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的孩子都跟父母動手嗎?遇到了怎麼辦?

花店小主聊易經


對孩子的教育,從一點一滴做起她自己的衛生內衣內褲,鞋,襪子自己洗,星期六,禮拜天打掃室內衛生,洗碗做飯,這一點小事一定要讓他做,又不會影響他的學習,還有出門買菜呀!購置一點小東西,要讓他學會當家,知道油鹽醬醋米,那不是免費索取的東西,不要讓他在家無事可做,他是怎麼來的?,到這個世界上幹什麼?正確的引導孩子,知道爸媽的辛苦就順利的度過叛逆期。



路邊野花也要採


有一天表妹突然給我打電話說哥哥你趕緊來家裡一趟吧,家裡出事了,於是我開著車馬上就到了我的表妹家裡,表妹的家裡一片混亂。明顯就是家裡面發生了一場家庭戰爭,東西凌亂不堪的都丟在地上。表妹站在那裡呆呆的眼神值哭泣,我問他怎麼了,表妹告訴我說哥你快去看看你外甥吧,他跟他爸爸吵起來了,然後一拳砸在了脖子上,鮮血直流,我給他包紮也不讓一個人鎖在門裡不出來。當時我聽了也嚇一跳,趕緊敲門,不斷地商量著一項懂事的外甥。哄了很長時間,我的外甥才把門打開,我看那鮮血還在她的手上直流,我馬上領她去醫院看傷情去了。

回來的路上,我的外甥跟我訴起苦來。外甥說自己的父親不相信他說的話。原來我外甥有一個很要好的女同學,兩個人經常在一起研究功課,可是對方的家長找到我表妹夫說孩子現在都已經處對象了,問我表妹夫管不管,可我表妹夫不掌握情況就一頓說,我的外甥給這叛逆期的孩子氣的直哆嗦,一拳就打在了玻璃上,這才造成了剛才我看到的現象,我聽了這話跟自己的大外甥說有些事情要解釋清楚,不要魯莽,更不要不耐煩,什麼事情要學會解釋,要學會跟別人訴說自己的想法,不能用暴力,用你青春的叛逆期來解決問題呀!

所有的青年的孩子都會有一陣叛逆期,有的人就是很清,甚至覺察不出來叛逆,有的孩子卻能看出來他桀驁不馴的樣子,看誰都不服氣,跟誰說話都沒有好的語氣,就是這樣把孩子才會讓人覺得好像孺子不可教也,其實我們都從這個年齡過來過,大家都要原諒這個孩子,多擔待一個這個孩子,這樣的話就會給孩子一個順利度過青春叛逆期的過程,以後孩子還是會更好的。另外只要你家長會做事,孩子就不會在叛逆期跟你動手的。


伊春美食美客


不是所有的叛逆期的孩子都會跟父母動手,一旦孩子和父母動手,說明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作為父母應該反思自己在教育過程的方法和手段。叛逆期不過是孩子自我成長過程出現的激變期,孩子也無法控制自身成長所帶來的巨大能量,需要父母引導。但前提是,父母應該懂得如何去看到這個時期,如果去看待一個人的成長。

第一,一個人的成長伴隨的有三個叛逆時期。

寶寶叛逆期:一般出現在2-3歲,這一時期在精神分析理論當中被稱為肛欲期,主要表現就是希望掌控自己的行為,比如對自己放置東西的位置,必須保持不變,一旦改變寶寶就會開始憤怒,他希望能控制自己的東西和領地。

兒童叛逆期:一般出現在6-8歲,這一時期孩子開始進入校園,接觸到新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裡面圍繞他的不在是父母親人,而是同學和老師,不在是關注的焦點。在行為上會通過一些特殊的動作吸引注意力,並對同學老師之間的社交表現出巨大的不適應,由此出現一些和在家裡不一樣的行為。

