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东吴四大功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都为孙权建立大功,为何无一人善终?

凡尘清心aa


无一人善终是小说写的。实际上这几个人都是因病或老死的,应该算是善终。i

周瑜(175一210年),感风寒而死。36岁。

鲁肃(172一217年),病死。46岁。

吕蒙(179一220 年),染疫病死。42岁。

陆逊(183一245年),病死。62岁。

此四人即未死于战场,也未遭人加害,皆可谓善终。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三国演义》中说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说鲁肃是病死的,说吕蒙是被关羽魂魄索命而死,说陆逊是被孙权逼死的。

当然了,《三国演义》只是小说,并不是真实的历史,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四大都督是怎么死的呢?

东吴四大都督中,除了陆逊之死与孙权稍有些关系外,其它三个都属于正常死亡。当然了,这里讲的是史书记载的历史,不是《三国演义》。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是东吴四大都督,都督相当于掌管军事的长官,因为孙权自已的官职也只是个讨虏将军,杂号将军而已,因此东吴孙权手下的武将,官职普遍不高,不是不重要,只是因为主公孙权官职也不高,但并不防碍四人在东吴的重要地位。


一、周瑜

周瑜本来也算江东士族,最早随孙策一起起兵平定江东,与孙策并肩作战近10年,两人不仅关系亲密,而且互为连襟,两人的妻子大乔和小乔是姐妹。

孙策在200年遇刺身亡后,托孤于张昭,而周瑜作为当时孙策集团中的武将首领,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孙权,可以说,没有周瑜的鼎力支持,孙权接手的江东,可能都不会长久,而且周瑜是一个对孙权行君臣之礼的人,要知道这非常重要,当时孙权刚刚接手, 主少国疑,而周瑜丝毫没有怀疑孙权的能力和孙策的决定,表现出一个忠心重臣应有的态度,对于孙权政权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周瑜的支持,孙权很快就稳定了江东,开始对外发展。在赤壁之战中,正是由于孙权任用了周瑜,才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保住了江东。在赤壁之战后进行的历时一年的南郡之战中,周瑜由于骑马督战,被流矢射中右臂,但周瑜仍然坚持督战,激励士卒,之后周瑜领导的孙刘联军击败江陵守将曹仁,夺取南郡,周瑜被任命为南郡太守。

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献计欲软禁刘备,然后收编管理刘备的军队部属,并向孙权建议向西攻打益州,孙权不同意软禁刘备的计划,但同意周瑜攻打益州的计划。



周瑜在面见孙权后,赶回营地的路上,得了重病,就死在了路上。

有人说,周瑜是孙权害死的 ,理由就是:

1、周瑜刚见完孙权回去就死了,孙权有嫌疑;

2、周瑜掌握东吴后权,赤壁之战后又功高盖主,所以孙权害死了周瑜。

说孙权害死周瑜,应该是没有道理的,孙权没有必要,因为当时外部威胁还没有消除,曹操虽然赤壁受挫,但随时会卷土重来,这个时候害死自已的大将,不是自毁长城,孙权虽然薄情寡义,但这个时候完全没有必要,况且周瑜又没有特别的动作威胁到孙权,孙权何必呢?



历史上周瑜的真实死亡原因,有几个可能:

1、得了瘟疫,赤壁之战前后,瘟疫盛行,死了很多人,有可能周瑜也是得了瘟疫;

2、周瑜也有可能是箭伤处理不当,导致并发症而死。在那个没有抗生素的年代,一点炎症就有可能要命。

周瑜死的时候只有36岁,虽然活的不算长,但也超过了当时的平均年龄。


二、鲁肃

虽然鲁肃在孙权手下一直担任的是武将职务,从赞军校尉到偏将军,从横江将军到代替周瑜任大都督,鲁肃一直治军有术,但其实鲁肃是个文官,是东吴首席战略大师,早就隆中出现的前七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时,鲁肃就已经向孙权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著名的榻上对,只不过当时的孙权,刚刚接手,内部还不稳定。



孙权能够在赤壁之战前拒绝投降,而奋起抵抗曹操,与鲁肃的关系非常大,正因如此,孙权得以保住江东,而鲁肃又在周瑜去世后任东吴大都督。

鲁肃的死没有异议,就是病死的,善终,终年46年。


三、吕蒙

吕蒙这个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屌丝通过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最后当上高官,实现了人生逆转。吕蒙很早就随姐夫邓当在军中历练,通过军功一步一步向上升职,赤壁之时,吕蒙为偏将军。



