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那麼血腥,為什麼還可以入選四大名著?你怎麼看?

魔力俠曹操


謝謝提問:我個人認為一部書的從構想到成書中間要經歷很多要件缺一不可。每一個作者不論是寂寂無名還是名家大腕,都需要一步步成長起來。有的少年得志一舉成名天下知,有的屢試不第白衣終老。但是隻要是他們有所追求,瞄準了目標歷經千辛萬苦不懈的努力,即使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不會被人發現並加以重視,由於他留下來的作品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反覆的與各地的地方文化融匯交合,從一個方面對原著會起到修補作用,另外也會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得到百姓的認可,得以使一部書一個故事得到藝術昇華。起到點睛的效果。 我曾聽過一個教員講過,在日本的企業中他們用我們的《三國演義》搞企業文化教育。看來文化交流是沒有國界限制的。好的東西放在哪裡都適用。看你怎麼理解他使用它。我認為中國人喜歡搞評比,任何事物都有參與,包括景點,書目影視總之一句話,國人喜歡四平八穩,最早的是六大名著。最後紅樓夢半路殺出一匹黑馬,把描寫性事很露骨的《金瓶梅》給擠出來了。就剩下四大名著至於為什麼留下的四大名著是《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各家說法不一,從來也沒有統一過。 我感覺應該是,按類別細分保留下來的,《三國演義》屬於陽謀類在諸侯割據的時代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讀物所以說他能佔據一席之地。《紅樓夢》主打的是以賈府中各色男女的愛情故事為軸線,貫穿始終,在一個家族由盛到衰的整個過程。《西遊記》屬於鬼怪狐妖類在舊中國也是有地位的所以他也得以保留下來。《水滸傳》就是一部造反派的教科書。他也作為一個類別得以評上四大名著。以上都是我的不成熟的想法,謝謝提問。



九月gao


《水滸傳》是中國古代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入選四大名著,是理所應當之事。不能因為書中有一些今天看來血腥的內容而否定其價值,而應從多方面來加以客觀地審視欣賞。下面,小牛就分項陳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水滸傳》雖然有一些血腥的場面描寫,但屬白璧微瑕,無傷大雅。

《水滸傳》中在描述好漢逼上梁山的行動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刀光劍影、血光四濺的場面,用今天人的標準看確實有些血腥。如李衝連斬陸謙、富安等奸人,有刀刺,有槍搠,看著有些恐怖;武松血濺鴛鴦樓,累及無辜之人;江州劫法場時,李逵板斧一揮,殺敵無數,也砍到了許多看客……施耐庵往往是以一種欣賞的眼光去描繪畫面的。這樣片段過分渲染暴力,讚美復仇之舉,若是出現在21世紀的藝術作品中,肯定與崇尚和平非暴力的時代理念格格不入的。 但是,《水滸傳》畢竟是14世紀的文學作品,我們不能脫離歷史語境,而以今律古,苛求古人,進而否定《水滸傳》的積極意義和藝術價值。實際上,即使是上述一類的場面描寫恰恰是出現在人物性格發展突變的關鍵時刻,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是表現主題的需要。正是在山神廟聽聞奸人之語,洞悉高俅的陰謀,才使林沖丟掉幻想,毅然反抗,除掉三個壞人後,他義無反顧地走向水泊梁山。武松發現張都監蔣門神之流蛇鼠一窩,狼狽為奸,與西門慶同屬一類黑惡勢力,因而報仇心切,快意恩仇。只是把丫鬟們都殺掉,屬於殃及池魚的舉措。李逵則是救宋江心切,魯莽性格顯現無餘,人群混雜,情況危急,他也一時難以區分開好壞人然後動手。

二、《水滸傳》是反映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的作品中最優秀的一部,表現出深刻的思想性來。這樣的好書不能缺席名著之列。

我們不妨做個比較,同樣是寫水泊梁山的事兒,《蕩寇志》與《水滸傳》哪一部小說好。前者的作者俞萬春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的立場上,對梁山好漢抱著極端仇視的態度,恨得咬牙切齒,以至安排了一個結局——張叔夜統領三十六雷將,剿滅梁山,將宋江等人捉拿正法;而施耐庵親身經歷過元末農民起義運動,對農民的反抗行動持有同情之心,在把宋江等人起義故事改編為長篇小說時,能夠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客觀真實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嚴重的階級對立和階級矛盾,從而凸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主題。可以說,在中國古代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作品中,《水滸傳》是最優秀的作品。