青春叛逆期:從12-18歲,也是我們熟知的,最困擾父母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從生理上開始發育,體格變得高大,第二性特徵開始顯現,體內的激素水平達到高峰,對於孩子而言表現出巨大的恐慌,無所適從。在心理上開始追求和承認平等的地位,不願受到管束,追求自我。進而給父母造成巨大的困擾。

第二,溺愛不是愛,包容不是縱容。

從家庭結構來看,這一代青春期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爺爺奶奶爸爸是一個家庭組合,姥爺姥姥媽媽是一個家庭組合,維繫這個家庭的是一個弱小又可愛的孩子。在我們的文化中,隔輩親是一個充滿愛的詞彙,;而父母因為工作等各種原因在一個新的家庭中則退居了次要地位。新的家庭本應該是父母為主導的組合,被父母原生家庭人物所代替。

隔輩親包含了溺愛,父母缺席造成縱容。

從教育角度來看,一對焦慮的父母自然會教育出一個焦慮的孩子。競爭的激烈讓父母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種無形的壓力自然會轉嫁到孩子身上。更嚴重的是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期望與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以期望孩子能夠實現自己未盡的事業。造成的後果就是,你什麼也不用幹,只需要搞好學習。不僅剝奪了孩子作為一個人應該有的社會邊界,也讓父母過多的干預孩子的生活,超越了自己的接線。

沒有界限,就沒有底線,沒有底線,則萬事可為,更何況是動手!

第三,擺正父母的位置,接納孩子的現在。

做好父母自己的事情。孩子是父母的鏡子,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一個孩子身上所呈現的問題,投射的是家長自身成長過程中的不足和缺陷。孩子和家長動手,是不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也經常動手,孩子情緒暴躁,說明家長在教育過程中也呈現出類似的問題。

對於父母而言,做好自己的事情,提升演技,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孩子是你的孩子,永遠不會變。孩子的所有權永遠不會變更,不妨去接納你的孩子。凡事必有因果,去思考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首先,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盲目的抱怨指責。其次,換位思考深度共情,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到他的語言和行為。再次,科普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如果是男孩有父親來完成,如果是女孩由母親來完成。


壹步養心格


叛逆期的孩子從現實生活中看,大多數都是不太嚴重的,一般都是對父母有一些牴觸情緒。

但是個別的孩子,也會在叛逆期的時候,出先一些過激的行為,毆打父母的也有,甚至還有精神失常,還有自殺輕生的案例。我們在遇到叛逆期孩子的時候。

第一,我們要多一點愛心,更多的關心孩子的心裡成熟,關心孩子的成長,經常要換位思考。

第二,我們還要有一點耐心,不要強制阻止孩子的叛逆,不要過激的激怒孩子的不成熟的各種選擇,給孩子一點理解父母的時間。

第三,我們要更多的關注,進入叛逆期孩子的生理變化,看看有沒有過激的身體因素,有沒有精神疾病的家族史。

如果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家族史,我們就應該立即停止,我們對孩子的教育 ,立即轉變為心裡疏導,對於不願意學習的孩子,趕緊休學。

我認為凡是有嚴重叛逆行為孩子,家長都應該給予重視,厭學的一定要首選,休學。

首先解決孩子的叛逆問題。以免發生孩子離家出走,或是跳樓輕生的問題。

休學以後不能放任不管,我們可以採取積極的人生態度,組織叛逆的孩子,出門旅遊 ,和從事身體鍛鍊 ,首先減輕腦力活動,讓孩子生活的更加輕鬆。

一兩年之內,就可以解決避免,打家長的問題,離家出走的問題,跳樓輕生的問題。讓孩子逐步走向正常化。



居安思危164299745


你是沒有長到叛逆期的孩子嗎?如果不是,想想你自己當年是咋樣。我看見過和父母動手的孩子,這種孩子基本上都是幼年期間過於寵溺了的,或者是在冰冷的家庭環境里長大的。不管是怎麼樣的原因,和父母動手的孩子,長大了一定是個混蛋窩囊廢。家庭教育是門學問,我一直以為中國再開辦女子學校,教育一些"齊家"的內容,是可以強國的,家庭就是社會的細胞,是組成國家的基本單位。


