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时赵匡胤来投王彦超,王彦超给了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如何处置他的?

秉烛读春秋


作为皇帝,要心胸豁达,不计前嫌,放弃曾经的恩怨情仇,专注于眼前的权力斗争。而作为臣子,则应该识时务、通机变,懂得以退为进、以屈求伸,在认清形势后,努力做到通达权变。

在宋朝时,赵匡胤和王彦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赵匡胤出生在五代时期,此时,国家常年处于战乱之中,政权更替频繁,因此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普通百姓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就连一些普通的官员也是如此。

当时,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禁军中担任中级官员,领着一份不多也不少的工资,然而,由于家庭成员较多,因此,全家人的生活也非常拮据。

赵匡胤被迫外出游历

公元942年,这一年,靠着给契丹人当儿子做了后晋皇帝的石敬瑭死了。紧接着,他的儿子石重贵继位,不过,这位仁兄却不愿意再给契丹人当“孙子”。

这件事可把契丹人给惹毛了,他们立刻集结军队南下。结果,石重贵这哥们仅仅是勇气可嘉,能力却差到了极点。



最终,契丹人攻破汴梁城,石重贵也被契丹人俘虏。公元947年,契丹灭亡后晋,其国主耶律德光还在汴梁城即位称帝,过了一把中原皇帝瘾。

在汴梁城呆了几个月之后,耶律德光带着扫荡来的东西欣然北归。

此时,汴梁城一片狼藉,而且还处于无政府状态。因此,赵匡胤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缓解压力,赵匡胤决定离开汴梁,找个工作,混口饭吃。

数次求职,但屡次碰壁

从汴梁城出来,赵匡胤开始游历四方。在游历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带有神话性质的传说,比如和尚给他看面相,说他面相不凡,是伟丈夫。还有的和尚直接说他有帝王之相,赠送了很多财物。

不过,今天的我们都明白,这些神话性质的传说基本上是后人编纂的,目的就是增加赵匡胤的神秘感,愚弄百姓,从而增加帝王的权威。

而赵匡胤真实的经历却比较悲催。



从汴梁城出来,赵匡胤首先投奔了随州刺史董宗本,这个董宗本和赵匡胤的父亲是好友。因此,赵匡胤刚刚来的时候,董宗本倒是挺客气,给赵匡胤安排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职位。

不过,过了一段时间,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和赵匡胤结了梁子,两个人产生了很深的矛盾,为此,董遵诲经常给赵匡胤找麻烦、下绊子。没办法,不愿受气的赵匡胤选择了辞职。

离开随州后,赵匡胤又想到了父亲的好友王彦超。当时,王彦超的官职是复州防御使,按说,给穷困潦倒的赵匡胤安排一个职位轻而易举。然而,当赵匡胤表明来意之后,王彦超竟然做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举动,好吃好喝宴请了赵匡胤一顿,然后给了十贯铜钱,直接就把赵匡胤给打发走了。

关于王彦超为什么这么做,史书中并没有提及,越关猜想,当时赵匡胤年轻气盛,而且身为京官后裔,在地方上难免有些桀骜不驯的表现。另外,赵匡胤在随州时已经和董宗本的儿子起了冲突,所以,一向治军严格的王彦超在一番权衡之下,最终把赵匡胤拒之门外了。

或许,从这个时候开始,赵匡胤才感觉到了什么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



奋勇争先、黄袍加身

被王彦超打发走以后,赵匡胤再也没有投奔父亲的好友,而是投身到了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

投奔郭威之后,赵匡胤在战场上奋勇争先,不断地立下战功,渐渐地成为了郭威的心腹臣子。也因此,赵匡胤也见证了郭威黄袍加身的全过程,这也为后来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埋下了伏笔。

公元960年,时机成熟,手握重兵的赵匡胤复制了郭威当年的套路,也来了一次黄袍加身,顺利的登基称帝。

时来运转,赵匡胤再也不是当初落魄的少年,当初备受排挤的场景,也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当上皇帝后,赵匡胤征召各地节度使入朝觐见,其中就有王彦超。

此时,赵匡胤依然对当年王彦超拒不收留的事耿耿于怀。为此,赵匡胤在宴会上特地问了一下王彦超:“朕当年到复州去投奔你,卿为何不肯收留我?”