《水滸傳》全方位地反映了這場運動的產生髮展、興旺發達和走向失敗的全過程,揭示出造成農民起義的社會原因,矛頭直指昏庸的宋徽宗和以高俅蔡京童貫等為首的奸臣。正是由上述人等所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地剝削壓榨農民群眾,使整個社會暗無天日、民不聊生,逼得農民揭竿而起,聚義梁山——阮氏三雄與晁蓋等人智取生辰綱,就是農民反抗的一種新的形式;也使社會各界包括統治階級內部的正直之人遭受排擠迫害,甚至無法容身於世上,不得不與統治階級決裂,投奔梁山。《水滸傳》也反映了梁山泊農民起義轟轟烈烈的發展進程,歌頌了起義英雄們的壯舉。小說裡,梁山泊在宋江的領導下,高舉“替天行道”的旗幟,向封建統治階級發起了猛烈的挑戰。起義軍攻城略寨,取得了三打祝家莊、三敗高俅、智取大名府等戰事的勝利。

起義軍愛護百姓,秋毫無犯,扶危幫困,救助疾苦,深得民心。小說也展示了梁山泊事業走向衰落乃至失敗的軌跡,由於領導者的侷限性,忠義堂上排座次之後,起義軍開始走下坡路。梁山好漢後來接受了招安,被改編為朝廷的軍隊,與方臘的起義軍作戰。兩支起義軍自相殘殺,朝廷坐收漁利,一場偉大的農民起義在悲劇氣氛中結束。這樣的結局發人深思,也體現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

三、《水滸傳》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豐富了中國文學的藝術長廊,為古代長篇小說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古代小說有漫長的發展歷史,但是,在《水滸傳》之前,無論是六朝時期的筆記小說,還是後來的話本小說,篇幅短效,規模較小,屬於短篇小說範疇,無法塑造許許多多豐滿的人物形象。這種情形到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施耐庵的《水滸傳》才有了真正的改觀。在塑造有血有肉、性格鮮明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方面,《水滸傳》又更勝一籌。《水滸傳》採用章回體的形式,容量大,角色多,情節繁複曲折,在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充分展現人物性格的成長史,具有非常大的優勢。

《水滸傳》中可稱為典型人物的就有許多位,請看小牛如數家珍。宋江,是梁山泊的首領,是施耐庵屬意的人物。即便如此,作者也必須尊重生活規律,表現宋江一步步走向悲劇的命運。宋江有三個重要的綽號,“孝義黑三郎”“及時雨”和“呼保義”,體現了江湖對他的崇高評價。無論哪一個,都是無價之寶。不過,宋江的性格是複雜的,他在江湖與朝廷之間左右為難,難做取捨,最終導致其性格的悲劇。一方面,他作為梁山最高領導者,審時度勢,紮根民間,仗義疏財,招賢納才,勇敢地與黑暗朝廷鬥爭;另一方面,他有著強烈的忠君意識,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削弱了起義軍鬥爭精神。他關鍵時刻表現出軟弱性和妥協性,引領梁山泊好漢接受招安,從而一步步地把轟轟烈烈地農民起義推進了死衚衕。那些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漢,也各有獨特的成長道路,形成各自不同的個性。魯智深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來得豪爽,來得粗獷,街惡如仇,見義勇為。林沖就顧慮多了,安分守己,忍氣吞聲,委曲求全,被逼得退無可退之時,才挺起長槍,刺向敵人。李逵出身貧苦農民家庭,最具鬥爭精神,也成了招安行動的最堅決的反對者。

《水滸傳》也刻畫了一系列的反派人物形象,身為北宋高官的就有高俅、蔡京、童貫和梁世傑等人,他們的胡作非為,擾亂朝綱,危害天下,造成了“亂自上作”、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他們雖然都是奸臣,但是彼此間個性差異很大,其中塑造最成功的典型形象就是高俅。高俅本是開封城裡的一個潑皮,不學無術,卻憑得一腳好球,居然被未來的天子賞識,從而一步青雲,做到了朝廷的太尉。他貪得無厭,陷害忠良,逼得王進母子逃亡,逼得林沖刺配滄州,逼得楊志開封賣刀,逼得眾好漢造反上梁山。他又是一個極為仇視梁山好漢的高官,極力主張武力征討並剿滅義軍。即使義軍已經被招安,併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他依然要斬草除根,用御酒毒死了盧俊義和宋江。


杜裡茂森


你好!(水滸傳)小說取材於北宋末年,北方一場底層農民起義。作為施耐庵對涼山人造反故事的處理,是非常講究政治的,(水滸傳)前冠以、忠義,二字,宋江等人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主張,宋江造反的目的是為了招安,招安後受朝廷派遣徵遼,徵方臘。這些都是施耐庵政治正確的體現,如此,這部書才可以齊身四大名著的尊稱!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水滸傳)流傳並不廣泛。

崇禎十五年四月,崇禎皇帝下旨:嚴禁(水滸傳)問世!這是第一次遭到最高統治者的禁燬!

