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上观山水 正觉法中正法明(华)


观音山上观山水 正觉法中正法明(华)

观音山国家公园出一联“观音山上观山水”,确是好联。要求以观音山中一景相对,观音山景点以耀佛岭、观音广场、慈云阁、仙宫岭、南粤第一门楼、会展中心、普渡桥等为著名,一景为偏称,以偏对全,以空间感似有不妥?况且景观中没有与观音可对之名,耀佛岭略有接近,但耀佛为偏证词组,观音为专有名词,也不成对。若加以时间,以时空观去要求,则完全可能!观音为菩萨特指,何等殊胜,况在上联之中,下联非如来、菩萨怎能相对? 便是对上释迦、弥勒、文殊、普贤等等,所对诸圣皆不以观音山为道场,亦似有不妥,对上老子、孔子、耶稣等等,又显不伦不类。景区最突出的景观就是莲座上的观音,故此公园要求只能有一对,即住世观音(观世音菩萨,正法明如来化身)对往劫观音(正法明如来,观世音菩萨法身)。直接对中心景观莲台上的观音(正法明如来)是本征妙处。

若对观音菩萨,一、应了解观音的整个修为,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出自《正法华经》,《大悲心陀罗尼经》载为古佛再来,倒转慈航,在往劫中观世音与释迦同修佛道,先于释迦成佛,古佛名号:正法明如来,化身观世音菩萨。二、应了解何为如来,如来有十万佛号,如: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佛、世尊等等,成佛就是成正觉,梵称为三藐三菩提,汉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一般称为“正觉”。

据此,再下拙对一联:

观音山上观山水

正觉法中正法明(华)

一、对声韵的基本要求:

符合2008年10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第一条、第五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

平仄相对,若严格古法,入声字为仄,觉字今两声,古为入声。本为两句,无平水韵要求。仄起平收式即可。 由于上联三平起句,造成下联孤平,但对联并非律诗,况七字短联,拗句必然,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此联一五可通,三六必明确为仄,造成天然拗句,《联律通则》有忌三平要求,而无忌孤平要求。

上联:观音山上观山水

平平平仄平平庂

下联:正觉法中正法明

仄仄仄平仄仄平

二、对词性的基本要求:

符合2008年10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第十一条。

观,这里为佛教专有名词,是智慧观察。

正,这里为佛教专有名词,有八正道。

观音,佛教专有名词。这里特指正法明如来的化身,化身显示为等觉菩萨。

正觉,佛教专有名词。正觉即如来,这里特指正法明如来法身,法身为妙觉菩萨,即如来。

观音山,偏正词组,即观音山公园,地名,名词。

正觉法,偏正词组,即佛法,法名,佛教专有名词。

上,方位词。

中,方位词。

观,动词。

正,汉语通“证”,动词。

上观,偏正词组,佛教含义名词,是以智慧观察特定对象。

中正,偏正词组,既是儒教含义中庸亦是佛教中道含义名词,是佛教选择中道而行之意,不偏于有,也不偏于空。

山,名词。

法,这里为佛教专用名词,即“达摩”。

水,名词。

明,这里为佛教专用名词,“义泛论”中解释,明即是宿命、天眼、漏尽,即明行足(佛的十号之一),为名词。汉语中“明”有形容词、动词、名词等,这里是神明的明,为名词。

山水,并列名词。但是山水二字以不分别为佳。若将山水二字分看,则不显大胸怀。

法明,法明二字在汉语非并列名词,有少许遗憾,但在佛教专有名词上,法明为“达摩与明行足”也是并列名词。

观山,即看山。

正法,即证“达摩”。

观水,即看水。

正明,即证“明行足”。

观山水,既可是观音,也可是众生看山水。是观音或众生“看”的行为。

正法明,既可是观音,也可是众生证法明。是观音或众生“修”的行为。

联中“正法明”还有特指,则三字不可分,为名词,但这是潜隐的,却是本对的高明之处,洽到好处将观世音往劫中观世音法身为正法明如来,贤劫中倒转慈航的大慈大悲的的修为点明。但这不在本对要求之中。

三、此联微动一字,“明”改“华”即:

观音山上观山水

正觉法中正法华。

观世音源自《正法华经》,初译“光世音” ,改为“观世音”。是观世音菩萨的佛经出处。

正法,即是证得佛法。

正华,译经华即是花,专指莲花,是证得果位。

正法华,是证得法华,即是证得妙觉菩萨,是证得正觉,果位如来。

两联对比:

优点:改动后专于观音出处与得法,使“法华”对“山水”更为工整。

缺点:“华”改“明”略感直叙有余,内涵不足。

四、对地点的基本要求:

符合2008年10月1日公布的《联律通则(试行)》第六条、第十二条。

地点为观音山,观音山公园中最突出的景观就是山顶莲坐上的观世音菩萨(正法明如来)。以往劫观音对住世观音,以“莲台观音像”对“观音山”也不出观音山公园上联要求下联观音山一景所限。

五、断句的基本要求:

上联可解为四幅对联,

主谓宾句式:

观音(菩萨)山上观山水

正觉(如来)法中正法明

解:观音虽住有为法中,但见山水皆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无主语句式:

观音山上(众生)观山水

正觉法中(众生)正法明

解:佛法不离世间法,众生在观音山上,见有大好山河,虽在凡尘之世,亦可在其中领悟世界美好。

无主语句式:

观音山(上观)山水

正觉法(中正)法明

解:在观音山上观赏山水有上观境界。上观境界即是正觉法,是中正之道,为不偏于有,亦不偏于空。

无主语句式:

观音山上(具体位置可)观山水

正觉法中(明确法门能)正法明

解:此解类于广告,是告诉众生,大家到东莞观音山来游历吧,你可以观赏大好河山,众生在有为世界了解无为之法吧,会让你体悟人生境界的升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