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都城是哪里?

风雨中269672711


赵国一共有三个国都,分别是晋阳(山西太原)、中牟(河南鹤壁)、邯郸(河北邯郸)。

攻占代地定都晋阳

晋阳是赵国从晋国时期的赵家大本营,是赵家往北发展的基地,目标就是北边的代地。在还没有发生三家分晋的时候,赵家的家主是赵简子,赵简子考察自己的几个儿子发现地位最低的庶子赵襄子最有本事,就废了太子伯鲁,立了赵襄子,赵襄子确实大有作为,攻下了代地。后来赵襄子年老,他为了保证赵家内部的团结,立了哥哥伯鲁的孙子赵浣为太子,他就是后来的赵献侯。

南向发展迁都中牟

赵国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内乱,几乎每任国君即位时都会发生内乱。赵献侯即位后立马就被赵襄子的儿子赵桓子赵嘉赶下位,但赵桓子寿命有限,一年以后就去世了,赵献侯在支持下重新即位。

当时三家分晋已经完成,赵国因为在三家分晋时实力最大,获利最多,再加上赵国地处北方,赵献侯为了避免赵襄子和赵桓子残余势力的影响,以及为了进一步向更加富裕的南方发展,将国都迁往了中牟。

攻略中山再迁邯郸

赵国迁都邯郸其中也有内乱的原因。赵国迁都邯郸是发生在赵敬侯时期,当时上一任的赵国君主赵烈侯立了自己的儿子赵章立为太子,赵烈侯去世后,赵章年龄太小,朝臣拥立赵烈侯的弟弟为国君赵武公,赵武公在十三年之后去世,赵章再度被拥立为国君赵敬侯,但此时同样的一幕再度发生,赵武公的儿子作乱,赵敬侯击败叛乱之后,考虑到赵武公的残余势力影响,坚定了迁都北方邯郸的想法。除了内乱,更重要的是赵国也必须迁都邯郸。三家分晋时魏国分得的土地并不在一起,起点并不好,后来在魏文侯的努力之下,魏国国力持续上升,很快就成为了战国初期的一霸,后来在不断的辗转腾挪中一步步占领了更多的土地,并最终将赵国国都中牟三面包围了。

赵烈侯时赵国和齐国发生战争,赵国联合魏国、韩国一起进攻齐国,魏文侯很快带领着三家打败了齐国,并且让齐国割让了一大块土地,在这新得到的土地上,魏文侯设立了军事重镇邺县,并让西门豹去统治。

魏文侯心中对于赵国的南扩一直暗中提防,赵国原本意图向南方发展,想要攻打卫国,但此时魏文侯一直喊着三晋结盟,再加上魏国国力强大,卫国是魏国小弟,赵国一直没有办法向南发展。魏国设立邺县,赵国就很尴尬了,此时的赵国国都中牟东面就是邺县、汤阴,南面是魏国的朝歌,而西面就是太行山,邺不但不能向南发展,更是几乎被魏国包围,十分危险,所以赵国只能改变国策,迁都北边的邯郸,将国策定为消灭中山国。

所以赵国一共有三个首都,晋阳、中牟、邯郸,这三个首都基本上代表了赵国的三个不同的发展战略。


天天故史汇


赵国第一个都城是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

山西太原,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晋阳,是赵国最早定都的地方。

赵氏孤儿这个名词我们都知道,赵氏孤儿赵武后来出任晋国中军将,恢复了祖先的荣誉,但赵氏封地大多数收不回来了。

晋国国君掌握的领土却非常有限,只剩下绛都、曲沃这几个地方,其他大部分土地都到了大家族口袋里。赵武的孙子赵鞅高瞻远瞩,作出将家族北迁的决定,在汾河上游修筑晋阳,并且将家族宗庙转移到晋阳。

晋阳北可以去代国,东可以翻越太行山去中山国,位置险要。只是在晋国的边疆地区,晋国卿大夫们也不和赵氏争。

赵鞅领兵讨伐卫国,让卫国赔偿五百户人口,约三千多人,全部安置在晋阳。

时间来到赵鞅之子赵无恤时期,当时晋国最强大的四卿,分别是智、赵、魏、韩。智氏的实力,又在另外三家之上,智伯瑶更是一心削弱其他三家。

智伯瑶以出兵越国为借口,让其他三家各拿出一百里地和三万人来。结果魏氏、韩氏把土地和人口拿出来献给智伯瑶,赵无恤却不肯将土地人口白送人。

智伯瑶对魏、韩两家许诺,一起带兵进攻晋阳,以后平分赵家的地盘。韩虎和魏驹虽然不相信智伯瑶,但也无奈,实力不济,只能跟着一起出兵。

公元前455年,智、韩、魏三家军队开赴晋阳,晋阳之战拉开帷幕。

晋阳城下,智、韩、魏的大军将这座大城围的跟铁通一般,然后四面围攻。

晋阳城头上,总有射不完的箭,飞不完的长枪。\t晋阳宫室的墙垣,用丈余高削尖的竹子围成,赵人将宫室的墙垣拆了造箭矢。晋阳宫室的柱基用青铜铸成,赵人将宫室的柱基融了,用来铸造兵器。