吕蒙经孙权劝学,开始读书,并受到鲁肃的称赞,并且还有一个典故,士别三日,已非当日吴下阿蒙,说的就是吕蒙通过读书学习,才略大为增长。

鲁肃死后,推荐吕蒙为大都督,孙权在吕蒙的建议下,偷袭荆州,袭杀关羽,东吴成功的占领了原属于蜀汉的荆州,将刘备势力全部赶出荆州,吕蒙对东吴功不可没。

偷袭荆州之战还没有完全结束时,吕蒙就病倒了,孙权将吕蒙接到自已的内室治病,并在国内悬赏重金请人治吕蒙的病,但一直没有治好,在关羽被杀没多久,吕蒙也病重而死。



有人说吕蒙是孙权杀的,有几个理由:

1、说吕蒙不听孙权的命令,擅自下令杀关羽。

2、吕蒙功高盖主,还是那一套理由。

3、吕蒙是在孙权的内室去世的,孙权为吕蒙治病太热心,过了头。

无认从哪一方面来,孙权都不可能杀吕蒙。对于杀关羽,本来就是孙权偷袭荆州之前就计划好的,与吕蒙无关,吕蒙功高盖主更是无稽之谈,偷袭了荆州,必引来刘备的报复,马上就要打仗了,还杀害自已的大将,孙权如果是这样的人,江东早就保不住了,至于孙权在自已的内室害死吕蒙,就更不可能了,吕蒙是已经生病后,送到孙权内室的,如果孙权内室下手,不是自已给自已扣黑锅。



至于《三国演义》说吕蒙是被关羽的魂魄索命而死更是胡说八道,这不可能嘛!

吕蒙只有可能是病死的,可能是得了瘟疫。吕蒙是在220年去世的,那一年很多名将都去世了,东吴的甘宁、孙皎、蒋钦也在当年因病去世。

吕蒙死的时候是42岁,善终。


四、陆逊

陆逊是江东四大家族:顾、陆、朱、张中的陆家人,在孙权为江东政权本地化过程中,进入孙权的幕府,在吕蒙领导的偷袭荆州之战,陆逊有参与,并在吕蒙死后,担任东吴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大破刘备,取得了陆逊一生最大的功绩。



陆逊还在石亭之战中,大败曹休,因功受封上大将军,主持东吴军国大事,一时位高权重。之后还担任孙权的第二任丞相,因参与太子孙和同鲁王孙霸的太子之争,而受到孙权的责备。

陆逊当时是支持太子孙和的,于是极力上书劝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孙权多次派人责备陆逊,陆逊因此忧愤而死,终年63岁。



陆逊之死,有孙权相逼的原因,表面上的原因是陆逊站队支持孙和,实际上真实的原因是孙权想除去陆逊这个江东士族最大的代言人和权臣,为下一代的接班创造条件。

所以说东吴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都算善终,是自然老死或病死,而陆逊是被孙权逼死的,只是陆逊不是善终。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东吴四位大都督除了陆逊之外,只是寿命比较短,不能说没有善终。我就说说周瑜和吕蒙两人吧。

周瑜的结局

周瑜死时才36岁,死时,孙权嚎啕大哭。

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

不仅如此,一切丧事开销,全部是孙权承包。而且周瑜的后人也受到了极高的待遇。

瑜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骑都尉。

周瑜只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其中女儿嫁给了太子孙登,长子周循娶了孙权的女儿。你说这待遇,不可能更高了。

后来周瑜的小儿子周胤犯了法,在群臣上疏劝谏之后,孙权予以赦免。所以周瑜不但是善终,而且还是善后。究其原因,是因为周瑜主导的赤壁之战,一战击退曹军,定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使得江东基业稳稳当当。

吕蒙的结局

吕蒙寿命也不长,只活了42岁,死于孙权的内殿。什么意思?吕蒙病了后,孙权为了让吕蒙获得最好的医治和照顾,特意把他接到王宫中修养。这待遇,三国那么多将领,怕是鲜有所闻吧。

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

在给吕蒙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孙权是废寝忘食,广求名医,煞费苦心。可惜都没用,吕蒙年轻时就身体不好,能强撑到干掉关羽才离世,已经耗尽了阳寿。那么吕蒙死后,孙权有什么表现呢?

