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的唐高祖李渊晚年生活得如何?

欧媚媚


大唐帝国最出名的皇帝,李世民,绝对算得上一个贤君良主,后人对其的刻画描写往往是正面的居多,负面的很多时候都是寥寥几笔带过。

但就是这样的李世民,其实他做出过一件有违天伦的事情,玄武门之变。

这次政变中,李世民先后杀死了自己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后又逼迫自己的父亲李渊退位,做了太上皇,而李世民自己则做了大唐的帝王。

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高祖伍德九年,李建成与李元吉也是死在了这一年。

李世民并没有皇位的继承权,相反,自己的兄长李建成,不仅仅是嫡长子,虽然战功不如李世民,但却也颇有功绩,绝对是继承皇位的首选。

只是可惜,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注定了只能存活一个人,在被逼无奈之下,李世民选择了用刀剑与李建成决斗。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与李元吉都被杀死,而李渊虽然没有被逼退位,但他也知道,如果不想招致杀身之祸,最好早早的退位,因此,李世民才当上了一代帝王。

李世民被迫退位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其实还一直居住在太极宫中,并没有搬出去,而李世民则住在太子东宫,李渊名义上是太上皇,实际上却是被李世民完全的监视住了。

后来,李世民更是亲自主到了太极宫,将父亲李渊发放到了弘义宫。

在李渊生命的最后一年,或许是时间久了,李世民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对李渊时刻提防,反而是为父亲修建了大明宫,让李渊在其中安享晚年,只是可惜,大明宫还没有修好,李渊就翘辫子了。

在李渊做太上皇的这一段时间里,李世民对李渊的提防之心时刻存在,特别是李渊刚刚退位那一段时间,李世民更是不允许其与朝中大臣见面,为的就是防止李渊东山再起。

李渊在朝中的亲信,也受到了李世民的打压,别看像魏征这种的,曾经为李建成出谋划策的良臣谋士最终得到了李世民的妥善安置,但李渊可是还活着,李渊的一些亲信自然也是要打压的。

李渊贵为太上皇,但他却没有人身自由,一辈子只能呆在李世民允许他在的几座宫殿里,并不能外出,更不能随意与他人交谈。

晚年的李渊,尽管没有自由,但好歹李世民对他也算是仁至义尽,除了防止他夺权以外,其他的倒也还算不错。


魏青衣


不得不说,李渊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玄武门之变后,在悲伤痛苦中,将自己的位置让给了李世民,自己成为了太上皇。

那么李渊其后的生活过得如何呢?

李渊是孤独的

玄武门之变,给李渊带来了无法说清楚的巨大伤害,二个儿子,一堆孙子统统去见了阎王爷,昨天孙子们还绕膝而坐,今日已经是天人永隔了,这能怨李世民吗?

没办法怨,因为如果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倒下,就是李世民倒下,隋朝的宫斗,李渊早就见识过了,自己那些表兄弟们在宫廷里的互相残杀,自己再清楚不过了。

恨,只能恨自己,对于儿子们的安排缺乏整体的考虑。也许李渊考虑过了,但没想到兄弟残杀来得这么快,血淋淋的现实,让李渊痛不欲生。

玄武门之变后,朝廷上下基本被李世民掌握了,如果不立李世民为太子,朝廷还会乱。于是,李渊立了李世民。因为李世民雄才大略,而且人脉众多,李渊感觉到了极大的威胁,痛定思痛,李渊禅位,让李世民登上了九五之尊的位置。

李渊退了位后,住在了太极宫,除了一众妃子们的陪伴,朝廷官员基本接触不上,关键是李世民也不愿意臣子们来看太上皇,话说回来,李世民真让看,又有几个人敢来看望呢?

