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霸佔李元吉老婆,為何放過李建成老婆呢?

吳曉普


公元626年,李世民一手策劃了玄武門之變,李建成以及李元吉在這起事件中被殺,事後,李世民為了斬草除根,將他們兩個人的兒子全都殺了,僅留下女兒以及妻子。

李元吉的妻子齊王妃雖免於一死,但也改變了命運,因為她成為了李世民的寵妃。也就是說李世民霸佔了自己的弟媳婦。

有人好奇為什麼李世民要霸佔齊王妃楊氏?我們用一個男人的思想來考慮一下。

一個男人為什麼想要得到一個女人,我總結了幾點,首先因為她的美貌,其次是因為她的錢財,然後是才華,最後是家世。

錢財可以忽略,家世也可以忽略,因為李世民沒有必要和楊氏的家族聯姻,李世民已經是天子了,而且他擁有著天下的錢財。

那麼齊王妃楊氏就只剩下才華以及美貌了。所以說李世民霸佔她的原因就是這兩點,沒有其他原因了。

從李世民曾想立她為皇后,可以看出來齊王妃楊氏應該長得極其貌美,而且也有一定的才華能夠吸引李世民。

《新唐書》: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寵之,欲立為後。

巢王妃就是齊王妃楊氏,因為在公元642年,李世民追封李元吉為巢王,因此齊王妃也改為了巢剌王妃。

說完齊王妃,我們再來看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的妻子,鄭觀音。

在公元626年李建成被殺後,鄭觀音便開始守寡了,一直到公元676年去世,享年78歲。

鄭觀音出身於名門望族,家裡世代為官,16歲便嫁給了李建成,20歲成為了太子妃。

但是命運不是一直這麼好的,直到李建成被殺後,鄭觀音的生活一落千丈,每日以淚洗面,並獨自撫養幼女。

為什麼鄭觀音沒有得到李世民的寵愛呢?

我覺得有極大的可能是因為鄭觀音長得不好看,所以李世民不喜歡,也就沒有納她為妃嬪了。

當然還有一種原因就是鄭觀音守婦道,李世民看鄭觀音每天都在想念自己的丈夫,就沒有下手。


理科男讀歷史


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原因有兩點:一是年齡,二是仇恨,三道德。

一年齡

李世民於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時年29歲,大哥李建成38歲,而李建成的老婆鄭觀音應該在35歲左右,差不多已經人老珠黃了,而且還生育過數個孩子,這樣“飽經風霜”的女人自然少了人惦記。自古皇帝最不缺的就是女人,縱然鄧觀音再怎麼國色天香,最多也乘下一點雞肋的丰韻了。反觀李元吉,他比李世民小了五歲,他老婆楊氏比李世民小几歲就不言而喻了,即便李世民在若干年後才納楊氏入後宮,楊氏也不過是信花之年的俏女子。所以,年齡是李世民做出不同選擇的重要原因。


二仇恨

據記載,李建成一共有五男四女,九個孩子,而這幾個孩子基本上都是嫡出,也就是說母親是太子妃鄭觀音。而就在玄武門之變的第二天,李世民處死了10個小侄子,其中大哥李建成的五個,四弟李元吉的五個。這樣一來,做為母親的鄭觀音怎麼可能忘記這筆血海深仇,李世民有怎麼可能腆著臉向自己的嫂子獻殷勤呢。所以,塵世太多的痛苦,讓鄭觀音最終皈依佛門,也算是她最好的歸宿。而楊氏正好沒有生育的記錄,有可能是李元吉納的小妾,被處死的孩子也與自己沒有直接關係。所以,從心理上講,楊氏也能接受李世民。如果她不從李世民,入寺廟為尼就是她唯一的出路。如此一來,楊氏也不會甘心沉淪,讓大好的青春年華付之東流。所以,李世民與楊氏的結合看似也不可取,但是具備關鍵可行的因素。


三道德

國人固有“老嫂為母”的觀念,而李世民的母親竇氏在公元613年已經去世,因此從情親上講,李世民更接受鄭觀音一個母親的形象,而不是往返於床榻之間的風月女子。如果李世民強納了嫂子,必會遭到道義上的譴責,世人的嘲諷。反觀李世民納楊氏已經是幾年後的事情了,因為當時玄門之變的陰雲已經散去,沒有人太在意一個女的歸屬。即使有人非議,也不會如一陣風,很快就過去了。因此,無論是在納李建成妻子,還是李元吉妻子這件事上,李世民必須要在道德上做到避重就輕。



總結:世界上任何事情的存在與發生都有它的道理和客觀的依據,有些事情可以拐彎抹角的去做,而有些事情即便改頭換面,但它的內在東西不會變。普通人都懂的道理,做為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更清楚。不過,李世民在美色面前並沒有免俗,也許是楊氏太漂亮了,不然的話,他不可能一直念念不忘。歸根結底,只要有機會,多半的男人都會戰戰兢兢地遊走於美色的邊緣。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其他看法!


