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山東人為何不“闖”江南而選擇“闖”東北?

胡航科


看到這個優雅的問題,宋安之不由得站在窗前,深深的吸了口氣,想著真tm秀啊…

這個問題,簡直怎麼說呢,算了我還是解釋一下吧,正所謂人離鄉賤,沒有必要的話,沒人願意背井離鄉,更何況遷移到千里之外。

當時山東老百姓為何要去東北呢,是因為活不下去了,這是起因。

而為什麼非要去東北呢?

因為東北地廣人稀,而且還土地肥沃,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那麼他們為什麼不去江南呢?

大家想想,江南地廣人稀嗎???

江南歷經三次衣冠南渡以後,很明顯已經被開發的差不多了。

老百姓大規模跑江南去,不只是沒有多少開發的空間,找不到地種。恐怕還會被當地人給打的頭破血流,是吃力不討好,為何要跑到江南去?

所以跑東北很正常,跑江南很明顯不現實了。


宋安之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是我國近代發生的三次人口大遷移活動。

“闖關東”的“關”指的是山海關,過了山海關就是天地茫茫的東四省。區別於如今的東三省,少了的那個省指察哈爾,後來被合併了。

闖關東的人口來源以山東、河北為多,其中山東省又是人口來源最多的省份。



“闖關東”分為幾個階段:

一、1644年~1667年,對應滿清入關到康熙年間,當時清廷發佈了一個《遼東招民開墾條例》,“招滿百人,文官授知縣,武官授守備”,從關內大興移民,山東移民遷移到大連、丹東,其他省份移民則集中在遼西、遼北地區。

這一時期的移民在康熙七年被叫停,原因是為了保護八旗的利益。



二、1861~1911年。這個時期,清朝持續走向衰弱,沙俄大肆南侵。1860年,咸豐十年,清廷正式解禁,移民實邊。和前一次不同,這個時期的移民範圍大的多,涵蓋地區已經到達黑龍江。到清亡前1910年,東北人口已達1800萬。

三、1912~1949年民國時期,以山東移民數量最巨,平均每年48萬人,佔總移民人口3700萬的半數之多。

中國人鄉土觀念尤其濃厚,為何有那麼多的關內人都奔著東北去?大凡有飯吃都不至於如此,都是因為災荒、戰亂,在原居住地沒有飯吃,出關找活路。



江南甚好,為什麼沒人闖?

南方確實好,物產豐富,氣候相對溫暖。正是因為好,所以歷來人口稠密,開發充分。人多,競爭大,工作不好找。地也被種光了,那麼多人到江南缺乏生存空間。

這裡也有清政府的引導,開放東北,但是並未開放江南,一是去了也找不到飯吃,再者如此大規模的流民會導致清朝的賦稅重地——江南地區產生動盪,一路必是重重關卡,禁止通行。



而東北則屬於開發空白區,地域遼闊,黑土地肥沃。移民多年到1910年,才達到1800萬人口,可想而知此前地廣人稀到何種程度。而且移民們大都是種地之人,只要有土地,就能有收成,就能有飯吃,東北各方面條件無疑是最理想的。

既能夠安置災民,穩定政局,又能鞏固人煙稀少的東北邊疆。對於清廷來說,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史海尋蹤


對於山東人的我有心裡話要說,祖宗們為什麼不去江南啊,江南多有發展,但是我的先輩們還是留在了山東,說到為什麼不去江南而去了關東,那是有一定原因的,那我就給大家一一道來

首先在十九世紀的時候,朝廷對國外還是比較被動的,為了防止俄羅斯對中國的吞併,當時朝廷撤銷了在東北將近兩百年的封禁政策,鼓勵平原百姓去東北開荒種田。

第二,當時江南的情況,當時江南那可是魚米之鄉,但是人多地少啊,明末清初時,江南都已經開發的差不多了,空間太小。

第三,當時江南總是鬧水災,

第四,江南稅高

所以逃難的山東人就去了大東北,請問如果換成泥,你會選擇去江南還是去東北呢?

