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真的神还原,里面的历史文化都有哪些特色?

用户2735999695308


舌尖上的盛唐

盛唐时期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人口近百万,其中长住的外国人有数万人之多。他们从事着商贸、宗教、文化、饮食各业,这其中尤以胡人为多。大量异邦客人的涌入,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一时间长安胡气氤氲,胡化盛极一时。唐诗人元稹有精彩的描写:“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cui)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当时在唐朝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人,波斯人甚至官拜宰相。来自各个地方的波斯人、突厥人、中亚人、日本人等,或经商、或学习、或游历,都被长安毫无保留地揽入胸怀,向他们展现一个国际化都市的风采。疆域广阔、民族混杂的唐朝,糅合了来自各地的气息,展现出自信、热烈且多元的特质。

可想而知,当时的长安人在街上看到这些金发碧眼身材魁梧的外邦人也是见怪不怪啦~同时,这些来到长安的外国人,也带来了许多域外的美食以及饮食习惯,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广泛喜爱,也形成了唐代饮食风俗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来自盛世东方的先进文化的吸引力,诱惑着周边乃至欧洲大陆的异域文明的不断涌入中原,魅力四射的大唐文明,吐纳东西文化,兼容华风异俗,因被贴上了名为“胡化”的标签而更具个性。史称天开之际,“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竞皆衣胡服。”异域文化以居民的衣饰,饮食,娱乐,婚姻等为载体渗透并影响着唐人的社会生活,其中唐代长安纷泊而来的“胡食”更是将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的对外交流推向了继汉以后的又一个高潮,为中原人民带来一场充满着异域风情的饕餮盛宴。

宿五松山下荀媪[ǎo]家

唐代: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唐代的胡食

饆饠,是唐代由西域新传入的一种食物,其名在《资暇录》中可考:“毕罗者,蕃中华氏、罗氏好此味。今字从食,非也。”饆饠究竟为何物,史学界常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抓饭之属。“饆饠”被认为是波斯语的音译,是一种用稻米拌以酥油,加上肉或者鱼虾,蔬果,作料,色香味俱全的饭食,用手指捻而食之。在今中亚波斯地区、印度、新疆等穆斯林各民族流行而传入中原地区。类似于今日新疆地区的羊肉抓饭。

另一说是馅饼之类。来自于中亚毕国,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毕罗亦以斤计,唯其中置蒜。”此所谓“饆饠”即非饭食类,而是一种以面粉做皮,包有馅心,经蒸或烤制而成的食品,属于饼类的一种。

胡饼,唐代长安城内最为流行最受欢迎的胡食之一,自西汉传入,盛唐流行。据史料记载,“胡饼言以胡麻着之也;又有《缃素杂记》曰:“有鬻胡饼者不晓名之所谓,易其名曰炉饼;以为胡人所啖,故曰胡饼也。”总归就是这类表面着以芝麻,中间时而加以各种馅料,用笼蒸或是炉焙制得的面饼,因其制法源于胡人而被统称为“胡饼”。

汤饼 与胡饼同时出现的面食还有馎饦bó tuō,也称“汤饼”,是把和好的面切成小块下进开水中煮熟,类似今天的“面片汤”。如果把汤饼的面包上肉末再煮则称“馄饨”。不过盛唐的馄饨往往捏成月牙形,这就是“饺子”了。唐时有伏日、生日专门吃汤饼的习俗,类似于长寿面。

三勒浆,波斯产的一种果酒,唐初传入中原,“三勒者,谓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庵摩勒涩而甘甜,毗梨勒和诃梨勒均有多种药物价值,因此人们常以三勒浆代酒。白居易诗中“为穆先陈醴”作注:“居易每十斋日在会,尝蒙以三勒浆代酒。”当然唐人在品味的基础上亦习得了波斯酿造三勒浆的方法,唐代韩鄂所著《四时纂要》记载了酿制这种酒的方法。白居易在《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并序 》中,有“为穆先陈醴,招刘共藉糟。”一句,并注“居易每十斋日在会,常蒙以三勒汤代酒也。刘梦得也。”热饮为汤,冷饮为浆。

龙膏酒 唐顺宗时, 又有龙膏酒,亦 出西域 , 据苏鹗《杜阳杂编》卷中记载 :该酒 “黑如纯漆 ,饮之令人神爽” 。

西市腔 唐人李肇《唐国史补》“西市腔”,西市是唐代长安胡商云集的地方,有人考证其酒“与西域酿法有关”。长安西市还促进了胡姬酒肆的流行,促使胡酒风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酒店中充当招待员的胡姬。胡姬在史书中很少提到,但在唐诗中有很多描写。她们是来自中亚、西亚或欧洲的年轻女子,打扮入时,态度和蔼,长相俊美,很会讨人喜欢。盛唐时胡商会集,长安城里,饭店、酒楼、茶肆林立,经常出售的茶点有一百多种。在这繁荣的饮食市场里,唯有胡风烹调独树一帜,胡姬酒肆别开生面。当时西域胡商经营的酒肆,多在长安西市和春明门至曲江池一带。酒肆的当垆者均为胡姬。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 笑入胡姬酒肆中。