國史春秋


太子李建成的妻子鄭觀音,李世民對其十分禮遇,高壽而終。

齊王李元吉的妻子楊氏,被李世民納入後宮,為其生子,英年早逝。

同是兄弟之妻,李世民為何舍鄭觀音而取楊氏?這跟李世民個人情感和政治因素都有關係。

太子妃鄭觀音,撫養幼孤,高壽善終

鄭觀音出身北朝望族滎陽鄭氏,滎陽鄭氏自漢至隋唐,一直是北方著名士族,特別是北朝(北魏北齊)和隋唐時期,滎陽鄭氏的名望達到巔峰,與博陵崔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並稱為“五姓七家”,僅唐朝就有十一名宰相出身滎陽鄭氏,當之無愧是天下鄭氏最顯赫的一支 。

鄭觀音十六歲時嫁給唐國公李淵的長子李建成,後來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李建成被立為太子,鄭觀音一下子變成了太子妃,如果不出意外就是將來的皇后,天下之母。

可玄武門之變徹底改變了鄭觀音的命運,不僅丈夫李建成被殺,她和李建成的兒子也盡皆被殺,只有她自己和女兒被李世民網開一面,僥倖逃過一死。

雖然鄭觀音年齡與李世民相當,且相貌“程雲薦彩,喻日摛華,淑韻娉婷,韶姿婉娩”,是一名天生麗質的女子,但李世民對其十分敬重,並未據為己有,而是讓她居住在長樂門,撫養李建成未成年的幼孤女兒,一直活到唐高宗年間才去世,終年七十八歲。

齊王妃楊氏,委身皇上,英年早逝

如果說太子妃鄭觀音是出身名門望族的話,齊王妃楊氏就是名門中的名門了。

楊氏出身大名鼎鼎的弘農華陰楊氏,她是隋唐觀王楊雄的侄孫女,而楊雄是隋朝宗室,是隋文帝楊堅的親戚兼親信,正因為這個家世背景,才能嫁給李元吉為妃。

楊氏天生麗質,花容月貌,讓李世民十分動心。玄武門之變後,齊王李元吉被誅,其五個兒子也被斬草除根,同樣只剩下李元吉的女眷,包括楊氏、其他妃子和女兒。

面對“玉貌雪膚,眉目如畫”的楊氏,李世民毫不猶豫將其納入後宮,百般寵愛,楊氏後來還給李世民生下一個兒子——曹王李明。長孫皇后死後,中宮缺位,李世民甚至動起了把楊氏冊為皇后的念頭,後因魏徵強烈反對而作罷,而楊氏則在三十來歲就英年早逝。

對楊氏而言,丈夫和兒子盡皆被殺,已經是人生最大悲劇,自己一人孤苦伶仃,無人過問,能被皇帝納入後宮並得到寵愛,這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相對最好的結局了。

至於李世民之所以將楊氏收歸己有,一方面是因為他對楊氏美色的欣賞和愛慕,將其納入後宮是愛護楊氏最好的方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看中了楊氏背後的隋朝宗室勢力,可以籠絡他們為自己所用,有助於穩定政局,這種一舉兩得的做法自然是最佳選擇。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李元吉的正妻楊氏,民間稱巢剌王妃。楊氏出身名門,據說容貌非常動人,且沒有生過子嗣,在李元吉被殺時,她不超過20歲,這是李世民收繼她的原因。

至於李建成的正妻鄭觀音,為何沒有被李世民收繼?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鄭觀音年齡偏大,容顏已老;二是她為李建成生過六子,而五子被李世民所殺。

李世民不是霸佔齊王妃,而是一種收繼婚

在具體闡述原因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唐代的收繼婚。說李世民霸佔李元吉老婆,這是對唐代收繼婚制度不瞭解的表現。收繼婚流行於鮮卑,後被唐繼承。