乾隆禁止將(水滸傳)譯成滿文,自然被列入禁燬之列!

(水滸傳)處處生動的描寫官員貪婪殘酷,下層人走投無路的反抗,也在許多細節上喧染了反抗行動的暴力和血腥。因此(水滸傳)並不招統治者待見,在不同時代被列入禁書名單。

但讀者看重的是生動曲折的故事,和活靈活現的人物,這些正是四大名著共有的特點!


加減乘除39187


大家好我是靚仔追影。對於水滸傳成為四大名著。我的觀點是這是一部優秀作品,不光有文采,還深刻反應社會現實。表現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壓的“好漢”揭杆而起,聚義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義失敗的全過程。

這部小說最閃光的思想在於:它將封建統治者視為“盜賊草寇”的起義農民給予充分肯定,並深刻揭示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即上至皇帝和高俅這樣的大臣,下至大小官吏的橫行霸道、昏庸無能,致使民不聊生,尖銳的階級矛盾逐漸加深。

對一、二十個性格鮮明的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是這部小說具有光輝藝術生命的重要因素。 《水滸傳》善於通過人物的行為、語言來揭示覆雜的內心世界。這一手法源於話本。因為話本形式特殊,它不允許對人物外貌、內心活動做遊離情節外的過多交待,而要求通過語言、行為、矛盾衝突表現人物的個性。

《水滸傳》不僅繼承,而且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手法,使得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如林沖抓住高衙內欲打又不敢下拳的瞬間,就包含了他微妙複雜的心理鬥爭過程。 在表現相近人物的個性時,小說常用同中見異的表現手法,來區別他們的不同。魯達與李逵的個性都豪爽粗擴,又粗中有細,但細比較起來,卻相差甚遠。

李逵的“細”中顯得天真、可愛,如他初次見宋江遲遲不肯下拜,原因是怕受戲弄;而魯達的“細”中則見江湖的老道和經驗,如打死鎮關西后說他裝死,機智地逃走就是很好的說明。

《水滸傳》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即將人物置身於不同的環境中,通過他們不同的經歷、身份來表現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徵和不同的反抗道路。


靚仔追影


《水滸傳》被列入四大名著,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並不能僅以“血腥”作為唯一標準,質疑這部著作有沒有資格入選。《水滸傳》不僅完全有資格入選,而且,穩居“四大名著”之首,這個地位,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紅樓夢》、《西遊記》都無法撼動。

不過,既然題主提出了“血腥”這個問題,本回答也應當正面答題,解讀一番《水滸傳》的“血腥”。

史大郎開啟“血腥”《水滸傳》

在第二回書中,施耐庵便開始血腥了。史進與少華山的幾個頭領交往密切,中秋節這天聚集在史家村莊子上飲酒。四個人才喝了幾杯酒,月亮剛從東方升起,華陰縣縣尉便帶著三四百官軍將莊園圍住,前來捉拿少華山強人。史進從帶兵的都頭口中得知,原來是莊客王四做事不慎,洩露了史大郎通同少華山強人的機密。這個機密被獵戶李吉知曉,便向華陰縣告發。

史進非常義氣,不願意出賣朱武、陳達、楊春,便把王四帶進後花園,一刀殺了。這是《水滸傳》中第一次明寫殺人,可是見了血的。

殺了王四,史進燒了莊園,與朱武等人披掛整齊,各持兵器,帶著莊客發聲喊殺將出來。史進當先,正遇到李吉,手起一刀砍為兩段。雖然文字上見不到血腥,但想象一番場景,李吉死得實在是太慘了,一定是鮮血四濺,橫流滿地。緊隨其後的陳達、楊春,也一人一朴刀,將華陰縣的兩個都頭斬殺。

史進大鬧史家村,四人被斬殺,是否傷及官軍士兵和莊客,施耐庵沒寫。但“史進引著一行人,且殺且走,直到少華山上寨內坐下。”一路衝殺,必定也殺死殺傷不少士卒和莊客,血腥場面肯定是免不了的。

這是《水滸傳》第一個血腥場面的描寫,雖然並不是十分慘烈,但作為全書血腥的開端,確實也值得一提。此後,這樣的血腥不斷升級,場面越來越涉嫌宣揚血腥暴力,越來越“少兒不宜”。

那麼,為什麼是史進開啟了“血腥”《水滸傳》呢?

