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本书让你看了五遍以上?每次看完都觉得特别充实,感觉灵魂得到了洗礼?

成熟的锅锅Q


给大家推荐一本我读了后感觉受到洗礼的书:《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

(看这个封面,就知道我翻了多少次,有多喜爱了哈哈。)


虽然不是现在吹捧的畅销书,但确实干货满满。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觉是心头一惊。因为书中提到的很多错误方法,我们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使用过。


而我能用这些方法,达到目前的英语水平,已经算是不错了。


我强烈推荐那些想提升自己水平的上班族,在开始任何学习之前,先去看看这本书。


这本书好在哪儿呢?


第一,观念冲击

在书的封面写道:

在中国,90%以上的人,英语学习的方法都是错误的。

这个口号够冲击、够震撼。


我想大部分人和我一样,看到这句话,会认为这是作者为了销售书籍而故作高深、制造恐慌。


但当我实际读了书中的内容,我发现,作者在整本书中,写了非常多我们认为正确,但事实上却是错误的做法。


比如:

在外语学习中,没有交流环境、语法知识不熟、单词量少是大家尝尝认为的最大障碍。作者告诉我们,这些都是错的。
再比如,会读、会写、知道意思并不等于就掌握了这个单词,必须要建立这个词在大脑的“多维神经网络”,才算是真正学到了这个词。

这样的例子在书中随处可见,颠覆三观。


但作者说这些做法错误,并非主观臆断,作者在指出每个错误的方法时,都引用了很多心理学家、脑神经科学家、语言学家的科学实验,以及大量英语学习者的实际案例,可谓有理有据。


第二,有趣有料

这本书里虽然有很多科学实验,但绝不是硬邦邦的论文体。


书中有很多和语言发展相关的历史故事,非常有趣,读起来也很轻松。


比如这个美军如何识破日军的故事,就让我笑出猪叫。


第三,启发密度大

通常,一本书能有一两个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就算不错了。但这本书,我可以用高频启发来形容。


这种感觉就像看韩剧和港剧的差别:韩剧重点在情绪渲染,因此,剧情拖沓,像我这样的急性子,真是看不来。而港剧节奏紧密,环环相扣,让人欲罢不能。


这本书就像港剧的节奏:一个冲击还没消化下去,另一个冲击又过来,信息密度大,启发量多,我觉得是这些年来难得的良心之作。


这本书的作者笔名漏屋,2000年到加拿大从业风险投资,其间长期辅导中国移民的英语学习。现旅居美国,从事中国留学生的英语辅导和汉语教学工作。


作者非常反对市场上那些宣称一劳永逸的方法。就“到底应该怎么学英语”这件事儿,作者自己也并没有在书中给出一个确切、统一的答案。


作者在书中,详实地说明了哪些是语言学习者最容易掉入的陷阱,哪些是真正科学有效的结论。他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情况去探寻适合自己的方式。而这本书的职责就是帮大家规避错误,少走弯路。


李草草,一线广告狗。不灌鸡汤、不说废话、不带节奏、不卖焦虑,专注个人成长干货。我的观点来源于我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良心出品,欢迎关注。

李草草职话职说


书名是《遥远的救世主》,后来改编成电视剧叫《天道》,王志文和左小青主演。

作者是豆豆,她写的书我都看了。

这本书我数不清看了有多少遍,只记得是2011年或者2012年,同学推荐的,从开始的第一眼,一发不可收拾,这么多年以来我每每想起来,就会翻一遍。

不止是灵魂洗礼,连价值观都跟着发生改变,很多事看得更通透了,熟悉的同学、朋友都评价我说:活的特别佛系了。

要知道,在我认识他们的那段岁月里,可能是我个人最纠结的一段时光。

那么之后的时光里,是什么改变了我?你可能会说是生活的阅历,但我自己知道是这本书。

书里面讲的道理很简单,简单到我们甚至想不到还有他们的存在,就好像每天会呼吸,但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呼吸,怎么呼吸一样,太自然,太习以为常了。