由於李唐皇室與鮮卑通婚,中原也受到了胡人文化與習俗的影響。唐世祖李昞的獨孤氏、唐高祖李淵的竇氏、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氏,她們都是鮮卑人。

玄武門之變後,李元吉被殺,他的五個兒子也被處死。李元吉的妃妾楊氏被李世民所收繼,後來還為李世民生下了十四皇子曹王李明。

李世民不但把弟弟的妻子收繼為侍妾,還想將其封為皇后,最終未能成行。李世民的行為,與普通的收繼婚是一樣的,他在收繼的同時,也履行立嗣義務。

這種平輩收繼婚在唐代不足為奇,就連長輩收繼婚在唐代也很盛行。從當時的歷史情況來看,李世民的行為不能用霸佔來形容,這只是一種婚姻形式而已。

同理,李世民沒有收繼嫂子鄭觀音,並非是出於道德或宗法原因,而是有不能收繼的一些因素。不是不能,而是沒有達到收繼的條件。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原因一:鄭觀音年齡偏大,沒有過人的容顏

鄭觀音比李建成小十歲,比李世民小一歲,她出身於北朝望族滎陽鄭氏。鄭觀音在十六歲時嫁給李建成,四年後,李建成被立為太子,鄭觀音被封太子妃。

玄武門之變後,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被殺,這時的鄭觀音二十七歲,已為李建成生下六子三女。史料中記載她是“貴盛無比”,沒有提到她容貌如何。

從聯姻的角度來看,鄭觀音的容貌可能比較大眾化。由於李世民收繼楊氏的時間史料中沒有記載,因此鄭觀音當時的年齡只能通過李世民兒子年齡來推測。

雖然曹王李明的出生日期也沒有記載,但可從李世民第十三子趙王李福的生年推測,李明最早生於貞觀八年(634年)。楊氏被收繼的時間應是634年之前。

由此可知,當時的鄭觀音應該已經34歲了。這個年齡對1400多年前的女人來說,早已是人老珠黃,容顏不再,況且她是生過多個孩子的人,只能寂寥一生。

鄭觀音是生過多個孩子的大齡婦女,這是李世民沒有收繼她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鄭觀音心中有仇,李世民內心有愧

鄭觀音為李建成生了六個兒子,其中長子早夭,剩餘的五子全被李世民處死。這是鄭觀音與李世民心中都難以逾越的一條鴻溝,李世民不想收繼一個仇人。

作為一個母親,鄭觀音內心的喪子之痛是無法撫平的,她怎會再嫁給一個殺夫殺子的仇人呢?鄭觀音生於佛系之家,信佛的她從此心如止水,再沒有漣漪。

雖然李元吉的五個兒子也被同年處死,但這五子都非楊氏所生。楊氏有的僅僅是喪夫之痛,這種痛楚自然比不過喪子之痛,隨著時間的流逝是會逐漸消失。

鄭觀音心中的仇恨是無法想象的,李世民更沒有臉面向嫂子提出這樣的要求。李世民也很清楚,如果強行收繼鄭觀音,這隻會使仇恨增加,沒有幸福可言。

而對於年輕的楊氏來說,再嫁是她唯一的選擇,更別說是要嫁給君王。沒有生兒育女的她不甘心就此了卻一生,否則豈不辜負了她的動人容顏與美好青春。

鄭觀音慘遭滅門之痛,使她內心充滿仇恨,這是李世民不能收繼她的原因之二。

玄武門之變後,鄭觀音終日悼念亡夫與兒子,在極度悲痛中渡過了五十年後,於唐高宗上元三年,病逝於長樂門內,享年78歲。後與夫君李建成同葬一處。


野史也是史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將李元吉的老婆楊氏強行霸佔,卻放過了李建成的老婆,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是李世民的一種報復方式,而且只針對李元吉。


李元吉是高祖第四子,出生時因為母后竇皇后厭惡於他的長相差點被拋棄,幸得侍女陳善意心存憐憫,將他秘密接回撫養,並將實情奏報給高祖,才使得李元吉沒有夭折在襁褓之中。可惜陳善意的善舉沒有得到回報,反而因事被李元吉害死。