王彦超诚惶诚恐,赶紧走下台阶,跪在地上说:“浅水难养神龙,当年陛下没有留滞于小郡,实乃天意,是上天为陛下安排了今日之大事。”

短短两句话,不仅把拒收的事情摘的一干二净,而且还从侧面吹嘘了赵匡胤是君权神授。不得不说,王彦超果然是个老的不能再老的老油条。

赵匡胤听到这顺心的马屁,哈哈大笑,放了王彦超一马,让王彦超继续做了做了节度使。另外,赵匡胤也没有处罚与自己有过节的董遵诲,反而是都保留了他们原来的官职。

实际上,赵匡胤之所以没有处罚他们,其根本原因是他做了皇帝,一切都必须以大局利益为重。



当时,王彦超也是镇守一方的将领,如果贸然处罚他,一定会导致后周旧臣离心离德,政局不稳。所以,赵匡胤并没有处罚他们二人。不过,很快赵匡胤就玩了一手杯酒释兵权,其中就有王彦超。

此时的王彦超已经年迈,为了安安稳稳的颐养天年,在宴会上首先跪下,向赵匡胤表明忠心,决定退休。赵匡胤见此情况,赶紧将王彦超扶了起来,称赞其为谦谦君子。当然,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匡胤还是收缴了他的兵权,让他致仕了。


我是越关


落魄时赵匡胤来投王彦超,王彦超给了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怎么处置他的?

赵匡胤早年满怀希望的投奔王彦超,但王彦超没有收留他,而是直接打发了赵匡胤,赵匡胤做皇帝后,却没有为难王彦超,原因是赵匡胤有明君的器量,加上王彦超情商高,口才了得,所以还是以喜剧收场的。


宋太祖赵匡胤早年的尴尬经历

宋太祖赵匡胤是大宋开国皇帝,文武双全,原是周世宗柴荣手下大将,柴荣驾崩后,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但身为九五之尊的赵匡胤早年也受过委屈。

赵匡胤出身还算不错,算是将门之后,所以身怀武功,他的志向也是能建功立业。为了理想,他出门闯荡。

之后他投奔复州防御使王彦超,本以为这位父亲昔日同僚会重用自己,没想到换来的只是十贯钱,于是赵匡胤无奈只能另投他处,后来赵匡胤受到郭威重用,建功立业,在柴荣时更是做到了殿前都点检,之后通过兵变登上皇位。


赵匡胤器量大,王彦超情商高

这下王彦超尴尬了,而赵匡胤记性不坏,在一起喝酒时问起王彦超当初为何不收留自己,而王彦超答道早就看出皇上不是池中之物,肯定不能待在复州这种小地方,不然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说的赵匡胤龙颜大悦,可见王彦超情商高绝。

然而王彦超的高情商不止于此,在赵匡胤请众武将喝酒时,流露出要收回兵权之意,王彦超马上心领神会,主动提出自己年纪大了,老早想要退休了,深得赵匡胤之心。


王彦超为什么要打发赵匡胤

那么为什么当时王彦超没有收留赵匡胤呢,是看不上还是看出他真的非池中之物呢。大概率是前者,当时赵匡胤还是个毛头小子,未立寸功,王彦超看不上他也是人之常情。那么为什么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呢,因为王彦超年轻时候也有过类似经历。王彦超曾经拜晖道人为师,出家修行。而晖道人看出他是大贵之人,于是给了他钱,打发他走了。是不是有点历史重演的感觉。

会明宗即位,继岌遇害,左右遁去,彦超乃依凤翔重云山僧舍晖道人为徒。晖善观人,谓彦超曰:“子,富贵人也,安能久居此?”给资帛遣之。—《宋史》

总结:综上所述,赵匡胤没有为难王彦超的原因是赵匡胤身为一位明君,器量确实很大,而王彦超的高情商也是一大原因。而赵匡胤能通过杯酒释兵权来加强中央集权,没有使用武力手段,避免了血腥暴力,值得称道,但同时也造成了宋朝文强武弱的局面。


临石观海


赵匡胤这个人不怎么厚道,他曾经受过王彦超的冷眼,当了皇帝之后想拿这事来挑王彦超的刺,不过却被王彦超用一句话给挡回去了。

王彦超之所以能够用一句话呛住赵匡胤,也可见他的情商之高,一个混官场的人,最为考验的便是情商。

情商高的人,智商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所以,赵匡胤想拿自己遭受冷眼的往事来挑王彦超的刺,可不容易。

赵匡胤在落魄时,或者如史书所修饰的那样,他在“漫游”的过程中曾经试图去投靠和依附王彦超,可惜结局却出乎他的意料。

王彦超看了看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赵匡胤,估计心里在想,啊呸,这什么阿猫阿狗啊,跑来投靠我?我要你有什么用?

只不过又不好把事做绝,所以为了照顾照顾可怜无助又弱小的赵匡胤的情绪,也就随手扔了点钱给赵匡胤。

赵匡胤看着手里的钱,心里很不舒服,我了个去,这点钱,你是在打发叫花子呢?再说了,我是为了这点钱吗?我是为了来向你讨个前程的呀!你拿这点钱来打发,和羞辱我有什么分别?

