力,这是五王集团没有想到的,五王集团被打的措手不及。在神龙政变只过了一年,五王全部倒台,并且下场极为凄惨。

作为神龙政变的执行者,张柬之被贬谪,最终忧愤而死。而整个朝局,又变成了韦氏集团的天下。大唐的政局再次变得纷繁复杂。狄仁杰的布局,五王的执行,一切都相当顺利,只是出了一个拎不清的李显。于是,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小小嬴政


张柬之在历史上的名气不是特别大,如果不是特别熟悉历史的人或许并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是他在历史上终结了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人物的政治生涯,这个人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这个名字估计中国人不知道的就非常少了,武则天的政治生涯中罕遇敌手,即便如长孙无忌这样的唐朝开国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又是皇亲国戚,也一样败在武则天的手中。而张柬之又如何能够终结武则天对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的控制和统治呢?之后他的命运如何呢?

神龙政变的背景

从公元660年和丈夫唐高宗一起临朝处理政务开始,到公元690年正式称帝,改唐为周,再到神龙政变前夕,武则天已经控制或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随着她的年老,皇位继承问题也已经或明或暗的成为了当时政坛的最大焦点。

  • 从公元698年开始,武则天着手解决继承人问题,当时武则天在立儿子(李显、李旦)还是立侄子(当时是姑侄的叫法,即武承嗣、武三思)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但是以狄仁杰为代表的朝臣、以张易之、张昌宗为首的男宠都纷纷劝说武则天立子不立侄,再加上这一年突厥寇边,武则天下令募兵抗敌,结果一个月也没有募满千人,后来听说是太子挂帅,很快就有超过五万人前来应征,这件事也让武则天深刻的认识到民心思唐,于是武则天断绝了让武氏子弟接班的念头,基本明确立儿子李显为继承人。

  • 此后武则天开始着手弥补李、武两家关系的裂痕,尽管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她自己造成的。公元699年武则天安排李、武两家子弟盟誓。她希望自己死后李、武两家能和睦相处,共享富贵。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夫妇和武三思等李、武两家的代表都配合了武则天的这一安排。但是效果估计武则天自己都不见得相信。

  • 安排好继承人的问题后,武则天开始对朝政变得懈怠起来,可能也是身体日益衰老,她开始躲在深宫中修养,平日里只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厮混。这也导致了武则天统治晚期的最大政治危机的来临。

神龙政变的经过

公元699年,李武两家盟誓之后,武周朝廷的继承人问题看似已经明确,李、武两家也暂时平静了下来。失去皇位继承权的武家在当时虽然不敢公开挑战武则天的安排,但是对于促成李显复位的一些政敌是显然要打击报复的。比如劝说张易之兄弟拥护李显复位的宰相吉顼就在公元700年被陷害遭到贬谪。

而李、武两家的平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武周朝廷突然冒出的新势力——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张氏兄弟因为年轻英俊成为武则天的男宠,从697年开始成为武则天最喜爱的男人,也使张氏兄弟成为武则天统治晚期最有权势的人,甚至连自己的子女和武氏家族都不能相比。

  • 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张氏兄弟在朝廷内更加权势滔天;

  • 公元701年,太子李显的儿子、女儿、女婿议论了张氏兄弟,被武则天怒斥,迫使李显下令儿子、女儿、女婿自缢谢罪;

  • 公元702年,李显携弟弟李旦和太平公主共同上书请求为张氏兄弟封王;