时权哀痛甚,为之降损。

一个是哀痛万分,连日常饮食就大为缩减,因为过于悲伤。

蒙子霸袭爵,与守冢三百家,复田五十顷。

再一个是特批三百户人家替吕氏守护坟墓,并且永久免税田亩五十顷。

所以从史料上来看,无论是周瑜还是吕蒙,亦或是本文没有写到的鲁肃和陆逊,不管是在死前还是死后,都受到了孙权优渥的厚待,绝对算得上是善终。如果说有什么瑕疵的话,那就是寿命都不长,周瑜和吕蒙前文已经交代,鲁肃是活了46岁,陆逊寿命最长,活了63岁。


李杜文


三国时期,可谓是人才济济,三国之中更是群英荟萃。其中东吴的四大功臣也就是四位大都督,世人都觉得他们为吴国做了巨大贡献,却无一人善终。似乎有点绝对。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但凡看过三国史的人,对他们几位应该都不陌生。

自东吴政权建立以后,周瑜作为第一任大都督,也算是鞠躬尽瘁,不管是赤壁之战亦或是南郡之战中,周瑜都是不遗余力,通过自己的才能打了多场胜仗,屡建奇功。可天不假年,因常年征战,劳累过度,又伤痕累累,导致一病不起,年仅36岁;周瑜死后,鲁肃接替了其职位。

鲁肃本是一介文官,但在治军方面颇有建树,早在公元200年,鲁肃就向孙权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规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榻上对。因此鲁肃成为继周瑜之后的第二任大都督,也是名副其实,于46岁时病死军中。

吕蒙,我们常说的吴下阿蒙就是他。吕蒙曾经只是一介武夫,后在孙权的劝告下,开始发奋图强,通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文武兼备的大将。鲁肃死后便推荐吕蒙为大都督,吕蒙不负众望,袭荆州,杀关羽,最终占领荆州城,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却不幸病倒了。由于一直未愈,不久也去世了,享年42岁。

作为东吴第四任大都督的陆逊,也算是奇人,夷陵之战中大破刘备、石亭之战中更是大败曹休,很快就被封为大将军,主持军国大事,后又担任丞相一职。由于参与了立储之事,而遭到孙权派人多次责备,最终陆逊63岁时因忧郁过度而死。

纵观这四人,除陆逊外,几乎都是英年早逝,也都得以善终了。


陆弃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人是东吴的四位大都督,也是东吴最有才干的四人,可以说没有这四人中的任何一人,东吴都不可能打下长江两岸的家业。

虽然这四人都不是寿终正寝,但也算不得是不得善终。周瑜活了35岁,鲁肃活了是45岁,吕蒙活了41岁,而陆逊则是活了63。前三人虽然寿命短暂,但是也都是死于天灾,并非人祸,全都是病死的,而生老病死是上天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就算是以当今社会的医疗技术也有很多人不治而亡,更不用提那个时代了只能感叹一句天妒英才。后一人陆逊,真要说四人中不得善终的应该只有他有一个了,虽然他是四人中活的最久的,但确实唯一一个真正让孙权动力杀心,忧愤之死的。

周瑜

出生:175年,逝世:210年。

周瑜此人,在三国的历史中,无疑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个人物,所谓千古风流人物,人道是,必有三国周郎赤壁。

周瑜何人?通军策,懂兵法,善水战,素有谋略,且晓音律,面若冠玉,英俊潇洒,是三国的一个传奇人物、东吴开国第一人,可以说没有周瑜就没有东吴,随孙策打下了江东的基业,是东吴第一个大都督看看当是孙策是如何评价周瑜的?

孙策: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吾得卿,谐也所以在孙策

孙策死后,留有遗训给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但是我们都知道,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其实是远不如周瑜的,可见周瑜在东吴的地位。

周瑜之死,在《三国演义》里,有一时瑜亮之说,作者基于文学艺术需要,把周瑜描写成了一个善妒气量狭小之人,与诸葛亮明争暗斗,最终被诸葛亮气死。甚至在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但是这明显是虚假的,从饮醇自醉的典故我们就可以知道,周瑜为人极为宽宏:周瑜在东吴曾与程普与他不睦,程普认为自己年长,经常凌辱周瑜。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终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敬佩服他,对别人说:”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样,不知不觉就醉了。“后来用于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令人敬服。

周瑜之死,乃是赤壁大战之后再南郡被曹仁所伤,后不治身死。

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三国志——周瑜传》

有此可知,周瑜却为箭伤而死,但却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死于曹仁箭下。至于周瑜为什么英年早逝,可能确实与他的脾气有关,身先士卒,亲临战场,不然也不会被曹仁所伤。只可惜如此人才,却如此死法,只能叹一句世事难料,天妒英才。