芮小丹和王明阳论道,讲强盗的理论,原来强盗才是弱者,因为跟强者公平竞争不能取胜所以才不择手段,破格获取。

这一段简直颠覆了我的认知,那一句“文明对于一个不能以人字来界定的人无能为力”,更是让我脑袋短路。

书里提到了文化属性,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归根到底一句话: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什么是客观规律?归根到底也是一句话:一切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中国人讲: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天靠地靠皇帝,靠谁都行,就是不靠自己。其实,殊不知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走,最应该靠的恰恰就是自己。

那个时候,我刚生完我闺女,后来我回想我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不那么纠结了,其实就是那个时候,我突然觉得天高地阔,什么都不怕了。

也差不多就是那个时间,看完的这本书,我老公说我怎么突然就长大了。

叶晓明,冯世杰,刘兵,欧阳雪,肖亚文,三个男人两个女人,对待同一件事,却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判断,结果自然也就大相径庭,说到底这只不过是他们自己的文化属性造就。

什么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情,如果一个人不从认知上转变,即使自己照猫画虎,也得不到你想要的高度。

每个人的立场、观念、心态和思维模式都不一样,获取的信息量和解读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样。

这么多的不一样导致每一个的走向最终都不一样,很多结果在一开始时就早已注定。

大学时候,老师说他的一个同学,因为《围城》这本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主人公的为人处世帮他解决了婚姻,工作等问题,所以老师也希望我们可以找到一本帮助自己成长的书。

我当时特别羡慕老师说的那位同学,我也尝试着看过《围城》,但我不喜欢里面的人,不对我的路子。

这些年我一直记得老师的话,没有放弃寻找,寻寻觅觅中得到了这本书。《遥远的救世主》我救了我自己。

推荐给大家,希望可以喜欢。




姐姐爱看韩剧


《红楼梦》中的人生百味,着实有趣,百读不厌!不知翻了多少回。现在随手翻到哪就看哪 都是可以看下去的。

有回天气着实热得人不行,先生还见我在躺着看小说好认真的样子,说:“你厉害!”我望了望他,说:“《红楼梦》可以解暑。刚正好看到黛玉痴魂惊恶梦,你把我从这梦中喊醒来了……”

你说哪本小说能超越它?无论时代,无论角度都可以解读,这才是好书。



开心无价宝


梭罗的《瓦尔登湖》,我的枕边书

初识《瓦尔登湖》是在《朗读者》里,忘了是哪位名人读了其中一个选段。

当时听来,觉得那样的生活真宁静、舒适,让人向往。

再次遇到,是在书店,于是,带着当初那份一瞧究竟的冲动,买了回来。

却没想到,打开看时,居然看不进去,不是文字不好,是我太浮躁。

于是把它束之高阁。

记得是某个有阳光的下午,鬼使神差地又把它抽出来,读一读。

这一次开始,我便情不自禁地爱上了。

无论是写景、写农事、写小动物,还是谈读书,谈生活等等,每一个句子,仿佛都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注入体内,给我活力。

“过去与未来在此刻交会,而我就站在这起点上。”这句话是我此刻打开读到的,感觉我俩心意相通!

“每个清晨都是对我的愉快邀约,让我像大自然一样简单质朴地生活,甚至与它一样纯洁。”

现在是早上,天早已亮了,小鸟在窗外叽叽喳喳,身处闹市,却能每天在鸡鸣鸟叫中苏醒,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呢,让我有和大自然无限接近的感觉。

“真正的阅读不是凭借表象吸引我们的奢侈品,更不会令我们昏昏欲睡,而是一种需要我们踮起脚尖,将我们最清醒的时刻全情投入的举动。”

阅读是一种清醒时候的美好体验,是欣然赴一场约会,在约会中忘记自我的过程。

“这双眼睛中蕴含着一切智慧,不仅仅袒露了孩童时期的纯洁,也体现了历经世事后凝练的智慧。”

这一句是描写鹧鸪幼鸟眼睛的话,饱含哲理。

愿自己行走人生的路上,不忘初心,不改最初那双清澈而明亮的“眼睛”,充满好奇和希望,饱含热情与智慧。





爱折腾的二梅


《百年孤独》,合上书本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从一个完整的世界里生生被剥离出来,好像我就是布恩迪亚房子里飘荡的鬼魂之一,在最后房子化为灰尘那一刻,我也跟着消失了。然后回到我自己的身体里。