  • 公元703年,张氏兄弟诬陷朝臣代表魏元忠,使其被贬。

短短几年时间,张氏兄弟从名不见经传到权倾天下,连太子李显的儿子、女儿(同样也是武则天的孙子、孙女)都要被迫自杀谢罪,而且李显和李唐皇室的成员还要上书请求为他们封王。可想而知李唐皇室的成员对张氏兄弟有多恨。同样的李显的女婿还是武承嗣的儿子,也一样被要求自杀,而且武三思等人也不得不阿谀奉承讨好年纪轻轻的张氏兄弟。这样看武氏家族也对张氏兄弟没有什么好感。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李、武两家开始联合,朝廷大臣也展开了针对张氏兄弟的攻击。武周朝堂上除张氏兄弟之外最有势力的团体或者家族就这样默契的联合了起来,张氏兄弟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公元704年,李武两家的策划下,朝臣们开始攻击张氏兄弟的贪腐问题,企图迫使武则天疏远和打击张氏兄弟,结果虽然证据确凿,但是武则天为了心爱的“小鲜肉”直接包庇赦免了张氏兄弟,并为他们安排了替罪羊。同年年底,朝臣们再次抓到了张氏兄弟的把柄,又一次证据确凿的定罪,结果武则天依旧包庇张氏兄弟。这几次朝堂上的政治攻击都被女皇武则天蛮横的化解了,看来护起短来的女人是让这些大臣们毫无办法的。但是这时年逾八旬的张柬之登场了,他在这一年九月被拜为宰相。

历史的车轮终于来到了公元705年,也就是神龙元年,当时老迈的武则天已经生病长期静养,朝廷里的大臣很难见到她,身边的事务和国家的朝政都由张氏兄弟把持。眼见可能发生变故的李、武两家和朝廷大臣们开始酝酿逼宫。而这个逼宫的主谋在历史上记载就是刚刚出任宰相不久的张柬之。但是我们从历史记载的分析,李、武两家显然是支持了这一逼宫行为的,至少是默许的。否则仅凭刚刚拜相不久而且年逾八旬的张柬之和区区五百名士兵就搞定了叱咤风云半个世纪的一代女皇武则天?个人认为不可能!

事变的实际经过其实非常简单,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人率领五百士兵从玄武门入宫,直接杀掉张氏兄弟然后报告女皇武则天(其实就是逼宫)。武则天当面质问了参与政变的张柬之等人然后呵斥躲在他们身后的太子李显。但是年迈的武则天显然也已经不愿和他们争斗什么了,很快她接受了政变的结果,两天后,她下诏传位李显。和玄武门事变一样,三天时间整个政变就结束了。

神龙政变之后张柬之等人的地位和唐朝的政治格局

705年正月的神龙革命,不仅仅使李显重新登上皇位,而且使武周政权又变回了李唐政权。张柬之等人也因此加官进爵。其中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因为是主要的策划和实施者都被封为公爵,同时也在中宗李显的朝廷担任要职,成为当时朝堂官员中的领袖人物。

但是很快新的政治博弈开始了。中宗登基后,权力很快被韦后把持,本来中宗李显就性格懦弱,韦后性格强势,在他们夫妻流放受罪之时,李显又对妻子心怀愧疚,所以复位后任由韦后把持朝政。而权力欲望很强的韦后和野心很大的女儿安乐公主也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势力集团。她们都想效仿武则天控制朝政甚至登基称帝。

而韦后母女的行为很快被武氏家族的领袖武三思发觉,他开始积极联合韦后母女,甚至有传闻他本人也是韦后的情人,他还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安乐公主,从而使的韦武两家迅速结成了政治联盟。与有野心但是政治经验和能力有欠缺的韦后母女相比,武三思的政治斗争能力显然高出不少。他成为这个集团在朝堂上的重要官员,同时还吸纳了上官婉儿这样的优秀女官成为韦后母女在后宫干预政治的重要帮手。

韦武集团登场后,第一个目标就是当时中宗的太子李重茂,因为太子的存在就是韦后登上女皇宝座的最大障碍,是安乐公主成为皇太女的最大障碍,当然也是武三思借由韦后母女重新掌控朝政并伺机实现自己政治野心的最大障碍。

但是打击太子李重茂首先必须打压控制朝廷中的文官集团,毕竟这些人肯定会从礼法制度的角度维护太子李重茂的地位,如果没有打压控制住文官集团,韦武集团的政治企图就无法实现,而当时文官集团的领袖正是以张柬之为首的神龙革命的五位功臣。

于是武三思开始着手谋划打击张柬之等人,老谋深算的武三思很清楚当时朝堂上的势力分布,一是以韦后和他为首的韦武集团,二是以李旦和太平公主为首的李唐皇室的其他成员,三是张柬之为首的文官集团。