武二郎滅門慘案充滿血腥

自史進開啟血腥場面之後,梁山好漢便接踵而至的殺人,血腥場面可謂充斥全書。此後,魯達三拳打死鄭屠,當時是鮮血並流,“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的,紅的、黑 的、絳的,都綻將出來。”這是施耐庵比較獨特的一筆,血腥場面躍然紙上。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人殺死陸謙、富安、管營差撥,鮮血必定染紅了一大片雪地。晁天王從東溪村殺出,石碣村阻擊何濤追殺,死傷官軍一定也不在少數。甚至,還割掉了何濤耳朵,“鮮紅淋漓”的血腥場面的確令人恐怖。

至於林沖殺王倫,宋江殺閻婆惜,也是充滿血腥的。但是,這樣的殺人若與武松相比,則是大巫見小巫了。

武松大鬧飛雲浦,血濺都監府,不管有仇無仇,武松見人就殺,血腥場面可謂駭人聽聞。這一場屠戮,先後死在武松刀下的總共一十七人,其中,十五人被武松殺死在都監府。

這場滅門大屠殺,過程十分可怖,武松殺死張都監老婆後,試圖用刀切下她的頭顱,卻切不進。武松在月光見刀已經砍缺了,便從後門外拿了把朴刀,又將唱曲的玉蘭和兩個小丫鬟殺掉,還來到中堂尋到了兩三個婦人,也一個個戳死。

武二郎殺人如麻,血流滿地,還蘸著血,在牆壁上寫了“殺人者,打虎武松也”。鮮血都可以當墨汁寫字,其場面之血腥可想而知。

殺了這麼多人,製造了一起驚天滅門血腥慘案,武松也自知罪孽深重,不可饒恕。所以,武二郎在孔家莊與宋江分手時,說了這樣一番話:


武松做下的罪犯 至重,遇赦不宥,因此發心,只是投二龍山落草避難。……天可憐見,異日不 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

這番話,卻是施耐庵《水滸傳》核心主題的一次表達,《水滸傳》的“血腥”是必然要洗清的。

血腥莫過於賣人肉饅頭

《水滸傳》中的好漢,大都有“血腥歷史”,尤其是天殺星黑旋風李逵,簡直就是一頭嗜血的野獸。施耐庵多次寫到這廝暴力血腥的場景,不用在此處多說,提到此人,讀者眼前勢必會一幕幕的閃過李逵的血腥屠殺。

武松殺人,尚知自贖。李逵殺人、吃人肉,是《水滸傳》第一血腥之人,卻從來就沒有絲毫覺悟。施耐庵對待這兩個梁山好漢,所給予的寓意,乃至評價都是截然不同的。此話暫且按下,下文再表。

李逵嗜血成性,場面血腥是明著寫的,而揭陽嶺、十字坡買人肉饅頭,則是隱寫的血腥。李逵殺人,很多是在戰場上製造的血腥,這兩家江湖黑店所殺之人竟不知幾何,其殘忍程度,實際上要遠遠超過黑旋風。

揭陽嶺的宋江,差一點就死在了催命判官李立的刀下,加上兩個解差,三條人命即將就此交代。武松因為殺了潘金蓮、西門慶,被髮配孟州牢城,在十字坡遇到了孫二孃。若不是武松機警,識破母夜叉手段,就將與兩個解差一道,被做成人肉饅頭了。僅這一樁買賣,就得害死三條人命,放血剝皮,簡直比所有的恐怖片還要血腥。

據菜園子張青講,在十字坡大樹下開黑店,曾給孫二孃立下過一條規矩,“三等 人不可壞他”。這三等人包括雲遊僧道、江湖上行院妓女、各處犯罪流配的人。

張青原本是光明寺種菜的,曾經為一件小事,殺了所有和尚,放火燒了寺院。大概是良心發現,這才立下了三不害規矩。然而,孫二孃充耳不聞,殺了一個神秘頭陀,武松也差點著了道。在母夜叉眼裡,殺人就與殺牛差不多。同是生活在黑店中的夫妻,做人的差距為何這樣大呢?

