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企業如何活下去?20位大咖四大維度建言,自救、他救與救他

文旅企業如何活下去?20位大咖四大維度建言,自救、他救與救他

疫情重創文旅。在度過一個“痛感”強烈的春節後,文旅業下一步怎麼走,文旅企業如何抗禦、自強自救,成為時刻牽引甚至“拷問”文旅人的痛點命題,提至“生死存亡”的高度亦不為過。

面對危局,我們都相信冬天之後春天的到來,而在抵達的進程中,文旅人當抱團取暖,共克時艱!

為此,執惠通過微信社群組織了一場深度研討,20餘位文旅業內大咖,既有涵蓋多領域的文旅企業高管,也有地方主管部門高層,“同堂”激辯,為文旅業儘快走出疫情陰霾,提供真知灼見,為業者鑑,引業者思,共推文旅業發展。

我們將研討的乾貨內容予以整理,以下為第二篇。

昨天執惠刊發的《直指“生死痛點”!20位文旅大咖“同堂”研討,三大方面、七大維度激辯文旅走向》,著重研討了疫情下的文旅走向,而這個走向最終都落在每家文旅企業身上。

作為此次大咖研討的第二篇,將更聚焦文旅企業如何活著、更好活著等話題,這其中涉及同一鏈條上下游企業的利益博弈、協同互助;企業如何自救,大中小企業的殊同路徑;國家相關政策的“他救”,包括緊要政策、推進出臺的可行性和困難,政策的惠及面等。

正如一位文旅大咖所說“幫助你的上下游,就是幫助你自己”。自救、他救與救他,本質上是貫通的,大家同屬命運共同體。

1、危局中利益博弈與“命運”協同

在此次危局中,產業鏈的不同環節企業都受到衝擊,大家是命運共同體,但所面臨的危機有大小之分,這涉及話語權大小,事關損失和利益博弈,如何“智慧“處理,事關彼此命運。

@劉照慧,執惠創始人兼CEO

平臺與供應商的關係積怨已久,現在更激烈了,感覺這個矛盾要激烈爆發了。

@周建慧,河南建業集團戰略投資研究員

資本化的OTA和靠自己刨食兒的旅行社主體上就不對等,按理說,OTA第一時間作出承諾,又有資本支撐,不應該推卸50%的責任給供應商。資本不夠,還有保險,這原本是OTA建功立業的好時機。OTA已經衝到前面了,只有牽手供應商解決共同的問題,力爭最好效果,而不是把供應商推進深淵。

@劉照慧,執惠創始人兼CEO

供應商們崩了,OTA只能去直採了,線下能力還不夠的情況下,殺雞取卵也很危險,產業其實需要線上線下融合、共建良性生態。比如酒店付給OTA的佣金現在已經奇高了,我們也聽到了不少酒店的抱怨。

@楊振之,來也股份創始人

供應商和OTA很難談好,商業邏輯不同,在談判桌上供應商不是對手,現在的問題是,供應商存活能力太弱,沒資本抗衡。大危機已來臨,想好自己的活路,作好自我重塑,是每個企業要思考的大問題。

我認為政策上沒有博弈,如果三個月左右行業大量倒閉和失業,會有政策面的好消息。下半年旅遊業會恢復,但整體消費能力會下滑。

@陳芝芳,優品三悅總經理

資產(庫存)是受損的根源,資產方規避風險應該將部分資產(庫存)通過包房/包艙/包票等B2B上下游業務合理的輸出,至少在出現風險甚至是不可抗力時,可以讓承包方承擔部分風險。OTA渠道方如果沒有進行包銷和預付款的分銷業務,原則上就不需要承擔風險。

@大命,滑雪族創始人

其實這些都是成本惡性循環導致,看所有的上下游供應鏈根本就是成本高:員工人工成本高、房屋成本高、生活成本高、物價成本高、採購成本高.....所謂的消費升級,旅行打上標籤,上上下下的企業發展,到底應該是在什麼發展階段?

2、都想活著,如何活著?

疫情重創下,文旅產業不少細分領域洗牌重塑已是難免,不少企業如何活下去首先要靠自己,產業鏈條企業能夠自強互助,國家層面可能會有相關扶持政策,但惠及自身多少,並不好說。

@袁學婭,上海星碩酒店管理諮詢有限公司首席諮詢官

我的建議如下:

1)停止所有新建文旅和酒店項目,讓路存量項目;

2)旅行社、酒店、景點在等待恢復期領基本工資,上班實行內部培訓過渡;

3)爭取稅務部門免稅一年;

4)恢復營業後千萬不要殺價競爭拉客,行業協會必須有所作為;

5)平臺也有損失,恢復營業後的佣金不會減少;

6)線上培訓和教育會進一步做大;

7)租賃物業經營者損失較大;

8)行業康復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少則3個月,多則6個月,年度預算都要重新制作。

