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在综艺节目《新生日记》里,主持人李艾就爆料过,有一个女演员,生完孩子后,险些将孩子丢弃在公园里,因为想要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而孩子于她而言,无疑是负累和重担。

这位女演员的心态,其实很常见,因为很多父母仓促中选择结婚生子,根本没有想清楚有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只是以为走了一条,大多人都会走的路。但直到孩子出生后,很多父母才会切身意识到,生养孩子,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它不仅需要耗费父母大量的时间,金钱,更需要父母无限的爱与陪伴,耐心与智慧,引导与教育,才能真正健康成长。

而对于父母们而言,孩子虽然诞生了,却自有它的天性和脾性,每个孩子都未曾携带使用说明书,并且一经生产,绝无退货返厂维修之福利,成为父母,意味着没有回头路,只能摸索着前行。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而一旦教养不当,不仅毁了孩子的一生,还会最终反噬父母和社会。

所以,学习如何育儿,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不仅是父母的必修课,更是为人父母应该有的基本觉悟。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一位育儿专家曾经说过一句很扎耳,却又很实在的话:养一只狗,如果你不悉心呵护,它会生病,如果你不陪伴,它会得忧郁症,更不要说养一个孩子了。

养育孩子,需要付出的心力,远比养宠物更费心费力,但得到的回馈,也更甜蜜幸福。

因为亲子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纽带。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父母作为最初的输出方,对于孩子身体,情感,和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孩子早期的个性、生活选择和整体行为奠定了基本基础。

而孩子,回馈于父母的,不仅是情感上的联结和陪伴,还有家庭的温暖,人生的成就感,以及幸福感。

好的亲子关系,带来的情感慰藉,是难以估量的。

比如这位美国妈妈和女儿之间的暖心互动,就曾经感动过许多人。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十多年前,Stephanie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她的妈妈作为一枚全职妈妈,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疲于奔命,但是妈妈坚持每天为女儿亲手做午餐,并且为了保持和女儿的交流互动,她每次都会在午餐的便当盒里,放一张暖心的便签,写满了对女儿的爱与鼓励。

当Stephanie步入青春期后,渐渐有了很多成长期的困惑和迷茫,妈妈担心自己的唠叨会适得其反,就以写信的方式放在便当盒里。

这些纸条涉及如何应对同学的欺凌,专注梦想,以及自我的重要性,并且妈妈总是让Stephanie意识到,家庭,永远是她的堡垒和坚实后盾。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许多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Stephanie回忆起妈妈独特的交流方式,依然感慨说:即使过了这么多年后,她的智慧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包括塑造了我的世界观。

在Stephanie研读硕士的时候,她决定设立网站:Advice From My Mom。将妈妈的建议展示出来,希望给更多孩子带来启发。

在这些建议里,妈妈教她如何应对挫折:「心情不好的时候,试着微笑,也许会有好事发生」

妈妈鼓励她大胆的活出真实的人生:「尽情地、用力地去爱吧,即使那表示你会被恐惧而淹没,总担心坏事会降临,但总好过留下遗憾的人生」

妈妈教她如何结识新朋友,如何展开人际关系:「尝试赞赏一个你想与之成为朋友的女生,想想有什么话你听完会心情愉快,而且对女生会意义重大的,然后看看有什么效果」

妈妈激励她在人群中展示自我:「你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在社交场合里多多表现这一面吧」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在妈妈睿智的爱与引导里,Stephanie成长为一枚自信乐观的女孩,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过着幸福的生活,

而另一位同样身处青春期的女孩 Cyntoia ,则没有那么幸运。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和Stephanie一样,Cyntoia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但不是因为有一个好妈妈,一个温暖的家庭,而是因为16岁就被迫卖淫,枪杀嫖客,制造了引发了全美轰动的少年犯罪案。

她的故事被拍成纪录片《Me Facing Life: Cyntoia’s Story》,用来警戒那些不负责任,只生不养,让孩子坠入黑暗泥潭的父母们。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因为Cyntoia的人生悲剧,全部源于愚蠢而不负责任的父母。

Cyntoia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大量酗酒,导致她刚出生就患有胎儿酒精谱系障碍,严重影响了她的大脑发育,让她在智力上有些滞后。

并且她出生没多久,就被送往田纳西州的寄养家庭,动荡的童年,不健全的智力,父母的不作为,让青春期的Cyntoia,俨然自生自灭的成长着。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16岁时,她认识了一个叫做Cut-Throat的皮条客,无家可归的她,为了生存下去,只能接受皮条客的控制,被迫卖淫为生。

有一天晚上,她被一位43岁的地产经纪人Allen带回家,并同意以 150 美元的价格发生关系。

当晚,Allen在她面前展示自己的枪支,炫耀自己是神枪手,也许Allen的本意只是显摆,但是这给Cyntoia制造了极度的恐慌,在极端恐惧的情况下,她开枪杀了Allen。

