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大家都知道,诺贝尔是没有设立数学奖的,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加拿大数学家设立了四年一度的国际性数学奖项-菲尔兹奖,

这个奖项被认为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迄今为止,全世界只有两位华裔获得过这个奖项,其中一位就是澳大利亚华裔陶哲轩。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2006年,31岁的陶哲轩获得了菲尔兹奖,颁奖词中是这样评价他的:“陶哲轩是一位解决问题的顶尖高手,他的兴趣横跨多个数学领域,包括调和分析、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组合论。”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不仅如此,他还被认为是最聪明的科学家。2008年,美国杂志《探索》做了一个最聪明的科学家的评选,选出了20位40岁以下的科学家,陶哲轩位列榜首。

看到这,你不禁会问,这样一位享誉全球的数学家,他究竟厉害在哪里呢?

其实,陶哲轩的父亲陶象国,母亲梁蕙兰都是香港大学的高材生,如此看来,父母的优良基因都被陶哲轩完美继承了。1972年,陶哲轩的父母移民澳大利亚,3年后生下了这个未来的数学家。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陶哲轩从小就对数字非常敏感,两岁的时候就学会了阅读,重点是没有任何人教,他都是自学。父母发现他的天赋后,在陶哲轩3岁半的时候,就将他送去了私立小学,可他们没有想到,陶哲轩的心智并不成熟,他根本无法适应与大几岁的孩子一起上学。后来,他的父母把他接回家了,让他像正常小孩一样去幼儿园。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考虑到陶哲轩的知识渴求,他的父母觉得不能压抑孩子,于是让他加入了澳大利亚天才儿童协会,在那里,陶哲轩的智商明显超出了其他天才儿童。经过测试,陶哲轩的智商果然异于常人,普通人120的智商就被认为是非常聪明了,而陶哲轩的智商竟然超过了220,要知道,这样的天才一百万个人里面只有一个。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从那以后,陶哲轩的人生就像开挂一样。他7岁自学微积分,8岁参加美国高考数学才能测试,满分800,他考了760,他9岁学习大学课程。11岁,陶哲轩参加了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连续3年,分别获得了铜牌、银牌和金牌。值得一提的是,他获得金牌的时候,才刚刚13岁,获奖其实并不稀奇,国内也有很多拿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的,但这么小的年纪就拿到金牌的只有他一个。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他17岁完成硕士论文,21岁获得博士学位,24岁就成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终身数学教授,这在世界范围内都很难找到第二个。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他对质数的研究尤其痴迷,在研究由欧几里得提出的孪生质数猜想时,和另外一位合作者格林共同合作,最终在2004年,宣布了研究成果-“格林-陶定理”。而陶哲轩的研究成果中,最出名的就是“格林-陶定理”,这个定理解决了一个长达2300年的数学悬案,是素数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一度轰动数学界。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此时的陶哲轩成为了澳大利亚的骄傲。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他说中国文化使他学会了谦虚。是的,他的身体里流淌着黄种人的血液,他的父母都是中国人,谁也无法否认这一点,当他在数学领域取得成就时,不仅澳大利亚为他欢呼,国人也为他呐喊。

高智商、天才数学家成为了陶哲轩的标签,说起来,人们印象中大部分出名的天才都是有些怪癖的,这不,这就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

18世纪末的数学王子高斯,在世时他就把很多研究成果藏起来,不愿意发表。他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最伟大的数学家,但个性却是出了名的怪癖。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还有更夸张的,俄国数学家佩雷尔曼解决了庞加莱猜想,但他却谢绝一切奖项,也拒绝参加任何社交活动,一个人埋头搞研究,做起了隐居者。而且他从不剪指甲,直到指甲自己断掉或卷曲得无法行动,他才迫不得已把指甲剪掉。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但陶哲轩完全没有这些怪癖,在业内人士看来,陶哲轩就是数学界的莫扎特,但他又比莫扎特多了一份人情味,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个乐观开朗、平易近人的好伙伴。陶哲轩的学生,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说是平平无奇,他就像你身边的一位普通朋友,上下班一起坐地铁,一起喝咖啡聊天。总之,他有平常人的烟火气,同时不可否认,他有着天才般的头脑和异于常人的毅力。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他不像大多数天才科学家一样有特殊癖好,和普通人无异,以至于没有电影会拍他。因为他的生活和普通人一样,每天正常上下班,做理论研究,有时候在数学的殿堂里一呆就是一天。在导演和观众眼中,陶哲轩的生活没有什么特殊的看点,如果真的拍成电影,恐怕和纪录片差不多。

31岁时,陶哲轩就已经生产了80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其中有30篇都是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合作研究出来的。他是公认的合作的好对象,他能激发合作者的才能,很多数学家遇到难题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陶哲轩。而他能连续获得重大国际性奖项与他善于合作有着重要的关系,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众人的力量是惊人的,陶哲轩深知这个道理,这也是他区别于其他天才的地方。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陶哲轩开挂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曾经迷茫过。陶哲轩在念博士期间,就犯了所有年轻人都会犯的错,怎么回事呢?