兩家賣人肉饅頭的黑店,堪稱《水滸傳》最血腥的屠宰場。這樣的人,也稱得上梁山好漢?施耐庵寫這些恐怖的血腥故事,還能憑藉《水滸傳》名揚千古嗎?

還道村開始為《水滸傳》止血

第四十一回“還道村受三卷天書,宋公明遇九天玄女”是全書總綱,也是梁山故事的大關節大轉折。

“還道村”寓意“還道”,梁山好漢開始從“妖魔”還於正道。就“血腥”而言,也是在“替天行道”的主題下,為故事需要而設計。從這回書開始,《水滸傳》的血腥場面便顯得十分理性了。

上文提到武松復仇濫殺無辜,因為改換了一身頭陀裝束,便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傾向了。夜走蜈蚣嶺,武松殺飛天蜈蚣,便是道義之舉。到了二龍山、梁山之上,武二郎便沒有再殺人。不僅沒殺人,還很少與人鬥毆。夜奪曾頭市,與魯智深領三千兵馬攻打正北大寨。打仗肯定是難免血腥的,但這一仗卻是梁山好漢抗金的前哨戰,打的是金國人的榷場。武松“還道”,與此前血腥的武松大有所別。

菜園子張青,因為殺了太多的和尚,反倒成為金聖嘆筆下的“為頭是最惜和尚”之人。張青接連度《水滸傳》兩大“高僧”上二龍山,在“寶珠寺”聚義,也可看作是一種救贖。這就是同時黑店夫妻,做人差距之大的原因。此後,這對夫婦放下屠刀,在梁山上管理酒店,專一接待四方來客和打探消息。

剛剛接受“還道”指引的宋江第一次帶兵打仗,就想洗盪祝家莊。但因為鍾離老人而放過一個村坊人的性命,血腥場面並沒有出現。倒是黑旋風李逵,明知扈成已經投降,卻偏要掄起雙斧,趕到扈家莊殺掉了扈三娘一家,只走脫了扈成一人。

梁山好漢自“還道”後,行為開始轉變,殺人也大多是在戰場之上。《水滸傳》寫的就是北宋末年的“農民戰爭”,既然打仗,相互斬殺的血腥場面便在所難免。攻城掠地,也不免要傷及無辜。這樣的“血腥”應當無可詬病,也不能影響《水滸傳》成為四大名著,並穩居榜首。

然而,梁山之上有兩個人始終難以“還道”,僅就“血腥”而言,這兩人可謂《水滸傳》的另類存在。

這兩人一個是上文提到的天殺星黑旋風李逵,另一個則是天機星智多星吳用。還道村為《水滸傳》止血,這兩人卻不斷製造血腥,為施耐庵所不齒。

吳用李逵的血腥隱喻

先說說李逵。宋江從還道村歸來,公孫勝便向晁蓋告假,去薊州二仙山探視老母及師父羅真人去了。李逵一見,便堅決要下山,前往沂州去接老孃上山快活。

李逵到了家中,見老母親坐在床上唸佛,竟然為思念李逵而哭瞎了雙眼。李逵矇騙母親說自己做了大官,要接老孃前去享福。

黑旋風揹著母親前往梁山,走到沂嶺時,因為老孃口渴,李逵便獨自一人下到溪澗中取水。到了水邊沒有盛水的工具,李逵便爬到對面山頂,在泗州大聖祠裡,拔下了一座石香爐,以此盛水給母親解渴。此後的故事便不再囉嗦,便是李逵殺四虎了。

且說這泗州大聖祠,實則觀音菩薩的道場。觀音,中國民間的“送子娘娘”,救苦救難的菩薩。李逵拔掉了觀音的香爐,是不是意味著“無後”?

施耐庵這樣寫,還有李逵另外一個故事來強化這個寓意。這個故事,就是“朱仝誤失小衙內”。

為了誆騙美髯公朱仝上梁山,吳用設計,讓李逵用板斧劈開了滄州知府家四歲小衙內的腦袋,讓朱仝不得不去梁山落草入夥。

這也是《水滸傳》中一幕十分殘忍的血腥場面,一個四歲的小孩子,也為吳用、李逵的血腥暴力而付出了幼小的生命。而且,這一天,正是盂蘭盆大會前的半個月——書中寫得十分明白。

盂蘭盆大會是佛教盛會,也就是“中元節”,或者是中國的“鬼節”。道家、佛家都有這樣的傳說,每年陰曆七月初一,閻王給地府中的鬼們放假半月,七月十五收回。因而,凡間活著的人便從七月初一起,祭奠先人。這是一種對已故親人的思念,對逝去的長者的緬懷。施耐庵選擇這個日子,寫吳用、李逵一殘忍的手段殺掉小衙內,讓知府大人如何能夠接受這等痛苦?

