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難"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兩種論調,現代人應尊崇哪種?

只向歲月嘆蹉跎


色難,這是論語裡面的一句話。意思就是子女孝順父母要從內心深處真正的孝順父母。

這是我看到這個標題特意去百度查的,因為說實話我並不知道“色難”是什麼意思?

作為現代人,肯定是更能接受色難的。因為色難比較開明,它實踐起來的方式有很多種,不限制。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它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則太霸道,它把所有人聚集到一起,告訴你們“如果不生孩子,你們就是不孝順!”這簡直太粗暴直接了,似乎兩個相愛的人的結合就是為了讓上一輩抱孫子一樣?作為現代人的我們,肯定是接受無能的!

作為父母,我其實很想問一下你們:“當初你們決定要生下我們的時候,你們的內心獨白是什麼?”是否是上一代的逼迫?亦或只是想體驗一下做爹媽的感覺?還是真心想創造出一個生命來跟你們一起感受這世間的美好與殘酷?

而以不生孩子就判定子女無孝心顯得太功利化,也太自私!如果每個孩子孕育的時候就能做選擇,作父母的你們能保證孩子就願意以這樣一個理由被生出來嗎?我想所有的父母都不敢保證吧?而且每次一聽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的時候,總有一種“養老”的意思!似乎孩子生下來就是為了保障父母老年生活的!我說這話的意思並不是鼓勵孩子不養老,不管是作為子女還是作為父母,我們雙方對對方都是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的,但這個責任和義務是雙方發自內心的,大家都默認並尊崇的一種東西,而不是一種道德枷鎖!

作為已經是孩子他媽的我,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的度過一生。從我們決定孕育他的那一刻,我們也只是希望他能來到這世間跟我們一起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

不管是“色難”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都不是需要被討論的點,父母與孩子,我們既是最親密的人,也是獨立的個體!強行要求對方與你保持一致,這根本就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情!尊重對方的生活並過好自己的生活,有界限,才長遠!


吃妹日常


大家好,我是文化領域創作者,我喜歡文化,熱愛文化。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針對這個問題,以下是我的觀點和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r

意思是對爸爸媽媽要和藹可親,是最困難的一件事了。我們都知道,隔代都會有代溝,有時一言不合就鬧僵。你媽覺得你冷讓你穿秋褲,你不同意一臉不高興,還嫌她顫抖,這就你不對了。我媽讓我穿秋褲,我二話不說,拿著就穿上,還親了她一口說,仍是媽媽最交心,我媽笑得合不攏嘴。出了門,我悄然找個當地把秋褲給脫了。\r

假如你覺得“色難”,那是由於你和爸爸媽媽之間有些事不明白拐彎去處理,不明白換位考慮去交流。難就難在這。\r

以上就是有關於我的全部分享,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同時希望大家能學習到更多的文化,全面提升自我文化知識,提高自我素質,擁有一個豐富多彩的明天。\r


演覺國學


“百善孝為先”,孝字頭上一畝田,殷勤勞作才為先,無論古今這兩種論調都應尊崇。

一,何為色難?

“色難”是一個漢語詞彙,是一個形容詞。“色”即臉色,“難”即難看、困難。出自孔子《論語·為政》。子夏問孔夫子:“何為孝道?”孔夫子答:“色難”。

難在哪裡?難在子女的容色上。

意思是對父母要和顏悅色,是最困難的一件事了。咱們都知道,隔代都會有代溝,有時一言不合就鬧僵。你媽覺得你冷讓你穿秋褲,你不同意一臉不高興,還嫌她哆嗦,這就你不對了。我媽讓我穿秋褲,我二話不說,拿著就穿上,還親了她一口說,還是媽媽最貼心,我媽笑得合不攏嘴。出了門,我悄悄找個地方把秋褲給脫了。

如果你覺得“色難”,那是因為你和父母之間有些事不懂拐彎去處理,不懂換位思考去溝通。難就難在這。




二,何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是: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是最不孝順的。這裡還談到舜沒有告訴自己的父母就娶了妻子,就好像當他父母不存在一樣,就是無後的解釋。孟子曰:“是君子還是應該先通知父母才對。”