唐朝建立後,李元吉被封為齊王,隨二兄秦王李世民東征洛陽、討平劉黑闥,屢立戰功,受封上柱國、司徒、侍中、幷州都督、左衛大將軍等官職勳位。也許是在與二兄李世民並肩作戰過程中產生了不愉快,導致後來的奪嫡政治鬥爭中,李元吉選擇了站隊隱太子李建成這一邊,並不折手段的構陷讒害李世民,最終在玄武門之變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兄弟鬩牆,李元吉手段卑鄙

太子李建成是因為秦王李世民的權勢威脅到自己的儲君之位,所以不得不組織自己的勢力來對抗人才濟濟的秦王黨,而李元吉公然站隊太子這一邊,其表現出來的對李世民的仇恨、厭惡是尤其明顯。



一次,李世民陪同高祖聖駕臨齊王府,李元吉覺得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刺殺李世民的好機會,於是讓自己的心腹護軍宇文寶提前潛伏在臥室,準備伺機刺殺李世民。李建成覺得風險太大恐不能成功,便制止了刺殺行動,氣的李元吉當場憤怒的撂下一句話

:“為兄計爾,於我何害!”(只是為大哥著想而已,對我有什麼相干!)

另一次,李元吉和李世民陪同高祖到太和宮避暑,李元吉又對李世民動起殺機,對太子李建成說:“等我到了太和宮,就派精悍的將士抓住他。將他關進地窖圈禁起來,只開一個洞口遞送食物。”這次計劃又是在李建成的制止下沒有執行。李元吉還經常在高祖面前誣衊李世民,說他違抗詔令,私募死士、驕橫傲慢分賞不均,結黨營私樹立個人恩德,反跡明顯,宜速殺之。不過,高祖並沒有應聲,對於殺李世民,高祖的態度可謂是模稜兩可,這自然讓李建成和李元吉加緊了對李世民的構陷,急欲除掉秦王以解心頭之憂。

玄武門之變,垂死掙扎的李元吉依然欲置李世民於死地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政變。李建成與李元吉來到臨湖殿,發現不對勁,欲調頭騎馬返回東宮和齊王府。李世民在後面呼喚他們,李元吉心虛,在前面搭箭彎弓欲射殺李世民,但因為太緊張,三箭皆不中,反而是李世民從容搭箭射死了太子李建成。



這時尉遲敬德率領的精騎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落下馬,恰在此時,李世民的坐騎受到了驚嚇,帶著李世民狂奔入玄武門旁的樹林 裡,因為馬速太快,李世民重心不穩從馬上跌落,倒地不起,李元吉迅速趕到,奪過弓來,準備勒死李世民,危極關頭,尉遲敬德躍馬而來喝止住他,李元吉知道不是對手,趕緊放開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尋求李淵庇護,但尉遲恭快馬追上他,放箭將他射死了,李元吉死時年僅二十四歲。

事後清算,李元吉最慘

為了斬草除根,李世民將齊王李元吉五子並太子李建成諸子全部處死,並從宗籍除名。李世民尤其痛恨李元吉,不僅殺他子,還強行霸佔了李元吉妻子楊妃。



這還沒完,李世民即位之後,為了掩蓋自己殺兄屠弟的大逆罪行,於貞觀二年(627年)將李建成、李元吉以禮改葬,將李元吉從齊王降格追封為海陵郡王,給了個“剌”的惡諡,貞觀十六年(642年),又改封為巢王,但諡號不變。後又以第十四子,即李世民與原齊王妃楊氏所生的曹王李明作為李元吉之後,這一波操作真是六六六,把對李元吉的各種羞辱發揮到了極致,李元吉若泉下有知,估計棺材板都蓋不住了。

不過,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成功後清算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其手段都差不多,兩人的兒子全被處死,李建成被剝奪了太子名號,諡號也不好。但是,李元吉生前各種使計陷害李世民,手段毒辣殘忍,李世民斷然不會對他留情,霸佔弟媳,生下兒子之後又過繼給李元吉,這番操作,已經足夠羞辱李元吉了。


大國布衣


玄武門之變發生後,李世民一次性幹掉了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在失去了李建成與李元吉之後,李世民沒有了政治敵人,順利繼承了大唐的皇位。但是隨著李世民的生活逐漸走向巔峰,李建成與李元吉二人的妻子等人生活的卻不是很愉快,處在李世民的監視之中。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李世民娶了齊王李元吉的妻子楊氏,卻沒有敢碰太子妃鄭氏。這時不禁有人想問,李世民為什麼霸佔李元吉老婆而放過李建成老婆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封建倫理觀念