@鮑毅卿,東方和平國旅總經理

個人認為,行業如果抓住好這次病毒帶來的被動成長機遇,未來尤為可期!感覺有點類似當年的國企改革,很多下崗工人再就業,完成產業升級。當然,企業先要自救,一個連自救基本能力都沒有的企業,本身也是落日黃花,淘汰是早晚的事情。

下一步市場一定會出現諸侯爭霸的局面,我本人希望政府出臺的政策是:放小、調中、平大。那些為社會做最大就業、總體納稅最多、各有特長的中型企業可以適當給予一定政策。

@林浩煜,中航信

在這樣的大環境和大事件的背景下,從人性角度出發,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毋庸置疑也能理解,都想活著!這已經不是具體業務如何做的問題,是大家有一起共建行業良性生態的行動和想法。

@肖述濤,大美兒童世界創始人

我覺得這次疫情的教育意義很大,中國的產業鏈環環相扣,一個鈴鐺響了,就會一群鈴鐺響。旅遊行業是個脆弱的行業,固定資產投入巨大,投資回報較低,又很依賴於運營。如果這個行業沒有帶頭大哥,沒有道德標準,沒有上下游評價體系,估計殺傷力很大。

從親子文旅來看,我覺得這次疫情過後,大家應該保持合作、協作、抱團、開放的方式,把井噴市場規範好、服務好。我認為,這個細分領域的上游是教育,下游是生產商和服務商。

關於產業政策,我覺得從我所在的親子文旅領域來說,應該呼籲政府出臺一個親子文旅的公共安全體系或者行業標準。

@陳芝芳,優品三悅總經理

文旅產業鏈最需要的是金融對上下游供應鏈的支持,沒有金融支持,抗風險是空話。要獲得金融支持,需要上下游儘可能的打通數據,形成完整的數據鏈,在行為數據和交易數據共同的作用下,儘可能的得到低成本的金融授信。目前,文旅服務類企業最需要的就是資金來準備低谷之後的反彈。至於國家,只能淺嘗輒止的對資產類企業予以一定的補貼。

李論,首旅如家小鎮發展管理副總經理

文旅產業似乎像汽車改裝業,真正發展好汽車產業才有機會發展好改裝產業,所以,文旅未來更多的改變是重視基礎產業,防護、醫療、教育、儲備、控制。當務之急是如何應對接下來的高流動、多病源、輕防患的危急期,配合國家,挺過去,再跟隨國家號召,一起推,政府一定會給予最大的指導和幫助。

在發展時期抱團是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優勢互補,在生存時期,需要的是破繭,誰能有突破,尋求生路,大家才有借鑑和互補的機會。當務之急是生存,應舍小保大。政府一定有能力解決民生,所以我們無謂恐慌,我們更多的是總結短板,考慮我們怎樣再回到快速發展的軌跡。

@張力,百事通旅遊創始人

對於政策這方面,可以去爭取,相關部門也會有,但不是所有企業都用得上。政策能夠爭取是好事。2003年也一樣有政策,倒下的也不少,所以關鍵還是在於自己。

3、企業不倒,要有現金流,從哪來

現金流是生命線,文旅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要儘量開源節流,同時國家也應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包括通過相應的金融手段,為企業舒緩資金壓力以及保持流動性等方面,提供支持。

@韓澤,某文旅科技公司CEO

天助自助者,自強則頑強。對於小微企業,應收縮控制成本,想盡一切辦法開源節流。

經歷週期,經歷黑天鵝,對於企業來說,對於CEO來說是好事。現在是想辦法活,活著就是負責任,哪怕裁員,企業要是不倒,也是為社會和政府在分擔壓力。

@孫暉,騰訊文旅運營總監

危機和機遇永遠都是並存的,任何時候都需要關注兩點:你的用戶側在起哪些變化,是否滿足還是引領了需求,危機對於自身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是被動的還是可以主動克服的;第二就是在產業鏈的角色定位和價值定位,在強調新消費新體驗迴歸理性的時代,自身真正的價值所在。

@趙寬,中國旅遊研究院博士後

我正在研究非典、2009年H1N1和韓國MERS中受影響的各國旅遊行業。總體來說,各國政府都是從行業減免稅、成立特殊基金、遊客保險、增加營銷預算等角度來保護和激勵旅遊行業。

中國加大基礎性公共投資,如城鄉路網建設、醫療衛生教育設施、城鄉給排水、養老設施、文化設施等,可大大促進就業,政府從一般競爭性行業退出而向公共服務配套挺進,全力釋放和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嚴控房地產等資產泡沫,經濟發展前提下,旅遊將會有可持續健康發展。旅遊不是獨立的行業,跨界和融合是旅遊的基本特徵,社會生活的人和經濟生活的人作為主體是旅遊的本質屬性。