可那时候的王彦超是赵匡胤得罪不起的人物,所以赵匡胤也只能骂骂咧咧地退出了“群聊”,又继续“漫游”去了。

赵匡胤早年之落魄可不止于此,他曾经游到了襄阳的一座寺庙,因为囊中羞涩,所以便没脸没皮地住在寺庙里。

他住在寺庙里时间一久,老和尚终于忍不住了,拿出了一把钱给他,然后对他说:“我给你钱,你往北去,那里有你的机遇。”

对这段往事,史书说是老和尚会看面相,看出了赵匡胤非池中物。

可是,我们不妨换个方向想想,自己家里突然来了个白吃白喝白住的人,一天两天还能忍得下去,这时间一久谁受得了?肯定巴不得赶紧送走这尊佛呀!

赵匡胤往北走了一段路,恰好碰上了当时的后汉枢密使、后来的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在征讨李守贞,于是便投入了郭威麾下。

也正因为投入了郭威麾下,赵匡胤的命运由此扭转,一步步往上爬,柴荣死后,他更是唱了一出“黄袍加身”,抢了后周恭帝的皇位。

赵匡胤的经历似乎印证了老和尚的话,难道老和尚真的能掐会算?

实际上,当时北方战事频发,所谓乱世出英雄,战乱也就意味着机遇,赵匡胤只要去北方投了军,死了没人知道老和尚这回事,活下来还升官发财了,那自然会有赵匡胤主动帮他做宣传。

王彦超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也碰到了一个老和尚,也得了老和尚的指点和资助。

他原本是后唐李继岌手下的兵,李嗣源篡权夺位之后,他又和李继岌一起流亡,一直到李继岌遇害身亡。

李继岌死了之后,王彦超不知道去干嘛,然后就跑到重云山拜老和尚晖道人为师,当起了和尚。

他没赵匡胤脸皮厚,赵匡胤是直接没脸没皮地蹭吃蹭喝蹭住,他是自己出家当了和尚,所以名正言顺地吃晖道人的,住晖道人的。

过了一段时间,晖道人可能觉得开销太大了,也可能是真的“善观人”,所以也对王彦超说了句:“娃儿,你是天生的富贵命,怎么能一直蜗居在我这呢?来,你拿了这些钱去找你的前程去。”

于是,王彦超就拿着钱离开了,然后投入了石敬瑭麾下,后来历经后晋、后周而投效于赵匡胤开创的北宋。

王彦超也就因此成为了赵匡胤的手下,为赵匡胤所驱使。

当上了皇帝的赵匡胤,自然是意气风发的,这时候看到了昔日高高在上的王彦超,又想起了被王彦超拿钱打发的那段往事,便忍不住想要挑挑王彦超的刺。

对于赵匡胤的故意挑刺,王彦超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赵匡胤叫来王彦超,颇有深意地问到:“王爱卿呀,当年在复州的时候,朕跑去投靠依附你,你为何不接纳朕呀?”

王彦超一听,不禁一笑,你都当了皇帝的人了,怎么还这么记仇呢?不过,高情商的王彦超嘴上却笑着说:“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者,盖天使然尔。”

为什么说王彦超这话说得妙呢?

皇帝,你是神龙呀,我那一勺破水哪能留得住你?那时候你之所以没有留在复州那个小郡,是天数使然呀!

这摆明了是在拍赵匡胤的马屁,我不留你,复州小郡留不住你,不是不看好你,是天命给了你更广阔的天地,言外之意也就是你赵匡胤当皇帝是天命所归。

所以,赵匡胤听完之后便哈哈哈地笑了起来,开心得不得了。

这事还没完,王彦超第二天赶紧上表谢罪,皇帝呀,当年我有眼不识泰山,你想怎么处罚我都认。

王彦超拍完了马屁又谢罪,做足了认错的姿态,也给足了赵匡胤面子,对于这么识相知趣的王彦超,赵匡胤还能怎么办?

当然是原谅他了!