李建成與李世民雖然後來因為政治鬥爭的原因關係不斷惡化,但是在此之間二者交好。所謂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在李世民尚幼的時候,李建成的妻子鄭氏可謂是沒有少照顧他。在這種獨特的原因之下,李世民自然不敢滋生沾染太子妃鄭氏的念頭。

而齊王李元吉的夫人楊氏則不同,無論是輩分還是年齡都要比李世民小,雖然是弟媳,但是這樣一層關係對李世民的束縛便小了很多。

二:年齡、姿色



鄭氏年紀較大,當玄武門之變發生後,可能已經年老色衰,對李世民產生不了吸引力了。

但是齊王妃楊氏年紀尚輕,並且尚有幾分姿色,令李世民頗為心動。而日久生情,李世民把楊氏收入後宮也算是情理之中。

總結:



玄武門之變發生後,李世民除掉了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等人,對於李世民來說天下的政敵已經大致消滅,但是那些門閥還尚未根除。一方面李世民想要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慾,另一方面李世民試圖維護天下的穩定。

在這種矛盾之下,李世民只能先將齊王妃楊氏佔為己有,而暫時擱置鄭氏。

以上為我的個人猜測,如有不同歡迎留言評論!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處死自己的哥哥李建成與弟弟李元吉。在此之後,他們的家人也沒有幸免於難,李建成後人與李元吉的後人都被李世民斬草除根,只留下了他們的女兒與夫人。李建成的夫人鄭觀音出自名門望族鄭氏,李世民對她禮遇有加,把她安置在長樂門,一直活到七十八歲才逝世。

而李元吉的夫人楊氏卻是另外一番遭遇,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幾年後,把楊氏納入後宮,成為了他的妃子。楊氏還為李世民生下了一個兒子,就是曹王李明。李世民對李元吉的老婆楊氏寵愛有加,在長孫皇后去世後,甚至還想立楊氏為後。由於魏徵的阻攔,這才沒能成功。



兄嫂與弟妹為什麼李世民的態度如此不同?這就得說說二人的區別了。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已經二十九歲,李建成是三十五歲,其夫人年紀也很大,人老珠黃,且又為李建成生了數個子女。且古人認為長嫂如母,李世民不會為了一個女子放棄名聲。


而楊氏就不同了,玄武門之變時,楊氏正是青春年華,花容月貌,深深吸引著李世民。並且楊氏只是李元吉的妾,沒有為李元吉生下一兒半女。李元吉死後,楊氏無依無靠,除了歸順李世民,她一個婦道人家還能做什麼。更重要的是,楊氏是隋朝宗室血脈,隋朝雖滅,可隋朝宗室力量還在,李世民憑藉楊氏可以獲取他們的政治支持,鞏固皇位。


麥地傳奇


歷史告訴我們: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確實霸佔了齊王李元吉的妻子楊氏,而放過了太子李建成的妻子鄭氏。但如果深究其中的話,我們也就不難發現,其實李世民在面對鄭觀音(李建成之妻)的時候,著實是束手無策的態度。畢竟李世民相對鄭觀音來說,身上貼合著“殺夫仇人”的標籤,面對著李世民,鄭觀音始終以堅貞以對。任憑李世民使出渾身解數,鄭觀音就是不為所動。綜合權衡之下,李世民只能放過鄭氏母女。

公元626年,聞名天下的“玄武門之變”爆發。這次政治鬥爭的雙方主要為:①秦王李世民、②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玄武門之變的結果想必大家也都有所知曉,那便是李世民成功除掉太子黨,並且以間接逼迫的方式使得唐高祖李淵將皇位讓予自己,最終順利登基大統。玄武門之變過程中,李世民和尉遲恭共同聯手將李建成、李元吉先後殺死,並且李世民親手將兄弟二人的頭顱割下,以威懾太子舊黨。親手除掉李建成兩兄弟後,李世民為絕後患,隨即將毒手又伸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兩人的家庭當中。

眾所周知,楊氏在玄武門之變後便經歷了從“巢王妃至帝妃”的轉變,並且二婚後還順利為李世民誕下一子,喚為李明(即曹王)。正史記載,楊氏被李世民納入後宮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受到了李世民的極度寵溺,甚至在長孫皇后去世之後,李世民竟然想立楊氏為後,幸得文武百官力諫而止。《新唐書》記載:“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寵之,欲立為後,魏徵諫曰‘陛下不可以辰嬴自累。’乃止。”同樣是丈夫被殺後的遺孀,在面對仇人李世民之時,鄭觀音卻大不相同於楊氏!