傳說,目連僧為救母餓鬼口中,求助於佛。佛為目連說盂蘭盆經,於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救母。目連救母,李逵卻在這之前殺了小衙內。這段故事照應前文,李逵到底是救母呢?還是害母呢?

施耐庵以這樣一個背景來寫梁山好漢的血腥故事,分明就是在譴責吳用、李逵的無道。

作為梁山軍師的吳用,獨立指揮了火燒翠雲樓、兵打大名府的戰鬥。這場戰鬥,吳用不管居民死傷,在元宵之夜傾城觀燈的時候,放火燒城,傷及無辜五千餘人。

大名府城門打開後,梁山好漢蜂擁進城。吳用則派了兩路人馬,分別去屠殺梁中書和王太守的家眷。

吳學究看起來是個文弱書生,但行事手段毒辣,與黑旋風正是一文一武的殺人惡魔。

血腥《水滸傳》為何能成為四大名著

《水滸傳》寄託在施耐庵“佛道合一”的宗教思想,是絕對不會主張血腥的。所以,絕大多數梁山好漢都在“還道村”這個大轉折處開始轉身,唯獨李逵、吳用依然保持著嗜血的秉性。難道,這兩人的妖魔本性很難泯滅嗎?

上文舉到的梁山好漢殺人嗜血的例子中,很多好漢都是與佛有緣之人。武松、魯智深貼上了佛門標籤,按照施耐庵前七十回的伏線,他們二人日後都有“正果”。菜園子張青將兩個佛門弟子送到了“寶珠寺”,後來,又與孫二孃上了二龍山。曾經妄殺和尚的十字坡黑店夫妻,也開始修善果。

開啟《水滸傳》血腥之路的九紋龍史進,曾經因為救一個叫王義的畫師而身陷華州府。這個王義,卻正待去西嶽華山金天聖帝廟內妝畫影壁,也是為佛門做善事。

晁蓋則是佛門的護法天王之一北方多聞天王的化身,但卻在東溪村山為道家大護法靈官建了一座“靈官殿”。怒殺閻婆惜的宋江是道家魔頭天魁星,家中卻供著三世佛……

這樣的符碼,實際上就是施耐庵宗教思想在《水滸傳》中的體現。吳用、李逵的血腥,卻恰恰被選在佛道節日,殺人的含義恰與佛道相違背。想必,在施耐庵七十回後的故事中,這兩人的結局不會太好。

上文講到,梁山好漢自從“還道村”之後,開始要“斬斷魔心”,去“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了。所以,便開始向“善”的一面轉變。梁山大聚義之後,施耐庵的故事便被腰斬,如上的這些故事、人物、佛道密碼,都隨著萬曆年間的那一刀而無處尋覓。

施耐庵通過諸多故事,以及宗教、歷史等背景,闡明瞭自己的創作主題。其中,血腥故事中,就寄託著作者的創作思想、宗教思想。

施耐庵“佛道合一”的宗教思想,其深刻的寓意在“楔子”中便已經講得十分清楚了。在這回書中,施耐庵先以“道”立題,闡明“替天行道”就是“天下太平無事日”。

“妖魔”出世後,天下又歸於紛亂,史進綽號“九紋龍”,隱喻的是北宋九代皇帝,以此人來開啟“血腥”《水滸傳》,實際上是在演繹揭露宋徽宗時期“崇道抑佛”的失道。而又以絕大多數梁山好漢“還道”來為《水滸傳》止血,“佛道合一”中隱含著重歸“天下太平”。

這一點,金聖嘆先生在梁山大聚義之後,斬掉萬曆年以來的續書,以“天下太平”四個青字歸結全書,照應了《水滸傳》開篇中的“那時天下太平,四方無事。”

金聖嘆先生說:

一部大書數萬言,卻以天下太平四字起,天下太平四字止,妙絕。

這就是《水滸傳》的深刻寓意,梁山好漢最終是要以“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來實現“天下太平”的理想。因而,從血腥殺戮到“替天行道”,“妖魔”的修煉過程大抵如此。