鲁肃

鲁肃此人,对东吴之功其实不弱于周瑜分毫。只是在《三国演义》里为了提出诸葛亮和周瑜将他描写的太过朴素简单,导致他留给世人的印象全然变成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只会四处说好话的中庸之人,其实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鲁肃之才。

鲁肃出生于一士族家庭,自幼家庭富裕。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鲁肃此人极为有眼力与魄力。东汉末年,他深知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同时鲁肃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与孙策起兵,缺少钱粮,还是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这才让周瑜,孙策有了起兵的资本。

《三国志——吴书》: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由此可见鲁肃之才识。鲁肃不仅仅和周瑜一样是一个战略家和政治家,同时还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也正是因为鲁肃出色外交能力才促成了孙刘联盟大败曹操与赤壁的事迹,可以说没有鲁肃,根本就没有三分天下,曹操说不定早就统一了天下。

陈寿——《三国志》: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于财,性好施与。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鲁肃还提出过著名的《榻上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极为相似,后来也成为东吴的治国方针。按正式的时间线《榻上策》是鲁肃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时,与孙权合榻对饮时提出的,更早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可见鲁肃之才完全不弱于诸葛亮。只可惜天妒天才,鲁肃在周瑜死后,继位大都督不久就身患重病,后不治身亡。

吕蒙

吕蒙此人和前面两人不一样。周瑜和鲁肃家庭条件都不错,自幼就有很好的教育,学习了很多知识最后成为了智谋出色的大才,但是吕蒙就是实打实的兵武出身,虽然有一定见识但是前期可以说是完全不通兵法,知识一个普通的将领,连大字也不认识几个。被人戏称为“吴下阿蒙”。

后来受到了鲁肃提点,才开始认真研习兵法,学习知识,终于也成了一代名将,前两任大都督:周瑜,鲁肃,都没有完成的收取荆州的目标,也是由吕蒙才完成,这可以说是对吴国由大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而关于吕蒙之死,大概是东吴四位都督里面最有悬疑色彩的一个了。在吕蒙发动白衣渡江之战后,一举拿下来荆州,但是功成的吕蒙回到东吴却不明不白的死了。后世对此却有三个说法。

  • 一:关羽鬼魂追命而死

在《三国演义》中,认为吕蒙是被关羽鬼魂追命而死,第七十七回中:吕蒙白衣渡江袭了荆州,然后捉了关羽。孙权在杀了关羽后尽收荆襄之地,犒赏三军,设宴大会诸将庆功,置吕蒙于上位。孙权称赞吕蒙曰“孤久不得荆州,今唾手而得,皆子明之功也。”于是孙权亲酌酒赐吕蒙。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孙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众将见之,无不恐惧。

但这显然是无稽之谈,鬼魂在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又何谈鬼魂追命杀人。

  • 二:孙权毒死以向蜀国赔罪

新版电视剧《三国》中张昭这么跟陆逊说过这么一段话:“主公让大都督去夺荆州,拿下荆州不要伤害关羽,大都督一意孤行,把东吴逼入危难之中,他的死也算上天报应吧。”

就是说东吴的政策就是联刘抗曹,所以说不能杀关羽,一杀关羽就破坏了孙刘联盟,所以才将吕蒙杀了给刘备赔罪,同时也是害怕刘备讨伐不能对抗。但是这显然是不成立的。

先说你竟然都夺了人家的荆州,杀不杀关羽又有什么关系呢?并且杀都杀了,在哪个时代道歉还真有缘用吗?君不见陶谦给曹操道歉?曹操更要屠徐州之事。

再说刘备集团肯定都会想来夺回荆州,这是根本性的矛盾。甚至杀了关羽削弱了蜀国的实力,反而更是好事,再杀了吕蒙谁来领兵对抗刘备呢?

再说,东吴的实力并不比蜀国差,之后被刘备打的节节败退也只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统帅,吕蒙不死,自然不存在这个问题。

最后吕蒙是孙权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比之周瑜,鲁肃等,和他更是紧密,吕蒙才是孙权自己的班底,这就更加不可能杀了。

所以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是完全不成立的。

  • 三:死于病死,不治而亡

《三国志》记载称:“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

由此可见,吕蒙再白衣渡江之前是真的身染重病,并不是欺骗关羽的把戏,真实的事件才让关羽真的放松了。在加之拖着重病之身参加渡江一战,病上加病,不治而亡也不难理解。

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还有这样的记载:吕蒙病重时,孙权把吕蒙接到内殿,并且下令在国内招募医者,有能治好吕蒙病的人,赏赐千金。

