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当上皇帝后杀了很多大臣,为何唯独不敢杀程咬金?

Anky丿灬魑情


武则天当上皇帝之后杀了很多大臣,但他却不敢杀程咬金,这是为什么呢?纵观武则天与程咬金两人发展轨迹来看,

用三段话就能够解释了以上这个问题,就是没可能、没条件、没必要。

【一】没可能。程咬金是三朝元老,历经李渊、李世民和李治,他的年龄要比武则天大很多,同样他出道的也很早,一直追随李氏父子打天下,在李世民时代卢国公、镇军大将军,而且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足可见程咬金的身份和地位,而此时的武则天只不过是李世民后宫之中的一个小才人,两人根本就发生不了什么厉害冲突,不可能有什么厉害仇恨,所以,此时两人相安无事。

【二】没条件。李世民去世后,李治继位即为唐高宗,而此时武则天从李世民的才人逐渐变成唐高宗李治的爱妃,而且深受高宗的宠爱,由于高宗身体孱弱,很多朝政大事都是在武则天帮助下来完成的。而此时武则天是有机会杀掉程咬金的,但是表面上看,武则天掌握大权说一不二,但是实际权力还是掌握在李治手中,甚至有一段时间李治要下旨废掉武则天这个皇后,是在武则天软磨硬泡中李治才打消此念头,这就可以说最终裁决权还是在李治的手中。而且程咬金对李治是有功的,当年李世民去世后,就是由程咬金自翠微宫奉令统率飞骑护送李治回朝继位的,而且在左延明门外连续宿卫三个月,确保李治继位的稳定性。李治不是昏君,对自己功劳如此之大的程咬金,他岂能允许武则天胡作非为。

【三】没必要。而在程咬金后期,在征讨西突厥过程中犯了杀降利财的错误,事情败露后,出主意的王文度被除名免职,程咬金因逗留不进及不努力追敌,减死免官。后不久又被朝廷起用为刺史,但毕竟气短,程咬金上表辞官。何况与此同时,与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老一辈基本上不死即亡,只剩下年老的程咬金也兴不起什么大浪来,杀掉他只会给武则天自己扣上不好的名声,留着程咬金还能使其得到美名,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在程咬金和武则天两个人发展轨迹中,从没可能到没条件最终到没必要,使得程咬金作为三朝元老安然落地,于麟德二年二月七日即665年2月27日,在怀德里家中去世,享年77岁。



武则天从来不是为了杀人而杀人。

她杀人只是为了清除自己前进路上的障碍。

先是做皇后,后是做皇帝,谁拦着就杀谁,

为什么不杀程咬金?不是不敢杀,是因为程咬金并没有构成她前进的道路上的绊脚石。

李世民死后,李治当了皇帝,左右朝政的是关陇贵族集团。

关陇贵族就是当年八柱国那些人,在隋朝的时候,他们就能左右朝政,在唐朝还是。

程咬金不属于这个集团里面的人。

他是山东造反集团。

演义小说里不是说了吗,他在瓦岗寨上是混世魔王。

他的领导是翟让和李密。

李密被打散了,他投靠王世充。

后来又从王世充那儿到了李唐。

他们比不过长孙无忌这些一路跟过来的人。

所以当初李治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时候,他去问舅舅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就关陇贵族的领头人,一呼百应。百官都听他的。

搞得李治和武则天很头疼。

但是李治问李勣,这个瓦岗寨上原来的军师徐茂公,他就说了一句“这是陛下的家事”。

之所以这么说,就因为他们不属于关陇贵族集团。

他不想臣服于长孙无忌,也不想和李治作对。

徐茂公这样想,程咬金肯定也是这样想。

当年瓦岗军的人这时候都夹着尾巴做人,怎么会跟人家李治作对,怎么会成为武则天皇后路上的绊脚石呢?