《水滸傳》寓意深刻,每一個角度都能解讀到施耐庵深刻的主題和思想,箇中隱喻絕不亞於任何一部名著,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綠野萍蹤01


我們都知道四大名著:《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在中國文學史上出現了許多經典的作品,那麼為什麼這四部作品能評為四大名著呢?肯定有它的意義和價值所在,我們不能片面的從一個點去討論和看待這四本名著。就這一問題,我就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水滸傳》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水滸傳》裡寫了大量關於英雄人物的故事,說故事往往能調動人們的好奇心,從而引發讀者繼續閱讀作品的慾望,這也是《水滸傳》這部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談到《水滸傳》中血腥的一面,這類的故事和情節也不在少數,如關於武松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這一情節可以說在《水滸傳》中是比較血腥的,但是讀者對於這一故事情節的血腥畫面並沒有太多的厭惡和害怕,反而對武松這一人物更加喜愛。《水滸傳》能成為四大名著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塑造了許多經典的人物形象,作者善於把人物置於真實的歷史環境中,緊扣人物的身份、經歷和遭遇來刻畫他們的性格。

《水滸傳》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而且還是一本能瞭解研究某一時期歷史的作品。全書幾乎沒有寫具體的社會環境介紹,但在書中我們能通過各階層人物及其他們之間的故事情節描寫,可以看到一幅北宋社會生活圖景的面貌、和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以及壓迫人民的真實寫照。






宏源品文


小編的問題有點意思,如果你說《水滸傳》有點血腥,《三國演義》不血腥嗎?關羽溫酒斬華雄,取上將首集,如探囊取物。趙子龍就《救阿斗》,百萬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所到之處,大番曹營將士,捱上死,碰上亡。何其殘烈。《紅樓夢》裡,爾虞我詐,狼狽為奸,暗潮湧動,王熙鳳笑裡藏刀,逼死尤二姐,薛蟠殺人奪命,引出《葫蘆僧判葫蘆案》。尤三姐,林黛玉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那一個擺脫悲慘的結局。神話小說《西遊記》,人妖廝殺,吃人肉,喝人血,滿眼血腥,孫悟空大鬧天宮,殺得天昏地暗,花果山下,枉死多少冤魂。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血淚史。《水滸傳》就更不能免俗。《智取生辰綱》蔡京過六十大壽,梁中書為討好老泰山,搜刮民脂民膏,白銀十萬,得有多少貧苦百姓,家破人亡。林沖逼上梁山,被丟官罷職,妻子岳父雙雙斃命。那麼多落草為寇的義軍,如果不是迫不得已,那個願意拋家棄子,出沒荒山野嶺之中,歸為匪類。《水滸傳》反映的是那個特定歷史時期,最真實的社會現實。所以,我們更應該站在歷史的角度,看待那樣的社會現狀。所謂‘’以史為鑑,可正衣冠‘’。就是這個道理。


劉學功620


血腥嗎?是。但,那是真實。這就是古時非常普通的一種場面,非常真實的畫面。

《水滸傳》給你展現的是真實場面,在那個冷兵器橫行的時代,刀劍就成了男人隨身攜帶防身,以及殺人的利器。

我們這些溫室裡的花朵,每日裡見的都是風輕雲淡,山高水闊,花香鳥語,人面桃花。怎麼能知道幾千年時,古代戰場上血肉橫飛,屍橫遍野的場景,人如螞蟻一般的被捏死 ,缺胳膊少腿兒,血肉模糊的血腥場面呢。

有戰爭就有死亡,在我們和平的世界裡,是看不到那樣殘酷的場面的,所以我們感覺到血腥。但是在冷兵器的戰場上,刀劍對峙,槍斧交錯,開膛破肚,掏心剜肺,屠夫一樣的手段,屢見不鮮。