可见,吕蒙真正的病死的,完全就是天灾和自己作的,并没有其他黑暗的人祸。

陆逊

陆逊是四人中最晚的,也是活的最久的但是要说不得善终,前面三位是称不上的,这位活的最久的大佬反而才是真的不得善终。

陆逊完全可以用收任于败军之既,挽大厦之欲倾。在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之名讨伐东吴时,那时吕蒙已死,东吴再无任何人能够挡住刘备,一直节节败退,直到陆逊上任才一改一个局面大败蜀国,从而立下了救国之大功,收到了孙权的重用。但是孙权对陆逊的重用,主要在军事方面,始终没有交给陆逊军政大权。而陆逊在最后却参与了每个王室都最敏感的立储之事。

“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三国志——吴书》

虽口头上这样对陆逊说说,但事实是:孙权既不听从陆逊屡求保安太子、黜降鲁王之谏,又相继流放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诛亲近陆逊的吾粲。孙权更“累遣中使责让逊”,使逊“愤恚致卒”。逼死了陆逊。

孙权所以逼死陆逊,其实决不只是因逊维护太子的问题,主要症结在于权认为逊对其统治已构成威胁,也就是功高盖主,同时陆逊还是孙策的女婿,听上去没事,但是细思极恐。根据当时情况,权所以疑忌和逼死逊,约有以下四个原因:

(1)逊“世江东大族”。从祖康,庐江太守,康子绩,郁林太守,绩从子瑁,选曹尚书。逊族子凯,建武校尉,凯弟胤,交州刺史。陆绩外甥顾邵为丞相顾雍之子,任豫章太守。顾邵子谭为陆逊外甥,任左节度,加奉车都尉。谭弟承,奋威将军。逊外甥姚信,太常。可见逊家族姻亲甚为显赫,此为孙权忌逊原因之一。

(2)吕蒙死后,逊一直镇守武昌,声望至隆。

吴国权要,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骘、诸葛瑾、潘浚、朱据等将相都与逊交好,特别是逊功高震主,为权所畏忌。到孙权统治的后期,三国疆域大致已确定,权对外攻虽不足,守则有余。即无逊,亦可划江自保,无何重大危险。所以权只让逊做了几天丞相,就借立太子事,悄悄地逼死了他。

(3)孙权为身后之计,怕嗣主驾驭不了逊,所以逊等越是拥戴太子和,孙权越疑惑不安。权在逼死逊之前,先剪除其亲党。以后孙权虽然立了幼子亮为太子,但挑选的首辅,却是资望较浅、社会关系比较单薄的侨居大族诸葛恪,就可以说明孙权是不愿从陆、顾等枝叶繁茂的江东大族中选择辅政者的。从史书记载上看,孙权于武多文少的淩统、朱然、潘璋等病死后,极为哀悼伤怀。可是他不仅逼逊致死,并且还追诘逊子抗。这不是由于猜忌逊,还是什么呢?

(4)还有一个不易被人们发觉的因素,即逊为孙策之婿,权最初将策女嫁给逊时,当然是为了加强君臣间的关系,但当逊功高震主时,这门亲事便转化为双方关系的不利因素。

权的江东基业本来是从兄策手中继承的,但权对策子并不与己子同样看待,陈寿即认为权对策子有亏待之处。寿在《孙策传》评曰:“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孙盛还为此替权辩护,认为这样作,是为了“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然后国无陵肆之责,后嗣罔猜忌之嫌”。这就是常见的一个嫡庶之争了,虽然打下江东的是孙权的哥哥孙策,但是现在孙权是王,肯定是想自己的后人继承,而不愿意在将大权交还给孙策一脉,而陆逊恰好是孙策一脉的人,因为孙权逼死陆逊的理由完全成立。

总结,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前三人虽然活得段,但之所以早死,只能说是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无法避免,虽是天妒英才,让人感叹,但是也不算是不得善终。只有最有一个陆逊,虽然活得最久,但是是唯一一个功高盖主不得善终的,儿子后人全都被贬谪,就是因为给当权者带来了威胁,无法控制,这样的人,对于当权者来说,处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小姐姐讲史


在回答问题前看了一下其他朋友的答案,有个叫“大葱侃侃侃”的朋友回答是非常中肯的,也是读者普遍认同的,就不重复了。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解析孙权的心态:

