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满汉不通婚”,为何康熙雍正还有那么多汉人妃子?

YERO


关于“满汉不通婚”的问题,确实在清朝存在过,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洲人不允许和广大汉族人结婚,这种看法和理解都是不正确的,清朝所为的“满汉不通婚”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叫“旗汉不通婚”,所谓的“旗汉不通婚”指的就是拥有旗籍的人不能与没有旗籍的汉族人通婚。而清朝拥有旗籍的人不仅仅是满洲人,还有大量的蒙古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以及大量的汉族,八旗也由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组成,普通的汉族人与拥有旗籍的汉族人不可同日而语。清朝很多皇帝的所谓的汉人嫔妃其实都不是普通的汉人,而是拥有旗籍的汉人,换言之,他们也是和满洲人一样的旗人。

关于汉军八旗的由来与历史:

汉军八旗与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共同组成了清朝的八旗制度,八旗汉军形成于明末清初时期,是由后金时期主动归附或者通过战争征服的明朝辽东地区的汉人以及少量汉化的女真人。汉军八旗最初在努尔哈赤时期组建,最终于皇太极时期形成,整个天聪及崇德时期,汉军八旗深受皇太极倚重,在清朝初期统一战争及稳定汉地局势做出了重要贡献,出任清朝高官者也屡见不鲜,洪承畴、祖大寿等人都为汉军八旗将领。八旗汉军萌牙于1631年,始建于1637年,完成于1642年。与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全部隶属于同一社会组织形式“八旗”之下。

清朝入关统治中国之初时,满汉民族矛盾仍然比较尖锐,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清朝虽然继承明制,但是很多伴随而来的新问题并非照搬明制就能够直接解决,而当时汉军八旗对清朝统治者的辅佐成为了满洲和汉人中间的一个缓冲点。汉军在满洲贵族和普通汉人二者中间找寻出一条既不冒犯满洲贵族特权,又将政策调节到汉人可以容忍的底线,实事求是的讲,如果没有汉军八旗的从龙辅佐,清朝统治者未必能够如此顺利的夺取内地,并建立稳固统治。随着清朝政局的逐渐稳定,满洲统治者经验的逐渐丰富,汉军的作用才开始降低,到了清朝中期以后,八旗人丁的滋生,生计问题开始突显。清朝统治者对此强令资历较浅的汉军脱离八旗组织。乾隆七年正式下令除“从龙入关”的辽东汉军(俗称陈汉军)不在出旗之列外,汉军八旗组织中的其余部分,如入关后归附者、原属于三藩所部者等等皆在出旗之列,因此所谓的“汉军出旗”实际上是新汉军被强令脱离八旗组织。雍正元年,汉军与汉人家奴壮丁共计44万余人,约占当时八旗人丁总额的72%。至出旗后嘉庆元年的再度统计,已降至八旗总人口的43%,可见汉军出旗之规模是巨大的。其实到了清朝中期时,很多汉军八旗人已经融入到了满人中,很多生活习惯和风俗已经与汉人不相同,而是和满族人一样。汉军八旗在清朝中期以来,几乎失去了任何影响力。

康熙、雍正著名的“汉人”嫔妃

康熙皇帝有很多“汉人嫔妃”,实际上就连康熙皇帝本人都是由“汉人”所生,康熙皇帝的母亲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就是汉军旗出身。所以康熙皇帝的身上也流着一半的汉族血液。康熙皇帝一生拥有拥有66位后妃,这其中汉军旗出身的嫔妃就有26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敬敏皇贵妃章佳氏、顺懿密妃王氏、纯裕勤妃陈氏。