因此,李渊退位后的生活是孤独的,没有朋友,没有权利,只有自己的一堆女人和幼子们来看看自己。

当然,李世民为了不那么绝情,让裴寂在他授权下来看看。后来,裴寂因为各种原因,被发配了,李渊就“彻底孤独”了。

李渊是没有自由的

如果说李渊是被软禁的,应该没有多少人反对。

李渊早期一直在太极宫,吃穿住行都在这里,哪里也去不了,关键是不让去,因为有专人看管,这其实就是软禁,就像野生动物园里的老虎,给你一块地,随便你跑,就是不能出那块区域。

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李世民将太上皇李渊迁到了大安宫。大安宫完全不能和太极宫相比,狭窄不说,各种设施也相对简陋。此时的李渊可能对于禅位有些后悔,但是世上哪里有后悔药吃?相比隋文帝杨坚受到的遭遇,李渊应该感觉幸福多了。

夏天天热之时,为了让老爹消消暑,李世民也曾经邀请李渊一起避暑,但李渊没有同意,也许是看着儿子前呼后拥,自己心里会痛苦。

在公元634年,李世民决定给老爹李渊建一所避暑的宫殿“大明宫”,只是李渊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还没等宫殿建好,就一命呜呼了,死时高龄70岁。

一个人没有自由,也很孤独,他会快乐吗?绝对不会。李渊的晚年过得不凄惨,但过得并不快乐。

从玄武门之变开始,李渊的一生仿佛“结束”了,剩下来的九年时间,李渊只不过是被动地被日子过着,失去了得力的几个儿子,失去了一堆孙子,还失去了自己的皇位,李渊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也许,只剩下“活着”两个字,就是单纯地活着。


蓝风破晓


李渊晚年的生活实在不好,宫殿缺乏修缮,生活受到限制,甚至让李世民的臣子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被迫封李世民为太子,监国,不久退位。退位之初,待遇还是不错的,仍然居住在皇宫的正宫太极宫中,而李世民则在太子的居所东宫处理政务。但李世民显然心有不甘,所以,对父亲开始不断“打脸”。首先是废除了李渊在位时的大部分政策,这也就算了。紧接着,李世民不断在公开场合批评李渊武德年间的朝政:诸如“武德之际,货贿公行,纪纲紊乱……”、“武德之时,政刑纰缪,官方弛紊……”这些都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更是将李渊最信任的宰相裴寂评论的一无是处,贬谪出京,说他一切都是仰仗李渊为非作歹。这些对父亲毫不掩饰的批评无疑就是在暗示李渊,赶紧搬出去。

所以,李渊也识相,在贞观三年四月,“主动”提出,愿意从太极宫迁往弘义宫居住,理由是那里“有山林胜景,雅好之……”实际上,弘义宫就是原本的李世民秦王府。里面根本没什么好景致不说,更是在规模上远小于太极宫,甚至比太子东宫也要小上不止一个规模。


李渊迁入弘义宫后,改名大安宫。那大安宫环境如何?不好!因为有监察御史马周的奏书为证。贞观六年,马周上疏说:“臣伏见大安宫在宫城之西,其墙宇宫阙之制,方之紫极,尚为卑小。臣伏以东宫皇太子之宅,犹处城中,大安乃至尊所居,更在城外。虽太上皇游心道素、志存清俭,陛下重违慈旨、爱惜人力,而蕃夷朝见及四方观听,有不足焉。臣愿营筑雉堞,修起门楼,务从高显,以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乎天下矣。”大安宫在宫城外,显得卑小,而东宫都还在城中,所以希望能够修缮大安宫,以彰显皇帝孝道,结果李世民不驳回也不采纳,搁置……

另外,李渊生性好动,在武德年间即使公务繁忙,战争不断,他也会四处游猎。但是自从成为太上皇,再也没有出过宫门。当年夏天,李世民前往九成宫避暑,马周又一次上书“臣又伏见明敕,以二月二日幸九成宫。臣窃惟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视膳而晨昏起居。今所幸宫去京三百余里……非可以旦暮至也。太上皇情或思感,而欲即见陛下者,将何以赴之?且车驾今行,本为避暑,然则太上皇尚留热所,而陛下自逐凉处,温清之道,臣窃未安!”