孟子有道:尊重父母就是孝,晚輩做一些事,特別是人生大事,還是要先告訴父母,徵求父母的意見,如果做不到,何談什麼“孝道”?
近現代觀點爭議

在現代很多人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誤解為沒有生育後代是最不孝。以原孟子的話意確實不是這個意思。

如果“不孝無後為大”,那麼這裡五不孝中肯定有一條是“無後”,但是五不孝沒有一條提及“沒有後代”。理由二,“為無後也”,如果“為”翻譯成“為了”表目的的話,原文就成了“為的就是沒有後代”,明顯不符合語意。


總結來說,無論是“色難”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都是古訓。對於長輩做晚輩的都要去尊重與真心實意去和睦相處,代代相傳“孝”字才能一馬當先。


詩驀詩書畫


“色難"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是儒家孝文化的重要內容。中國孝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但傳統孝文化中的"愚孝",並不值得提倡和推崇。

想做到“色難",的確不容易

"色難“出自《論語》,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意思是說:“孝敬父母並時刻保持良好的態度,是難以做到的事情。遇到需要解決的事情,晚輩替長輩做了,有了好吃的,讓父母長輩去享用,難道這樣就足以稱得上是孝了嗎?“由此可見,“色難“難在不僅要在物質上滿足父母長輩,還要在他們面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在精神層面慰籍他們。

”色難“難在何處?難在要你長期有一顆恭敬的心,難在要你長期有一個謙和的態度。就是說要經常對父母微笑,經常用心靈去感受他們所思所想。對於年邁多病的父母不嫌棄、不拋棄,在心煩的時候不對他們發脾氣,剋制一下,始終和顏悅色的對待他們,讓他們生活的開開心心。

隨時都給父母好臉色,體現一個人的素養和品質。可現實生活中,子女也有生活壓力和種種煩惱,因此,不管什麼情況下都能做到給父母一個好臉色,又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百善孝為先“。作為子女,應當真心愛護父母,和顏悅色,從內心深處發出微笑,讓父母感到快樂、幸福。父母也當包容兒女偶爾的“色難看“,這樣的家庭才能和諧美滿。

該如何解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對於該段文字的解釋,目前有兩種觀點。

一種是曾經廣泛傳播的觀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後,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最大的不孝。這顯然是違背聖人孝道思想的錯誤詮釋,導致許多人以為不結婚、沒有子嗣就是最大的不孝。若照此邏輯,一個人只要生娃,哪怕他平時事親蠢惡,也能算大孝嗎?因此說,後人以訛傳訛,將“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是對聖人理論思想的歪曲和誤讀。

經過聯繫上下文和專家的資料考證,這段話的正確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由此看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聖人本意是說“沒有盡到做後輩的本分,才是最大的不孝。“

孝道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礎,也是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基礎,當然應該推崇。但自漢代獨尊儒術後,"以孝治天下“,出現了大量利於統治階級統治的“愚孝"文化,這是對孔孟孝文化本意的嚴重曲解。新時期,對“色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傳統的孝文化,我們理應賦予它和諧家庭文化的新內涵。

一家之言,歡迎探討!


秋水長天H


我覺得應該遵崇第一種!“色難”

色難出自於《論語·為政》裡,子夏曾問過孔子,何為孝,孔子的回答是:“色難”。“色”乃和顏悅色的意思,“難”意為困難,“色難”的意思就是說,孝順父母,不給父母擺臉色看,是最難的。

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有很多種方式,和顏悅色的對待父母,讓父母高興也是一種。孔子所說的孝道,包含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而尤其重視精神層面的孝,精神方面的東西可以從外在的面容語言行為等方式表現出來!俗話說待人如待己,我覺得對待父母比對待自己要更好一些,父母的恩情對於我們來說無以為報,我們如果對待父母都不好,那是不是極其忘恩的表現?如果有子女的人,我們對待父母都沒有好的臉色,以後我們的子女可能對我們也沒有好的臉色,我們要給子女做好的榜樣,並且言傳身教。