南京徐老頭


說實話,叛逆期的孩子跟父母動手了,應該真的不多。這肯定不是一天兩天的結果。說明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長期緊張。並且如果猜的不錯的話,父母之間的關係也不好,甚至有過動手的時候。

其實我個人覺得到了青春期之後,孩子自我意識覺醒,逐漸變得越來越獨立,開始渴望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生活,這都是正常的。每一個人到這個世界上最終都是一個獨立的自我。我覺得大多數的叛逆是來源於父母之間溝通不好,孩子逐漸的長大,父母應該像放風箏一樣,通過溝通這個手裡面這根始終存在的線,幫助孩子越飛越高,這樣是一個良性的親子關係。

所以如果說叛逆期已經到動手的地步,說明親子關係已經非常緊張了。建議先冷處理幾天,然後父母能主動和孩子溝通一下。我覺得大多數時候孩子大多數時候心都是軟的。父母主動放下姿態,孩子肯定也會緩和。

另外,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說教已經沒有太大作用了,行勝於言。父母自己以身作則良好的夫妻關係一定會帶來良好的親親子關係,而且一定要記住夫妻關係要在親子關係之上,這樣這個家庭才穩固。





簡單生物學


叛逆期的孩子不一定都和父母動手,叛逆表現為多方面:如不聽父母的、我行我素、和父母爭吵、動手等。如果叛逆期的孩子和父母動手了,父母要躲避,可立即退出爭鬥。為何這樣做?怎樣正確對待叛逆期的孩子?我昨天在“今日頭條”剛寫了一篇文章,介紹了美國簡.尼爾森的“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感興趣的朋友可關住我的頭條號去閱讀。



張老師談孩子教育


不是,叛逆期的孩子表現出來有很多種,有的是你說什麼他都不回覆有點像自閉症,有的是反應暴躁和家長對著吵,有的是摔東西甚至動手,一般叛逆期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的關愛和好好的溝通方式來解決問題,千萬不要在叛逆期動不動就吵動不動就打,這樣更容易刺激到孩子


開封輝瑞美妝


要有好的方法

初中生正處叛逆期。叛逆期的孩子如何管教,是家長們最大的困擾。

什麼是叛逆期?

十幾歲的孩子,在思想、行為上與現實違逆,常做出一些標新立異之事,與父母老師對抗,以表現自我、引人注意。這段時期,我們稱之為叛逆期。叛逆期的主要特徵是反抗控制與束縛。

叛逆期的孩子,有哪些表現?

1、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有自己的想法,不再聽從父母的意見,甚至認為父母的意見非常可笑。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是“你不懂”,其實不懂的是他們自己。對父母感到厭煩,不願意與父母溝通,認為彼此無法理解對方。

2、經常與家長對著幹。要他往東偏往西,說兩句馬上頂嘴。經常做與父母期望相反的事。

3、喜歡標新立異。在校服上寫各種標榜個性的文字,或畫上各種圖案。做奇怪的髮型,穿特別的衣服。喜歡說“個性”,但並不瞭解什麼是真正的個性。

4、情緒不穩定。為小事發脾氣,有時莫名憂鬱。

5、衝動,自我控制力差,經常做冒險的事。容易與他人發生衝突。

為什麼會有叛逆期?

生理上的變化。

對於青少年叛逆期,很少有人從生理學的角度進行研究。而事實上,生理變化才是叛逆期出現的根本原因。隨著青春期的到來,青少年的身體發育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自己可能沒有意識到,這個無法控制的生物學過程到底意味著什麼。

荷爾蒙的強烈變化,會造成青少年情緒的突然波動。前一秒還平靜如水,下一秒可能暴躁如雷。而這個時期,大腦的發育卻慢於身體。比如控制情緒的前額皮質區,仍在成熟的過程中,十幾歲的孩子主要通過大腦邊緣系統(原腦)處理情感和做出決定。也就是說,憑的是直覺。這就是為什麼青少年比較衝動、容易冒險的原因。