所以,王彦超不仅没受到赵匡胤的处罚,还继续升官发财,一直到了宋太宗雍熙三年才以73岁高龄老死。


宁糊涂


换做一般人,当初寄人篱下,被人羞辱,当了皇帝以后,肯定要找回面子,甚至把当初羞辱自己的人好好修理一顿,报一箭之仇,但赵匡胤的处理方式却很艺术。

王彦超,五代宋初将领,后汉乾祐年间,任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北)防御使,也是主政一方的军政要员,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曾是同僚好友。赵匡胤年轻时离家外出,闯荡江湖,但四处碰壁,找不到工作,便来到复州投靠王彦超,希望在王彦超这里谋得一份好差事。

王彦超热情招待了赵匡胤,留他住了几天,却没有给他安排工作,反而给了赵匡胤点钱,把他打发走了,这件事给赵匡胤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耿耿于怀。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当了皇帝以后,还没忘记这件事。有一次,赵匡胤设宴款待大臣,在座的就有王彦超,王彦超这个时候已经是老牌节度使,但在赵匡胤这个皇帝面前,也只有俯首称臣的份,他特别担心赵匡胤会拿当初自己怠慢那件事找自己麻烦,可怕什么来什么,酒酣之际,赵匡胤突然问王彦超:“朕昔日到复州投靠,你为什么不肯接纳我?”

王彦超听到这句话,吓得半条命都没了,还好他反应挺快,立刻降阶顿首,拍起了皇帝的马屁:“浅水怎能藏住神龙?当日陛下没有留滞在复州这个小地方,这实在是天意啊!”赵匡胤一听,好你个王彦超,照你这么一说,朕能当上皇帝,还得感谢你当初没有接纳我呢?他原本就没打算惩治王彦超,听了这句话后哈哈大笑,也就没再说什么。

赵匡胤确实是一个很懂得驾驭臣下的皇帝,以他的地位,完全可以随便找个借口就把王彦超治罪,但赵匡胤没有。他知道王彦超颇有治绩,口碑不错,再说人都没有前后眼,怎能预测未来呢?自己当初也不敢想象后来能当皇帝啊!所以他放过了王彦超,没有再追究。

不过,王彦超还是被吓得不轻,他回到地方以后更加小心翼翼,唯恐被抓住把柄。后来,赵匡胤听取宰相赵普的意见,削弱地方藩镇势力,解除他们的兵权,赵匡胤召集了一大帮老牌节度使吃饭。席间,赵匡胤表扬了老牌节度使们的敬业精神,暗示出他们老了,该把兵权交出来退休了,别的节度使装傻不说话,王彦超却领会了赵匡胤的意图,第一个离席跪奏说:

“臣年事已高,希望陛下能恩准臣告老还乡。”

赵匡胤听了很高兴,这个王彦超不愧是“老油田”,他亲自把王彦超扶起来,表扬王彦超是“谦谦君子”。第二天,赵匡胤下诏罢免了以王彦超为代表的的老牌节度使兵权,王彦超的表现得到赵匡胤的赞许,退休后生活过得不错,最后善终而亡。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一代英才赵匡胤在落魄时候去投奔王彦超,被王彦超残忍拒绝,给了几个小钱像打发叫花子一样打发了?真的会有这回事?还是让我们把大脑里的水甩干之后,对它进行一下分析。

为什么此事的真实性存疑呢,因为伟人、能人、成功人士都喜欢搞“励志”这一手。

这些人成功之后,为了说自己创业多么艰难,都要编一个有鼻子有眼的故事,极力说自己当初多么落魄,混得多么惨,周围的人多么势利,怎么狗眼看人低。

这些故事有的是当事人自己瞎编的,有的是记者或者史官杜撰出来的,目的就是加深印象,增加戏剧性,突出大人物。

一般的这样的故事都有两种过程,两个结局。

1、 大人物穷困潦倒,身无分文,饿昏在街头。或者在酒店吃饭连酒菜钱也没有了被店主扣住不让走,这时候神秘人物适时出现,雪中送炭。

大人物非常纳闷:我们素味平生,壮士为什么帮我?

神秘人物通常都会说,你不是凡人,你是玉帝的儿子,你有使命,你大展宏图去吧。

2、 大人物穷困潦倒、走投无路,向人求助,周围人有眼不识泰山,不但无动于衷。还讽刺嘲笑:臭小子,小瘪三,吃屎去吧。

总之,不是大人物通过别人的口可劲猛夸,就是通过别人的口没命地自贬。越是这样,越是显示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和逆境不屈服的坚韧以及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伟大。

赵匡胤的故事应该属于第二种,自贬。

在史书上,曾记载过赵匡胤早年的一段落魄经历,说他初出江湖的时候,很长时间都无所事事。四处奔波,没有找到一份理想的事做。

像赵匡胤这样伟大的人怎么会没有人任用?一定是那些人有眼无珠,不是伯乐,狗眼看人低。

因此赵匡胤尽管满腹经纶,浑身本事,但就是没有人识货,不屑任用他。

赵匡胤走投无路之际,就想起了父亲的哥们王彦超。

王彦超不仅是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同僚,也是赵弘殷的好基友。赵匡胤为什么要投靠他呢?因为王彦超当时是复州防御使,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到这里自己可以有用武之地,大展宏图。