这个世界里,我亲眼看见了这个家族从四个人繁衍到几十口人,感受了一个世纪那么长的年月,心里好像也跟着积累了一层一层的青苔和灰尘。

世界初始,一个简单的村落,太阳又白又亮,院子很大,村民会隔墙聊一聊天气,一个个朴实又天真,世界充满神奇。

世界结束,一个空旷硬石墙砌成的小镇,里面的人死的死,亡的亡。天空是一块黑幕,下着凄惨惨的雨。遗留的衰老的人坐在门口,眼睛混浊,不知道多长时间没有进食。布恩迪亚家长满青苔的房子里,最后一个年轻人,消失在尘灰里。

虽然都说人名很长,读不下去,但是一旦读完了,出来肯定得花一点时间抖抖积落的灰。

回忆的有点想再读一遍,,


Chingwon


《月亮与六便士》中年之后,愿我大器晚成



一、此岸的残缺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内心的渴望被挖掘、被召唤,心中的蓝莲花盛开

我放弃了工作,回家专心写作,不理尘事。

我也和主人公一样,在国企工作,样貌平平,收入凑合,顾家体贴的丈夫,懂事乖巧的孩子,每天勤勤恳恳,但多半无趣——如同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



“妻子”、“妈妈”、“闺蜜”、“女儿”,“大城市”、“幸福生活”、一个一个合格的身份,都是自我绑架,我并不像书里的主角,敢于放弃所有的身份,通向自由之途,但我依然勇敢。 我相信她们不是写作途中的阻碍,她们是动力。



二、彼岸永不坍塌

书中在太平洋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金色的月亮,黑色的船舶、绿色的微风,红色的鸟鸣、蓝色的波涛、金色的月亮。



这是美的彼岸,是传说中的麦田和海洋,是我永远也到不了的地方。

此岸永远残缺,否者彼岸就会坍塌。

自己负重前行,才发现眼下的所有困境,都只是让内心更丰富,让文字厚重,写作之心永不磨灭,我只需要细细体会。

山有峰顶,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余味苦涩,终有回甘。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序章PROLOGUE


毛主席诗词。由于反复看,以前能从头到尾一字不漏背诵三十多首主席诗词,后因年纪大了头部患病记忆力减退就大不如以前了。


英子和靜静的老爸


南怀瑾先生所述《金刚经说什么》。

应该说不止五遍,南怀瑾先生堪称现代维摩诘,儒释道无所不通,他用平实的语言释译佛家经典,可读性非常强。

他学识渊博,诸子百家,信手拈来,妙语连珠,字字珠玑。

他注重实修,强调生命体验科学,深精佛法,诲人不倦。

这部书是与楞严大义合集的,可见编者也是禅宗一脉。

因悟性较低,只举几例,算是自我所窥:

一、须菩提在问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即:“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释迦牟尼佛对他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在这里南怀瑾老师点出,这个大的法和道心如来已经开示,就是当你求道的这一念发起来的时候,心就住了,就降伏了。这是我们平时读经典时没有体会到的。

二是,老师讲,这部经的特点也是非常平实,开篇第一段即是释迦牟尼佛的日常生活,与普通僧人一样,外出乞食、回来冼足、跏趺打坐。这个也是我们没有想到过的深意。

三是,四句偈。到底是哪四句呢?老师探讨了一下,也是启发智慧。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浪费您的时间。

开卷有益!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叫及时的雨的老头儿


我非常喜欢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我阅读过很多遍,每次读完我都感到非常充实,也都会有新的体会。

这部小说只有10万多字,讲述的故事也很简单。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他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但是他没有灰心,他打算到深海里碰碰运气,果然他在那里钓到了一条非常大的大马林鱼,那条大鱼很难被制服,它拖着老人一直游向深海,渔夫和那条大鱼搏斗了两天两夜,最终他成功捕获了那条大马林鱼。就在他返航的途中老人遇到了很多鲨鱼,那些鲨鱼和他抢夺那条大马林鱼,老人一次又一次与鲨鱼展开搏斗,他拼尽全力却无法守住自己的胜利果实,最终那条大鱼被吃的干干净净,老人回到岸上时只带回来一具巨大的鱼骨。