陶哲轩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念博士后,一开始,他对自己非常自信,毕竟在那之前,他的学习都是一帆风顺的,人人都称赞他是天才神童。可一学期还没过,他却被自己的无知打败了。

原来,大学里有一个叫安德鲁的大神,他把三百年未被解决的费马大定律解开了,陶哲轩突然意识到自己对数学了解甚少,甚至说是一无所知。照理说,他都读博了,不至于连这点自信都没有呀,可天才的想法谁能说得清楚呢?就好像每次班里考第一名的学生突然考了第二名就怀疑人生是一样的,这种心情不在那个位置是很难体会的。

后来,他开始陷入迷茫,和大多数青年一样沉迷于游戏,游戏给他带来的快感取代了他对数学的狂热。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这种状态持续到了期末,他认为临阵抱佛脚完全足以应付。在一次期末考试中,他意识到自己完全错了,看着考试题目,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下笔,他开始急了,忍不住哭了出来。接着,他被送出了考场,没有任何意外,他的量子物理挂科了。后来,他渐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导师的开导下,他重新走上正轨,最后成功拿到了博士学位。

后来有人问起陶哲轩,为什么不再打游戏?他的解释是,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继续打游戏,会让他失去正常的生活,所以他选择了不碰游戏。也许天才就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比一般人更加专注认真,就连打游戏也不例外。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相信到这里你对陶哲轩已经有所了解,如果你把他取得的成功归因于他的天赋,那你就错了。《伤仲永》大家都知道,主角仲永从小对作诗极有天赋,但由于他没有接受良好的后天教育,最后还是沦为了平庸。陶哲轩又何尝不是呢?但他比常人多了一份幸运,在他的成长路上有多位贵人相助,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自己。老天爷给了你天赋,你自己也要懂得把握才行。

很多人非常好奇,陶哲轩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来听听他本人怎么说。

陶哲轩是这样回答的,他认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他就喜欢“和数学一起玩”。在他看来,奥数比赛是短跑比赛,数学研究是马拉松比赛,不仅仅需要实力,更需要耐力,而长期坚持的前提就是要有足够的热爱和兴趣。

总的来说,要想把数学这门课学好,就要学会“和数学一起玩”,说起这一点,不得不提起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那个人就是陶哲轩的妈妈。

陶妈妈深知培养兴趣的重要性,幼儿园期间,梁蕙兰就亲自上阵,指导陶哲轩完成了小学数学课程,这都为了他以后成为数学家做了良好的铺垫。可见,父母的正确引导,是培养孩子成功的重大因素。

但很多中国父母忙于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孩子学习。这时候,一本能够让学生自学的书籍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作为父母,应该选择怎样的书给孩子呢?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为大家解决了这个疑惑。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和中学生分享读书乐趣时,专门提到了一个人。他说:“有一位

刘薰宇先生,他是位数学家,写过许多通俗易懂和极其有趣的数学方面的文章。我记得,我读了他写的关于一个智力测验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这些极为重要的数学概念。”

一本好书能够让孩子爱上数学,中国数学家刘薰宇针对中小学生写了一套书,总共有三本。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第一本是《马先生讲算学》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书中以马先生的口吻,讲述了如何用图解法来解决算术问题。总共100多道题目,讲解方式生动形象,让人豁然开朗。

第二本书是《数学趣味》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在这里,你能看到数学中的“八仙过海”和“韩信点兵”,作者用浅显的语言深挖数学的内在趣味,没有基础的小朋友也能看懂。

第三本书《数学的园地》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内容包含函数、微积分等高等数学的内容,作者用巧妙的手法将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讲解得生动形象容易理解。

这套书不仅是启蒙杨振宁的经典数学书,更是中小学生自学的绝佳教材,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他智商超220,8岁参加高考,24岁当教授,31岁获数学“诺奖”

三本书只要69,一本只要23元,还是包邮的,其实也不算太贵。读者朋友们,家里有孩子的可以买一套试试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