顺懿密妃王氏

顺懿密妃王氏是地地道道的汉人出身,其父为知县王国正,王氏在康熙二十九年入侍宫中,成为了一名宫女,在做宫女的过程中,王氏有幸被康熙皇帝相中,成为了一名庶妃,并在康熙三十二年时,生下了康熙皇帝的第十五子,之后的康熙三十四年,王氏又生下了皇十六子,六年之后,王氏再度得男,生下了康熙皇帝的第十八子。王氏在八年时间里替康熙皇帝生下了三个儿子,足以见其在康熙中后期深受宠幸,由于出身低微,王氏在宫中一直谨小慎微,待人接物非常得体,因此深受康熙皇帝喜爱,康熙皇帝对这位汉族小妾也格外眷顾。康熙五十七年,年老的康熙皇帝大封六宫,王氏被康熙皇帝封为密嫔。雍正二年,雍正皇帝晋王氏为皇考密妃,雍正年间,密太妃王氏与勤太妃陈氏一同居住在宁寿宫中。乾隆元年,密太妃被乾隆皇帝尊封为皇祖顺懿密妃,成为了清朝为数不多的拥有谥号的妃。九年之后,王氏病逝于宁寿宫,享年在70岁左右。

纯裕勤妃陈氏

果亲王允礼生母为纯裕勤妃陈氏,陈氏为汉族出身,康熙三十三年入宫时仅为宫女,但仅过了两年,陈氏便受到了皇帝的临幸并怀有身孕。次年,陈氏生下一子,为康熙皇帝第十七子允礼。康熙皇帝一生子嗣众多,所以很多嫔妃即便生下了皇子却仍然未得到正式的封号,依旧以庶妃身份居于宫中,陈氏便是这其中的一员。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康熙五十七年。这一年,康熙皇帝大封六宫,这次大封也是康熙皇帝生前最后一次大封六宫,很多年长有子且无封号的嫔妃都得到了,已经四十多岁的陈氏被康熙皇帝封为勤嫔,这也是陈氏在康熙一朝获得的仅有的也是最后的封号。四年之后,康熙皇帝驾崩,陈氏和众多嫔妃成为寡妇。雍正四年,雍正皇帝尊封陈氏为皇考勤妃,由于其子允礼在雍正朝深受重用,因此勤太妃颇受雍正皇帝礼敬,也得以安然的度过了雍正朝的十三年。乾隆元年,弘历即位,勤太妃被乾隆皇帝尊奉为皇祖纯裕勤太妃。陈氏和一同获封的顺懿密妃王氏二人被乾隆皇帝安排住进了宁寿宫,两位同为汉族出身的康熙遗妃关系相处的非常好,一直在宁寿宫中说说笑笑,颐养天年。乾隆十八年,勤太妃病逝,享年大约70多岁。太妃去世后,皇孙辈的乾隆帝亲诣寇摘缨纬,并到自己这位庶祖母灵前祭酒行礼。陈氏是清朝为数不多的在生前便获得谥号的妃子,同时也是清朝最后一位获得谥号的妃。


相比康熙皇帝而言,雍正皇帝的嫔妃不多,但是在雍正帝不多的嫔妃之中,也有着相当数量的“汉人”嫔妃,这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数敦肃皇贵妃年氏了,除年氏之外,雍正的纯懿皇贵妃耿氏、齐妃李氏、谦妃刘氏、懋嫔宋氏等,也都是汉军旗出身、

虽然在八旗之中,汉军旗无论人数还是地位都远远低于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但是在清朝皇帝的后宫之中,汉军旗出身的嫔妃也是可以成为皇后的,康熙皇帝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都是汉军旗出身。


历史课课代表


满汉不通婚?的确有这种说法,但却并非是满族人不得与汉族人通婚,主要说的是旗人不得与汉族的平头百姓通婚,而在这里面,就有大讲究了。

旗人是什么?旗人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这里面的意思自然就不需要多加赘述了,而在各八旗中,还可以抬旗。

比如说如果你是平头百姓,那么就可以被抬入汉八旗,汉八旗的地位比较低,但凡是在清廷算得上权贵的,很多也都是汉八旗之一,而汉八旗的贵族们,如果表现卓越,还有机会抬入满八旗,正式成为满族人的一员