所以武则天才不会杀他。


锦翼


首先武则天和程咬金之间没有实质的冲突,杀程咬金没有必要。所以说不是不敢动,是真的动不了。

程咬金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隋朝末年,程咬金先后入瓦岗军、投王世充,后降唐。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改封卢国公,世袭普州刺史。

麟德二年(665年)去世,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谥号"襄"。陪葬昭陵。

程咬金在武则天登基前就病逝了,没有和武则天直接冲突

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病逝,而武则天登基做皇帝是在690年。两人没有实质的冲突,杀他为何!武则天在清除异己上绝不手软,但也不是什么人都杀的。武则天是一个爱才的君王,她统治下的唐朝应该是一个强盛的朝代


拓跋飞翼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绝对不敢杀程咬金,关键是杀不死,因为武则天当皇帝时,程咬金已经下了黄泉25年左右了,这该如何杀?

但,武则天刚开始干政时,还是和程咬金有不少交集的,那时候为什么“不敢”下手?

程咬金其人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更名为知节。这是一个传奇人物,曾经起义于瓦岗寨,后来跟了李世民,是凌烟阁24功臣之一。

在平定各方时,程咬金跟着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战绩卓越,被封宿国公。历史上最血腥的兄弟相残“玄武门之变”,程咬金也是参与者,其后就被封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后来又被改封卢国公,世袭普州刺史。

关于程咬金的民间传说很多,文学作品也有一些,如今的相关电视剧也不少,程咬金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性格和武功。

演义中的程咬金是个福将,性格大大咧咧,胸无城府。虽然武功一般,但胜在勇猛,而且粗中有细。程咬金为人好打抱不平,重兄弟情义,性格直爽,很受大家喜欢。

程咬金的武功,最强的据说是“夺命三斧”,这武功不是别人教的,而是咬金在梦中所学。到底是哪三板斧呢?

第一斧,劈脑袋。从上至下劈过来,有点力劈华山的意思。很明显,这就是冲着要命来的。很多人被整得措手不及。

第二斧,鬼剔牙。第一斧劈下去,如果没成功,收斧少许,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猛的往前戳对方面门,仿佛帮对方剔牙。这招让很多人败在程咬金手中。

第三斧,掏耳朵。这是在两人错镫之时,斧头一个横劈,看似目标就是来人的耳朵。此招使出,对方只能使出“铁板桥”的功夫,平躺马上了。

这就是程咬金的三斧头,如果来人防住了,那就再玩一遍,仿佛“电视重播”。如果能防住程咬金的前三板斧,后面也就没有威胁了。现代人经常用“程咬金的三板斧”比喻手段简单,招数有限。

程咬金是凌烟阁24功臣中,活得最久的两个人之一,有一定影响力,这种影响主要是在武将中。

武则天和程咬金的交集

武则天生于公元624年,比程咬金小了35岁。在李世民活着时,武则天和程咬金没有交集。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李治成了“唐高宗”。不久,武则天被李治从感业寺接了出来。

从此,武则天开启了斗争模式。先是和后宫那些女人斗争,后宫那些女人当然不是对手;接着,武则天辅助李治做政事,这次斗争的对象成了众大臣。

对于女人干政,大臣们当然是不愿意的。武则天一看这些老臣,个个摆着一张臭脸,靠着自己曾经的功勋,靠着凌烟阁这块招牌,影响朝廷和社会,这让武则天极不舒服。

经过一番运作,武则天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至此,武则天权利更进一步,李治夫妇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

公元664年,武则天在李治的支持下,在自己的努力下,终于开始一起“办公”了。这段时间称为“双圣临朝”。

在武则天“奋斗”的这段日子里,不少官员受了影响,但程咬金没受影响,难道是武则天不敢收拾程咬金?

当然不是,武则天的权利逐渐增大时,凌烟阁24功臣渐渐衰落,当武则天真能决定一些事的时候,24功臣只有5个了,分别是:徐茂公、长孙无忌、程咬金、尉迟敬德、唐俭。这五个当中,影响力最大的当然是长孙无忌了,这人当然得赶出去,武则天成功了;唐俭在公元656年,病逝了;徐茂公对于武则天,早期并不反对;尉迟敬德影响力大,武将出生,无需收拾,在公元658年去世了。

剩下的,就只有程咬金了。收拾不收拾呢?