心高气傲的赵匡胤本来不想利用这层关系,想靠真本事打拼,怎奈世态炎凉,只能开后门走关系,先有个落脚地方再说。可是出人意料,王彦超虽然非常客气滴接待了他,却借口自己这里没有合适工作,赶赵匡胤走。

也许是怕赵匡胤难过,临走的时候给了他十贯钱。赵匡胤满怀希望去投靠王彦超,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王彦超一转身,赵匡胤就把这十贯钱就扔了。

表面上看,这段故事被记载得有鼻子有眼,挺像那么回事,可是仔细一琢磨,发现有点不大对劲。

我们只要看看赵匡胤的家庭背景,就知道这个故事有多么虚假。

赵匡胤老爸叫赵弘殷,出生在保州保塞县(今河北省清苑县) , 人家自称西汉京兆尹赵广汉后代。当然自称是名人之后的多了去了,反正没法考证,我们不妨看做赵匡胤父亲是傍名人,不去管他。

可是下面这个资料我们不能无视,赵弘殷是涿州刺史赵敬的儿子,而且他本人不是省油的灯。

赵弘殷武艺高强,起初是赵王王镕麾下一员大将,后来在唐庄宗手下当禁军首长。后汉时期,也就是说赵匡胤投奔王彦超的时候,自己老爸已经官至任护圣都指挥使。

因为,赵匡胤老爸可以是帝国军界大佬,级别最少也是个师长,由于是统治禁军,实际权力相当于省军级。

我们想想,皇帝禁军的统帅,大小军官哪有不知道的。更何况王彦超跟赵弘殷私交甚深?凭借赵匡胤老爸的关系,到哪找工作都是一路顺风,各级官员都是拼了命要巴结,哪有找不到工作的道理?

实事求是地说,作为中央高级将领的公子,根本不可能想去地方混,因为起点太低了,即使想去前线锻炼,也不会从地方军开始。王彦超想要,赵匡胤也不一定想去。

无论是从赵家的事业考虑,还是从赵匡胤的理想考虑,赵匡胤都不会屈尊去王彦超那里打工。

因为只有在中央一级的军队里,才能广交更有影响力的豪杰,为自己日后发展积累人脉,为实现个人抱负修桥铺路,打下坚实基础。

中央军是帝国权力的核心,赵匡胤的老爸在这里打拼多年,看看他曾经交往过的人,李存勖、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哪个人不是风云人物,他又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的儿子跑到地方军队蹉跎光阴?

所以事实上,赵匡胤根本不是找不到工作,也不是找不到理想工作,而是赵匡胤想熟悉一下基层工作,到处走马观溜达溜达。 一般的部队,赵匡胤哪里会看得上眼,根本就不会停留,他也只是遇到大英雄郭威,才愿意跟着效力。

郭威这样天下数一数二的大英雄愿意收留赵匡胤,并非是冲着他的本事,而是冲着他老爹赵弘殷的名头。

可以说赵匡胤能成就大业,家庭背景很重要,能让他站在老爸肩膀上事半功倍,他的成功实在太顺利。

我们想想,不管刘邦、曹操、还是刘秀、朱元璋,谁有赵匡胤打天下这么顺利。

也许正因为太顺利了,赵匡胤或者是史官觉得这样不能显示他的伟大,所以就加入了一些故事元素,说明赵匡胤创业的时候也非常艰难,连老爸的朋友都看不上他,让一颗金子蒙上灰尘,一个英雄没有用武之地。

叙说这个故事也是说明赵匡胤受命于天,无论怎样饱经磨难,一定会大放异彩。

史书上为突出这个主题,还若有其事地说,赵匡胤被王彦超打发走后,突然有个仙风道骨的老者抓住他冰冷的手,让他一路向北,在那个地方会有贵人相随。

赵匡胤尊嘱一路北走,在那里遇到了郭威,他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

最后的结局叫人感慨还非常暖心,赵匡胤当皇帝后,跟群臣大摆庆功宴的时候,把王彦超喊到身边,问他说:王叔,当初我去投奔你的时候,为啥要让我碰一鼻子灰?

