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盆景造型中有哪些基本原则?有哪些不能踩的坑?

养花种草汪汪汪大汪


山水盆景在造型上主要有,高低起伏,有远近,在凌乱中表现出主次以排列有序,有不等边三角梅型轮廓。制作三水盆景要有立意。山体树木有直有曲,有高低,变化莫测。纵深不一。山水盆景有几点不要踩中了,不然再贵的材料你也就是玩泥巴。

  • 一,石头排列一定不能形成直线,不能像美国大兵集合排列,显得呆板,无观赏点。正确做法,有前有后。就像母鸡带小鸡的行走队列。

  • 二,不可等距离放置石头,距离相等,了然无味,自然界山体才是我们最好的范本。而是要做到疏密有秩。

  • 三,石头大小,不可等高,等粗。高低起伏,有主高峰,有次山峦,才是自然山体的样子,盆景来源于自然。

  • 四,单一石头做盆景,山石石头再怎么美,一定要自然,合适的绿植选择,才能互相衬托美。回归自然。

  • 五,不能随意摆放,高位石头,最好在黄金比例位置,如果在左边的三分之一处,那么次一点高度的石头最好在左边,右的可以留空留白,再摆放最低的石头。个人认为这样的摆放是最和谐的。

山石盆景在高低上犹如手指,有长有短,但是能统一协调。像人的体型有高矮胖瘦,像人穿衣服,一定要选出最适合自己的。以上是个人在山石盆景上的一些经验看法,希望能帮助上大家。谢谢。


喧城静屋园艺馆


山水盆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山水中的一丘一壑、奇峰怪石、重崖复岭都是创作山水盆景最好的题材。通过适当的夸张,达到“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观赏效果。人们还可以从优秀的山水画中得到启发。制作山水盆景的第一步是立意或构思,也就是说,心中先有一个明确的表现对象或主题,这样可以随类赋形,因石造景。

石:

不同的石料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应当因石制宜,即用不同的石料去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因不同题材选择不同的石料。各种石料均应经过一定的加工才能制成山水盆景,而每种石料的加工方法又各不相同。锯截、雕琢,胶合是山石加工的几种主要方法。

一些体积较大,姿态天然的石块如太湖石、英石、钟乳石等常常采用锯截的方法,截取后配红木几座或置浅水盆中,自成一景。胶合多用于一些不易雕琢的硬石如英石,要选色彩相近、体态相似的石块,石块之间要注意纹理相连,脉络相通,使之浑然一体。大多数石料,锯截、雕琢,胶合三种方法都要用到。

形:

如砂积石加工,先要将底座锯平,然后区分正背面,用一种特制的一头尖、一头扁的铆头进行雕琢。区分峰峦、岗岭,斜坡、峭壁,悬崖,洞壑,打出一个大体轮廓,再由浅入深,由粗到精进行细部加工。要像绘画一样,在雕琢每一个细小局部时,都应照顾到整体,才能气势连贯。

高低起伏:

斧劈石及石笋石的加工要有二个步骤,第一步用凿子榔头等大型器械将石块劈解成长短、宽窄、厚薄不等的小石地第二步是按创作意图选配石块进行胶合,底部不平的先锯平顶部不自然的稍事加工。在处理这一类峰石盆景时,(一些没有经验的人往往不注意高低起伏、前后远近的变化,而依高低顺次排列成阶梯状或排笔状,结果十分呆板。)正确的方法是,在总体上是前低后高,但峰顶要有起伏变化,前后左右都要有起伏,石块之间的距离要有疏有密,才错落有致。密的地方可以两石相叠,疏的地方中间透空。山脚线也不能横平如一字,而要迂回曲折,临水处应设置低平的石块,以加强同水面的联系。

主次分明:

为了将山水盆景布置得引人入胜,要在加工过的主体山石边配置一些小石块作衬景,形同远山近礁,这就是常说的布局。山水盆景是否有意境,布局时先立主体,主体不宜在盆的正中,而应居于一侧,这样就有气势,主体居中便很呆板。主体确定以后,分别前后,有疏密地布置衬景,这样就可做到主次分明,一盆中无论山石块数多少,一定要分宾主,峰峦参差,岗岭起伏,这样才能生动而有韵味。山水盆景中的水与山是一个整体,水随山转,山依水活,山曲折才有水萦回。

