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如果不死能统一天下么?

崔中鹤


秦孝公嬴渠梁盛年病逝,对商鞅的心灵是重重一击。除了那天下难觅的君臣情意,除了那同心同德的默契,最令人痛心的,便是他们携手相扶的大业半途而废。也感觉到自己独木难支。

嬴驷少年做太子时因其封地交杂粮而闹出人命,后被商鞅流放。虽心里记恨商鞅,但是经过几年的流放,见识了新法对百姓对秦国的好处,也明白了其父和商鞅的良苦用心。如今,嬴驷继位。现在的他完全可担大任,且对新法一力维护,所以商鞅可以放心的离开官场,于是提交了辞官书。

孝公病逝前曾留给莹玉(孝公妹妹,商鞅夫人)一道密令:一万铁骑,长住商山,不听兵符,惟听商君号令!

商鞅得知这道密令后匆忙赶去自己的封地商於解除兵权,因去封地前没有与嬴驷商量,引起了嬴驷的疑心。

孝公留给莹玉的密令使商鞅想到一件事:孝公会不会对商於郡守也有特殊安排?

于是商鞅不顾君臣关系紧张,毅然决然的又去了一次封地。就在商鞅去封地期间,嬴驷终于发了一道密令缉拿商鞅。

商鞅入狱,秦国元老世族以及山东六国给嬴驷施压,并上报公文,请求极刑杀商鞅。元老世族是想复辟旧制,所以请求杀商鞅,而山东六国是想遏制秦国的发展所以请求杀商鞅。虽然目的不同,但在嬴驷看来,这些人就是想要阻止秦国的变法。

哪知,这些人的算盘全打错了,这样的结果正是嬴驷想要看到的。

商鞅临刑前,嬴驷去大牢拜见商鞅。请教商鞅秦国如何稳定度过这段非常时期?商鞅一一解答。君臣痛饮,嬴驷泪别商鞅。

商鞅终被车裂!

元老世族便联络义渠国对秦国发难。嬴驷因为得到商鞅的事先指点有所准备,轻松击败义渠国。

事后,嬴驷借世族串通外族一事一举铲除元老世族。并借六国施压杀商鞅一事开启了东进之旅。

秦国统一六国之路开启了新的征程。

假如商鞅不死,继续留在秦国的话有可能就会发生当年吴起在楚国变法的状况。国家内乱,旧制复辟,变法中止。那么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秦国统一六国。





福临1956


其实题主说的不死是有两种含义的,一种是长生不老的不死,还有一种是活到正常的年龄,也就是再加上20年的光景,咱们就分析一下第二种的情况吧。

导语

秦孝公,是献公嫡子,名为渠梁。秦献公23年继位,当时才21岁,这位君王就已显示出少年老成之相。老秦人好战,民风彪悍,下马耕田,上马作战。秦前几代更是君位动荡,孝公接过了风雨飘摇的秦国,立志图强。一席求贤令求得商鞅入秦,开启了20余年的变法强秦之路,一路支持商君的变法,开启了战时法制的先河,奠定了秦国强大的根基,可以说功在千秋。

奈何天不假年,年仅43岁的嬴渠梁病逝,这也是秦国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毫无疑问的说秦孝公确实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君主,如果他能在多活20年,真的可以统一天下吗?我觉得是很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军事力量薄弱

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军团依旧是魏武卒,秦国的锐士军团是战国中后期通过不断和征战历练出来的,而且也是逐渐扩大规模的。当然,孝公和商鞅的军功制和连坐法等等也是促进了相当大的战斗力。

当时秦国的军事实力是远远不够去征战任何一个国家的,包括战国末期比较弱的韩国,在初期也是有劲韩之称的,而且临近的魏国虽然经过马陵之战之后,但仍有强大的魏武卒30余万,直到伊阙之战白起一战削弱了两国24万的兵力,至此两国的兵力才逐渐衰弱。再就是楚国齐国这种传统大国,更不用说了,两国也都是在几十年后才逐渐走向衰弱的,楚国是白起的鄢郢之战,齐国就是当时苏秦的死间了。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愈发强大,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和秦国一较高下的国家。所以当时的秦国即使再给20年的光阴也没办法统一的。而且任何一次征战军队都是需要休养生息的,这种战争根本不是短短几年可以完成的,这一定会是持久战,而且还是在拥有绝对实力的局面。

即使再有20年,秦国也是继续巩固变法的根基,让老氏族的复辟力量彻底消失。孝公还在,商君也就还在,一些更多的将领和人才也许就没有那么快的走向执掌军事力量的一个中心。

政治因素

战国初期更多都是争霸战,也就是通过战争来打压其他的国家,然后占领领土,并没有灭国之战这么一说。

当时秦国自商君变法之后已经逐渐的走出了天下卑秦的时代,秦朝的外交家也开始逐渐走向政治舞台,张仪就是其中一个,当然一朝天子一朝臣,或许孝公多在位的20年之中,依旧是商君主政,不可否认,商君确实是大才,但是其实做不到张仪这种以三寸之舌斗列国于庙堂之上。时代在不断的变化,列国都已经意识到,发展自己才是最关键的,而且强大自身不仅仅是军力民力,还有外交上的政治联盟依然重要。