第二天,她选择主动报警自首。

她被判一级谋杀,直到67岁才能申请假释。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但Cyntoia的成长经历让人心痛,网友们纷纷为她请愿,希望能够从轻发落,很多明星也纷纷推文声援。

最终,判刑减轻,但她依然需要在监狱里度过15年。

回顾那段往事,Cyntoia表示:当我还是16岁的少女时,我做了一件非常恐怖的事,它跟了我很长时间,挥之不去......他不应该死,我做错了,可是我无法让他活过来。

在Cyntoia人生中,最年轻美好的时光里,她都将在监狱里度过。

在别的女孩穿漂亮衣服,期待爱情和幸福的时候,她的人生里,只有一段恐怖的记忆,一份愧疚和忏悔,以及很可能继续晦涩下去的未来。

而她的人生,从摊上一双完全不负责任的父母开始,就预示了悲剧性的结局。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可以说,父母一定程度上,就是孩子的命运。

他们给了孩子命,也昭示了孩子一生的运。

那些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终其一生都将在这爱里成长,终其一生,都将被这无私的父母之爱所滋养。

而那些童年经历创伤的孩子,即便长大后努力的改天换命,但是也需要花费余生,去治愈千疮百孔的童年。

正应了那句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Stephanie和Cyntoia,无疑是两个极端的,天差地别的例子,但是也从侧面印证了,父母的爱与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也许很难像Stephanie的妈妈那样,睿智而循循善诱的引导孩子,可也不至于像Cyntoia的父母那样,完全不负责任。

但毋庸置疑的是,很多父母也许爱孩子,却因为育儿知识的匮乏,自身能力的欠缺,很难做到真正健康的育儿,所以,近些年,原生家庭,一直是一个高热话题。

无数网友谈及童年的经历,都为父母错误的施于爱的方式,而痛苦不堪。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育儿专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了这7种基本的父母模型,可以说,涵盖了大部分中国父母的育儿模式。也许父母可以对照着比对一下自身,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类父母,做到规避和改进,建立更好更健康的育儿模式。

1.朋友型父母

这种父母的标志是过度分享,他们看起来很民主,打着朋友的模式相处,但实际上,她们渴望知道关于孩子的一切,干涉和管制太多,无法做到尊重亲子之间的界限,而当孩子长大后,开始注重隐私时,她们要么勃然大怒,要么大打亲情牌,渴望更多的介入孩子的生活。

这种类型的父母,自身没有独立的人生,也限制孩子拥有独立的人生。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2.批评家型父母

很多中国父母们认为,批评使人进步,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她们通常采用一种打压批评的姿态,无论孩子表现的多好,父母永远不会表现出满意的样子,永远指责出更多的问题,需要孩子做更多的修复和进步。

这样的教育模式,类似于虎妈虎爸,确实在孩子小的时候,容易制造出严师出高徒的假象,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内心深处是很难接纳真实自我,保有真正自信的,一旦招致挫折,就很容易造成心理防线的全面坍塌,更何况,这种模式养育长大的孩子,很难发自心底的快乐,她们也许会成功,但她们的心房是灰色的,缺乏明亮的阳光,成人后,更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3.警长型父母

警长型父母在中国很常见,她们是一类信奉权威和规则的父母,会给孩子制定各种明确的条条框框,以确保孩子在符合自己期望的进度条中成长。

比如很多警长型的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就训练孩子自己入厕的能力,自己穿衣服做家务的能力,这当然不能说不好,因为一定程度上,会让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变强,但是警长型父母过于高压严厉的育儿模式,容易导致孩子压抑内心的真实想法,无法充分享受和处理亲密关系,陷入亲密关系障碍等现代性情感痼疾。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4.橡树型父母

橡树型父母,在一些名人父母中很常见,她们也许自身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足够的机智迷人,善解人意,因为过于照顾孩子,而让孩子始终处于自己的呵护中成长,不可避免的,也会让孩子始终处于自己的阴影中。

比如前段时间被诟病的贝克汉姆夫妇,无论儿子需要什么,想要什么,都竭力的打通关系,利用自己强大人脉,为孩子奠定高出普通人的起点,但是过度的保护,让孩子丧失了打磨自身技艺的机会,最终陷入了做什么都做不成的状态,成为被嘲笑的星二代。

橡树型的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因为太爱孩子,而忘记了孩子自有自己的人生路,自有自己的方向和选择,有时候让孩子离开自己的阴翳,才能让孩子真正独立。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5.修理工父母

当孩子面临人生挫折时,明智的父母会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挑战,通过战胜眼前的困境,而获得能力和心智的提升,但是修理工父母会选择代替孩子上前线。

