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鑑》筆記:你可以很優秀,但別忘了收斂光芒,以免傷人和樹敵

原文

九月,五大夫王陵將兵復伐趙,武安君病,不任行。

——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


正月,王陵攻邯鄲,少利,益發卒佐陵;陵亡五校。〔校,猶部隊也。立軍之法,一人曰獨,二人曰比,三人曰參;比參曰伍,五人為列,列有頭;二列為火,十人有長,立火子;五火為隊,隊五十人,有頭;二隊為官,官百人,立長;二官為曲,曲二百人,立侯;二曲為部,部四百人,立司馬;二部為校,校八百人,立尉;二校為裨將,千六百人,立將軍;二裨將軍三千二百人,有將軍、副將軍。〕

武安君病癒,王欲使代之。

武安君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之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雖勝於長平,士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自秦而攻邯鄲,有大河及王屋、太行諸山之阻。橫度曰絕。〕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

王自命不行,〔秦王親命之行而不肯行也。〕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疾,不肯行。乃以王齕代王陵。

······

王齕久圍邯鄲不拔,諸侯來救,戰數不利。

武安君聞之曰:"王不聽吾計,今何如矣?"〔白起以為邯鄲未易攻,而王齕軍果不利,故以為言。〕

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武安君稱病篤,不肯起。

——周赧王五十七年,前258年


十月,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

十二月,益發卒軍汾城旁。〔汾城,即漢河東臨汾縣城也,去邯鄲尚遠。秦蓋屯兵於此,為王齕聲援。〕

武安君病,未行。

諸侯攻王齕,齕數卻,使者日至,王乃使人遣武安君,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

王與應侯群臣謀曰:"白起之遷,意尚怏怏有餘言。"王乃使使者賜之劍,武安君遂自殺。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


〔〕內為“胡三省注”。

淺 釋

前259年:

九月,五大夫王陵又率軍攻打趙國。武安君白起因為生病,不能出征。

前258年:

正月,王陵進攻邯鄲,戰事失利,秦昭襄王增派士兵支援王陵;王陵損失了約4000部眾。此時,白起病癒,秦昭襄王想以白起替換王陵。

白起說:“邯鄲確實不容易攻下,況且各路諸侯的援兵一天天到達,那些諸侯國怨恨秦國已經很久了。我們雖在長平之戰中大獲全勝,但士卒們也死亡過半。在國內空虛的情況下跋山涉水遠攻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和各路諸侯裡應外合,秦軍必將大敗啊!”

秦昭襄王親自下達命令,要求白起上陣,白起執意推辭。秦昭襄王又讓應侯范雎去請白起出徵。白起始終以疾病推辭,不肯前去邯鄲前線。秦昭襄王只好派王齕去代替王陵。

······

王齕圍困邯鄲,久久不能攻克,各路諸侯派兵救趙,秦軍多次失利。

白起聽到戰況後說:“大王不聽我的建議,現在怎麼樣?”

秦昭襄王聽後,惱羞成怒,強令白起統兵。白起還是聲稱病重,不肯起身。

前257年:

十月,秦昭襄王削奪了白起的爵位,將其貶為士伍,流放到陰密。

十二月,秦昭襄王增派士兵開赴汾城旁。

白起因病沒有前往流放地,依然滯留於咸陽城中。

各國援軍攻打王齕,王齕屢屢退卻,並不斷派使者向秦昭襄王告急。秦昭襄王越發惱怒,派人驅趕白起,不讓他留居於咸陽城中。白起走出咸陽西門十里,到了杜郵邑。這時,秦昭襄王與應侯范雎等臣子們商議說:“白起遷出咸陽城時,露出怏怏不滿的神情,且口出怨言。”便派使者賜劍給白起,讓白起自行了斷,白起於是自殺了。秦國人可憐他,各地百姓都祭祀他。

《通鑑》筆記:你可以很優秀,但別忘了收斂光芒,以免傷人和樹敵

秦武安君白起

品《鑑》

1

白起是不是真的病了?