武三思首先通过韦后和中宗将张柬之等五人进封为王爵,从而剥夺他们的实际政府权力,典型的“明升暗降”的手段。而正因为此次加封王爵,张柬之等五人也被称为“神龙五王”。随后不久,武三思等人又罗织罪名诬陷张柬之等“五王”,使得唐中宗李显将张柬之等“神龙五王”都贬谪边疆,张柬之到了贬谪之地后忧愤而死,其他“五王”成员也都死于非命。

在针对“神龙五王”和太子李重茂的打击过程中,武三思通过中宗不断增加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封地和权益,换取这两位当时在政坛非常有影响力的皇室成员的默认和中立。但是他们的逼迫使得太子铤而走险,武力抗争,虽然兵败身死,但是武三思一家却被李重茂杀掉,直接导致武氏家族开始衰落,也使得韦武集团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领导人物,也为后来韦武集团的彻底覆灭埋下了伏笔。

终上所述:张柬之在神龙革命前一年出任宰相,在武则天专宠包庇张氏兄弟的恶劣政治形势下,果断采取措施,联合联络争取李、武两家的支持,在这些政治势力的支持下,领兵发动政变,逼迫一代女皇武则天退位,又迎立李显复位,恢复大唐国号。

李显复位后,张柬之也因功被封为天官尚书,汉阳郡公;随后被政敌武三思算计,先是被进封为汉阳郡王,爵位虽然高了,但是却失去政府权力。再后来被诬陷诽谤非议韦后,被中宗李显贬回老家襄阳养老,不久又流放泷州,随即忧愤而死,可谓下场凄惨。

公元710年,韦后势力倒台,李旦登基张柬之随即和其他五王一起被平反,被追赠为中书令,谥号文贞。唐玄宗开元六年,配享中宗庙庭。唐德宗建中年间又追赠他为司徒。


围炉品茗人


神龙元年,当年迈体衰的武则天向还政太子、弃周复唐的目标逐渐走近时,却出现了一场对于武则天、对于李唐皇室,甚至对于政变发动者本身都是一场悲剧的政变。

这次政变,除首谋是宰相张柬之外,还有崔玄珪、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官吏为其骨干。这几个人对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弄权愤恨已久,所以很自然地走到一起。很明显,张柬之等人的政变目的,是乘女皇病重之机,以诛“二张”为名,逼迫女皇退位,拥立中宗李显复位。

政变很顺利,大体经过是:

新年正月22日,张柬之、崔玄珪两位宰相与桓彦范、敬晖等人率领左威卫将军薛思行所辖右羽林军500余人至玄武门。又派遣李多祚、李湛及太子李显的女婿、驸马都尉王同皎等人,到东宫迎接太子李显亦到玄武门。集合完毕后,队伍斩关而入。众人拥着太子进至女皇卧室长生院,逼迫女皇让位于太子李显。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士兵当即斩首。

政变很成功,张柬之等人满腹正气、踌躇满志,准备辅佐他们心中正统真龙天子,复兴大唐,建功立业。

可惜,他们的手腕比女皇逊色多了。女皇对政死,雄狮博兔亦尽全力,干净利落,洞察秋毫。张柬之等人却缺少这种果敢和洞察力,迟疑缩手,终成祸患。二张被诛之后,洛州长史薛季昶曾劝张柬之、敬晖说:“二张虽铲除,吕产、吕禄尚存,去草不除根,终会复生。”

吕产、吕禄本是西汉吕太后之侄,在此借以喻诸武,薛季昶劝张柬之等人趁势除掉武姓诸王。但张柬之与敬晖对政变的轻易得手正自鸣得意,便轻松地说:“大事已定,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这些人现在就像案板上的肉,还能成什么大事!”