我們大多數人在生活中,與陌生人或者同事同學我們一般都是以禮相待,表面上給人的印象不錯,不過回到家中對待自己的親人,自己的本性卻完全暴露無遺,對自己的父母輕易發脾氣,我覺得這樣很不好!我們不經意的態度,往往傷害父母最深。如果真心愛父母,不一定要給錢才是真正的孝順,應該和顏悅色,從內心深處發出微笑,可以做一些小事情,注重一些細節,讓他們真正感到溫柔和愛,最主要我覺得還是對父母要有一顆恭敬的心!隨著年紀的增長,很多父母可能頭腦和身體不再像年輕時候靈活,對事物的反應也會變慢一些,做事也會出現一些錯誤,父母的不足,千萬不要抱怨和責怪,可以耐心教導,沒有人十全十美,我們可以多看父母的優點,多讚美父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覺得不能完全被尊崇!

這句話出自於孟子,《孟子·離婁上》: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整句的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3種,無後是最嚴重的!舜娶了媳婦兒沒告訴(父母),這就叫無後。君子的話,還是應該先通知父母一聲。

不孝有三古人的意思按照現代化來講:

1:父母有犯錯,還聽從不勸告,讓父母犯錯,是第一種不孝。(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也會犯錯,作為子女應該採取正確的方法使他們改正錯誤,以免陷父母於不義)

2:不孝:按照現代來講指:家裡貧窮,父母年邁,不好好找個工作,不養家餬口,還需要父母養活,是第一種不孝。(父母辛苦把我們養大,我們有了能力應該照顧盡責的父母)

3:不娶媳婦兒,使家族斷絕子孫,是第三種不孝。(第三種,在封建社會,比較注重傳宗接代,更是天經地義,甚至你生了女兒都不算有後,一定要生男丁,才能算作傳宗接代。在今天看來,這種說法非常錯誤,但那是歷史的侷限性,我們不能拿今日的思想去度古人的思想。在現代來講,現代思想比較開放,很多家庭選擇丁克或者領養或者不生孩子,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這不能說不孝)


覺智師兄


當代社會

人們的思想意識

認知能力

與過去相比

變化極大

結不結婚

要不要孩子

主要的決定權漸漸屬於自己

由父母決定婚姻與生育的權重

明顯下降

故父母不得不少操這份心

而"色難"

更顯重要

懷胎十月

闖過鬼門關

孩子投生於世上

然後父母

千辛萬苦

養育孩子成年

自己自始至終對父母心存感激

一以貫之

和顏悅色

恭敬誠懇

竭盡所能

善待父母

乃真孝實孝大孝也

對得起列祖列宗

對得起父母養育之恩

對得起自己子女的培養

上行下效

貴在示範

堅持不懈

則父母心曠神怡

自己氣定心安

孩子成長有期

舉家和睦

前景燦爛

故,這才是孝道也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古人講究禮教,可是華夏曆史著名的舜帝做了不講“禮”的事,他沒有告知自己的父親,私下娶了堯的兩個女兒。



舜私自娶了堯的女兒也是無奈。舜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舜的父親再婚,生下舜同父異母的弟弟象,象母子二人擔心舜的父親死後,舜會分走一半家產,於是象、舜的後媽和舜的父親三人合謀收拾舜,他們“終日以殺舜為樂”。舜為了活命逃出家門。

舜德行好,能力強,被堯帝相中,打算將兩個女兒許配給舜,並把舜當做接班人培養。

舜要是把這事告訴父親,舜的父親會說,象比較合適,讓堯的女兒嫁給象好了,那樣舜就娶不到堯的兩個女兒了。

可是舜不把娶堯的女兒之事告訴父親,他就失了“禮”,就是不孝,因為在古代,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舜是古代有名的好首領,失“禮”之事,有損於舜的光輝形象。

孟子為舜開脫,於是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舜要告訴父親娶媳婦的事,媳婦娶不成那才是最大不孝,所以舜不能告訴父親他要娶堯的女兒。這樣舜就不是不孝子而是孝順兒了。



