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歷史:戰國(一)《通鑑》以“三家分晉”為起點的原因分析

《資治通鑑》敘述1362年戰國至唐末五代的歷史,以“三家分晉”為起點,司馬溫公雖未言明原因,但筆者認為可能因為這幾個方面:

  • 其一,上接《春秋》經傳之末

要論編年體,《通鑑》雖然最為著名,但是首開先河的則是孔子,孔子退而修《春秋》,微言大義,左丘明等繼而寫《傳》來註釋,最終傳承為儒家經典,溫公自然是充滿崇敬之情,文不加點,“增一筆則多、減一筆則少”,沒有必要再寫一遍戰國之前春秋的歷史。

審視歷史:戰國(一)《通鑑》以“三家分晉”為起點的原因分析


  • 其二,下啟人心不古的現實

歷史的表面是寫事件,其實本質寫的是“人性”。春秋雖無義戰,但春秋之時,人們還算“講理”,人性沒有徹底變壞,戰爭也並非僅僅為了利益,有時還會為崇高的理想,有“君子之爭”的義戰。但三家分晉、田代齊姜、越滅三吳之後,人們變得赤裸裸地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地暴力征戰。三家分晉,就比如現在有個城市有三個流氓頭子,他們各自控制了自己的地盤,然後他們討好並讓政府承認他們是當地的市長、區長,然後政府還承認了,你說這有道義可言嗎?

審視歷史:戰國(一)《通鑑》以“三家分晉”為起點的原因分析

  • 其三,明確禮法失敗的後果

說到禮法很多人要笑話儒腐,很多人批評司馬光開篇的“仁義”評論,以為拘泥。筆者曾也如此以為,不過細讀之後發現,其所謂的禮法,並非是程朱誤解的“三綱五常般的愚忠”,實質上,其要提倡的禮法是一整套“社會組織方式”,通過有層次、有約束地方式來組織社會,國家才能和平穩定,失去這種組織,社會就要亂套。

審視歷史:戰國(一)《通鑑》以“三家分晉”為起點的原因分析

不能以什麼“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的現代思想來推論古人見解正確與否,明確感受社會現實,穿越到古代,代位到古人,設身處地,推理人性,才可盡最大可能地還原到“歷史真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