薛季昶一听,气泄大半,退后而叹道:“如此一来,我辈恐无死所了。”

朝邑县尉刘幽也曾劝桓彦范说:“武三思还在朝中,公等终究会死无葬身之地的。若不早图,终为祸患,悔之不及。”桓彦范也不在意,把此话当耳边风。

高枕无忧没几天,情势突变,变化的根源就在他们的正统天子和中兴之主李显身上。中宗无才无德,是虽有贤臣也扶不起来的阿斗。

中宗主政的第一招,就是让韦后参预朝政。韦后野心勃勃,俨然以武则天第二自居。大臣们群起劝谏,但中宗鬼迷心窍,就是不听。

武三思为人狡诈,韦后随心所欲,两人纵其淫欲。武三思针对韦后想掌握朝政的野心,出谋划策,深得韦后倚重,韦后又劝中宗重用武三思,以免为大臣所制。由此,宰相之权事实上就操在武三思手中。

在中宗即位的第24天,武三思被任命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武攸暨被任命为司徒、定王;武懿宗也受到重用,典掌军权。后又将武三思、武攸暨和张柬之等16人同称为立功之人而赐以铁券,规定如非反逆之罪,可恕十死。

张柬之等人这才发现不妙,但为时已晚,来不及了,他们数次劝中宗诛诸武,中宗都不予理会。

曰后,武三思和韦后说张柬之他们恃功专权,不利社稷,中宗信以为真,将张柬之、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崔玄玩等5人都封为王,罢其政事,调离京师,表面上不失为尊宠功臣,实际上是夺回了他们的实权。武三思排除异己,拉拢那些被诸王压制的人,于是,武三思和韦后掌握了朝廷大权,成了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张柬之等5王,终未能逃脱一死。先是张柬之退回原籍为襄州刺史;敬晖也出为滑州刺史;袁恕己出为豫州刺史;桓彦范出为洛州刺史;崔玄珪为梁州刺史。

驸马王同皎,目击时事,心中不平,常与亲友谈及国政,多次指斥武三思及韦后,被武三思诬告“谋废皇后”而被斩。

武三思随后又诬桓彦范、敬晖等人与王同皎同谋,张柬之等人一月内一连三贬,最终流放岭南。张柬之与崔玄珪死于道,其他三人均被处死,死得很惨。

敬晖是被剐而死的;桓彦范被杖毙;袁恕己被逼吃毒汁不死,后被锤死。五人被杀的时间是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七月,即他们发动政变一年半以后。

他们虽拥立了一个正统的皇帝,但他们自己马上就死在了这个皇帝的手上,也就是死在他们的“功绩”上。


千形万象


唐朝是一个名相辈出的朝代。由于唐朝采用的是群相制,终唐一朝(包括武周时期)共有300余位宰相。在这长长的宰相名单中,名相不胜枚举。“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的敢于直谏的魏征、举贤荐才、匡正则天的狄仁杰等宰相们都星光熠熠,被人们称为千古名相。

在武周朝,还有一位名相,他就神龙政变的主导者张柬之。他主导的神龙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登基。他在八十之际的这次壮举,被杜枚称为“手提社禝、上还中宗”。那么对大唐有中兴之功的功臣张柬之会迎来怎样的命运呢?

张柬之同狄仁杰一样,都是大器晚成之人。张柬之高中进士后,任清源县丞。直到永昌元年(689年)才被招考录用为监察御史,当时张柬之已64岁了,按现在的政策早到了退休年龄了。后又经过多年的升迁才升至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

张柬之不畏龙颜,敢于直谏。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突厥默啜可汗趁契丹等反唐之际,便请求以其女与武则天之子和亲、悉归突厥降户为条件,表示为唐效力。武则天正值外忧内患,意欲以侄孙武延秀(武承嗣次子)迎娶可汗之女为妃。张柬之认为从未有天子迎娶过异族女子,这是对王朝的侮辱,从而表示强烈反对。

触怒了武则天的张柬之被赶出了朝廷,被外放到地方任合、蜀二州刺史、荆州长史等职。在狄仁杰和姚崇的推荐下,张柬之再度入朝,历任司刑少卿、秋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凤阁侍郎,成为宰相。


张柬之为相时,当时朝廷的政治格局是这样的。武则天已届晚年,精力倦怠,对朝政的控制力也日趋减弱。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却倚仗武则天的恩宠,干预朝政,飞扬跋扈,连武则天的子侄们都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由于张易之的挑拨离间,太子李显还失去了一子一女和一婿。李显的嫡长子邵王李重润与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婿武延基(武承嗣长子)暗地议论张氏兄弟干政,被张易之在武则天面前煽风点火,搞得太子李显被武则天痛骂。李重润、李仙蕙、武延基均被武则天赐死,在二张的蛊惑下,武则天对自己的子孙都痛下杀手,可见二张的存在对李氏宗室构成了多大的威胁,连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兄妹都服软,上书武则天请求封张昌宗为王。


