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投”之外更要市场“通路”

肖雅文

2月1日,一架载有医用物资的直升机飞抵武汉,以空降的方式到达新华路体育馆,不到1小时,就完成约3000件防护服及2.4万只口罩等物资的投放,定向捐赠给武汉协和医院、中部战区总医院等医院。

在网络空间,这场“空投”让很多人欢欣鼓舞。医疗物资点对点精准投放,高效配发,成功解决了应急物资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疫情前线大需求集中“爆发”的情况下,如何最快最好地将物资送达前线“战场”?显然不可能都靠“空投”。充分激活原有的市场和社会力量,引入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来缓解物资调配压力,应是重要的选项。

事实上,现有的市场化物流体系仍在运行,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封城”后的特殊管制措施下,作用发挥极为有限。不过,既然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管理分发系统可高效处理数量庞大的物资,而大量民间力量也可凭借此系统性的调度而及时到位。那么,二者结合也许将换来更为畅通、高效的物流保障和支撑。

紧急状态下,对物资进行强有力的行政调控必不可少,但如能将社会力量和市场化力量纳入其中,形成三方齐发的“合力”,则更有可能在阻断“人流”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持“物流”的通畅。

已有专家建议,可考虑由一些具有强大物流能力、经验成熟的市场化企业,来一起承担物资运送职责,甚至可以让它们成为主力军。

而力有不逮的职能部门与其成为具体事务的“实施者”,不如考虑转变为各方力量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充分“释放”物资调配权限,积极搭建起政府与各公益机构、民间团体、商业组织的沟通桥梁,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使各方力量精准有效地参与抗疫防疫工作。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