意思是太上皇年事已高,皇上应该日夜伴随左右,现在跑这么远,太上皇想你怎么办?更重的话在后面,你自己跑到清凉的地方避暑去了,却把太上皇留在酷热难耐的地方,这是孝道吗?李世民依然不理,此后贞观七年五月和贞观八年三月,李世民又两次巡幸九成宫,都没有带李渊同行。


如果仅仅这样,也还罢了,关键是李世民后面的举动就有点不厚道了。贞观八年七月,李世民居然一反常态“屡请上皇避暑九成宫”。是他幡然醒悟了吗?不是,是李渊去不了了!因为那时候,李渊患了“风疾”,也就是中风了。对于一个年近七十的中风病人,再怎么想出去,也不可能挨得起舟车劳顿了。李世民却乘此机会大献殷勤,你早干嘛去了?贞观八年,李世民以为太上皇兴建清暑之所为由修建大明宫。但所有人都知道,李渊那时候已经病入膏肓,不可能入住了。李世民不过又一次借尽孝的名义给自己造了个宫殿而已。果然,大明宫尚未完工,李渊撒手人寰。而李世民也顺理成章从太极宫搬入更为豪华的大明宫。

李世民对李渊的态度,著名的直臣魏征也看不下去。李渊去世一年后,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去世,李世民万分悲痛,常常思之落泪。更是在宫中造了一座瞭望台,时时眺望安葬长孙皇后的昭陵。有一次,李世民带着魏征一起登上瞭望台,让魏征一起看,魏征却回答看不见。李世民很诧异,当即指给他看。魏征说,我还以为陛下说的是高祖的献陵,原来陛下说的是昭陵,那我早就看见了。李世民知道这是魏征在指责自己不尽孝道,只好悻悻然拆除了瞭望台。


伊耆角木


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位的唐高祖李渊晚年生活得如何?

唐高祖李渊万年的生活实际是极为潇洒,即位开心的,放到现在来说,肯定会让很多的“宅男”,羡慕不已。

  • 首先,唐高祖李渊是否是被逼退位,还是一个未知数。


事实上,我认为,唐高祖李渊退位,更多的是李渊,因为三个儿子,为了争夺皇位自相残杀,才心灰意冷,放弃了自己的权力,将皇位交给了李世民。

或者说,唐高祖李渊,真的在起兵之前,就将皇位许给了李世民。但是,在后来又改变了主意,故意偏袒太子李建成,造成了三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更是心灰意冷。

而李建成,能够在李渊的支持下,威胁到李世民的权力地位,并且间接促成了,李建成向李世民下手。可以说,李渊手里肯定是掌握着唐朝的一部分兵力。这些兵力也许不足以让李渊诛杀李世民,但是,保证李渊能够安享晚年,还是没有问题的。

  • 所以,李渊肯定是主动退位,将皇位传给了李世民。或者说,李渊直接撂挑子不干了,将治理国家的重担,交给了“接盘侠”李世民。

实际上,玄武门之变的功过,已经不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上位之后,到底做过什么,做出了什么样的杰出的贡献。当然,事实证明,唐太宗李世民在皇帝的位置上干得不错。

  • 那么成为唐太上皇以后,李渊的晚年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实际上,唐高祖李渊晚年的生活是相当的潇洒。

不说唐高祖李渊退位的时候,就已经是60岁了。在此之后,唐高祖李渊,在太上皇的宝座上,一共坐了九年。也就是说,在69岁的时候才去世。所以说,李世民完全没有亏待李渊的想法。

  • 李渊想要什么?跟李世民说一声,李世民当然是得全部献上。

其次就是在唐朝的重要宴会上,只要李渊想要参加,也可以出席。至于唐太宗李世民,还要向李渊称臣。不存在说李渊心存怨言,被李世民幽禁,不让外出、不能跟大臣们交流之类的的情况。

  • 甚至于,李渊还能够让,投靠的突厥大汗,给他跳舞助兴。

在宫里生活的待遇,那就更不用说了。要什么样的美女,李世民都会给他献上去,全都是漂亮年轻的。就说李渊在当上太上皇,60岁以后的九年中,还为李世民添了30几个弟弟妹妹。

  • 这样的李渊真的是被迫退位,被幽禁的太上皇吗?这是真的当太上皇供起来了。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玄武门之变之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作为一国皇帝,退位之后,李渊还能干些什么呢?难道会被李世民迫害了不成?