张氏兄弟不但离间太子李显与母亲武则天之间的母子关系,还大肆陷害不依附于自己的朝廷重臣,造成武则天与朝臣之间的君臣关系紧张。

当时二张兄弟有意提拔自己的弟弟张昌期任雍州长史,但宰相魏元忠以张昌期能力不济加以反对,这可是把张氏兄弟得罪透了。于是张氏兄弟就构陷魏元忠和司礼丞高戬两人暗地称皇帝垂老,应站队太子。张氏兄弟还拉来张说作证。

张氏兄弟的这招可是一石两鸟啊。要知道宰相魏元忠还是太子左庶子,是辅佐太子的官员,而司礼丞高戬还是太平公主的相好。张氏兄弟对魏元忠和高戬的诬陷一旦做实,不但去除了眼中钉,还间接打击了太子李显和太平公主。


哪知,证人张说立场不够坚定,临场变卦。于是气急败坏的张氏兄弟指认魏元忠、高戬、张说三人共同谋反。武则天为了维护张氏兄弟的颜面,就把魏元忠三人赶出朝廷,魏元忠被贬为高要县尉,而张说和高戬被流放岭南。

张氏兄弟倚仗武则天的宠爱作福作威,打击皇族,构陷重臣,造成武则天与李氏宗室、朝臣关系紧张,也使武则天还政于李唐的决定充满变数。因此铲除张氏兄弟势在必行。虽然倒张派也抓到了张氏兄弟贪污巨款的把柄,但由于有武则天这个强硬的靠山,张氏兄弟毫毛未伤,反而倒张派折了两位大将。宰相韦安石被下放到扬州,宰相唐休璟被贬到东北。看来通过正常的途径扳倒张氏兄弟是行不通的。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卧病中的武则天几乎跟外界断绝了联系,只有二张兄弟服侍,别人一概谢绝探视。当时鸾台侍郎崔玄暐认为这样不妥,上书武则天称让太子李显与相王李旦服侍武则天,武则天却不以为然。


武则天病重,又与外界断绝联系,这让忠于李唐的朝臣和李唐宗室都惶恐不安。虽说此前武则天已立李显为太子,但此时的武则天被二张兄弟控制,说不定二张兄弟又会鼓捣出什么幺蛾子。再说二张兄弟如果再与武氏兄弟联手,那局势更不堪设想。于是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右羽林将军敬晖、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五大臣决定联合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发动兵变,诛杀二张,逼武退位。

张柬之对这场政变进行了精心的部署。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兵变开始。张柬之兵分三路,他自己亲带一路指向玄武门;另一路则护送太子李显前往玄武门;第三路由李旦、袁恕己等领兵控制外围局势。

政变将士冲进皇宫后,首先杀死了张氏兄弟。张柬之告知武则天,张氏兄弟谋反已被诛。随后,桓彦范请求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武则天眼看大势已去,只得答应。


在这场政变中,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服诛,他们的三个弟弟也被杀死。其亲信也被李旦、袁恕己等抓捕,张氏兄弟的势力被彻底铲除。但此次政变也留有遗憾,那就是张柬之等人没有乘胜追击,除恶务尽,铲除武三思等武家势力。

在诛杀张氏兄弟后,洛阳长史薛季昶曾提醒敬晖借机铲除武三思,以除后患。敬晖也曾向张柬之提及此事,但张柬之认为铲除武三思一事留给皇上李显做比较好,这样李显借锄奸一事可以确立皇威。薛季昶听后感叹,日后不知会身死何地。薛季昶一语成谶,正是因为没有借机诛杀武三思,为日后政变五大功臣的惨死埋下了隐患。