,比如康熙的母亲佟佳氏,本身就是汉八旗出身的,在康熙登基以后,便也被康熙抬进了镶黄旗。

三个军旗中,也都是相互允许通婚的,清朝的很多皇帝,确实也都是有不少汉军旗出身的妃子。

虽然满汉不通婚,但三个军旗互相之间本来就互相可以通婚,而如果皇帝对某个妃子十分看中了,将她抬入满八旗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仅仅是这个妃子,连这个妃子的家族都可以被一并抬入满八旗。

清朝制定的满汉不通婚,并不针对三个军旗互相之间,只针对旗人与汉族平头百姓之间,旗人与汉人平民不得通婚。

对于旗人而言,只要是旗人,不管是哪个旗,汉八旗也好,满八旗也罢,都可以依法享有身为旗人的权力,而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要履行一定的义务,从某种方面来讲,汉八旗旗人与普通的汉人从根本上已经有了不一样的地方。

皇帝也是人,自然不可能免得了俗,女真族人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人也崇尚剽悍风气,而到了现在看到的很多电视剧中,都能看到很多妃子都是一种病态美,这也是从汉人那里学来的风气。

清朝皇帝对于汉人文化,并不采取抵制的态度,而是积极的宣传,使用汉族文化,几百年下来,满族人越来越不像是北方剽悍的少数民族,反而是慢慢的融入了汉人文化中。

清朝皇帝热心学习明朝旧典,采纳了很多明朝旧制,很多习俗也都保留下来了明朝的模样,皇帝自然对汉人妃子有不少的宠爱之心。

说白了,还是因为汉文化博大精深,包容万物,满汉不通婚,于笔者看来,虽然保存了满族人的血脉,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却是不能阻止民族融合的。


魏青衣


第一:满汉不通婚,是努尔哈赤当时建立八旗之制时,为了牵制八旗子弟而定下的,实际是汉人和八旗子弟之间不能通婚,这其中不包括汉旗人,所以汉旗人和满之间是可以通婚的,而这项规定到光绪年间才被更改。第二:满汉不通婚,在当时虽有规定,但并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罪,当时讲究个门当户对,只要两家的家庭,地位等大致相同,基本就可以通婚。第三:虽说当时有不少的满人和汉旗人通婚,包括皇上,也有不少的汉人妃子,但是相对的还是满人女子的地位高,一般皇后都是满旗人。根据以上所述,满汉想通婚必须满足以下两点点,门当户对、必须是汉旗人。但是满旗女子在当时的地位要高过汉旗女子。


蜜汁历史录


因为不是“满汉不通婚”,而是“旗汉不通婚”



清代的皇室是很注重血统的纯正的。更准确的说是整个国家都挺注重血统的(比如能够选满人为官就不大可能选汉人为官)所以有“八旗”这种只知“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

在清代,军队主要是“八旗军”、“绿营军”两种。后者就是炮灰,而前者则是皇帝仰仗的军事力量(虽然之后武备废弛)





说回所谓的“满汉不通婚”,这其实是混淆了。清代的政策是“旗汉不通婚”。而八旗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全是满人,八旗的组成有:满、汉、蒙。



满族八旗主要就是当初起家时候的,而汉八旗和蒙古八旗就要稍后了。(主要是投降过去的)。

“依照祖制宫中从此无汉女”这种电视剧里的话其实是不靠谱的,因为从上文我们可以得知,皇室可以娶嫁八旗的汉人。同时为了拉拢人心,也会将一些女性嫁给汉族大臣。满汉不通婚其实只是一个不靠谱的说法。


作者球


八旗分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汉八旗是旗人不是汉人,你要是在当年敢说人家是汉人,当场能给你打死,这是侮辱主子呀,这些人后来都是改满族了


七个名字真不容易


因为皇帝是天,谁能违背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