1,周瑜之死。周瑜是在年龄36岁左右去世的,对外说是旧伤复发,英年早逝。背景是赤壁之战后,用一年半时间打下了曹仁镇守的江陵班师回朝的路上突发疾病死亡。这个时候的周瑜处于事业顶峰:赤壁之战以少胜多,获得全军上下一致好评;江陵之战虽耗时费力但最终还是拿下了,在东吴集团里俘获了一大票粉丝。而作为君主孙权来说这一定就是好事吗?孙权是接孙策的班,而孙策去世前是有儿子的,虽然他儿子当时年纪还小,但毕竟根红苗正,所以孙权继位前和继位后一直有对孙权接班的质疑声。周瑜和孙策是结拜兄弟,又同时娶了大乔小乔,亲上加亲。孙策去世了,侄子没接到班,周瑜拥护孙权继位就真的那么上心吗?我看值得思考啊……周瑜去世之前为东吴集团立下汗马功劳,声望、军权到达顶点,这是孙权愿意看到的吗??赤壁之战时周瑜要求5万军队,孙权只给了3万还派了一个程普做副都督,自己领着大军数万在后面压阵。面对曹操起码有10万的部队,孙权只给了周瑜3万军队,哈哈……帝王心思不要猜啊,猜来猜去全是套路。

2,吕蒙之死。其实吕蒙的死和周瑜去世如出一辙,都是功成名就立马英年早逝。还用了一个春秋笔法说什么关羽鬼魂索命,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3,鲁肃之死。鲁肃的去世属于善终,不多评论。

3,陆逊之死。整个三国里面,能做到出将入相的就只有陆逊,既做了丞相又做了大都督。但他最后卷入了太子之争,被孙权冷落,羞愧而死。

总结:除鲁肃善终外,陆逊去世明显是孙权祸害的,而周瑜和吕蒙去世都有孙权在后面搞破坏的影子。作为政治家的孙权,不希望大权旁落,而且他执行的是江东本土化政策,来巩固他的政权。加上孙权继位一直有质疑的声音,可能导致他大开杀戒。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王子大海83422


东吴的四大英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东吴鼎足而立有重大功劳。但并不是无一善终,除了陆逊外周瑜、鲁肃、吕蒙都善终。

周瑜死于公元210年、鲁肃死于公元217年、吕蒙死于公元220年、陆逊死于公元245年。除陆逊外,周、鲁、吕三人可以说都是英年早逝。因为他们当时也就三十多岁四十多岁。

先来讲下他们立的功劳

周瑜:赤壁之战、乌林之役大败曹操、攻下半个南郡。

鲁肃:为孙权做建帝号而图天下的战略规划。力主抗曹,促成孙刘联盟。夺得荆州桂阳郡、长沙郡。

吕蒙:力主吞荆,夺得半个南郡、零陵郡、武陵郡。

陆逊:协助偷袭荆州、夷陵之战击败刘备

周瑜、鲁肃、吕蒙都是因病而亡,很多人讲是因为周瑜太傲,吕蒙弄死关羽。孙权才弄死他们,这是不对的。

周瑜:公元209年进攻南郡时右肋中箭。据三国志: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肋,疮甚。公元210年时周瑜向孙权建议:1我跟奋威将军一起攻蜀,得蜀后再拿下汉中。然后让奋威(孙权堂兄孙瑜)将军留在益州。我回到南郡和将军(孙权)进攻襄阳。周瑜准备收拾行装,突然就病重而死。我认为因该是攻南郡时受的伤导致的。据三国志、江表传:权素服举哀,并流泪讲: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对众臣讲: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鲁肃:公元217年死。据三国志:权为举哀,又临其葬。就是说孙权亲自到其墓祭拜。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在登坛时回过头对众臣讲: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

吕蒙:据三国志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就是说吕蒙身体不太好,经常有病。虽然公元219年吕蒙装病骗过关羽,但实际是吕蒙确实常年为病所困。公元220年吕蒙真的病重了,孙权把墙弄个洞看吕蒙。吕蒙稍微好一点就非常高兴,不好就非常哀。公元220年吕蒙病死。时权哀痛甚,为之降损。权闻之,益以悲感。

三人只能讲英年早逝,不能讲不得善终。

陆逊:公元222年后陆逊成为东吴军事头号人物:领荆州牧,江陵侯、假黄钺、大都督、上大将军、右都护、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任丞相。(公元244年)地位远在三英之上。但孙权却不信任重用他。南鲁党争后,孙权不断派使者去斥责陆逊。三国志:逊愤恚致卒。孙权没有一思哀悼。