其一:勿忘殺夫之仇,切記喪子之痛(李世民不得不放)

也許對於楊氏來說,身為妻子的她,只是經歷了短暫的喪夫之痛;但對於鄭觀音而言,她不僅僅感受著喪夫之痛,還有相同重量的喪子之痛。楊氏嫁到齊王府之後,只是為李元吉誕下了女兒,並未誕下兒子。而鄭觀音則不同,她曾先後共為李建成誕下六男兩女。李世民並非只是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兩人而已,對於他們二人的家世餘孽,李世民照殺不誤。在此過程中,李世民只是大肆屠殺了兩人的兒子,並未動其女眷分毫。如此看來,鄭觀音不僅有著喪夫之痛,還有喪子之痛。如此血海深仇,又如何拿得起放得下?

其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①楊氏同鄭氏的身份不同,楊氏只是齊王李元吉的王妃兒子,而鄭觀音卻是太子妃,太子妃的名號遠遠要比巢王妃這個名號大的多。再者說,在此之前,李世民已經將楊氏納入後宮,如果再強迫將不情願的鄭觀音納入後宮的話,那勢必會引來數陣政治風波。

②鄭觀音曾於16歲便已嫁於李建成,此時28歲的她已經與李建成有了數十幾年的深厚感情,而且據史書記載,李建成同鄭觀音的相處過程中一向都是相敬如賓、相濡以沫。有了如此情感基礎,如今斯人已逝,鄭氏再無牽掛。對於李世民來說,既然鄭觀音內心已死,就算迫使得到了她的人,也再無任何意思!


小鎮月明


楊堅在世時,強行地把祖先安裝到“弘農楊氏”的族譜之中,可見“弘農楊氏”勢力雄厚之處。

楊氏出身於“弘農楊氏”,她與李元吉的結合,本來就是一場政治聯姻。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之後,把他的兩位好兄弟殺死,李元吉的老婆楊氏也被李世民佔為己有,也不能僅僅說是李世民的好色無度,這裡面同樣存在著李世民為了穩住弘農楊氏的目的,楊氏再嫁也同樣是一場政治聯姻。


(李世民與楊氏劇照)

楊氏是觀王楊雄的侄孫女,她再嫁李世民,也代表了弘農楊氏對李元吉的支持從此轉向了李世民,如果楊氏僥倖地生下一兒半女,如果生下的某個皇子又僥倖地被立為太子,那弘農楊氏可賺大發了。

所以,對於弘農楊氏來說,這是一個“分則兩害,合則兩利”的事情,對於李世民來也同樣是如此,況且那楊氏還是“玉貌雪膚,眉目如畫”的美人呢!

在歷史上,要不是魏徵的堅決反對,楊氏就要被李世民立為皇后了。


(楊氏劇照)

當然,對於楊氏這等女子,她們出生世家大族,本來就是各大家族聯姻的產物,兒時享盡錦衣玉食,總也要為家族做點貢獻。

至於她心裡是怎麼樣想的,我們就不知道了,女孩子的心思還是別猜了,猜來猜去也是猜不明白。

李元吉的老婆楊氏是這樣的一個結局,而李建成的老婆鄭觀音又是另一個結局了。

李建成被殺之後,鄭觀音一人孤苦伶丁地活到了七十八歲才逝去,對於一個女人、一個老人來說,孤獨才是最可怕的敵人。

為什麼李世民沒有將鄭觀音也納入後宮呢?有人說鄭觀音是李世民的長嫂嘛,所以李世民敬嫂如母,這就有點瞎扯了。


(鄭觀音劇照)

個人覺得,鄭觀音本人也不會同意,鄭觀音出身於中原鄭氏之後,鄭氏也是當時頂級的世家門閥之一。

李氏帶有胡人習性,這種“蒸嫂報母”的習性,與中原鄭氏正統的漢家衣冠是不可能共容的,況且李世民確實心狠手辣,連她的丈夫,兒子都殺了!

鄭觀音不同意,那是鄭觀音個人的想法,但李世民為什麼沒有強行來呢?鄭氏也是世家大族啊?

為什麼不就此聯姻呢?