唐简


豆瓣口碑评分达到了8.6的《长安十二时辰》,成为了引爆这个暑假最强势的历史文化剧,现在甚至开始走向海外,成为了好几个国外平台付费播出的电视剧之一。里面对于古长安的还原度,又一次让西安的旅游业火爆起来。这部剧到底有何魅力?竟然悄无声息的霸占了整个暑假荧幕。上一次已经介绍过了剧中的服装、时辰和节日文化。随着剧情的进一步播出,张小敬办案时随处可见的长安美食,让人欲罢不能;与历史紧密相关的长安人物,以不同的名字又一次重现盛世;还有剧中那些跨越千年的长城硬核科技,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这次就从这几个方面,再来聊一聊这部神剧。

长安美食,令人垂涎三尺

《长安十二时辰》绝对是经得起仔细推敲的宝藏国剧,整部剧中的服化道,已经尽可能详细的还原了真实的长安城的历史。但是剧中能够令人垂涎三尺的,还是这些美食。细微镜头像街头巷尾的那些好吃的。才是真正的让人欲罢不能。尤其是雷佳音的吃戏,都已经隔着荧幕征服了观众。一到长安美食就是水盆羊肉,唐宋年间,人们最喜爱的肉食当属羊肉。这一道水盆羊肉,无论是达官贵族,又或者是普通百姓,也算是能吃得起的一道菜。

南宋的一本美食菜谱中,对于这道菜的制作方法的记载的十分详细:从食材的备料,到煮羊的步骤,再到最佳的吃法。在陕西的不同区域,水盆羊肉的做法也都有不同的差异。但是出锅时的汤和肉,浇上特有的油泼辣子,搭配上当地的锅盔,光是闻着味道就让人口水直流。想必今年大多去西安旅行的游客,都不会错过这一道水盆羊肉了。接下来再介绍两种,源自波斯古国的美食。

电视剧的第一集,随着音乐声响起,小贩揭开热腾腾的白布,胡饼就这样登上舞台。这是波斯国传入中原的一种美食,如果单论外观,它看起来就是普普通通的芝麻烧饼。胡饼虽然属于烧饼的一种,但是它的制作方法也是大有学问。唐朝年间,胡饼一度占据着主食的地位,同时也有着许多不同的吃法。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与胡饼有关的诗,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这种将冒着香气刚出炉的胡饼,就连大诗人都欲罢不能。

俗话说,有肉自然就要有酒,剧里的镖车夫,在稍得空闲休息时间之时,就一定要点上一份名为“三勒浆”的佳酿。这种美酒也出自波斯古国,不过它最早却记载于唐代文人所编写的《国史补》中,在这本史记中提到“又有三乐勒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摩勒,毗梨勒,诃梨勒。”后半句话所提到的“三勒”,其实就是解释了酿造这种酒时所使用到的原料,这三种果实原料都出自于印度,在古文中名字看起来稍有怪异,其实这三者指的就是现在的毗梨勒果,柯子,余甘子。根据古文记载,这种酒在酿造以后需要窖藏一月,八月份的时候口感最佳。

说罢美酒美食,剧中在主食里还时常穿插着一些消遣小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水晶柿子,张小敬点了水盆羊肉以后,需要等待一会儿才能吃上。这个时候,他就要了两个水晶柿子,吃柿子的方法也十分讲究,用一根褐色吸管先将果汁吸光,然后再剥开果皮吃果肉,完全展示了水晶柿子的最佳吃法。光是吃柿子的这一镜头,就展现了长安独有的人文风貌,也展现了他的“吃货”人设。这种柿子还被记录在《图经本草》之中,至今在西安仍然有卖。

长安硬核科技,重现古人智慧

沉溺于美食的香气之时,长安城的硬核科技,也在镜头切换之间悄然登场,那些被人们所忽略的小细节,真的令现代人深深折服。要说到静安寺最顶尖的办案武器,当属“大案牍术”,

虽然这个词语独创于原著中,但是却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它有点像今天这个时代的大数据,里面储存着整个长安城的档案,虽然看起来先进,但是又结合了长安城的历史,作者的智慧令人佩服。剧中的望月楼、长安城大沙盘,这些都来自于作者和编剧的智慧,虽是虚拟品,一样值得人们称赞。

除了以上这几个物件,这部剧中可是真正存在着长安科技。比如那个用来记录时间的“火闹钟”,整个始终是一个龙的形象,在龙背上燃有香烟,每隔一段时间线绳上所挂着的铜珠就会滚落,发出声响记录时间。如果用这种计时工具,就连时间的流逝都会变得极美。这可不是编剧去创作的一种计时工具,这个闹钟的原型收藏在西安博物馆中,虽然与剧中形象有所出入,但是通过这种古物件,却读出了古人的智慧。