進化的力量。

叛逆期出現的另一個原因,是進化的力量。在遠古時代,人類面臨無數生存威脅,幼兒必須儘快脫離父母照顧獲得獨立生存的能力。這種能力,從十幾歲開始出現。表現為對父母控制的反抗。基於動物本能,父母希望給孩子更多更長久的照顧。但一直被父母照顧的個體,在進化的過程中容易被淘汰。於是青春期反抗父母的基因得到表達,成為遺傳的表徵。

瞭解青少年叛逆期的生理變化機制,有助於我們理解和幫忙他們度過這個特殊時期。避免強勢壓制,或者溺愛放縱。

叛逆的本質是個性化。

青春期的孩子經常有這樣的疑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去哪裡?這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令他們焦慮。脫離父母是原始衝動,但同時他們又需要新的歸屬感。所以叛逆期的孩子,往往與同齡人的關係比與家人的關係更好。

叛逆的本質是個性化。我們都知道,物質層面,基因越多樣化,適應能力越強,物種生存下去的概率越大。精神層面同樣如此,個體的個性化有利於提高人類的生存能力。如果人類的性格千人一面,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就可能突然集體滅絕。

事實證明,沒有經歷過叛逆期的孩子(被強勢壓制),成年後一般害怕承擔風險,沒有自信。而如果這個叛逆期被強行卡住,導致延後到成年後出現,則可能表現為頂撞上司、易與同事發生衝突,人際關係不和諧。

叛逆期的孩子如何管教?

當我們理解了叛逆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生理反應,是個性化的具體表現,就不會對孩子的一些異常變化感到恐慌。懂得對孩子的叛逆進行說教、責罵、羞辱甚至毆打都無法取得預想中的效果,甚至還會適得其反,我們就不會那樣做。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為叛逆期是一個必然要到來或者說必須要到來的階段,我們就不履行父母的責任,放任孩子自由生長。青春期的孩子,不需要控制,但需要指導。

把愛傳遞給孩子,專注於解決問題。

不做控制型父母。我們已經知道,批評、責罵、糾正、盤問、貶低、失望,都會激起反抗,根本沒有用。我們可以嘗試,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信任和關愛。

比如,孩子逃課去網吧玩通宵後才回家,是暴打一頓還是痛罵一頓?不如告訴他,你沒有回家,我們非常擔心,害怕你遇到什麼危險,身體會不會出問題。其它的危害,暫時不必說,因為他自己很清楚。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你始終是關注和關愛他的,至少內心不會抗拒。這樣做,也許暫時做不到改變他,但一定會有效果。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如何對孩子實施有效控制,我們就會發現,唯有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之道。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並共情。

為什麼逃課去網吧?課無聊,不喜歡老師,跟同學關係不好,在班裡找不到歸屬感……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原因?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可以採用啟發式提問,找到問題癥結,理解並認同孩子的意見,然後引導他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用鼓勵代替羞辱。

“你怎麼這樣不上進?看看隔壁小明同學……”“你太令我失望了!”“好吧,從此以後,是死是活,我不管了……”這些話,只會令孩子更加逆反,把孩子推得更遠。老師和家長都喜歡說這樣的話,希望孩子能夠“知恥而後勇”,可惜事與願違。

不如從孩子有進步的地方或特長說起,用鼓勵代替羞辱。當然要真誠一點,不能像是哄小朋友。“以你的潛力,應該可以取得班級前十名,我知道你沒有全力以赴。不如給自己定一個目標?”這樣說,絕對比羞辱有效。羞辱只激起反感甚至仇恨,甚至發生激烈衝突。

相互尊重。

父母尊重孩子嗎?也許很多人把溺愛與尊重混淆。溺愛是放縱,是放棄履行責任。尊重是平等相待。對,叛逆期的孩子,潛意識裡是想要脫離父母掌控,與父母平等對話的。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這種想法會被認為是大逆不道,所以孩子們一般不提這樣的要求。但如果父母能夠尊重孩子,他們就願意對話。