当然,事实并不是这样,李渊虽然在李世民的逼迫下退位了,但是他依旧是太上皇。李世民也是好好的让他当上了这个太上皇。实际上,李渊虽然被李世民抢去了黄伟,但是他的下场却还不至于那么的凄惨。

为什么这么说呢?

虽然李世民对于李渊有所忌惮,但是随着自己的位置的逐渐的稳固,这种忌惮也就越来越小了,但是毕竟他们还是父子,感情上来说,在开始的矛盾冲突之后,也是逐渐的升温,后来李渊搬出广安宫之后,他们就算是缓和了许多了,这时候才贞观三年。



李渊搬离了广安宫之后,他住在了弘义宫之中,李世民对他算是毕恭毕敬的,好吃好喝的供着,还将李渊的一些年轻的孩子也搬到了这里,让他们陪伴着李渊。李渊也算是共享天伦之乐了。


后来,到了贞观八年的时候,李渊还和李世民一起阅过兵,这个时候,明显他们之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间隙了,而这些也都是有着记载的。


围知历史


公元626年7月,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将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杀死,之后又杀了他们家的所有男丁、抢了李元吉的老婆、自己封为太子、软禁了皇帝李渊。

同年李渊让位给李世民,史称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那一年,李渊60岁。对于一个老头来说,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骨肉相残;可是由于自己的决策不当,最终还是导致了儿子之间的悲剧。

李家起义以后,作为长子的李建成根据传统大部分时间都在看家。而二儿子李世民却带领着军队在外征战建立了赫赫战功,有一半以上的地盘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在权利的斗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其他选择;所以玄武门之变在李渊想要传位给李建成时就已经注定。也许是李渊认识到了错误,也许李渊看透了世界,也许他是被李世民逼迫退位。

总之李渊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一个有名无实的太上皇。

政变以后李渊住在太极宮,三年后搬家到大安宫;听说这宫殿不大,但是至少李世民没有克扣李渊的吃喝用度,依然为他提供丰厚的物质条件。

635年李渊驾崩之前的9年时间里。李渊没有自由,没有权利过问国家大事、甚至没有朋友可以聊天。

但是李世民给了他一个男人的基本需求:烟、酒、歌、女人一样不缺。在这九年时间里李渊给李世民造出了很多弟弟妹妹。

小编认为这就是一个太上皇应该拥有的生活。不为国家大事烦恼,只钟情于享受生活和造人。也许这是无奈之举却今多少宅男羡慕不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纸醉金迷的生活让人羡慕;但是一个曾经拥有最高权利的男人在失去一切的之后,试问又该如何适应?

小编以为,李渊的晚年是不快乐的。他只是没事可干,所以只能造人;但相对来说李渊的晚年又是幸福的,因为他在权利的更迭中幸存下来至少他还有晚年……


蚁史为谏


公元626年7月2日,发生了轰动一时的玄武门政变。

手足残杀,作为父亲的唐高祖李渊肯定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太子建成、虎将世民、齐王元吉,手心手背都是肉,碰到那个都疼。但是一山容不得二虎,太子党和秦王府少不了一斗。

本来还抱着幻想要儿子们好好相处,乍闻发生政变,两个儿子、孙子,再加上其他的一些人都被另一个儿子所诛杀,他本人怎么也不会淡定。



有传言说,发生政变时,李渊正和大臣们在湖里划船。当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地来到李渊面前的时候,李渊很淡定地问,发生了什么事?其实,明眼人一看,就是不可能的。那么大的动静,一国之君怎么会没有得到消息?得到了消息,还有心情在湖里划船?