武则天用行动告诉大家,这个人还是不收拾的好。首先因为程咬金是个粗人,不按常理出牌,惹恼了此人,后果难以估计;其次,程咬金此时是几个人当中年龄最大的,是老大哥级别的,“收拾不好”就会引起公愤;第三,程咬金是武将,对朝廷政事影响力有限,无需收拾;第四,程咬金年事已高,活不了多少日子了,何必收拾?最后,程咬金并没有旗帜鲜明地反对武则天干政,那么就无需管他。

武则天当了皇帝后,和程咬金是没有交集的。但,武则天刚干政时,和程咬金是有交集的。因为程咬金年龄大,对朝廷政事影响不大,又没有明确反对自己,所以武则天没有去“收拾”程咬金。


蓝风破晓


武则天是一代女皇,她67岁在公元690年定都洛阳,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建立了武周政权。而陈咬金乃大唐开国名臣,参加过玄武门之变,是凌烟阁二十四臣之一。


为什么武则天不敢杀程咬金?

一,怎么杀死人?

程咬金在公元665年逝世,享年77岁。

那时候,二圣临朝,李治在世,武则天还不是皇帝。

等武则天当皇帝,程咬金早就死了二十五年,一个死翘翘地人,她怎么杀?

二,利益不冲突

小孩讲对错,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讲立场,必须站队。这就存在利益冲突!

李治上位,长孙无忌等人被贬,为什么?权势大,影响着皇权。


废王立武事件,就是双方的一次较量。

比如褚遂良,那是强烈反对,甚至不惜磕头到流血。可是武则天想当皇后嘞。

而李勣(jì)则是说“废王立武,这是陛下您自个家的家事。”

最终,武则天当上皇后,褚遂良、长孙无忌被贬,李勣深受帝恩。听说李勣姐姐守寡,武则天亲自慰问,封赐东平郡君。

程咬金那是一直站在李治一方,早年亲自护送他继位,未曾公开反对武则天立后,和武则天利益不怎么冲突。


大事不糊涂,作为武将,只要程咬金不犯大错,不作死,晚年基本会保。

公元657年,程咬金征讨贺鲁,杀降利财,也是他晚节不保的一次征讨,但依旧活着,并成功退休。

退休养老,那更没利益冲突了……


史小二记


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为什么不敢杀程咬金呢?

原因实在太简单了,武则天称帝于690年,程咬金则死于665年,对于已经死了25年的程咬金,武则天和他有什么仇?即便有仇,她想杀程咬金,难道还能让程咬金活过来再死一次不成?

所以,“武则天当皇帝之后为何不敢杀程咬金”这个问题,也太让人啼笑皆非了,当然,将时间背景换成在武则天称帝之前,此事便值得说一说了。

那么,武则天称帝之前,为什么没有铲除程咬金呢?

武则天于贞观十一年被唐太宗看中,然后被召入后宫,封为才人。

只可惜,武则天虽然模样生得美丽妩媚,可却一直没能得到唐太宗的宠爱。她极力地表现自己以讨唐太宗的欢心,可不论她再怎么做,再怎么争宠,唐太宗却始终没有睁眼看她,更不用说喜欢她了,她入宫时是才人,等到唐太宗驾崩之时她仍然还是一个小小的才人。

永徽元年,唐高宗去感业寺烧香的时候,看到了可怜楚楚的武则天,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

于是,唐高宗在永徽二年突破了伦理纲常的束缚,将武则天带回了皇宫,备受高宗的宠爱。

如果不是因为当时高宗已经有了皇后的话,武则天一入宫恐怕就会被册封为皇后了,不过高宗对武则天的宠爱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为了让武则天坐上皇后的位置,高宗可谓是不惜一切代价。

他要废了王皇后,然后改立武则天为后。

唐高宗的这个想法不用说也知道肯定遭到了满朝文武的反对,当然是他的亲舅舅长孙无忌了,他这个舅舅可了不得,乃是关陇集团的领袖人物。

关陇集团自隋末乱世以来,虽然已经弱了很多,后又经唐太宗的刻意打压,又弱了几分,可到了高宗时期却有“复兴”之势,原因便在于长孙无忌在唐太宗去世之后又开始了他的小动作,想要控制朝政。

所以,唐高宗当了皇帝之后,实际上一边忌惮长孙无忌的同时,一边又想铲除长孙无忌和关陇集团对朝政的影响甚至是控制,对于这一点,武则天掌权之后同样如此,她也在想方设法地推倒关陇集团这块招牌。