兵家的流派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纵横家成为政治力量的中流砥柱,合纵以图存,横强以更强,这种政治联盟是很难被打破的,秦国刚刚变强就想着去灭国,其他的国家不会袖手旁观的。

文化融合很难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文化流派更是百花齐放,同时也给六国形成了不一样的文化底蕴。

秦国想真正的统一六国,军事力量上的统一是必然的,文化上的融合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这其实也就是为什么嬴政统一六国之后再全国同时实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当然这些可以快速实行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嬴政在统一六国花了近十年的时间,而且还是在其实已经具备这个统一的实力的情况下进行的,十年也是在为文化的融合打基础。

其实文化的融合也就是从侧面表示着民心的一个稳定性,这个才是一个国家安定和稳固的基础,当时的秦国显然没办法在20年甚至30年之内完成这些。

总结

综上,其实我还是认为孝公时代想要统一是很难的,虽然这个人有雄猜伟略,但是英雄其实是和时势配合出现的,时势造英雄这不是一句空白话。嬴政能够统一,也是踩在了巨人们的肩膀上。

当然了,历史也会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上天真的借给了渠梁20-30年的时光,孝公又任用了很多的大才,或许统一会更早来临,谁又说的准呢~


历史书写于平凡人


在秦孝公时代,秦国并不算强大。相比之下,魏国的军队是当时第一强的。加上秦国的国力和国土并没有绝对的优势。所以就不可能在秦孝公时代就兼并其他六国。

从秦孝公开始,每一代秦王都有自己的任务。比如秦孝公完成了商鞅变法,并夺得了河西之地,对外拓了防御纵深。秦惠文王搞定了巴蜀之地,秦昭襄王打疼了赵国,削弱了其他诸侯国。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完成了国家制度和储君的传承,保证了不至于中断和传位危机。到了秦始皇前期,郑国渠等等各种水利设施开始施工,聚集国家实力,同时继续削弱其他诸侯国。最后到了公元前230年开始,从韩国起一家一家的兼并统一,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这是妥妥“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扶着历史走


不会,秦的强盛与统一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六国的削弱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王们也并不闲着,惠文王收巴蜀,武王击败韩国,打开了东进的通路,昭襄王时.相继击败东方六国使韩国缩小了三分之二,赵国缩小了三分之一,楚国缩小了一半,并在长平之战中使当时东方六国军力最强的赵国损失了五十万精锐部队,使赵国从此一劂不振,在昭襄王死时,秦实际已经控制经超过东方六国之和,韩魏来朝,再加上这些战争六国之间相互战争,六国军力都受损失,六国已经不能再阻止秦的统一步伐。秦王政是在历代秦公秦王打下的基础之上。奋六世之余烈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说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秦王政都基本上继承了秦孝公的遗志!都为秦的统一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秦的统一不是某个人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历代君臣不懈努力的结果!


ZHUYUANZHANG


先来说一说秦孝公时期的政权,秦孝公初政还是赢氏当朝,甘氏主政,国家因为连年战火国贫民疾,氏族强大,君王大权可以说是旁落。当时齐魏楚三国强大,秦国偏居西部一隅,六国锁秦函谷关,又与魏国因河西之地连年战火,不是魏国的对手。自商鞅入秦以后,秦国推崇商鞅变法,经过20多年的努力秦国在军事和民生上稍有起色,当时魏国又与六国交战,吃了不少败仗,开始走下坡路,与秦国在河西一战秦国夺回河西失地,秦国百年之辱尽洗,魏国从此成了小国弱国。这时的秦国才日益强大起来,六国也开始注意,没过几年秦孝公也就去世了,天下还有六国,有强大的齐国、楚国,不可能以一己之力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奋六之余烈,这时才刚刚开始。



名士张海


首先,看一下秦孝公的历史:秦孝公(前381—前338)姓嬴,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战国时代秦国有名的一位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干过两件大事,其一是迁都咸阳,其二是任用商鞅变法。《过秦论》中写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其次,根据史实,可总结秦孝公是一位有勇有谋,知人善任,敢为天下先的君主。

最后,畅想一下如果秦孝公不死,秦孝公能统一天下的问题:1、兵力情况:按照苏秦说诸侯的推算,秦国兵力预计100万,而其他六国兵力合计在300万以上,尽管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在兵器、兵种上有优势,但不许以对抗其他六国。2、战略物资:粮草兵马,这些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在秦孝公时期不可能达到发动灭国之战的实力。3、国内的稳定:秦孝公时期,国内旧世族的势力仍然存在,以及秦国北部西部的游牧部落仍未完全归顺。

综合以上原因,秦孝公即使再活20年,秦国也不可能统一六国。


山海经之悦


不能!因为他死了!


安棋1718


他不死商鞅也不会死,他的儿子也不会发挥自己的才华,秦始皇说不定只会吃喝玩乐了,他的才能还是不错的,只要不死天下迟早是他的,只是他的儿子孙子不会乐意了。


月染霜雪


未必,因为此时魏国还是比较强大,第二河西之地也没有完全收回。


会放屁的小姑娘


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强秦、壮大了秦朝,如何他不死虽然不能一统天下,但会开创自己的一番霸业,成为历史上又一位雄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