每集开篇都会出现的日冕,其真实名称为“水运浑天仪”,浑天仪最早出自汉代科学家张衡之手。到了唐朝,经过一行和梁令瓒动人等人的改良设计,成为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计时工具,这个水运浑天仪的出现,要比外国人所制造的鸣钟早六百多年的时间。而且这个工具不仅能够报时,观众一定能够发现,水运浑天仪上面刻着非常典型的二十八宿,这一功能,让它能够演绎日月星辰的变化,也能够准确的测量恒星位置。中国古人领先世界几百年,并不是说着玩玩。

剧中还重现了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这种技术的出现,让远古文明可以广泛传播和保留。现代的造纸技术,早已经没有往日那么麻烦,可是如若没有古人的智慧,昔日的文明也难以保存至今日。中国都是全球最早发明了造纸术的国家,造纸术兴起于东汉,到了隋唐五代,都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盛唐的时候,薄薄的一张纸已经能够关系到国本民生。

因为在唐朝的时候,随着雕版印刷术的问世,就需要大规模的纸来印书,这个时候造纸业又一次看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也是大唐文明能够繁荣昌盛的一个重大原因。

长安城里的配角,都是真实存在

如果只是单单看剧中人物的名字,会觉得这些人与大唐盛世似乎并无关联。可是翻越唐朝历史,再将这些人物的名字一一与古人对应,看到的是作者的细心与知识渊博。其中之人并不是胡编乱造,他们几乎都拥有着自己的历史原型。不过剧中的主人公已经被很多文章还原,这次要谈到的这些人物,都是一些推动着故事情节,但是又没有主角光环加身的配角,这样的一群人,其实也是唐朝风骨的典型代表。

那位出场斗花车,典型的唐朝女性形象的许鹤子,真实历史原型是著名音乐家许和子。她是开元末年的宫廷歌手,剧中情节就是还原了《乐府杂录》中记载的经典场面,这位音乐家的声音有极强的穿透力,当她立于城墙上唱歌之时,能够掩盖一切鱼龙百戏之音,书中曾这样说“欢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不知剧中她所唱的这首《短歌行》,又让戏外的人几人欢乐几人愁呢?

剧中还有一个玩转官场、手段超高的林相,他就是历史上影响大唐盛世由盛转衰的李林甫。他在宰相之位上做了十九年之久,非常善于在皇帝面前巧言争宠,而且使用奸诈手段,废去了张九龄的宰相职位,从此之后排除异己,坐上宰相职位之后“口蜜腹剑”独揽朝政,蒙蔽皇帝,排斥贤才。而且重用了后面发起安史之乱的胡将,此人对于唐朝的危害之大,至今都令人唾弃。这部剧里的林相,确实也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剧中还出现了很多唐朝诗人,那个骑着马念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程参,手捧着自己干谒诗文的才子,就是在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这个人物的出场,向世人展示了唐代文人寻找工作的艰难。虽然唐朝有科举,但是想要踏上仕途之路,还需要拥有着极高的人气和大臣举荐,如果只是默默无名的小辈,只能淹没在这俗世当中。

所以剧中的程参,才会手捧着自己的诗文,再得不到达官显贵、名流文宗之时,显得落寞万分。

当紧张的剧情演绎到十二集的时候,有一个出生卑微又不起眼的关键人物登场,此人名为元载,这个人所用之名就是历史书中的原名。他在唐朝中期做上宰相职位十五年,从一个家境贫困、出生寒微的少年,通过攀附权贵、见风使舵,从大理寺的评事,荣登宰相之位。他确实完成了人生的逆袭,只可惜他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剧中的这个人也是如此,你既能够顾全大局,也能够轻易俘获美人芳心,错综复杂的政变之中,他却能够在背后坐收渔翁之利。不知道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你有注意到吗?

剧中细节多如毛发,单独拿出来一个点,就能够领略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美食到科技,从历史故事到历史人物原型,这部剧在带着人们重新领略长安城的繁华,长安城曾经上演的惊心动魄与沧桑巨变。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可是文化永远不会停止继续生根发芽的步伐,看了这部神剧的你,有没有发现其他令人惊艳的细节呢?

·《西安美食:一座老城的味道传奇》

·《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

·《长安十二时辰》

·《唐才子传》


藤树先生


读到小说《长安十二时辰》就被深深吸引了,折服于作者的用心,个人感觉比《古董局中局》还要精彩。长安代表了盛唐的辉煌与荣光,那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文坛璀璨的时代,也有唐明皇和杨贵妃倾世爱情的传奇。同时也是万国汇聚,让人叹为观止的时代。没想到,剧中的建筑宏伟,场面描绘绚丽,人物服饰精致,乃至配乐配词都如此用心,大到长安街景地图,小到一个小小酒杯,皆有出处原型,感觉不仅重现了小说,也复原了历史,是心目中的那个长安,满足一个历史爱好者对历史的想象和向往。


剧中观史


历史人物的展现,让观众多了几分的认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