父母最忌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否則孩子要麼反抗,要麼將自己隱藏(說謊)。有一天你會猛然發現一個完全不認識的孩子,而這時候,一切已無法挽回。

結語:初中生正處叛逆期,我們要認識到,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變化導致的,是進化的力量使然。沒有經歷叛逆期的孩子,反而不能正常成長。父母的責任,不是控制,也不是嬌縱,要給予正確的指導。而愛和尊重,永遠是管教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布衣學堂


近幾年,這些言論多不勝數,不能打孩子,會讓孩子厭學啦,不能罵孩子,對親子關係不好啦;像是隻要不打不罵,就能教育出一個好孩子。

可現實是什麼呢?\t\t今天我們對教育所有的看法也許都起源於一種錯誤,我們沒有認真思考到底什麼是教育。

我們在不斷地讓步,為自己找理由,為孩子們開脫。我想說,教育不是這樣,也不應該是這樣。

我們正面臨著很多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面臨過的問題,比如獨生子女。

獨生子女是自地球上有人類這個物種以來所出現的一個從來沒有過的“亞種”。

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那麼多沒有兄弟姐妹的人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有計劃地出現在一個國家。

請別忘記了,我們所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針對有兄弟姐妹的孩子。

今天,我們的教育者在拼命反思。我們沒有辦法,不知道怎麼教育這些孩子。

千萬不要以為他們和我們是一樣的,他們和我們不一樣,甚至可能完全不一樣。

我們今天講快樂教育,講我們的童年很快樂。可是,我們的童年快樂嗎?至少我一點都不快樂。回憶一般都是虛幻的、快樂的,“好了傷疤忘了疼”。

我們小時候也有不少作業,我們小時候還吃不飽飯,有時候還被老師揍兩下、罵兩句。

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我實在想不通,教育怎麼一定是快樂的?恐怕被國外教育搞暈了吧!

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憑什麼對註定將要接替我們的子孫讓步,我想不明白。

現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勵,沒有錯。

那麼,懲戒呢?教育可以沒有懲戒手段嗎?單憑鼓勵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不相信。

現在的孩子罵不得、說不得、批評不得,一點挫折就接受不了!

小時候,我的老師懲戒過我,但我們的感情到今天都很好。現在對孩子一味表揚,恐怕還要看家長是什麼樣的人吧。

那懲戒呢?我是在歐洲留學的,我們常講歐洲的教育怎麼怎麼好。好啊,大家看看英國的好學校規矩嚴到什麼地步。

英國議院通過了一條法規,大意是“允許教師在歷經勸告無效的情況下,採取包括身體接觸在內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紀律的學生遵守紀律”。

說白了,就是可以適當地揍。

大家都說新加坡的教育好,新加坡的中小學教室後面牆上,不是經常懸著一把戒尺?

據說,孩子表現不好,按規定打三下,只許打手心,不許打手背,必須兩個老師在場的時候才允許執行。

但是如果說過去的教育都不對,那俞敏洪校長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徐小平、王強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我們不是過去的教育教出來的嗎?我們是隨地吐痰了,還是耍流氓了?我們什麼都沒幹,挺好。

我覺得教育不能再一味地讓步,我們對孩子要真的負責任。作為家長,我倒是希望如果我兒子的老師看他不成器,揍他兩下,罰站一會兒,這是應該的。教育部就應該定出這樣的規則,對學生要有懲戒。

我們現在都說鼓勵孩子的自信心,讚揚他,鼓勵他有自信,這是對的,但是不能過度。在這種教育下的孩子將來到社會,他面臨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毀。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這個社會是殘酷的、不公平的,要準備受到很多委屈,早受到委屈,早得到鍛鍊。

如果校長、老師懲戒確實犯了錯的我的孩子,甚至揍他幾下,我會感謝老師。

我相信,大多數老師是有大愛的。我希望老師一手拿著胡蘿蔔,一手還得拿著大棒。

再不要簡單地說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快樂學習、成功教育,都成功還了得?我看教育孩子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