王彦超的回答可谓是妙语连珠:我呀,我也想收留你,可是天命难违。你是肩负历史使命的真龙天子,如果我收留了你,日后你会成功吗?老天爷非怪罪我不可。这一切不怪我,而是老天爷这个大编剧,早已安排好的。


历来现实


在史书上,曾记载过赵匡胤的一段落魄经历,说他在刚出道的前三四年时间里,始终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主要原因呢,据说是地方上的那些军政大佬都有眼不识泰山,所以赵匡胤在外面转了半天,却没有任何结果。

比如,赵匡胤曾投靠时任复州防御使的王彦超,这位王彦超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同僚好友,赵匡胤本想通过这层关系,得到王彦超的重用和提拔。然而王彦超却没有收留他,只是给了十贯钱,然后便打发赵匡胤离开。

表面上看,这段故事被记载得有模有样,但其实呢,相关内容,根本经不起的推敲。

因为,赵匡胤老爸是帝国中央军界的资深大佬,据史书记载,赵匡胤找工作时,他老爸的职位是护圣都指挥使,虽然级别只是市师级,但实际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已接近省军级。

换句话说,这样一个军界资深大佬的儿子想找个工作,怎么可能会四处受拒呢?



事实上,帝国中央军高级将领的儿子,想在地方军区找一份稳定的工作,那实在太容易。只不过,作为帝国中央军高级将领的儿子,真愿意从中央军跑到地方军去发展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从情理上考虑,以赵匡胤的家庭背景,他以后要追随的大哥,肯定是中央政府的红人,绝不会是地方军界某位不知名大哥。

一切是显然的,中央是帝国权力的核心,赵匡胤的老爸在中央混了这么多年,先后经历李存勖、李嗣源、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每次都准确站队,才在中央获得一席之地,他又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儿子跑到地方军去混呢?

从这层意义上说,所谓赵匡胤在地方找不到工作,实际上是赵匡胤四处游历和积累经验而已;或者说,以赵匡胤的家世背景,一直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直到他遇到郭威,才愿意在他手下工作。



当然,赵匡胤选择跟随郭威混,绝不是偶然,而是以赵匡胤的家庭背景,有资格领着赵匡胤混的人,肯定就是郭威这种地位如日天中的军界大佬。

对此,赵匡胤也好,赵匡胤的父亲也好,都很清楚这一点。这就像咱们现实中找工作,都会做各种分析和对比,以赵匡胤和他老爸的政治头脑,肯定也会提前做好规划。

至于史书上之所以会写赵匡胤早年找工作的各种曲折,主要是为了突出他能当皇帝,那就是老天注定的。就比如史书上说,赵匡胤在被王彦超打发走后,某个老和尚突然跳出来告诉他要朝北走,就会遇到贵人,而赵匡胤朝北走,就遇到了郭威,于是拉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再后来,赵匡胤当皇帝后,特意把王彦超喊来一起喝酒,然后询问他为何当初不肯收留自己,这位王彦超就告诉赵匡胤,如果我当年收留你,你会有今天的成就吗?所以,这一切都是冥冥中天意注定的!



其实,这种类容大家只要仔细去推敲,就自然而然会明白,史官们之所以这样写,主要就是为了突出天意,总而言之,赵匡胤当皇帝是命中注定的。当然,这种神话赵匡胤的内容算是比较文雅含蕴的,在民间野史中,为了突出天意,那直接是赤裸裸。

比如,李嗣源刚当皇帝后,曾经常焚香祈祷上天说,我是胡人,被大家拥戴当皇帝,实在是不得已的。所以希望上天早日降生真命天子。于是赵匡胤就诞生了,而且降生时,那就伴随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比如,整个家一片红光、而且异香逼人,一天都不散,所以赵匡胤乳名叫香孩。

还有,陈传老祖遇见赵匡胤的老爸,看到他挑着两个儿子赶路,一时惊呆了。因为这挑着两条龙走,一边是宋太祖,一边是宋太宗!这还了得?于是陈传老祖说,天下安定有希望了。

其中,只要我们明白这一点,就能知道,与其说王彦超用十贯钱打发赵匡胤离开,还不如说赵匡胤压根就没想过要跟着王彦超混,人家只是到王彦超这里游历一番;至于这所谓的十贯钱,只是文学上的夸张手法而已,因为赵匡胤作为一个省军级高官的儿子,会差这点钱用?

当然,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王彦超后来在北宋混得风生水起,北宋建立后,他加中书令,历任永兴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等职,封邠国公。后来宋太宗上位后,又准其以太子太师之职致仕,等他去世后,又被追赠为尚书令。一生盖棺定论,堪称完美。


我是赵帅锅


无论你强还是弱,总有看走眼的时候,毕竟人不是神。

王彦超就曾经看走了眼,对于投奔他的赵匡胤,打发了N贯铜钱后,就把赵匡胤送出了大门。还好,钱多少是给了,至少让赵匡胤在后来的路上,有点吃饭的钱。

幸好,王彦超看走眼了,否则在他的翅膀下,也就是出个差不多的将军,仅此而已。

那么,当赵匡胤得了天下后,是如何对待王彦超的呢?