估计是临时和大臣们商量的计策,如何自保罢了。

历史惊人的现实,李渊也是篡夺了姨表兄弟隋炀帝的皇位,杀戮了很多人,才成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政变时,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被篡权的那位很可能会把命都丢了。



那么此刻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装糊涂,然后走一步看一步,接着示弱,与李世民长谈,表达自己与他站在一起。

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并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或许,李渊的皇帝瘾还没过够,但是没有办法,面对儿子的逼宫,保命要紧。



退居二线的李渊,毕竟还有一大批拥护者。李渊甘愿退居二线,他的那些拥护者不一定啊!于是就把老父亲软禁了起来,限制人身自由,注意他的一行一动。当然吃穿用度都是最好的,这个荣华富贵还是有的。

626年9月4日,李世民称帝,实现华丽转身只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不可谓不神速。

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

李渊的晚年生活,绝对是凄苦的,在手足残杀的阴影中度过。

老年丧子之痛,似万箭穿心。哀莫大于心死,或许在发生玄武门之变的那时起,他的心已经死了,并一直处于行尸走肉中。


历史漫谈君


唐高祖李渊退位之后,一方面名义上是太上皇,地位理应在皇帝之上;另一方面他是李世民的父亲,李世民的皇位也是他“禅让”的,按说应该是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但实则不然。他的晚年生活还是比较煎熬的,尤其是常年受到“明君”的数落。

李世民刚刚登基不久,便开始公然批评武德年间的各种“弊政”。比如他在朝堂中说:“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这指的当然是开国皇帝李渊在建立唐朝之后将李唐宗室分封为诸侯王以镇抚天下,李世民这么一说,群臣也就开始附和了,说分封宗室也不是什么好事啊。李世民此时说:“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养己之宗室乎”,便将曾经被封为郡王的李氏宗族全都贬为县公,这种举动是不是让李渊很难堪?

裴寂是李渊的好友,并且参与策划了晋阳起兵,后来担任唐朝的宰相。李世民上台之后不久便找个理由把他给流放了,裴寂觉得自己是开国功臣啊,便上书请求能够留在长安城,李世民却说:“计公勋庸,不至于此,徒以恩泽,特居第一。

武德之时,政刑纰缪,官方弛紊,职公之由。但以旧情,不能极法,归扫坟墓,何得复辞?”也就是说,你裴寂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和太上皇关系比较好吗?按你的才能,能够当上宰相,还不是因为武德年间政治荒谬吗?

另外,李渊向来都是喜欢游山玩水的,玄武门之变发生时,他不正在泛舟吗?但是李世民上台之后却把他从安逸的太极宫搬到了大安宫(即弘义宫),彻底失去人身自由。

李渊死后,李世民给他建的献陵只有六丈高,远低于帝王九丈的规格。在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专门在长安城中建了高观,以往昭陵,表达对亡妻的哀思,还带着大家一起来看。魏征却假装看不见,李世民说:“这么高的陵墓,你看不见?”魏征说:“我还以为陛下说的是献陵呢!我说咋看不见,原来说的是昭陵啊!”


国史通论


唐武德9年6月初4(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之变以后,李渊的小日子反而更轻松了,不用操心军国事务;生活待遇不减反增;偶尔还可以参加宴请西突厥使者这类的外事宴会,受用受用使者和大臣们的恭维自己“亘古未有功绩”的马屁。