  • 孫二孃,殺人如殺牛一般 兒戲,人腿當做牛大腿,人肉當做牛肉,剁餡兒做成肉包子來賣。
  • 那楊雄對淫婦潘巧雲也毫不心慈手軟,手起刀落開膛破肚,把一個好端端的,花兒一樣的美人兒,就像對待羔羊一樣宰殺了,場面非常恐怖。
  • 武松對嫂嫂潘金蓮也是痛下殺手,一刀就將潘金蓮項上人頭割了下來,毫不手軟,一時間把一個如花蝴蝶一般的美婦送了性命。真的是辣手摧花,不留情面。
  • 那矮腳虎王英,捉了宋江,要拿宋江剖腹剜心,來做醒酒湯,雖然沒成功。想來平常用人心做醒酒湯這件事上,是做了不止一次兩次了,對王英來說,這種事已輕車熟路了。
  • 那宋江捉了黃通判,不僅殺了他的全家,還將黃通判,剖腹剜心,並且做成肉串兒烤來吃,可見那殘忍場面,令人髮指。
  • 水滸傳裡有很多這樣的場面,嗜血屠夫李逵,殺性驟起,雙斧開掄,殺人砍瓜切菜一般,根本不把人命當回事兒。
  • 那魯智深,禪杖180斤,使開來如風車一般,那倒拔垂楊柳的力氣,在戰場上,一禪杖下去,人就癟了,殺人如同拍蒼蠅一樣,在他手下死的人不計其數。

如此場面甚多, 在此就不贅述了。

這些場景給讀者是血腥的感覺,但是現實社會中,在那個冷兵器盛行的時代,這種場面是真實的,是冷酷的,是血腥的。

現代的人處於和平年代,對這種血腥場面很少接觸,一場車禍,場面也令人心驚膽戰,不要說水滸傳裡那些超出你想象範圍的場景了。

冷兵器盛行的年代,就是刀劍無情,不是你死便是我活,是面對面的博弈,是血濺五步,是痛下殺手,是刀光劍影,是屠羊宰牛般的畫面。

活生生的人,瞬間氣息全無,命喪黃泉。這就是戰爭,這就是事實,這就是殘酷,這就是血腥。用手中的刀劍,身上的力氣,以及學到的功夫,來決定生或死。

不像現在槍炮橫行的熱兵器年代,殺人於無形,幾百米之外,或者幾公里之外,就可能要了對方的性命。雖然也很血腥,但是沒有冷兵器面對面的接觸,要震撼人心。

水滸傳,108位好漢與朝廷鬥爭,一定離不了拼殺的場面,作者如實去寫,也是迫不得已。但水滸給我們的享受,不是這些血腥場面的震撼,而是這108位好漢的故事以及性格方面的描寫,千人千面,一點也不雷同,108位好漢打造了精彩水滸,讀來回味悠常如飲甘醇。這就是水滸傳的魅力所在。


火煮水壺84501


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沒一個不血腥的。

《水滸傳》是否有資格入圍四大名著就有失偏頗了。因為在我看來,《水滸傳》才是四大名著之首!相比於《紅樓夢》通篇的“喋喋不休”,《水滸傳》沒有一句廢話。

前四十回從貴族(柴進)、官家(林沖、魯智深)、平民(武松)三個階層來刻畫當時宋朝的黑暗面,各有各的苦衷,太平盛世誰願意冒著掉腦袋的風險去造反?一群性格迥異的不法之徒,抱著有肉同吃,有酒共醉的信念,齊聚聚義堂,到改名“忠義堂”,一聚一忠,梁山走向了另一條路,每個細節都豐滿到了極致,每個人物都是一本傳紀,這樣的文章若不能入選四大名著,那前三大也徒有虛名!個人見解!


秦腔名段


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每一種藝術的表達,都是對現實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表達。所以,解讀和弄懂水滸,需要更多的歷史思維和站位,而用怎樣的態度對待水滸,也影響著對傳統優秀文化的正確批判和繼承,對於水滸:

一,水滸血淋淋的殺伐和殺屠,只是那時社會人民生存環境的真實反映。王朝統治末期,禮制綱紀崩壞,生計危機和民心淪陷,世道大壞。宋元明清筆記多有此類描述。同時,藝術的表達效果,需要一些猛料兒吸引眼球。

二,水滸的砍殺,站在今天的時代思維和思想上,是一個硬傷,但作為存在,尊重這一段歷史,拋棄這一段過望。

三,水滸是中國最早的大部頭文人優秀創作作品。其文筆、結構、民俗、語言等成就,達到一個時代的高峰,經歷六百多年不同環境檢驗,能流傳,是人民檢驗和歷史檢驗的結果,不用懷疑。

四,水滸是一部倡導中華優秀價值,忠義愛民的書,思想很鮮明。水滸也是一部民族精神裡,少有的尚武做男子漢的書,可大補民族教育中的鈣。

所以,今天看水滸,批判揚棄,水滸有無盡的思想和藝術價值,值得品鑑涵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