政变的第三日,李显在时隔二十二年之后再度登上皇位。参与政变的朝臣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敬晖、桓彦范都升官进爵,位列郡公。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也分别被加封为“安国相王”和“镇国太平公主”。这些朝臣和宗室都是政变的功臣,此时都权势煊赫。这时中宗李显为了加强皇权,壮大自己的力量,制衡这些功臣,就开始重用武三思等人。


李显为笼络武三思,还曾亲自到访武府,对韦后和武三思的好事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并且还把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中宗李显睁眼说瞎话硬说武三思也是神龙政变的功臣,并赐给他丹书铁券,也就是免死券。

武三思成了李显的红人,他在朝中的势力迅速崛起。 武三思的再度崛起引起张柬之等五大臣的高度警觉。张柬之等五大臣与武三思数度交锋,武三思在李显面前数进谗言,指责张柬之等为权臣。在武三思的建议下,张柬之等五大臣由郡公升格为王,但被革除了宰相职务。五大臣没有了实职,成为手无寸权的人。

张柬之等被削除实权,明升暗降后,武三思为防五大臣东山再起,仍不罢手。张柬之等人先后被赶出京城,下放地方担任刺史,其中张柬之来到襄州担任刺史。


神龙二年(706年),中宗李显的女婿王同皎愤恨武三思专权,意图除掉武三思。但由于宋之问、宋之逊兄弟俩的出卖,王同皎事泄被害。这桩案又被武三思利用,称张柬之等五大臣也参与其中,于是张柬之等人被前去王爵,流放偏远的岭南。

张柬之此时已届八十二岁高龄,他和六十七岁的崔玄暐经不起路途艰辛,在流放途中忧愤而死。这也正好逃过了随后武三思派来的御史大夫的毒手。而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三人死状甚惨。敬晖被凌迟处死;桓彦范被在竹槎上反复拖行,骨肉分离而不死,又被乱棒打死。而袁恕己被逼喝下野葛汁,毒发疼痛难忍,指甲抓地时全被磨尽,受尽折磨仍不能死,后又被打死。


在神龙政变中,张柬之等没有借机铲除武三思等武家势力,导致失势的武三思与韦后勾结再度崛起,打击张柬之等五大功臣,最终导致了五大功臣的惨死。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终不会缺席。乱政的武三思在神龙三年的景龙政变中,被太子李重俊杀死。睿宗李旦即位后,武三思又被掘墓暴尸。而张柬之等五大臣在李旦即位后,被平反昭雪,追复官爵。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他们又被配享中宗庙庭。


岁月是一条河流


张柬之老而弥坚,在八十岁高龄干了一件大事,发动了神龙政变,将81岁的武则天赶下台,使李唐得以恢复统治,然而懦弱的唐中宗李显不仅喜欢戴绿帽子,还是个糊涂蛋,使得几位功臣都遭人陷害,落得个凄惨结局


自从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几乎将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们全部斩尽杀绝,李治共有8个儿子,其中四个是武则天所生,四个是李治和别的妃嫔所生,对于不是自己所出的皇子,长子李忠、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均遭到武则天迫害至死,而悼王李孝因为早亡的原因,才没有成为武则天迫害的对象。

武则天为了权力,为了夺取帝位,下令毒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逼二儿子李贤自杀。而另外两个儿子,一个李显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被武则天贬斥到房州,一个李旦在当了六年傀儡皇帝后,被武则天拉下来软禁起来,而武则天终于是不再遮遮掩掩,坐上皇位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虽然拼命的打压李唐,然而忠于李唐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只不过面对强势的武则天,这些人都只能等待着机会,武则天当了几年皇帝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武则天身体状况自然也越来越差,面对选择武氏还是李氏做接班人,武则天思考了很久,问到大臣的时候,大臣们都纷纷劝告武则天将皇位传给儿子,问到狄仁杰的时候,狄仁杰劝道:“姑侄和母子的关系,哪个更亲?如果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常享宗庙,立武三思为太子,宗庙中就没有陛下这位姑母了。”

圣历三年(698年),武则天派人将庐陵王李显接到京城,藏到宫中帘幕后,再次召狄仁杰等人前来,武则天带点恫吓的口气让他们再选择立谁为太子,狄仁杰并没有被吓住,依然坚持请立李显为皇嗣,说到激动处是涕泪俱下,武则天也被感动的流下眼泪,然后将李显推到狄仁杰面前,说道:“还卿储君。”