唐高宗试图“废王立武”,长孙无忌带着关陇集团跳出来反对,这既是高宗和武则天的一次政治危机,实则也是他们打垮长孙无忌和关陇集团的一个契机,从而巩固自己手中的皇权,不再受长孙无忌和关陇集团的掣肘。

唐高宗明显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废王立武”之事上,他一步也不肯让,谁让谁就输。

谁都不让的话,只能凭本事赢。

这时候,朝堂上的不少人也看出了唐高宗、武则天和长孙无忌、关陇集团在斗法,站哪一边呢?说到底李治才是皇帝,更何况当时很多人也遭到了关陇集团的打压,所以不用想也知道肯定越来越多的人站到了李治这一边。

所以,唐高宗最终在“废王立武”之事上打败了长孙无忌,挫伤了关陇集团的锐气,后来又在659年正式对长孙无忌下手,以谋反之罪流放黔州,随后逼他自尽。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死,关陇集团瞬间失去了主心骨,也就没办法继续在朝堂上和唐高宗、武则天作对了。

当时李治、武则天惩治了不少太宗旧臣,可程咬金为什么能够幸免一难呢?

实际上,李治和武则天想要对付的是关陇集团,因为反对他们的也是关陇集团,而程咬金并不是关陇集团的人。

更重要的是,程咬金这个人很聪明,他可不像影视剧中的程咬金那么憨,他是一个活得很精明、很通透的人。

李治不是在闹“废王立武”吗?长孙无忌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反对得最欢快,可是程咬金却聪明地躲到了一边,不掺和这事,和老程差不多聪明的李勣也说了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之后站到一旁不吭声了。

程咬金老老实实地当他的将军,李治让他去出去打仗,他二话不说去了,没有掺和“废王立武”,所以自然没收到牵连。

程咬金在显庆元年率军打得突厥人找不着北,这时候的李治和武则天也已经取得了“废王立武”的胜利,皇权得以巩固。

所以,程咬金开始给自己谋后路了,他谋什么后路呢?

显庆二年的时候,他率军抵达恒笃城的时候,胡人纷纷开门请降,程咬金却一声令下发起了屠城,屠完了城,一溜烟跑了。他回到长安的时候,文官们纷纷弹劾他屠城之事,于是他顺势交出了兵权。

程咬金选择自污,选择交出兵权,选择让李治和武则天放心,这就是最好的后路。

这边才被罢免了官职,被调去歧州当刺史,那边程咬金便上表请辞,皇帝呀,我老了,我要辞职回家养老了。

李治这时候也很默契地配合了程咬金,好好好,爱卿辛苦了,回家好好享享清福。

别说武则天没想过要杀程咬金,即便她有这个想法,活成精了的程咬金也不会给她这个机会。


宁糊涂


这个问题也真是够了,反反复复出现。查一下程咬金的生卒年月和武则天的称帝时间就知道,程咬金早死了,怎么杀?


程咬金,后更名程知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卒于麟德二年(665年),享年七十七岁。武则天呢,登基的时候是天授元年(690)年,那时候程咬金死了二十五年了,你让武则天杀谁去?就算从武则天临朝称制开始算,那也是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中宗李显继位的时候,程咬金也已经死了十八年了。你让武则天怎么杀?所以,武则天成为皇帝后也好,彻底大权独揽后也好,程咬金都已经死了,无论如何杀不了一个死人啊。小说戏曲,及现在一些不靠谱的电视剧,描绘了武则天称帝后程咬金仍然在朝,还拿着个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这设定也是醉了,你程咬金干嘛抢秦琼的兵器?


其实,武则天称帝时(690年),距离唐朝开开国(618年)已经过去了七十二年,哪还能有开国功臣活着?睿宗李旦继位后为反对武则天专权起兵的徐敬业就是开国功臣李勣(原名徐世勣)的孙子,已经是这一辈人了,要是程咬金还活跃着,岂不是老妖怪了?