这部小说表现了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困境的主题,老人圣地亚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在老人的那次出海经历中他遇到了两个强劲的对手,一个是巨大的大马林鱼,另一个是一群前来偷袭的鲨鱼,老人凭借自己的经验、智慧以及体力最终战胜了这两个对手,但是老人最大的对手却不是这些,而是他自己。

在与大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过程中,老人的体力多次出现透支,同时他的意志也出现过动摇,但是他克服了身体上诸多的不适,他以顽强的意志与对手进行不懈的对抗,虽然他最终失去了那条大马林鱼,但是他战胜了自己,他是名副其实的胜利者。

小说中有句话最能代表小说的主题,那就是“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部小说如同一支兴奋剂,当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它会给我们以鼓舞,给我们以力量,帮助我们战胜难关,迎来最终的胜利。


杜远山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喜马拉雅上听到的。当时是精品付费内容,听了免费的两节以后,我就被小说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付费听完了全部章节。

后来买了纸质的书,又仔细读了一遍。我发现,每读一次都会带给我不同的感受。

我之所以喜欢这部作品,有几个原因:

一、作者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去观察,讲述整个故事的过程。这样的优点,使小说通篇文字比较纯净,清新。因是孩子的感觉,更显得真实、柔软,也更容易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有强烈的代入感。

比如:我站到教室的角落里,看到同学们都望着自己,我虚荣的激动使我的声音颤抖。我极不牢靠的兴奋,让我感到自己――一个十岁的孩子拥有了真理。“老师也会有错的时候”我这样告诉大家,整整一天我都陶醉在对自己的欣赏之中。

还有这段:“我看到母亲嘶叫着撞向王跃进,他顺手一推,母亲也摔进了稻田。我的父母就像是两只被扔进水里的鸡一样,狼狈不堪地挣扎着。两人挤在一起的耻辱情景使我心酸地低下了头。”

作者这样心酸又诙谐的写法,对于文字运用的功力,除了用精准来表达,我只想拍案叫绝。

二、作者在小说中对于情感的不同描写,亲情、友情、爱情的细腻之中,让人真实的感受到了,那份心酸和温暖。

1、有着一条美丽大辫子,身材匀称的冯玉清,是主人公对于性最初的启蒙。后来,这个美好的形象也随着冯玉清跟着货郎担走了以后,主人公离开南门,那条美丽的大辫子,也永远地留在了南门而消亡。

2、在那样的时代,孩子们与世间万物一样,被唤醒的性意识,没有能够得到解答的渠道。于是,苏医生的儿子――苏航,把父亲的解剖图册带出来给大家看。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结成了联盟。对于性,也有了不同的认知。可是,苦于没有人能够给一个正确的引导。于是,在那样特定的环境中,苏宇在荷尔蒙的作用下,空前勇敢地犯了错误,居然在路上,冲上去抱住了一个女人。小说人物这样的举动让人心疼,心疼那个时代,心疼那些没有标榜自由生长的孩子。

3、主人公孙光林生病的祖父,在他们家里,像一个多余那样卑微地活着。“死”,对于他,几乎成了一个理想。而每天早上,祖父在看到盼着他快点死的孙广才时,甚至感觉,仍然活着是多么惭愧的一件事。这样的描写,把生活的悲哀扩大到了极致。

小说中还有对主人公父亲,兄弟和村里几个代表人物的描写,犀利又冷静,使得这些人物清晰,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作者什么都不用说,那些人物就活生生地自己告诉你了,什么都清清楚楚,这样的写法不能不让人折服。

余华的这部小说,堪称处处是精彩。读这本书,我整个人的感知,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随着作者笔下的悲伤而悲伤,快乐而快乐。这是一种神奇的感觉,是一种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触碰,更像是一种享受,痛并快乐着。

莫言说:人生最大的捷径是用时间和生命阅读一流的书。

我相信,余华老师这样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揣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