比如说,孩子被欺负,修理工父母会不问青红皂白的替孩子出手,比如说,孩子作业多,修理工父母甚至会自己代劳。无论孩子人生中出现任何问题,哪怕那是他自己必须要独立面对的问题,修理工父母也会全权代理。

可以说,每个巨婴的背后,都有殚精竭虑,操碎心的修理工父母。她们年轻时受累,年老被拖累,因为她们不明白,让孩子学会成长,能够适应社会,解决难题,才是父母存在的意义。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6.缺席者父母

缺席者父母,在中国很多,有些是因为父母自私,只讲究自己轻松快乐,比如很多年轻父母,只负责生,不负责养,孩子往老人身边一丢,就过着没有孩子的自由生活,全然不管隔代教育会有诸多弊端,而另外一些缺席的父母,则是迫于生活,不得不如此,比如很多留守儿童,每年只能见一次父母,因为父母要外出打工,养家糊口。

缺席者型的父母,也许孩子在长大后,会理解父母的苦心,但孩子在情感上,会与父母始终有隔阂。因为你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缺席了,他就再也不会需要你了。即便孩子成年后,心理上的距离也永远无法消除,比起亲人,孩子和父母之间,更像主宾。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7.明智型父母

明智的父母,也许依然会在育儿中犯错误,但是她们是愿意虚心学习,并时时反思自己的父母,她们尊重孩子的天性,接纳孩子的一切,给与孩子无私的爱与帮助。

她们是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花精力了解孩子,花心思教育孩子的父母,她们也许不完美,但她们给与的爱很纯粹,不掺杂过多的控制欲,不投射自己的人生愿景,不束缚和扭曲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能够在较为明主,自由,宽容的空间中成长。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看过这些基本的育儿模型,也许会让为人父母者,在关照自身中,做到反省反思,但无论如何,为人父母,都是世界上最困难的工作之一,没有一套准确的,放之每个孩子皆可适用的通行规则可以套用,但幸运的是,很多成功的父母们,留下了的育儿心得,也许会让你有所启发。

1. 从观察黑猩猩和它们的婴儿身上,我学到了一件事,生孩子应该很有趣。——简·古德

简·古德是灵长类动物学家,也是一位母亲,她认为父母们也需要给自己减压,用一种轻松的状态去育儿,就像黑猩猩养育孩子一样,我们和动物一样,没有什么区别,重要的是享受亲子共处的乐趣,而不去过多的纠结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

大胆的告诉你的孩子,父母不是万能的,父母也会犯错,我可能不是完美的父母,可我对你的爱,是完美的。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2. 孩子们不是听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重要的是你的言行举止——卡尔·荣格

你可能听过荣格的著名人格理论,听过他的性格决定命运,但是作为一名成功的心理学家,他最引以为豪的是教育出五个优秀的孩子。荣格坚持认为为人父母者,重要的不是简单的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

3. 培养强壮的孩子,比修补受伤的人更容易——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

道格拉斯是非裔美国废奴主义者,和著名的作家,童年的自身经历让他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被赋予挑战,责任,以及被鼓励承担义务和属于自己的角色,为人父母,需要陪伴和引导他们去经历磨难,而非规避磨难,因为强壮的孩子,不会受伤。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4. 孩子们不会辜负,你对他们的信任——伯德·约翰逊夫人

伯德·约翰逊夫人是美国第一夫人,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认为来自父母的表扬和支持,信任与鼓励,有利于激发孩子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因为孩子们天性里渴望来自父母的认同,孩子们很难辜负父母的信任,所以相信孩子会很好,信任孩子的能力,是父母最需要具备的素养。

5. 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威廉·巴特勒·叶芝

叶芝认为,孩子的心中天然有一把火,为人父母者,不是向孩子灌输自己的理念和梦想,而是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内心的火热,并激发孩子为梦想努力的执着和坚持,点燃孩子心中热情激烈的火苗,让他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过一个激情燃烧的人生。

6. 最后,如果你从未被你的孩子憎恨过,那你也从未做过父母——贝蒂·戴维斯

戴维斯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深深意识到,父母有时不得不做一些艰难的,却正确的决定,比如,在孩子想要退缩时,努力的推她一把,在孩子疲惫时,狠狠的戳他一下,父母的原则性,有时会伤害孩子,在短期内招致孩子的忌恨,但如果是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那么这种牺牲是必要的,因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

16岁成为少年犯:父母,给了孩子“命”,也决定了孩子的“运”

为人父母也许很难,充满了各种挑战性,但是如果你做好了,你会体味到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快乐,因为这意味着你带来的那个,流淌着你自身血脉的小生命,在你费尽心力的爱与教养中,茁壮长大了。

文 | 巴黎夜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