小鸿哥


这个问题提得有点雷人,不知是提问者说反话还是什么原因,东吴四大都督都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善终的。

一周瑜。周瑜出身士族,相貌俊美,风度翩翩。从小和孙策相识,为孙策打下和巩固江东出谋划策,居功至伟。孙策死后,又辅佐孙权,官居东吴大都督,掌管东吴军事大全,在赤壁使用火攻和诈降计打败曹操几十万大军。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提议软禁刘备,接管刘备的部属为己所用,无奈孙权不同意。但是后来孙权还是同意了周瑜进攻西蜀的计划,周瑜在返回江陵准备出征的时候,不幸患重病死于巴丘。

二鲁肃。周瑜临死前,推荐了鲁肃担任东吴的大都督,鲁肃虽然和周瑜的政见有所不同,但是他看问题目光比较长远,政治上深谋远虑。赤壁之战前,大多少人都主张投降曹操,只有鲁肃和周瑜力劝孙权主战。鲁肃还极力促成孙刘联盟,为吴国后来能够鼎立三国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功勋。鲁肃在46岁时病死。

三吕蒙。吕蒙是东吴的第三任都督。他很小就当兵打仗了,吕蒙打仗非常勇猛,常常冲在第一线。后来在孙权的劝说下又刻苦读书,从吴下阿蒙变成了文武双全的大将军。后来在关羽攻打樊城的时候,果断白衣渡江,攻占荆州。为吴国大大扩展了版图。吕蒙身体一直不好,由于操劳过度,荆州战后不久就病死了。

四陆逊。陆逊是江东本地士族,从小就十分的聪明。吕蒙死前推荐了陆逊担任大都督,陆逊也不负众望,在刘备带领大军攻打东吴,形势岌岌可危之时,沉着应战,抓住刘备的疏忽,使用火攻,烧毁了刘备八百里营寨,最终使刘备在白帝城含恨拖孤。但是陆逊后来参与了孙权的立储之争,遭到孙权的猜忌,自己郁郁而终。但是也不能说不是善终。




未鸣读史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东吴四英杰】我们先说前面三个【周瑜、鲁肃、吕蒙】

鲁肃:鲁肃之死,演义和正史的记载都是病逝,这没什么争议。

周瑜:演义中的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三气周瑜嘛】正史却有不同,史料记载周瑜甚有雅量,并非小肚鸡肠之辈,而诸葛亮也不是那种偷奸耍滑搞小动作的人。周瑜是在赤壁之战后,领兵西征益州,兵至巴丘时病逝的。



吕蒙:吕蒙之死的争议较大,末将在之前许多回答中也说过。【吕蒙之死并非是关羽灵魂附体所杀的神鬼轮,也不是被孙权暗杀的阴谋论】吕蒙就是病逝的,那一年爆发疫病,江陵之战结束后不久吕蒙就病倒了。吕蒙病倒时,孙权精心安排护理,吕蒙死后,孙权节衣缩食以示哀悼【那一年甘宁、孙皎、蒋钦等东吴一线将领皆染病去世】


也就是说《三国志》记载周瑜、鲁肃、吕蒙皆是病逝。不是死于阴谋、权谋、陷害等,仅仅只是病逝。他们都是正常的生老病死,只能说寿命短,不能说不得善终。

东吴四大都督之中只有陆逊是不得善终的,陆逊不得善终主要就是政治因素【是比较常见的皇权与士族之间的问题】

江东孙氏是寒族,而陆家是世家大族,而陆逊更是陆家的佼佼者,不仅如此,陆逊更是吴国的佼佼者。【陆逊有能力、有军功、有军权、有声威、有江东本地士族力量的支持,还位居丞相。

说简单点就是功高盖主】所以说陆逊有没有涉及党争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陆逊的存在已经对孙权的地位和声威形成了威胁。


左将军


无一人善终的说法有点过,四人中只有陆逊没有得到善终,其他三人都是自然死亡,且生前备受孙权重用,说是生荣死哀也不为过。


周瑜,东吴第一人,玩过游戏三国志11的人都知道周瑜的厉害,特技“火神”的威力使得他成为了支撑孙吴势力的擎天柱,历史上也差不多。

赤壁之战的胜利,决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为孙吴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对于集团的贡献可以说是四英将里第一人。孙权登基后也曾说过,没有周公瑾,自己是做不了天子的。可见其在孙权心中的重要地位,既是兄长,又是爱将。


死因: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在获得孙权批准其进攻益州实现“二分天下”的雄图后,返回驻地江陵时突然病逝,孙权极为悲痛,亲自迎接灵柩,并包揽了所有的治丧费用。


