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北沒有南方那麼多的工廠?

東北飛哥


J、Q、K!



熱愛山河


做為一個東北人(土生土長哈爾濱人),不說幾句,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建國前,甚至追溯到被侵略為國恥偽滿洲國,東北地區是全亞洲最富饒的地區之一,GDP佔了全國的70

%左右,當時的東北工業佔有率在獨佔鰲頭,工業基礎相當雄厚,現在都說工匠什麼什麼的,東北那個時候就有此稱謂。

建國後,東北作為工業基地,毗鄰前蘇聯,更是佔了天時地利人和,基於基礎雄厚,前蘇聯的專家援助在東北佔有很大的比重。就哈爾濱而言,三大動力,十大軍工,輕合金,飛機制造,軸承等,其餘的中型國企星羅棋佈,從當時來看,都是事關國家最基礎和安全的命脈產業,本人就生活在三大動力大國企的生活圈內,當下班的時候,職工如潮水湧出,十分壯觀,工廠搞福利,都是火車皮直接進廠。當時的東北工業不誇張的說支撐了共和國基礎產業,涉及到了最基本的國計民生。

改革開放初期,東北的工業仍比較強勁,在九十年代前,哈爾濱大國企的工人工資由百元以下升值百元以上,消費能力也大為可觀,單就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時,當電視在國內還沒有普及的時候,哈爾濱各大商場去搬電視的絕大多數都是大國企的職工,大國企儼然是個小社會圈子,休息日都要與禮拜日分開,內部五臟俱全,醫院,中小學學校乃至職工大學,職業高中,技校,附屬的服務公司都有。當時的哈爾濱的主流消費群體就是大國企的職工。幾乎每個工人家庭幸福指數都非常高。

個人認為,明顯分水嶺是在九十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南方尤其是沿海地區在普通商業發展中壯大,數量是可觀的,加之由於企業大量減負,東北的下崗職工也猶如潮水湧入社會,就連像哈爾濱幾個大國企,隨著自動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提高,也產生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這些人怎麼辦,只能推向社會來消化,讓半輩子都圍著車床工廠轉的工人都去下海經商,很顯然不現實。除了少數人選擇了弄潮,絕大多數的下崗職工還是老守田園,靠微薄的養老金乃至低保生活,長期的體制化和還沒有瀕臨絕境的產業工人群體,至今還有相當一部人滿足於現狀。

另外,由於東北體制內外形成的固有模式,長期以來,國家對東北的投入較少,先進的科技信息產業也出關較少,從而導致東北地區吃老本,資源枯竭,等救濟乃至部分人對現代商業化的排斥,東北逐漸退出了工業輝煌歷史的舞臺。這都是看得見的,不迴避的問題。

但是,本人認為,一個國家要振興,僅僅靠房地產,小商業群體是不行的,時至今日,東北的工業也在為國家默默無聞的奉獻著,而且,更重要的是,有些現在看賺的盆滿缽滿的商業是起不到支撐國家的作用的,有些涉及到重大國計民生的產業,是花多少錢都買不到的,只能由自己創造。所以,任何一個負責的政黨和政府,都不會忽視和放任工業的衰退,隨著改革進一步深化落實,我相信,東北的工業會重振雄風,在國內大氣候影響下,東北也會在各個商業領域進行深化改革,東北第二個春天不久就會到來!


極品白丁


為什麼東北沒有南方那麼多的工廠?東北比較冷吧,人口相對來說比較少一些,加上流動人口也不好太多,所以工廠數量不是特別多,但是,我們東北的工廠都非常大,少則百畝,多則千畝。

像是瀋陽工廠就非常密集了,鐵西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沈北新區的工廠一個挨著一個,上班的高峰期經常堵車,通勤大巴車都排成了長龍,幾百輛的大型公交車呼嘯而過,這就是瀋陽的工業區,大城市的工廠還是特別大的,小城市的小工廠幾乎沒有什麼抵抗風險的能力,稍有風吹日曬就沒了。



東北的氣溫變化比較大,冬季最冷要零下三十多度,如工廠車間冬季低溫不停工,就要開足暖氣,大家都知道工廠裡面要是暖氣開放,那得多少電力和熱能啊,不少工廠到了冬季就要停工了。有時候土木工程的春節放假就是三個月以上,冬天沒法幹活,凍手!



冬季的設備還有一個大問題,溫度降低油都會凝固,一些液壓油啊、壓縮機油、潤滑油都得靠蒸汽管道來加熱,粘度變大,機器性能變差了,土地分分鐘凍成實心的,什麼也挖不動啊,抗低溫的油還特別貴,要是換好油,費用增加不少的,很多設備都要冬季停擺了。

東北建築工地也是如此,水會凍得邦邦硬, 純電動車在東北使用也會活性降低,充電電量下降,續航里程降低。這一切都要持續小半年的情況,所以東北開工廠的費用要高於南方,加上東北人冬天不愛出門,為什麼不愛出門,因為路滑,騎車開車都不愛出去,有時候東北的冬天工廠找不到工人啊。