王彦超先被封中书令,后封节度使

王彦超比赵匡胤大13岁,是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老部下。虽然,曾经没有收留赵匡胤,但赵匡胤并没有怪罪他,这是为何?原因简单,因为此人能力确实不错,带兵打仗有一手,搞政务管理也不弱。

公元960年,发生了著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成为了九五之尊。对于父亲的老部下,赵匡胤从凤翔调到了朝廷(当时任凤翔节度使),担任了中书令。

这个官有多大呢?这是个正一品的官,是个“国级干部”,和宰相差不多大。

那么,从凤翔节度使,调到京城担任中书令,王彦超的官职是高了还是低了?从官职上来说,好像高了,毕竟,中书令是个国级干部,而节度使是一方大员,是地方长官。但是,中书令所能掌控的权力,并没有节度使多。

总之,王彦超在赵匡胤上位后,并没有被收拾。

有一次,赵匡胤问王彦超:“曾经内把我打发出门,怎么个意思?能说说不?”王彦超顿时紧张了起来,赶快回礼说道:“浅水怎能藏住神龙?当日陛下没有留在小郡,这实在是天意啊!”赵匡胤听完这样的解释,哈哈一笑,就此翻篇。赵帝王胸怀深似海,这让王彦超怎么能不卖命?

公元964年,赵匡胤又让王彦超再次担任了凤翔节度使,看来,赵匡胤是彻底信任了王彦超。

赵匡胤始终对王彦超不薄,王彦超晚年 又被宋太宗封为公爵

赵匡胤上了位之后,常常担心曾经熟悉的一幕再次发生,哪一幕呢?郭威兵变建立后周,自己兵变建立大宋。

为了防止往事重现,赵匡胤在公元961年就来了一拨“杯酒释兵权”,石守信等人就此解甲归田。

时间走到公元969年,赵匡胤又重复了那个举动,那就是继续削减重要武将的权力,这次是赵匡胤召王彦超与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等同时入朝。

上得朝堂,赵匡胤三下五除二就把众人的兵权收了。而王彦超的兵权收了之后,被改授为右金吾卫上将军、判街仗事。

看得出来,赵匡胤对王彦超还是不薄啊!

在赵匡胤的治下,王彦超的命运就是如此了,虽然没有高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也是过得有滋有味,富贵能够享受,安全能保证。

可惜,公元976年,赵匡胤一命呜呼,蹬腿上了西天,赵光义上了高位,这就是宋太宗。

王彦超很有幸,在宋太宗主政期间,对其还是非常认可。公元981年,王彦超获封邠国公。能当一个公爵,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除了"封王”之后最高的待遇,而封王,一般只能皇室字弟。所以说,王彦超位极人臣,能力不错,运气更加非凡。

公元986年,王彦超病逝,享年73岁。

虽然,年轻时候,王彦超慧眼不识珠,将赵匡胤打发了出去。但,运气颇佳的是碰到了胸怀宽广的赵匡胤,又碰到了认可他的赵光义。这让他荣华富贵得享,人生安全无忧。


蓝风破晓


早年,赵匡胤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之志,开始闯荡江湖,四处游历,想要找到自己的明主。他的第一站就是复州的王彦超,此时的王彦超已经功成名就,身为复州防御使,自然不把初来乍到的赵匡胤看在眼里,不知道这是未来的天子,自己的顶头上司,于是给他一些钱,打发走人。
后来,赵匡胤成为了大宋的开国皇帝,王彦超也直接从后周的节度使转为大宋的节度使,成为赵匡胤的部下。一次,赵匡胤与王彦超等人饮酒,酒过三巡,赵匡胤问王彦超“当初你在复州的时候,我去投奔你。你为什么不接纳我”。王彦超于是下来台阶,叩头说“当时我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刺史,而复州不过好比一勺子水,怎么能容得下陛下这条真龙呢?如果我当初收留了陛下,您还会有今天的成就吗”。一番话把赵匡胤说得哈哈大笑,不再追究过去之事。二十二年后,赵匡胤旧事重提,可见这件事对赵匡胤留下极其深刻印象,而王彦章的回答可见他本人机敏乖巧。


