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是連接家庭和社會的橋樑

當我們離開家,進入學校(幼兒園),有沒有躍躍欲試想要在這個陌生的環境裡成為受人矚目的焦點,試著爭奪一下領導權?很多孩子都有過這樣的心理歷程。

如果老師非常嚴苛,他會想辦法逃走,每天都很焦慮,覺得心煩意亂、坐立難安。這是神經官能症的早期症狀。如果學校環境非常友好,他過得輕鬆愜意,就會覺得自己成了一位領導者。這時他是學生領袖,一個成功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幼兒園也是一個小型的社會,所有孩子都要遵守這裡的規章制度。一定要培養孩子對這個小集體的興趣和為它做貢獻的意識。

學校是連接家庭和社會的橋樑

我們知道,人生價值只有放在集體的環境中才是有意義的。所以想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有價值的人,首先得讓他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而非自己身上。

因為公立學校的環境和幼兒園非常接近,所以我們很容易就能想象出孩子在這裡將遭遇哪些問題。

相比起來,私立學校因為學生少,老師很容易就能照顧到每個學生的情況,所以環境會更加友善一些。這裡“沒有”問題兒童,學校大肆表揚他,說他是學校裡最聰明、最優秀的學生。

他是班裡的風雲人物,在家裡也會變得更加懂事、乖巧。只要有一方面表現優異,他就感到滿足了。

如果孩子上學後性格忽然變好了,毫無疑問,他是在學校找到了優越感,處於優勢地位。可惜通常的情況則恰恰相反。在家裡乖巧懂事的孩子,到了學校卻成了混世魔王。

學校位於家庭和社會之間,就像一座橋,可以讓孩子更加順利地從家庭走入社會。我們在學校裡的表現,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成為在社會中的表現。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就是和學校相比,社會環境往往更為複雜和惡劣。

為什麼有的人在家和學校非常聰明能幹,到了社會上卻碌碌無為,先是得了神經官能症,最後成了精神病患者?很多人都不明白這種情況是怎麼發生的,其實是因為學校和家庭的有利環境遮掩了孩子的原型問題(這也意味著沒有人真正理解他們,並適時地對他們的缺陷加以引導和修正),進入社會後,原型缺陷忽然爆發出來。

學校是連接家庭和社會的橋樑

在有利環境中發現處於隱藏狀態的錯誤原型,雖然很有難度,卻是我們必須做的。我們一定要學會這種技能,至少要能察覺它的存在。

在順境中,孩子身上的原型缺陷大致有這樣一些徵兆: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又想成為人們視線的焦點,又髒又懶,晚上哭鬧不止,不肯好好睡覺,尿床,總之,想方設法給身邊的人制造麻煩,浪費別人的時間。

他們會把焦慮當成一種強迫性的手段,讓別人不得不滿足他們的要求——只要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焦慮有這樣的效果。這些都是原型缺陷在有利環境中容易出現的一些特質。

瞭解這些表現,可以讓我們迅速地察覺到孩子原型缺陷的存在並加以正確改正。

*本文摘自《阿德勒:在自我啟發中成長》

學校是連接家庭和社會的橋樑

與其被困境逼迫成長,

不如主動做更強大的自己。

作者簡介:[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生於維也納,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是世界著名的精神分析學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也被稱為“自我啟發之父”。他的學說以“自卑感”“創造性自我”“自我啟發”為中心,深刻影響了華生、杜威、馬斯洛、羅傑斯和弗洛姆等心理學家。代表作有《自卑與超越》《兒童心理學》《理解人性》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