個人覺得,李世民不敢把鄭觀音納入房中的重要原因,肯定還是因為隋煬帝的緣故。

楊廣在位14年,因為對於國家的改革太過急躁,引起了社會矛盾的激烈,最後死於部將叛亂,唐取代隋。

“煬”是唐朝給予楊廣的諡號,按《諡號》的解釋來說,“煬”就是“好內遠禮,去禮遠眾,逆天虐民”的意思。


(隋煬帝劇照)

在李淵的刻意塑造下,楊廣不僅治國能力不行,而且還是一個荒淫無道的君主。

楊堅臨死之前,楊廣還調戲了庶母陳夫人,等到楊光繼位以後,還幹了更多人神共憤的事情。

比如有殺父、奪權、鳩兄、圖嫂、欺母、戲妹,更有甚者——讓宮女穿開檔褲等等。

開唐之人都這麼黑楊廣了,那他怎麼還會去犯錯呢?特別是“欺嫂”這個惡名,李世民是一個聰明人,他當然不會犯下這個落人口實的錯誤!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李淵的皇后竇氏為李淵共生育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四子,其中李玄霸在隋煬帝大業年間就去逝,年僅16歲,剩餘三子在唐朝建立後,分別被封為太子、秦王、齊王。結果最終由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兩位兄弟直接格殺在玄武門前,並對其子女全部來了個斬草除根。

然而李世民對兩位兄弟的妻子卻沒有進行殺害,卻保全了性命。其中太子妃鄭觀音一直孀居,於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正月薨於長樂門內,卒年七十八歲;齊王妃楊氏被李世民納入後宮,受到恩寵,甚至在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曾一度產生立為皇后的想法,為李世民生育十四子曹王李明,後於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去世。

同樣為兄弟的老婆、出身名門,李世民為什麼只是將其中一位納入後宮,而放過另一位呢?

①鄭觀音所在鄭氏、齊王妃楊氏與李世民的李氏同樣出身關隴門閥勢力。

鄭觀音高祖鄭道玉曾出任北魏太常卿、徐州刺史;祖父鄭諶曾出任北魏司徒府長史、諫議大夫、穎川太守,被封吳山郡公;父親鄭繼伯曾出任北齊北豫州大中正、被封吳山郡公,隋朝開府儀同三司、金紫光祿大夫、括州刺史,唐武德年間追贈都督潭衡郴道永邵連七州諸軍事、潭州都督。

楊氏是高祖楊紹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將領,隋文帝楊堅族兄;祖父輩有楊雄為北周雍州牧、上柱國,隋朝“朝中四貴”,歷任歷任左衛將軍、司空、太子太傅,被封觀王;叔父輩有楊恭仁,武德年間入朝為相,歷任侍中、中書令,領左衛大將軍,封觀國公;楊師道,武德年間後出任靈州總管,多次擊退突厥入侵,歷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封安德郡公。

雖然都是關隴門閥勢力,但是明顯楊氏宗族力量要大於鄭氏力量。楊氏與長孫家族也有聯姻關係,其中楊恭仁生母就是上黨王長孫稚孫女、長孫景略之女。另外武則天的生母楊氏也是出身隋朝宗族楊達(隋觀德王楊雄之弟)之女。



李世民可以放過鄭氏家族,但是絕對不能將楊氏宗族推到自己的對立面。將楊氏納入後宮,一定程度上就是對楊氏宗族的拉攏。除掉齊王李元吉,由秦王李世民來充當楊氏宗族的利益代言人,甚至關隴門閥勢力的代言人。

②鄭觀音所代表的鄭氏勢力的相對弱小,更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其太子妃身份的敏感。李世民即使在好色,也不能將太子妃納入自己的後宮。鄭氏曾經身為太子妃,本來就是未來大唐帝國的皇后,結果由於這次政變失去了一切。

那麼,假如李世民將這位曾經要作國母的鄭氏納入後宮,改如何安排?不給皇后,鄭氏家族就不願意,本來人家是要做皇后的;給皇后,長孫家族也不願意,何況李世民也不可能將皇后讓給鄭氏。既然如此,還不如不納入後宮。

③楊氏家族除了有聯姻的傳統,另外齊王妃楊氏也長得漂亮,是重要原因。史料記載,楊氏就長得容貌嫵媚、性格妖嬈、又知曉詩文、能歌擅舞 ,李世民當然動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