治得一提的是,周瑜的死和诸葛亮无关,历史上更没有“三气周瑜”的说法,是罗贯中为了加强故事性而编纂的,其实周瑜心性开阔,终其一生都在调和自己和孙氏旧将比如程普的关系。应该是军旅生涯留下的伤,加上工作繁重,当时的医疗水平也有限才导致英年早逝,是江动集团的巨大损失。



鲁肃,周瑜的继任者,出众的战略家,性格坦荡率直,与周瑜交情很深,尽管政见上与其不和,但依然被周瑜视为孙吴集团的柱石,是自己最合适的接班人。



鲁肃一生纵横军政两道,其贡献尤集中在政治上,其见识高人一等,深谋远虑,顾全大局,是孙吴集团中类似于诸葛亮处事风格的一位。


鲁肃刚刚来到江东,和孙权面谈就提出了未来的天下可能由曹魏、孙吴以及刘表势力鼎足而立,借此孙家亦可以自立成就帝业。不仅如此,赤壁之战前夕,鲁肃和周瑜一样是主战派,甚至私自向孙权提出投降对于孙权来说百害无一利。


所以,鲁肃的所为,其出发点都是尽可能的为本集团的延续和巩固考虑的,包括他尽力维护的孙刘联盟。哪怕到了后期,两家摩擦不断,几乎要到了刀兵相见,鲁肃依然在尽力维持,因为他始终认为孙武的死敌是曹魏。


死因:单刀会之后,刘备迫于曹操进攻汉中的压力,与孙权媾和,两家平分了手里的荆州地盘,鲁肃不久便于建安二十二年病逝,孙权亲自为其举哀。不仅如此,鲁肃无论身前身后,孙权对他的评价始终极高,将他视为自己的邓禹,即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以至于引起群臣的激烈讨论。


鲁肃算是善终。



吕蒙,鲁肃的继任者,自学成才的典范,本是军旅出身,在孙权的劝导下开始看书学习,天资过人的他一路从大老粗变成了一位智将,令鲁肃刮目相看,并结为了兄弟。


不过,吕蒙的立场和鲁肃又不同,是一位鹰派分子,隔代传承了周瑜的主张,那就是对刘备集团必须用武力。


其最大的贡献便是帮助孙权夺回了荆州地盘,也就是历史上知名的“白衣渡江”,趁关羽后方空虚,袭取了三郡,俘获了关羽。


战斗过程中,发现了陆逊这样的奇才,铭记在心,和他一起策划了这场行动,并推举他作为自己的继任者。


死因:并非关羽冤魂索命,吕蒙自己本来身体就不好,连关羽军团都知道这点,吕蒙是个时不时要去休病假的人。


白衣渡江后,吕蒙身体开始出现状况,卧床不起,孙权遍求名医,悬赏重金为其治病,为了观察吕蒙的病情,自己在病房隔壁挖了个洞来看他,免得打搅病人休息,只要看到吕蒙好了点就特别开心,不然则一脸愁容。


饶是如此,吕蒙还是死了,死在了孙权的内殿,令他大为悲痛,节衣缩食不睡觉以示哀悼。



陆逊,四英将里的最后一位,出将入相的一代名将,但也是下场最惨的,被孙权活活气死的人。


生涯中最大的功绩是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火烧连营,其在战场上的沉稳表现,忍辱负重,软硬兼施,获得了江东集团的一致好评。尽管资历有限,但能在战场上连败纵横沙场半生的刘备与关羽,陆逊的军事能力可见一斑。

刘备死后,孙刘恢复盟好,陆逊转而将矛头对准曹魏,多次率兵北伐策应诸葛亮,曾在石亭大破魏军,统领吴国军政长达二十多年,是孙权绝对的股肱之臣。


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受人尊敬,可以说是德才兼备的一代名臣良将。


晚年卷入到了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的储君之争中,因为坚决维护太子孙和,触怒孙权而被斥责,最后忧愤而死。这一场诸君之争是孙权晚年的一次严重政治错误,此时的他不再向年轻时那样虚怀纳谏,而转而狐疑猜忌,加上身边原老旧臣也依次凋零,吴国朝廷出现了一定的真空,借由这次争斗,开始了利益的重新洗牌,陆逊很不幸地成为了其中的牺牲者。


综上,其实也就是陆逊的下场不算善终,其他人都还不错。孙权早年,为了团结各路英才,还算得上一代贤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