這個事情上,政府必須牽頭有所作為,我們行業能做的就是把建議想法彙總彙報給相關政府部門。

@丁雲勇,張家界市原旅遊局局長、中國未來研究會旅遊分會副會長

把旅遊發展好,必須置於國家和社會宏觀層面考量,把旅遊做好,必須置於人的需求微觀層面,這兩個層面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這就給政府和市場主體的企業提出職能分工的要求。

政府政策供給只是輔助性措施,不是目的和根本。疫情是階段性的是暫時的,強大的國家組織力一定能儘快打贏這場戰鬥,但各行各業的復甦是最重要的問題,有的行業在繼續慣性發展,有的可能要重啟,這期間還不排除各種挑戰,包括自然災害和國際鬥爭,壓力可想而知,但強大的中國痛定思痛,一定要立足戰略性、根本性解決問題。這一切,人是最關鍵的因素。

@鄒鋒,深圳市旅行社協會會長

我有幾方面的建議。第一,畢竟這次文旅部發文讓我們(旅行社)停業,那應該可以對我們行業這次的停業直接損失進行一次性補貼。第二,停業期間能否幫助旅行社企業減負工作,呼籲旅遊企業場所業主減免停業期間的房租。第三,減免停業期間的“五險一金”企業承擔及個人承擔費用。第四,退回上一年度旅行社企業繳納的相關稅費,幫助企業度過難關,免去旅行社企業未來半年增值稅的徵收。第五,設置旅行社行業基金,扶持幫助旅行社行業長期發展。第六,建議銀監會開設專項旅行社金融融資方案,向旅行社快速提供金融扶持。第七,儘快暫時退回旅行社質保金,快速為旅行社提供部分流動性,舒緩現在的應急現金流困難。

@甄浩,易遊天下董事長

旅行社度過疫情危機最重要的是現金流。這個行業是輕資產行業,淡旺季明顯,屬於人力密集型,在良性現金流情況下,企業至少有半年以上的緩衝期。如何在大量退團的時候補充現金流才是要務。

4、期望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形成合力

應對此次危機,國企與民企,大企業與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和所獲支持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大企業要在其中起到“揮旗”作用,中小企業與之聯合,形成合力,推動相關政策的出臺。

@賴崎,磐融資本董事長

國家救助行業,得通過補貼/基金/金融/稅收四個途徑。國家隊不需要,但會優先獲得,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獲得稅收政策不難,前三者要獲得就很難。自救就要做好準備迎接疫情之後的反彈,引導大量的市場需求的選擇,包房包艙包票等等供應鏈上關鍵資源的爭奪會是重點。

普惠金融是個機會,這是國家戰略。當然不會白給,關鍵是數據(行為數據和交易數據)與政府平臺或者銀行數據鏈平臺的打通。

@劉亮,騰軒旅遊集團CEO

我認為減免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這個最容易實現和落地,最能見效,其他什麼融資貸款,補貼太難了,落不了地。

@熊曉傑,時代文旅首席戰略顧問

帶薪假期是最值得推廣的,過去一直推不動,今年疫情也許是個契機,政府也不得不認真考慮此事了。考慮到各企業的壓力,帶薪假期也可變通,也可考慮未必全薪。另外,過去我們也呼籲過延長春節假期至兩週,這個也是值得推動的。春節七天假帶來社會問題太多。

@徐琳,瞰邦投資亞洲合夥人

我也結合大家的意見簡單聊一下我的想法:

1. 國際供應商的優惠退改簽政策和各國政府的簽證延期政策,希望可以國家牽頭,行業組團來呼籲。我前幾天找了UNWTO(世界旅遊組織)和PATA CEO(亞太旅遊組織)去聯合呼籲此事, 並建議針對給出此優惠政策的國外供應商建立“優待中國供應商名單”。UNWTO 說正在內部討論。但是一己之力遠遠不夠,需要業內各大權威組織和媒體聯合起來發聲;

2. 國外銀行很容易給中小企業根據客戶訂單做供應鏈金融(低息貸款),國內似乎很難。建議國內銀行/政府可以給大企業“支持上下游企業的定向放貸”(幫助你的上下游,就是幫助你自己,且容易把握風控);

3. 政府的補貼應該有,但是感覺很難實施;

4. 行業的保險機制趁此機會需要更健全。

@默照,獵戶座創始人

關於政策,期望有大企業或者平臺揮旗,中小企業聯署,一起能夠要一些合理、共享的利好政策出來。

新型肺炎疫情是一場國難,每一個創業者的事業都來之不易,都是要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一個發展過程的,中間經歷各種坎坷,有的時候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強大而倒下,而是還沒有長大就倒下了。

在不同領域不同規模和階段的企業可能受到的創傷不同,也有醫療設備和在線辦公等領域裡反而是巨大的增長機遇。可在這個時刻,不管是大企業、小企業,國企或者民企,線上平臺或是線下實體,我們是不是可以同心共情,去面對這場挑戰,集思廣益,呼籲相關政策,抱團取暖,強化協同合作,為建設一個更好的文旅生態而真正做一次破界的努力呢?期待、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