这皇储是定下了,不过武则天并不愿意让出权力,继续维持着模糊的局面,这是因为武则天担心身后武家子弟的归宿,希望在她死后武氏势力能够牢牢的控制政局。



而另一方面,武则天欲望却没有随年龄的增长而退化,在她晚年依然对男色纵情享受,年轻且容貌俊美的张昌宗被太平公主进献给她,随后张昌宗的哥哥张易之也成了武则天的裙下之臣,这两人服侍的武则天极为舒服,而武则天给他们的回报是官职迅速蹿升,张氏兄弟得到武则天宠信,开始干涉朝政,逐渐势倾朝野!

不仅朝廷百官争相巴结,连武三思等武氏家人都抢着为张易之兄弟牵马执鞭,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和妹妹永泰郡主只不过是在私底下抱怨了张氏兄弟两句,被张易之兄弟知道后,向武则天打小报告,武则天竟然下令杀死自己的亲孙子和亲孙女,连带永泰郡主的老公武延基也被下狱逼死。



张氏兄弟嚣张跋扈的行为引起了许多人不满,只不过有武则天在谁也奈何不了他们,不过也因为武则天对他们的宠信,对朝政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身染重病,居住在洛阳宫中长生殿,武则天的两位男宠张氏兄弟陪侍左右,而太子李显和宰相张柬之却难以近身,这使得朝臣们很是担忧,害怕张氏兄弟会趁机发起篡夺帝国最高权力的阴谋。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已是80高龄的张柬之毅然联合崔玄暐、敬晖、恒彦范、袁恕己等人,推举太子李显发动政变,众人带着羽林军冲入宫中,正好遇上张易之兄弟,二话没说就将他们斩杀,随后带兵包围了武则天居住的长生殿,武则天猛然惊起,问道:“是谁作乱?”



当听说张氏兄弟已经被杀,武则天盯着李显说:“这两人都已被杀了,你可以回东宫去了。”恒彦范怕李显发怵,赶紧接话说:“太子哪能再回东宫了,群臣不敢忘怀太宗、天皇(李治)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诛杀逆贼,愿陛下传位给太子,以顺上天和下民的心愿。”

听到这席话,知道大势已去的武则天不再说话,在政变后第三天,武则天下诏传位给太子李显,次日李显即位,第二次坐上了皇位。

张柬之等人在政变后,四处搜捕张易之兄弟的党羽,张易之的另外三个弟弟全部处斩,其余同党都被逮捕下狱,当时有人提议将武三思等武氏家族也一并铲除,以免留有后患,然而张柬之却认为留着给李显处置,这样可以给唐中宗李显一个立威的机会,这却让几位功臣陷入了悲惨的结局。

唐中宗李显被贬房州的时候,整天提心吊胆,和妃子韦氏相依为命,每当武则天派使臣前来,李显怕的就想自杀,这时候都是韦氏开解劝慰,李显因此和韦氏感情非常深厚,李显重新坐上皇位后,马上封韦氏为皇后,还让韦后参预朝政。

韦后也是个淫乱的主,和武三思通过上官婉儿牵线搞在了一起,而李显为了制衡功臣,居然重用武氏族人,还将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对于武三思和韦后的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政治上毫无作为,在生活上窝窝囊囊。

神龙政变后,张柬之五人都被封王,武三思得势后,勾结韦后对张柬之等人进行打压,先采用明升暗降手段,削了他们的权,将他们外放,张柬之被任命为襄州刺史,不久又遭贬,流放到陇州,愤懑忧愁而死,时年八十二岁。而崔玄暐流放到岭南病死,敬晖、恒彦范、袁恕己都遭到杀害


历史红尘


答:提起“神龙政变”,就不得不说武则天这个人。

武则天是一个极其狠毒的女人。

她为了攫取世间最高的权力,心狠手辣,无所不用其极,不但几乎将唐王室李氏儿孙斩尽殆绝,就连自己生育的儿子也下得下狠手。

她和唐高宗李治共生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弘被她下令毒死;次子李贤被她逼迫自杀;三子李显被她贬斥到房州,也多次吓得要自杀;四子李旦的帝位被她夺过来后,先是被逼令改姓武,后又被软禁起来,生不如死。