当然,闭门羹这件事可以揭过,但有一件事一直困扰着这位大宋开国皇帝。那就是五代时期武将的飞扬跋扈,动不动就要造反,对皇权造成极大威胁。有一天,赵匡胤宴请包括王彦超在内的几名地方节度使,还是酒过三巡,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不慌不忙地:“你们都是国家的功臣宿将,长久地在第一线为国家服务,事务繁忙,这实在不是朕优贤待士的本意,这让朕心里怎么过意得去呢?”王彦超还是和上次一样机敏,敏锐察觉到皇帝的真实意图,于是,他上奏赵匡胤说,”我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劳,却一直深受皇帝宠爱,心里很惭愧,现在仍然在节度使位置上,心里是在过意不去,希望你能让我归老田园吧”。这样的话,自然大合赵匡胤的心意,史称他马上离席,执手嘉慰。可同来的几位同僚却不这么想,而是大谈功劳,却换来一句“此异代事也,何足论也”。让他们碰了个软钉子。第二天,赵匡胤就下诏免去他们军权,而封以高官厚禄,让王彦超等人养老去了。从此,唐朝以来的藩镇之祸被赵匡胤彻底消除了。



一壶清茗品春秋


赵匡胤年轻时是游侠,又不是土匪,看一个个朋友都贴陈建斌版本的剧照就烦——那像宋太祖赵匡胤吗?像董卓董太师才差不多。

王彦超当初看不上赵匡胤,赵匡胤投靠郭威,才有后来的成就,这叫因祸得福。赵匡胤当皇帝后,想展现自己“宽厚仁义”的人设,自然不会因此杀王彦超了——既没必要杀,杀了也没好处,反而节外生枝,何苦呢?


绿茵守望者


不说废话,我们先来看下,当初王彦超不接纳赵匡胤是怎么回事。

赵匡胤,陈桥兵变时,他的部下将黄袍加在他的身上而称帝。既然做了皇帝,那出身自然也不平凡了。据《宋史》记载,他生下来时,就红光照屋,满屋异香一晚上才散去,全身金色,三天后才恢复正常。

长大后,生得高大英俊,一次骑马时,头撞在城墙上,大家都以为他遭了,头要被撞碎,说不定就活不成了。谁知道他很快就从地上爬起来,追上马又骑了上去。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这赵匡胤从小就不平凡,与众不同,处处都透露着将来有大成就,甚至为人君的迹象。

就这样一个处处透着不平凡的潜在的大人物,主动找到时任复州防御使王彦超,通过父亲的关系(当初,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与王彦超是同事),想要谋得个一官半职。赵匡胤本以为这是小事一桩,可是王彦超却拒绝了,而是给了他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当然,理由是冠冕堂皇的,无非就是,你前途远大,我这小地方屈才了一类的话。

那么,问题来了,这王彦超是傻蛋吗?这样一个透着不平凡的有为青年,将来的大宋开国天子,怎么就错过了呢?

王彦超傻不傻呢?当然不傻。王彦超父亲在后梁时,官至太子少傅、尚书。王彦超也是一官二代,从小就受着良好的教育,有大志向之人。后来在后汉、后晋、后周都任高官,赵匡胤的北宋建立后,加中书令,后为封邠国公。这样一个人,显然并非鲁莽、无知之人。

因此,他拒绝赵匡胤的行为,要么是真认为赵是高才,在自己这里委屈了,要么是没看出赵匡胤有什么特别之处。

静笃认为,大概率的是没看出赵匡胤有什么特别之处,要真认为赵是高才,以他的智慧加之当时又时是乱世,结交人才总是好事,怎么还会把人才往外推呢?

(赵匡胤 剧照)

那《宋史》中记载的赵匡胤种种与众不同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些记载当不得真的,都是事后诸葛亮的行为。我们翻开史书,会发现,书中记载的皇帝出生时基本上都有奇异的现象。比如,刘邦是他妈梦见龙怀的孕,李世民出生时有两条龙在别馆门外嬉戏......

这都是当了皇帝后,别人才附会出的异象,当初,谁又一定就能慧眼识珠呢?

不过,还好的是,王彦超对赵匡胤还并不差,说了一翻冠冕堂皇的理由,还送了十贯钱的盘缠,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也因为这一点,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才没有难为王彦超,还让他做到了中书令,可见,并没有记他的仇。

只在一次酒后,皇帝赵匡胤想起了往事,问王彦超,我当初来投奔你,你怎么不收留我啊。话里的意思,你做得可不明智啊。

当然,皇帝既然如此问,就并没有一定要责怪之意。只是,臣子的回答却考技巧,如果话说得不让皇帝有面子,后面也难免不会有好果子吃。

(赵匡胤 剧照)

王彦超想了一下,跪拜后很巧妙地说:

浅水岂能藏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实乃天意也

既解了眼前的围,又很好地再次拍了皇帝的马屁。赵匡胤哈哈,再不提此事。太平兴国六年,王彦超被封为邠国公。看来,这马屁拍得赵匡胤很舒服。


写在最后:关于赵匡胤投奔王彦超的事,正史应该并无记载(反正我读了《宋史》相关章节没找到),是否真实,我也无法保证,就仅当一乐吧。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