我覺得江南不錯👍


黑市清晨


首先是去東北的距離離山東比較近,在過去交通工具基本靠腿走的條件下,時間計較短,相對安全的路程是比較重要的。

而南下江南,要經過長江天險。路程遙遠,且充滿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由於山東和東北同屬於北方地區。氣候差異較小。生產生活習慣比較接近。因此接受起來比較容易。

而南北之間的氣候條件,生產生活方式大不相同。種植的作物不一樣,食用的主糧蔬菜也有很大區別。下江南就意味著更大的改變。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適應。

山東人口密集,人多糧食少,就很容易鬧饑荒,糊不了口,闖關東也就是主要為了吃飽飯,當時東北地區是地廣人稀,閒置無人的土地很多,而且森林,山貨豐富,可以建房,可以耕種,可以養殖。這樣去東北就有很大的優勢,肯定能解決溫飽問題。

南方地區雖然富裕,但是人多,水域多而地比較少,沒有更多的拓展空間,競爭會比較激烈。對於善於在地裡拋食的山東人來說,沒有多大的吸引力。




洞悉歷史


首先清朝初期和中期是禁止關內人遷移到關外的,因為清朝統治者(滿清貴族)害怕大量的關內人漢人遷入東北造成動搖滿清統治的根基,就是俗稱動搖龍脈。

而闖關東發生在清朝末期,整個關內因為長期的土地兼併加上大量人口增長,加重人們生存下去的空間。更不用說江南之地,而且闖關的人絕大部分是窮苦人民出生,整個東北大地 土地多 人口少。人們有活下去的希望。所以山東(包括北方几省)都是大量遷到東北去開墾土地 活下去。

希望能為你解答到。


黃昏Pit


日偽時期也闖!


老碧12


做為山東人以前也和長輩們聊起過這個話題。那時候不到萬不得已,誰肯背井離鄉。為了吃飽飯才攜妻帶子外岀找活路。比較理想的地方是相對富裕的地區,比如江蘇的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然而,這些地方的人口非常多。除了太平天國時期的濫殺導致這裡人口減少,但恢復也非常迅速。而闖關東的都是山東農民,主要技能就是種地。而江浙一帶的耕地,尚不滿足當地人自己種,哪裡能夠容納移民。相反,東北地廣人稀,1740年東北總人口數不到40萬人,到了1840年東北人口也就300萬,有的是土地。從山東去東北很方便。膠東人去東北,基本都是坐船。

只要上船從山東沿海一二天就可以到達遼寧沿岸的港口,非常便捷。相反,如果從山東到江浙,必須走陸路。當時沒有鐵路,僅僅江蘇省南北寬度就有接近500公里。在古代,拖家帶口在陸路走500公里可不是容易的事情。闖關東的大部分是河北和山東人。從民國38年間開始有史料統計記載,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至東北留住的山東人達到800萬之多他們基本都是破產以後才被迫離鄉背井。這些人大多是赤貧,去了外地首先就得投靠親友。而山東人闖關東有很長久的歷史,東北的山東後裔很多,新來的很容易找到親友。也就相對容易落地生根了。


山遠天高煙水寒888


我發現很多人回答問題都喜歡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複製粘貼一大堆,美其名曰引經據典。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只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關東地廣人稀;第二,距離近。

由於清朝政策的原因,東北地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禁止漢人進入的,因此形成一塊地廣人稀的寶地。而且闖關東的大都是窮苦農民,他們需要的是可以種地的地方而不是經商的地方。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距離近,山東半島到遼東半島之間的海上距離只有區區100公里左右。假設帆船的速度只有15公里每小時,那麼大概只需要六七個小的就能到達。一般情況下也沒有幾個人傻到走陸路,事實上也確實是走海路更方便。

試想下,如果你是闖關東的人,你是選擇家門口的寶地,還是選擇人生地不熟的江南。


行者勿松


闖關東與走西口一樣,為了生計奔波,背井離鄉歷來為中國老百姓最不願意的送擇。清朝末期,戰亂連連,天災人禍,山東地界的人民不聊生,加上人口稠密,許多人為了生計走出山海關,到東北這個土地資源相對富足,有勞動能力人口相對較少,且煤炭、黃金等礦產資源豐富,開發較早。山東離東北較近,生活習性相近,人員交往密集,於是許多人選擇了出關。


用戶7570948198


清末的闖關東和改革開放後的農民工去廣東打工類似。

農民接收信息本來就不發達,沒有能力分析哪裡更適合移民。他們一般是看到別人去哪發了財,然後跟著別人一起去。

所以闖關東的農民是先看到他自己的老鄉在那裡過上了好生活,然後他們才跟著一起去的。

最初出去闖蕩的人,東北由於隔得比較近,去的人數比較多,一傳十十傳百,慢慢的形成了這樣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