武则天唯一杀过的开国功臣,那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长孙无忌。而那也不是为了当皇帝,而是与高宗李治的利益诉求达成一致,李治不能忍受长孙无忌架空皇权,而武则天恨长孙无忌反对李治立自己做皇后。长孙无忌当时身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为首席宰相,权倾朝野,其声威凌驾外甥高宗李治之上,又在李治决定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新皇后的问题上不肯让步,最终被武则天的亲信许敬宗诬告谋反,高宗顺水推舟,将其流放,不久赐死。但那是显庆四年(659年)的事,距离武则天称帝还有近三十年时间。

而程咬金晚年,因为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不力,被贬为歧州刺史,不久请求致仕,所以不在朝中,也不会影响高宗和武则天。自然不会受到牵连,最后自然死于家中。当然,这些都跟武则天做皇帝没有半点关系。


伊耆角木


不是武则天不敢杀程咬金,而是程咬金不值得武则天去费心。戏曲、评书把程咬金渲染的很重要,很滑稽且正义,其实在史书记载里,重要应有一点,但不滑稽也没有那么正义。《旧唐书》比《新唐书》记载多一些事迹:“程知节,本名程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大业末,聚徒数百,共保乡里,以备他盗。”“(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累转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唐高宗)永徽六年,迁左卫大将军。(唐高宗)显庆二年,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以讨贺鲁。师次怛笃城,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贺鲁遂即远遁。军还,坐免官。未几,授岐州剌史。表请乞骸骨,许之。(唐高宗)麟德二年卒,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通过此段记载,可以说明三个事项,一是程咬金与武则天正式执政没有交集,不存在君臣名分下的争论,也就不会存在杀不杀的问题。二是程咬金本人武德上晚节不保,西突厥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他竟然为邀功而屠城,致使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逃脱。回来就被因此大错而被免官。给个岐州剌史,那是对老臣的安慰,自己也觉得没有意思,就辞职回家养老了。再过了八年也就是麟德二年就去世了。这时,距离唐高宗去世还有十七年。三是程咬金本人不像被杀的开国功臣,对高宗朝的政治进行干预,过自己的日子而已。如果干预高宗朝政事的话,不会命他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须知行军大总管兵权很大,这是高、武朝廷的忌讳。从以上三个事项就可以总结出,武则天不需要杀程咬金,因为程咬金不对武氏执政造成威胁。


二曲人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人,在登基称帝的过程中自然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为了坐稳皇位,她确实大开杀戒杀了很多人。但题主所说的问题却有个常识性错误,那就是武则天登基是在公元690年,而程咬金却死于公元665年。当武则天当上皇帝时,程咬金早已过世25年了,所以根本不存在武则天敢不敢杀程咬金的问题。其实武则天早在当皇后时就已经开始清理自己从政路上的绊脚石,爆史君今天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武则天在巩固自己权力的过程中没杀程咬金的原因。

首先,程咬金是三朝元老,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当时的武则天还不愿与程咬金为敌。在李渊建立唐朝之前,程咬金也投靠过不少的势力。先是在瓦岗投靠李密,后来又归降了王世充。当程咬金和秦琼发现王世充并非明主后,在战场上就投靠了秦王李世民。秦琼被任命为马军总管,而程咬金则为左三统军。

后来程咬金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大唐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玄武门之变时,程咬金积极参与,因此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且排名比秦琼靠前。唐太宗死后,程咬金奉敕率飞骑军护送皇太子李治回朝即位,并在左延明门外连续宿卫了三个月。对于唐高宗李治,程咬金也是有拥立之功的。当时武则天虽然已经开始参与政事,但当政的还是唐高宗,程咬金自然不会被武则天随意处置。

其次,程咬金与武则天并没有什么矛盾,武则天犯不着杀他。在《说唐》等小说中,将程咬金塑造成一个“大老粗”的形象。实则程咬金是外粗内细,政治情商特别高。武则天在上位的过程中,杀的基本都是反对她的人,而程咬金却从始至终未对武则天上位发表过任何评价。在李世民留下的一干老臣中,国舅长孙无忌对武则天的反对最激烈,也始终不同意武则天取代王皇后的位置。而徐茂公则改换码头,成为了武则天的铁杆拥趸。因此武则天便借唐高宗的手除掉了长孙无忌一党,打击反对她的关陇集团。而程咬金持中立态度,两不相帮,武则天也没理由杀他。