细节:

有些山水盆景作品,不注意山脚线的处理,山如石壁一堵,水面滞而不活,或者盆面全由山石撑满,水面偏狭、拥塞,使人透不过气来。水体的结构取决于山石间相对位置,因此,在山石布局时,要同时着建水面的大小和形状。小好的山水盆景作品,不但制作精美,而且要有意境,在这方面,国画“三远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是三种不同的画面结构给予人的意境感染。)

自下而仰其巅谓之高远,自前窥其后谓之深远,自近而望及远谓之平远。

在创作高远意境的山水盆景时,主山要高而险,位置居后,前面及左右作衬的各山头前低后高,高低参差、重重叠叠,面向主山,成众星拱月之势。深远意境的形成,近景最宜奇峰夹峙,从近景透视中景及远景,山峦掩映,若隐若现,造景非常深远。平远景中,主山衬景皆为平岗小阜,排列错落宛延,水面非常辽阔。

植物及亭台、寺观、村落、桥梁、帆船等在山水盆景中起衬托和点缀作用,可以加强山水盆景的真实感和意境渲染。但是要注意同山石的比例关系和恰当的位置。中国画论中,有“丈山尺树寸马分人”之说,这是很贴切的。有的人常常忽视这一点,在小小的山头上种大树,甚至种一些大叶的草本之类,造成比例失调,给人以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反而有损于山石固有的美。种在山石上的树,一般要求枝细、叶小,并能耐旱。山石上的草木苔藓不可过密,过多的种植易使山石险峻的部分被遮蔽,弄巧成拙。如果一只山水盆景培养多年以后长满了青苔,就要将那些长在凸出部位的青苔刮掉一部分,使山石险峻的部分外露。其它点缀更不宜多,最要紧的是位置要恰当,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春来花树


山水盆景创作之源泉是祖国的大好河山,然后通过艺术创作的手法达到移山缩水的目的,这不是神话,而是运用立意、构图、造型等过程,让自然之景浓缩于盆钵之中,给观赏者“咫尺间看万里山,方寸中赏千里景”的感觉,然而,想要创作出优良的作品,首先就是不能让自己的思想太过随放,可观摩别人的一些作品,或者拜大自然为师,还可以借鉴山水画作,看的多了,自然心中也就有了轮廓,雏形有了,剩下的就是细节,话说成也细节,败也细节,小到苔藓的摆放,大到山石的配合,都不能忽略,接下来,我们详细的聊聊。

1、山石的搭配,在同一个盆景中,山定要有主次之分,才是合理的布局,自然的山峦本也主副有别,具体的措施可通过大小和高低的错落和明显区别,让盆景整体更显协调,如山不够高,那么可通过坡来凑,自然中本来也是这样,即是来自于自然,自是不能违背一些规则,我们多是通过一些夸张放大优点的表现,让盆景更为美观。

2、水的配合,即是山水盆景,就别忽略的水的存在,无论是真有水流,还是通过盆底模仿展现,都不可忽略动感,水本来就是流动的,一滩死水也很难给人美感,主要是靠坡脚的处理,岸边的结合让水似乎在潺潺而流,山脉络分明显刚强,水曲折委婉显柔弱,不要一条大河通向天,蜿蜒的岸边创作、曲折的水流布局即可以让人感觉到水流,也能增加水岸线的长度。

3、苔藓的配合,苔藓在山水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通常是用来展现草的一面,也为生命力的体现,可以说,这是给山水盆景加入生机的灵魂,根据山石的特点,点缀在缓坡或者平坦的地方,也就让盆景整体多了些生机迥然。

4、摆件的配合,或一叶扁舟泛于水面,或有一钓翁坐于岸边,水流狭窄之地的石桥、山坡险峻之处的古塔,这些摆件的放置让山水盆景的整体更加自然,给人的感官多了些丰富联想,那个钓鱼老翁的悠闲,那出古塔是否有神仙等等。

以上是我个人对山水盆景的一些了解,有些粗浅,还请别见笑,也是因为我喜欢的原因,多是我自己的感觉,如有些许帮助,请不要忘了点赞、转发和收藏,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