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突然間問媽媽,做人是不是不能太過善良?如何正確回答?

大吉大利事事如意


哈哈😃認為,不在於急著回答對錯,而在於因勢利導,讓孩子真正懂得,什麼是善良,做人為什麼要善良,以及怎麼學會保護自己,怎樣區分善惡等等。


哈哈社區141221936


那一定是孩子親身經歷或看到周圍發生了什麼讓他不能理解負面的人和事,其實這也很正常,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會有左、中、右,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這時父母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小孩遇事似懂非懂時,作為父母一定要從正面告訴他,比如,我兒子小時候一段時間我們市裡創全國衛生城,兒子有時見地面有菸頭會主動揀起扔進垃圾箱,隨後會問這是誰扔的,大人還會亂扔?還不懂事?開始我也沒想好怎麼回答,後來又問了,我就說可能是哪位叔叔一不小心掉下了,吃煙的叔叔有好多,要是都不懂事亂扔那滿街都是菸頭了,不小心的只是極個別叔叔,兒子點點頭。其實這樣講也未必到位,但最少讓他覺得大人亂扔菸頭的只是極少數人。

至於你兒子問你的問題,你得了解清楚兒子為何會這麼問,然後根據具體事情給兒子一個正面答覆,告訴兒子善良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做人應具備的,但得分清是非,把握好度,相信隨著年齡的增長兒子會懂的。


用戶尹阿姨


記得有一年我女兒在一個小超市買東西給了十元錢,老闆找了她九十多元把十元當成了一百元(剛岀的一百元是籃色的),我正好走到超市門口看到女兒就叫了一聲,女兒岀門後對我說爸錢找多了我應不應該還給他們,我說你覺得他是個奸商就別給,你認為他還很誠信就還給他。我不想讓孩子太過於善,現在這個社會真善不知道要吃多少虧。多年後有一次我去深圳看她,她下班到家埋頭弄手機她告訴我有個客戶對她做治療很感謝發了個一萬六千八的紅包她要退回去。我一直都為那次的說教糾結,聽完她說的我很為女兒自豪,善其實並非是軟弱,一定要教育孩子的是識別真偽的能力,善良才有真諦。


何安華168


孩子對這個提問具有普遍性,家長是教育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對外界的認識,是單純就像一張白紙,作為家長如何回答,對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乃至步入社會,都具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筆者認為,對於孩子提出的這個問題,應該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必須對孩子講,做人必須善良,要有助人為樂的情懷;要有換位思考的同情心;要有感恩報恩的心;要有為家為國的遠大抱負,要使孩子的人生充滿正能量。

二是,時常講講一些諸如《大灰狼》的故事,讓孩子學會和增強分辨是非的能力。並時常講講身邊的人和事,問問孩子,假如是你應該怎樣正確處理有關的問題,且以予正確的溝通和引導。

三是,主動與孩子溝通,引導孩子積極向上的團隊精神,同時,也要盡力培養敏銳的擇良而交的自主能力。

膚淺的見意,不妥之處,敬請見諒。


高山仰止1808


我認為,在現實生活當中,一個人,太過於善良,就失去了做人的底線,是不足取的。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但凡是走極端的,都是錯誤的。

在生活中,一個人,懂得尊重自己內心的想法。不失自我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既能如了自己的心願,又能最大化的把事情圓滿完成。是一件多麼愉快的事情!

那麼,針對孩子的提問。我認為要用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來引導。

將心比心。一個人,懂得維護自己,才能懂得尊重別人。

換位思考。一個人,如果沒有底線的善良,其實,反而讓別人看不懂。甚至是一種誤導。如果碰到心術不正的人,可能還會遭到算計。

人心叵測。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最難揣測的就是人心。所以,我們只能做好自己。

綜上所述。正確引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善良,必須要帶點“鋒芒”。只有學會善待自己,才能善待他人。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幫助別人。換句話說,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才有理由去幫助更多的人。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和看法。不妥之處,歡迎指正。🙏


丅JH


做人能不能太善良?你說呢?

孩子問你,又該咋說呢?

我們只因為懂了太多,而學會了沉默,善良喜歡沉默,是因為懂得太多。

可孩子不懂善良的內涵,就像沒吃過榴蓮只聽說榴蓮好吃,但也怕它臭。

聽說了善良很美,但也聽說善良容易吃虧,孩子只是聽說而已。

既然聽說了,孩子的求知慾就想弄個明白,問誰呢?

問他們的爹媽,爹媽不會騙我的,他們的答案很靠譜。

如果父母回答不好善良的含義,我們在教孩子做人的原則上,任何答案都會在他們心裡根深蒂固。

我感覺善良的人是:能換位思考的人

具備同情心與同理心

懂得感恩

不改初心,甘於捨得

內心平和,使人和睦

目光親善,敢於吃虧

不與小人同謀取利

謙卑,溫柔,恩慈,寬容。

或許我們該告訴孩子“善良”的尺度,

但善良的尺度不準確,只能就事論事兒。

在孩子的清澈明朗的眼裡,沒有大是大非,只有孩子你做的很棒,你還需要善意與人相處,與不適合的人說明為什麼不適合,你的得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待的人是否認真……


秋天正午的陽光


我們經常會教育自己的孩子向善,但是當今社會我們還應該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才能相信別人、幫助別人。否則,等待大家的可能是不可挽回的後果!親愛的寶爸寶媽,我們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除了要講雷鋒的故事、白雪公主的善良外,還要經常給孩子常講一下“農夫和蛇”的故事,還有狼外婆的故事哦!



半盞茶4


是的,人們總在提倡,母慈子孝,宅心仁厚!這都離不開一個“善”字,那麼做人是不是不能太過善良,答案是肯定的,不能!這就是現實,不是有那麼句話嗎?過份的善良就是卑微,人性就是這樣,你越是仁慈善良,可有些人就會認為你是應該的,接納的理所當然!心安理得!尤其是親人!如果是外人還好些!

但這裡問的是孩子突然問媽媽!做人是不是不能太過善良!那你就要跟孩子以善意為主導,告訴孩子,善良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品德,做人的道理和原則,一切都要從善緣開始,只有心中裝滿善念!生活才能充滿愛心!才能友好相處!

但是一個人做事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做人要學會尊卑!過份的善良,有可能會被誤認為是下賤!別把最美好的善良讓人給扭曲了,最後很容易傷到孩子,不要讓孩子童真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和傷害,還是小心門外有狗!!

(19、12、29)!完稿!





轉運中的幸福


中華文明建立在古人所云的“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形而下:物質水平軸)與“至高無上,至深無下”(形而上:精神垂直軸)縱橫相交的文化座標上。基於此,我們的文化強調人們對物質的追逐要適度、適當、適中,(惡:過猶不及)而鼓勵人們對崇高、深邃精神境界終極關懷的追求。(善:終極信仰)這大概也就是人們在善待自己、善待別人乃至一切生命時,不存在過不過問題的原因之所在。


劉戰生曰中


母親是孩子的第一老師。你對於你孩子的提問,應該用正確的方式開導他(她),何為善良,善是心善,善意,從善;良是良心,良知,優良等等。如果你的孩子對善良二字不能正確的理解,我想這就是你做為母親的失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