只能说,武则天,狠人哪。

有人歌颂武则天伟大,是个伟大的政治家。

但这个政治家,所使用的政治手腕,就是把丈夫留下的传国玉玺先交给三儿子玩;等三儿子过了会儿瘾,又夺过来交给四儿子玩;等四儿子过了会儿瘾,又夺过来留给自己玩。

不过呢,等她真正掌管了玉玺,改国号、改年号,登位称帝,她也已经66岁高龄了!

在古代,这是个逾花甲奔古稀的年龄,该考虑后事了。

那么,自己蹬腿之后,这大周国的帝位应该传给谁呢?

虽然她还有两个儿子,但她差不多已经屠绝李唐宗室的成员,是李唐的仇人,而且篡唐代周,她是不愿意再传回给儿子的,这两个儿子,甚至如四儿子李旦,即使已经改姓为武,但谁能保证他们继承了帝位后,不会“去周返唐”?

从这一点上说,她是万万不愿意。

自己费了这么大周折,死了这么多人,到底来,终点又回到起点,白费劲!

她也想过把帝位传给女儿。

她是非常宠爱女儿太平公主的,但想来想去,这个帝位如果传给了太平公主,以后更不知是属于哪家哪姓的了。

另外,她对娘家的武承嗣、武三思等人,也是心存忌讳的,毕竟,这两位侄子的父亲都是她整死的。

所以,关于选谁做接班人的问题,武则天坐了15年帝位,就思索了15年,煎熬了15年。

最后,是名臣狄仁杰给她指了条明路,说:“姑侄与母子相比,哪样更亲?您立亲儿庐陵王为皇太子,那么您在千秋万岁后仍能常享宗庙;您立侄子为皇太子,武氏宗庙里是不会有您这姑姑的神主牌位的。”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把纠结了武则天15年的死结打开了。

武则天于是派人到房州(今湖北省房县)迎庐陵王李显回京。

可笑的是,胆小如鸡的李显,听说母亲派人来迎自己,以为是老妖婆要来索自己性命,拿出准备已久的绳子,准备上吊。

是他的妻子韦氏抚着他的背脊说:“祸福无常,不见得就一定是赐死,何必如此惊恐。”

李显这才没有死成。

李显回京后,被定为了皇储。

可以说,“去周返唐”,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但狄仁杰还担心节外生枝,事有反复,充分利用武则天对自己的信任和依赖,向武则天举荐了许多栋梁之才。

这里面,就有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之士。

这些人上台,顿使朝中的歪风邪气为之一空,满朝盈正。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秋,狄仁杰病重,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已、敬晖、崔玄暐五个人去看望狄仁杰。

狄仁杰特别交待: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还掌着大权,一定要盯紧他。

狄仁杰交待完毕,不久病逝。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82岁的武则天卧病不起,张易之、张宗昌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内。

以张柬之为首的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五个大臣们抓住时机,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和左威卫将军发动兵变,来到了迎仙宫武则天的寝宫,杀死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武则天让位,拥立李显。

武则天也自知去日无多,帝位传给儿子李显只是早晚的事,迟一日不如早一日,宣布退位。

于是,大周帝国终结,大唐复兴,史称“神龙政变”。

政变成功,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时称“五王”,因此,神龙政变也被称为“五王政变”。

这“五王”根本就不把狄仁杰临终前惇惇告诫的话入在心上,即没及时铲除梁王武三思,以致于仅在一年之后,武三思后来勾结了李显的皇后韦氏,对五人发起了报复,五人全部被贬官。

张柬之被贬新州,不久忧愤病死。

敬晖被贬到崖州,不久就被杀害。

崔玄暐在岭南病死,桓、袁二人则被李显派遣的使者杀害。

回头细思,总觉得“五王政变”的政治意义并不是特别大,道理显而易见:帝位传李显本来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五王政变”不过是让五个王风光了一把,然后悲惨死去,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