晋阳城的百姓,愿出战者甚众,无论妇女还是稚童,亦皆欣然愿效死力。

这是一场消耗战,晋阳虽然城高池宽,也屯积足够三年的粮草,但是兵器消耗很快,尤其是箭矢,几乎消耗殆尽。

外围以智氏为主的大军,重重围困攻打,这一围时间就过了两年,第三年开春的时候,双方依然处于对峙状态。

智伯瑶长期出动大军不归,自己领地还能供应源源不断的军粮,内部管理也是井然有序,其能力绝对不俗。

公元前453年初春,智伯瑶乘着他的战车反复细致地巡查这一带的山水,终定下破晋阳的大计,那就是水攻。晋阳附近除了汾水这个主干河流,其他小河小溪也不少,借此绵绵春雨之季,水攻绝对是好计。

智伯瑶下令将附近所有大河小溪泉流全部坝断,掘成大渠,于渠之左右,筑起高堤,为蓄水之地。

决堤灌城之日,山水大发,晋阳城中之军民,妥帖地形容,皆为鱼鳖矣。

智伯瑶将护城河通往其他河流的渠道全部堵死,只让水进不让出,几天之后,水势愈高,房屋不是倒塌,便是淹没。\t幸运的是晋阳城墙特别高,城墙是用木板夹着泥土建造的,既有韧性又坚固,虽然长期水浸,却安好无损。

智伯瑶对众人道:“我打了半辈子仗,以前真没有认识到这河水的的威力,它竟然可以灭亡一个国家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韩虎和魏驹听了心里凉嗖嗖的,因为他们的都城平阳和安邑正好也在汾水旁,而且是在汾水的下游,水势更大。

赵无恤派人潜入魏韩大营,没有太多言语,言简意赅:“赵氏若亡,则祸必次及于韩、魏矣。”

第二日,智伯瑶在山岗之上置酒,邀请韩虎和魏驹,一边饮酒,一边观看还在往上涨的水势。

智伯瑶喜形于色,遥指晋阳城道:“水能载舟,也能倾覆一座大城,壮哉!”

韩虎和魏驹则面面相视,各自思考如何尽快配合赵氏反攻。酒过三巡,韩虎和魏驹辞别,立即整军备战去了。

是夜,韩虎、魏驹暗地使人袭杀守堤军士,于西面掘开水口,反灌入智伯瑶之营寨。

水势涨的很快,波涛滚滚,军粮器械,飘荡一空。智伯瑶军中惊乱,营中军士,尽从水中浮沉挣命。智伯瑶本乘小舟逃离战场,不料被赵无恤的追兵赶上,二话不说给砍死。

三家分晋后,赵国很长时间都以晋阳为都城,直到东迁至东边的中牟与邯郸地区。

晋阳这个地方,后来一千多年都是坚城。

到唐朝的时候,李渊李世民父子就是从晋阳起兵反隋,最后成功建立大唐王朝。安史之乱,唐朝大将李光弼依靠晋阳坚固的城防,生生把数倍于己军的史思明部抵挡住。晋阳,堪称唐朝的福地。

再往后到宋朝,赵氏家族的赵光胤、赵光义两位兄弟皇帝,先后都亲征晋阳。两位皇帝使用一切办法围困晋阳,如蝗虫般密密麻麻的箭雨,轰隆投石机投下的巨石,电闪雷鸣的火药,一切能用的办法都用了。

晋阳城依然固若金汤,而对手的兵力是远不及宋朝的。后来晋阳的北汉军由于粮食准备不充分,最终被迫投降。

宋太宗赵光义比其他姓氏的国君,更明白晋阳的来历(这本就是赵氏家族祖上修筑的),北宋的都城在汴京(开封),晋阳靠近北方胡人地区,如果被胡人占领,据险而守,那又是很危险的事情。

赵光义下令摧毁晋阳,先火烧城池,烧完之后赵光义发现晋阳威严不减,又下令水淹晋阳,把城墙泡在水里,等到城墙倒塌得差不多才罢手。

晋阳这座千年古城,生于赵氏,最后也毁于赵氏。


地图帝


春秋战国时代,赵国的都城是邯郸,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原霸主必争之地,也是各朝各代建都的必选之地,先后成为曹魏、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


这里发生了很多故事,流传至今。

邯郸成为城镇开始于殷商,商建都于殷,邯郸就成为了畿辅之地,至少有3800年的建城历史。


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之久,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这里有邯郸学步,有胡服骑射,有黄粱美梦,有负荆请罪!


这里有围魏救赵的妙计,这里有长平之战的沉痛。

这里有完璧归赵的大义,这里有纸上谈兵的嘲笑。

这里有赵武灵王的雄才大略,这里也有廉颇蔺相如的生死之交。


邯郸,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绝对值得你一去!


叫我帅比就好了


战国时期之赵国建国于公元前483年,灭亡于公元前228年。其领土地理位置大致在现在的山西中部,北部;河北的西部,南部。



赵国都城初始定都于晋阳(现在的山西太原),后迁都到邯郸(当今的河北邯郸)。

赵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赵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之一。历史中的赵国出过几个名人!如负荆请罪中的廉颇,蔺相如。还有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代名将 李牧(与同时期的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