遼瀋美食


,接觸了一些東北人,也共過一些事,說實在話,我覺得東北人豪爽些外,基本上跟華北一帶的人性格方面相近,並不是象網上有些人說的東北人很另類。本來嘛,東北人大部分都是山東和河北一帶闖關東過來的,雖然在習俗方面受了些原少數民族的影響,但總體上說,各方面習俗跟山東河北一帶相似。

東北經濟的發展步伐,暫時落後於南方,根本原因是因為東北工業化早,國營企業多,人們早己習慣於國營和集體。市場經濟後,南方的省,一是國家給了更多的政策,二是容易輕車上路。而東北國營企業多,轉型就慢了,再加上由於工業化早,資源過早的開發,使得一些地方資源枯竭,原來的一攤子,成了包袱,影響了經濟快速的增長。家人們幫小丹點點關注吧衷心的感謝🙏🙏🙏

經濟發展慢了,肯定會使人才和資本流失。但只要有信心,再加上國家要實施東北振興戰略,只要抓住這個機遇,就一定能趕上去。

地域黑是沒有意思的,一個地區的真正衰落,會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因而說東北經濟是不會衰落的,一定能趕上去。

再補充一點,在東北幾個月發現,現在的東北人生活的很好。東北是我國糧食主產區,有豐厚的工業基礎,有許多著名的高校,緊鄰日本韓國俄羅斯,地位位置優越,東北一定能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地區。家人們幫小丹點點關注吧!衷心的感謝🙏🙏🙏





一葉優菩提


就說下哈爾濱倒閉的工廠,毛織廠,自行車廠,電纜廠,洗衣機廠,鍋廠,鍬廠,水泵廠,制線廠,色織廠,毛紡廠,亞麻廠,小型電機廠,製氧機廠,電影機廠,搪瓷廠,手錶廠,印刷廠,二工具,第二毛紡,針織廠,松江電工,龍江電工,哈一機,糧食機械廠,自動化成套設備廠,糖廠,船廠,車輛廠,木材廠,化二,化總,鞋廠,油石廠,二針織,帳篷廠,扎鋼廠,鉛筆廠,,,,。


升149147050


行者曾經在東北生活過一段時間。在情感上講,行者是很喜歡東北這塊地方的。那裡的環境、人和事,都讓行者感到很舒服。至於東北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工廠?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我認為是歷史遺留問題照成的。東北至今已國營工廠為主。在改革開放前,東北就是中國的工業基地,石油、鋼鐵想當年,東北都佔了很大的份額。那時的東北,可是很多人嚮往的地方。

改革開放以後,民營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而南方又是改革開放的橋頭堡,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南方經濟迅速的發展起來。民營經濟也逐漸成為了市場主體。他們的工廠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就這樣幾十年下來,東北與南方的差距越來越大。



我認為不僅是東北,包括山東、河北一帶。以前國有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都多多少少受到老思想的禁錮。


但我相信這只是思想觀念上的問題。在經過幾年或者幾十年後,我們的東北地區一定能夠放下包袱輕裝前行,也肯定可以迎頭趕上。


0行者悟道0


什麼叫多,什麼是少?十來個人也是一個小廠,上萬人也是一個廠,只有大廠小廠之分。南方大多都是小做房和私人的小廠,大都生產製造些假冒偽劣產品和手工業品及輕工產品。而北方大多是國有企業,石油、化工、電力、機床、機車、軍工等大廠,生產的產品也大多是國之重器。所以南方的工廠和北方的沒個比!


屬性龍


東北號稱共和國長子不是沒有原因的,解放初期,東北GDP佔全國85%。今天的北上廣加起來還不到15%。中國的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石油、化工,礦產、汽車、輪船、航天、軍工企業基本上全部都在東北。東北的林業、煤炭、黃金,石油專列日夜不停無償支援南方建設五十餘年。可以說傾其所有、導致自然資源過度開發。改革開放伊始,中央執行向南部傾斜政策,東北依舊是持續向外輸血,先人後己。直至資源耗盡、工廠倒閉,後勁乏力。GDP全國倒數。南方今天的欣欣向榮,離不開東北長子當年砸鍋賣鐵的無私奉獻!




塞北閒人大羊


東北是工業重鎮……重工業……國企為主……東部沿海以私企民企輕工業為主,實際上理論上講只是中國經濟發展組織體系中的一個補充,不是主角……東北有多少大型國企“央企”,普通民眾不知道也進不去上班……有些很隱蔽……東北氣候條件差不適合發展輕工業,不適合發展快消產業,更不適合零星農業……就特別適合大規模化機械化普通農業種植(生態農業高端農業都不適合搞,成本高可能是雲南搞生態農業高端農業成本的五到十個倍……),那些麼百十萬畝兩三百萬畝的連片種植都沒問題……問題就是那個敢幹那大的買賣,那個有那大的成本……


瀘永春


瀋陽工業體系的形成造就了今天全國各地的機械工業,某些地方的人使用瀋陽市的機械工業裝備了他們,現在他們鹹魚翻身數典忘祖,端著祖師爺賜給他們的金飯碗,黑瀋陽罵遼寧罵祖師爺的惡行值得譴責。遼寧鞍山鋼鐵公司的軌道鋪滿全國,以及撫順的特種鋼為國家做出的重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