“玄武门之变”3天后,李渊就开始立李世民为皇太子,然后就将军国事务,无论大小,都交给了李世民负责了。后来到了8月初9,李渊就干脆退位称太上皇,禅位给李世民了。

李渊的太上皇应该是没有后来乾隆的太上皇过得糟心的,乾隆当了太上皇也没有清静日子过,嘉庆啥事都要麻烦乾隆,事事都请示。

而李渊则没有这方面的烦恼,因为毕竟由于自己的“玩平衡术”失误,导致了自己亲生儿子之间的火并,被动禅让的。

但是李世民的掌权,彻底解决了武德年间“政令多出”的混乱局面,使得唐朝中央政令得于统一,开始逐步走向繁荣和强盛。

李世民对李渊,就像苏明哲对苏大强。


根据《旧唐书》记载,李渊当了太上皇之后,就从太极宫搬到了弘义宫,改名太安宫;住了3年以后,又搬到了大安宫居住。总之就像《都挺好》里苏大强住在谁家都不开心,因为他总觉得有人看着自己,不自由。

后来贞观8年(634年)李世民感觉李渊没有避暑的地方,就像苏明哲给苏大强买新房子一样,那时候买不到,只能造,于是决定在宫城东北为李渊建“清暑之所”,也就是后来的“大明宫”。可是大明宫刚开始修建没到两年,次年李渊驾崩了。后来大明宫连李世民自己驾崩了也没建好,最终便宜了李治和武则天。

李渊“为了弥补遗憾”,于是开足了马力为李世民制造“兄弟姐妹”。


但是李渊在这些清静无争的太上皇的日子里,“心情大好”,于是没有白天没有黑夜地干弥补一个损失,那就是起兵前生的5个儿子就剩李世民一个了,一定要给李世民多“制造”点兄弟姐妹,以免李世民觉得孤单。

那就是开足马力造人。经过不懈努力,李渊总共有22个儿子外加18个女儿,这还不包括夭折的。李世民自然也不嫌麻烦,按造礼制册封了一个又一个的亲王。其中在贞观5年(631年)2月,一口气封了5个亲王。分别是封李元裕为郐王,封李元名为谯王,封李灵夔为魏王,封李元祥为许王,封李元晓为密王。其中20子李元祥及以后的就是都是李渊当了太上皇以后生的。

也不知道李渊是故意的,还是自己真的没有其他乐趣。总之,孩子是生了一堆又一堆。加上此前生的也都还年幼,李世民是又当兄长又当父亲,有些弟弟妹妹比自己儿子女儿还小呢。没办法,谁让李世民成了“大哥”?弟弟妹妹的“婚丧嫁娶”,李世民都包了。而且兄弟姐妹多了,是非还多,有的兄弟还想学李世民的成功案例。所以不但李世民自己操这个心,自己走后,这副重担还交给了李治。


至于兄弟姐妹们制造出来的麻烦,已经跟李渊的生活无关了。他就像苏大强一样。只要管好自己的身体就好了。

以上是开个玩笑。玄武门之变后,发生在李渊身上的事情就是那些,至于李渊的真实心情和想法,新旧唐书都是没有记载的。李渊究竟开不开心,炒米不清楚。不过大家觉得呢?



炒米视角


因为在儿子间取舍不定的李渊,终于在玄武门之变后不久,被迫退休。

作为曾经的最高权力者,李渊的退休生涯算不上洒脱。

他的退位,并非完全自愿,儿子李世民已然诛杀兄弟,父亲久恋权栈又有何意义?还不如早日让位给这个咄咄逼人的儿子。


也许是怨恨父亲当日立储时的反复,李世民对父亲并不十分友好,将其从太极宫挪出后,迁往大安宫,此处狭小闷热,高祖居住并不畅快,臣下也多有微词,但太宗并未为父另择他处,出宫避暑也不相请同行,可见得李渊晚年与李世民关系一般。


李渊退位期间,很少出席重大场合。

突厥撷利可汗于贞观四年被俘,高祖十分兴奋,召诸王公大臣庆贺,并称让位李世民“托付得人”,父子关系此后有所冰消。

由此看来,李渊老同志的退休生活在政治上是被边缘化的(这几乎是一定的),亲情是寡淡的,物质上是降低标准了的,总的来说,不算太潇洒。不知他屈居大安宫中,有没有后悔过当初的犹疑,能怎样呢?作为父亲,手心手背都是肉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