最后,程咬金明哲保身,早早退出了朝堂的政治纷争。程咬金一直以来都被称为“福将”,因为心态好,最后还活了77岁。显庆元年八月,程咬金被任命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奉命讨伐西突厥的阿史那贺鲁。当程咬金率军来到鹰娑川时,遭遇了西突厥两万铁骑。前军总管苏定方仅率500铁骑就大败西突厥,并奔袭二十里,斩敌一千五百人。

行军副大总管王文度嫉妒苏定方的功劳,便怂恿程咬金不要追击西突厥,导致阿史那贺鲁逃脱。后来在王文度的谗言下,程咬金还屠杀了已经投降的恒笃城。大军班师回朝后,王文度便因矫诏被杀,程咬金也因连坐被免职。不久之后,朝廷又任命他为岐州刺史。但程咬金以自己老迈为由,上书请求致仕。从此他退出了朝堂纷争,安度往年。而武则天主要对付的是朝堂反对她的掌权派,又如何会为难已经交出权力的程咬金呢?所以,懂得急流勇退也是程咬金保全性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Boss爆史


古装电视剧中,大多数以清朝和唐朝为背景,在很多关于唐朝历史的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武则天登上帝王之位,将曾将的开国大臣一一斩杀,关陇集团几乎被武则天杀了个遍,但唯独三板斧程咬金不仅保得性命,甚至还被重用,死后也被厚葬。那么,电视剧中演的是真的吗?为什么在武则天的权力之争中死了那么多功臣,唯独只有程咬金幸免于难呢?这就要从武则天与程咬金的利益冲突和程咬金的为人说起了。

首先武则天和程咬金真的有利益冲突吗?大多数人都知道,武则天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后宫的一位才人,那时的武则天只存在后宫争宠的可能,与身在朝堂的程咬金根本不可能有交集。真正使武则天可能碰到程咬金的只有在武则天得到李治重用之后。而在他们真正有了交集的时候,程咬金是怎么做的呢?公元655年,李治为了武则天“废王立武”,这时候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决定受到了长孙无忌等人的阻挠,然而程咬金在这件事里的存在感并不高,也就是说他其实是默认这件事情的。从不强出头,这也是程咬金保命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在这个时候,程咬金就已经避开他和武则天的一个最关键的利益冲突了。再后来,武则天渐渐有了极强的政治野心了,出现了两王持政的局面。但是这个时候程咬金做了什么呢?程咬金带兵攻打怛笃城,中间默许王文度将已经投降的胡人全部杀死,抢夺财物,回京之后就被免了官。从此程咬金的仕途就已经非常惨淡了,几乎没有再被重用过,那么程咬金也就谈不上对武则天的野心有影响了。最后甚至辞官回乡,不再参与官场是非,那么武则天有什么理由再去杀掉程咬金呢?

从始至终,程咬金的仕途其实与武则天关系并不大,甚至在程咬金去世之后,武则天才登上帝位。所以都是电视剧的误导,两个交集并不深的历史人物被联系起来,甚至生死挂钩。

再说程咬金的为人。在很多说书人口里,程咬金活了一百二十岁,可见程咬金在民间的口碑还是非常好的。电视剧里塑造的程咬金,大多是扛着三板斧的大大咧咧的粗人形象。虽然程咬金确实是个武将,但是他其实非常聪明,不仅仅是懂得选择一位明主,在官场中也是非常懂得进退的。最初程咬金作为李世民的二十四位开国大将之一得到了重用,之后在李世民驾崩之后,更是亲自护送李治回宫继位,并在宫门外驻守保护数月,在之后武则天一步步掌握实权的过程中,程咬金也不曾公开反对。

一路过关斩将拥戴明君,不仅仅是靠运气,重要的还是看人的能力和谨小慎微的性格。程咬金在老年时曾被起任为刺史,但他并没有接受,而是上书“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在官场上呆的久了,很少有人能如程咬金一般轻易放下权利,这招以退为进怕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也让程咬金度过了一个安乐无忧的晚年,死后被追加封号。

程咬金死后,不仅在多部文学作品中出现,在民间也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对他的评价也是清一色的忠臣。很少有历史人物能够在后世口中保持清一色的好评,程咬金就是那位“奇人”,足以见得他为人处世的本事。武则天的权力之争并未波及到程咬金,就算是他掺和进去了,也不一定是和长孙无忌等人一样的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