如果真病了,是因病重而無法統兵,還是因伐趙無勝算而借病推辭?

2

王齕久圍邯鄲不拔,諸侯來救,戰數不利。

武安君聞之曰:“王不聽吾計,今何如矣?”

王聞之,怒。

白起此前對秦昭襄王分析伐趙的不利因素,是正確的。各國怨秦由來已久,援趙之兵日益增多,趙國的有利條件正不斷積聚,而秦軍跋山涉水、士卒疲憊、後勁乏力,一旦面臨左右夾攻,勢必腹背受敵,難逃一敗。

然而,在秦昭襄王執意伐趙、秦軍屢屢失利之後,白起卻自矜己能、亂髮厥詞、暗諷秦王,使秦王相形見絀,以致惱羞成怒。白起此舉,實屬不智。

人有不及者,不可以已能病之。

——明·薛宣

你可以很優秀,但別忘了用智慧收斂自己的光芒,以免傷人和樹敵。

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老子》

《通鑑》筆記:你可以很優秀,但別忘了收斂光芒,以免傷人和樹敵

3

王與應侯群臣謀曰:"白起之遷,意尚怏怏有餘言。"王乃使使者賜之劍,武安君遂自殺。

(1)無論是“王不聽吾計,今何如矣”,還是“意尚怏怏有餘言”,都說明了一個淺顯而深刻的道理——隔牆有耳!

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易經·繫辭》

謹言慎行,說來容易做來難。

(2)有時候,有些事,若勢不在我,不必硬懟,最好改變心境,安之若素,不動聲色,待機而作。若執意抗逆,輕言薄行,牢騷滿腹,只會徒惹催逼,速遭其禍,何苦來哉!

至於臨大事,決大疑,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北宋·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

4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白起自殺前的遺言。

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通鑑》筆記:你可以很優秀,但別忘了收斂光芒,以免傷人和樹敵

白起之死,值得深思!言行不慎只是導火索,背後恐怕還有更深的原因:

(1)白起不是秦昭襄王的核心班底。

在《資治通鑑》中,白起是這樣出場的:

穰侯薦左更白起於秦王以代向壽將兵,敗魏師、韓師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級,虜公孫喜,拔五城。秦王以白起為國尉。

——《資治通鑑》,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

白起,由穰侯魏冉提攜而起,某種程度上,他是魏冉的人。

魏冉,曾是秦國外戚勢力的主要代表人物,而外戚勢力,是秦昭襄王和應侯范雎聯手打壓的重點對象。

(2)名高遭妒,應侯范雎忌恨白起。

當初白起伐趙,勢如破竹,大有滅趙之勢,而范雎卻出於私心,在關鍵時候向秦昭襄王提議允許趙國割地求和,這就破壞了白起立大功的機會,兩人也從此結下了樑子。(范雎忌白起|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白起的言行,為何總能傳至秦昭襄王處?這其中,范雎是否起了作用?

太史公曰: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3)功高震主,尾大不掉。

白起對秦昭襄王的拒絕,一共四次:

秦昭襄王示意讓白起代替王陵伐趙,白起稱病推辭;秦昭襄王親自請白起領兵伐趙,白起依然拒絕;秦昭襄王讓應侯范雎請白起出徵,白起堅持不肯;秦昭襄王惱羞成怒後強令白起上陣,白起還是拒絕。

對秦國來說,白起是一個戰功赫赫的戰神級大將,但是,對秦昭襄王來說,屢屢抗逆的白起,卻是一個不聽指揮的強臣、一個讓自己威信掃地的倔將!

當時的秦昭襄王,已是68歲高齡,換作你是秦王,你敢不敢把白起留給自己的接班人?

······


《通鑑》筆記:你可以很優秀,但別忘了收斂光芒,以免傷人和樹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