孟子為舜開脫是有邏輯基礎的,古代中國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沒有後代就無法把家業傳承下去,因此,沒有後代的“絕戶頭”是很讓人看不起的。中國至今還男多女少,就是受這種思想的影響。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生活條件得到巨大改善,思想觀念也發生轉變,最近十幾年,城市,特別是一些相對發達的城市,孝順和傳宗接代逐漸失去聯繫,人們更喜歡生女孩,因為普遍情況下,女孩比男孩更孝順。

現代,漸行漸遠地傳宗接代意識,讓色難顯得更為重要,而獨生子和生活的巨大壓力,讓色難也顯得更加稀缺。


豫有得


論調一詞含義,先定調不妥。色難,多數網友的解釋本人認可,即在父母面前常應和顏悅色是比較難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覺得是誤解。不孝有三:1.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2,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3.好貨財.私妻孑,不顧父母之養。這三不孝中,最後都強調了不顧父母之養,所謂無後為大,即不顧父母之養是最大的不孝!不是常人所講的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這意思!因理解錯而對此持批判態度,這是對孔子最大的冤枉!

正確理解,兩方面都是我們應該很好繼承和發揚的。


逢春186177958


先說結論:讓我選的話,我尊崇第一個,“色難”,也即是“對父母態度好”的意思。

接下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色難” 出自《論語》的為政篇。

全段是這樣子的: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大意是:

子夏來問孝,孔子說:“父母有事的時候,我們做兒女後輩的接過來做,;有好吃的,就拿給父母長輩吃,你覺得這樣就是孝嗎?

不是的,態度很重要。

孔子的話意思是說,就算你幫父母把活幹了,有東西吃先給父母先吃了,但是臉上態度不好,也不能算是“孝”。所以“色難”指的是不管什麼事,對父母一定要態度好。才能稱得上“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出自《孟子》的離婁章。

全段是這個樣子的: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大意是:

孟子說:“為孝的事情有三,其中以延續民族的生命最重要。至於舜沒有先稟告父母而結婚,是因為他年齡已經到了結婚生子的時候,為了血脈能夠延續下去;何況,他也等於已經稟告過了父母,因為身為君主的堯親自將兩個女兒嫁給他的。”

孟子的話直白一點說:“對於孝道而言,繁衍子嗣,非常重要。



那麼同為講“孝道”的兩段話,“對父母態度好”和“繁衍子嗣”本來是沒有衝突的。

無奈!

現代社會“丁克一族”

的出現,硬是把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給撕開了一道口子。“對父母態度好”與“繁衍子嗣” 竟也給對立了起來。(假如出現了父母非要你們生孩子的情況)



我的思考,二選一

前段時間看過一本很棒的書叫《機器人叛亂》,作者把我們個人比做是一部精密的機器人,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受制於我們的主人“基因”。而基因的目的就是為了

不斷複製自己,“基因”可不會在意你這個機器人過得好不好。



所以,機器人叛亂了。

現代社會的我們就像是那叛亂的機器人,我們不再聽命於“基因” 去唯唯諾諾。

我們越來越在意自己是不是過的幸福,今天是不是開心,生活是不是充滿意義。

所以,讓我選的話,我尊崇第一個,“色難”,也即是“對父母態度好”。

而不尊崇“繁衍子嗣”,畢竟現代社會,生與不生,是個人的選擇問題了。


一葉淨心


現在與以前有好多文化和生活上的不同,生存條件也好了許多,受教育程度也普遍提高,現代人的生存理念不斷變化,就好像以前哪有丁克,現在就有好多丁克族一樣,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烙印,但,食色性也,一直是沒有改變的,也是不管什麼年代都屢禁不止的;無後為大,也是在時代的變遷下,被不斷擠佔生存空間,現在人生存壓力不斷加大,養育陳成本不斷提高,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的生下來活下去的問題,如果不能給下一代一個好的生存環境和條件,寧願不讓他(她)生下來受罪,您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