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资深人士说文史


秦孝公作为一名高明的政治家,自有其胆略和智慧。在洒满秦魏两国无数战士热血的河西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孝公暂时放缓了对河西之地的进攻,既有为秦国变法强大的原因,也有当时的客观因素。

秦国丢失河西之地

所谓河西之地,是河套地区南部黄河以西的区域,因为位于黄河西岸,故称“河西之地”。此处是陕西、山西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便展开对此地的争夺。

秦国如果获得河西之地,便有了东出桥头堡;晋国如果获得河西之地,则可以深入秦国腹地,并牢牢控制秦国东出的势头,两国对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夺。等到了春秋末年,河西之地被秦国控制在手中,秦晋两国隔黄河相望。

等到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的魏国,在魏文侯变法之后,实力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秦国却是内乱不断,国君频繁更换。在这种背景下,魏文侯把斗争目标瞄准了秦国,开始与秦国争夺河西之地。

公元前419年,魏军越过黄河,占领了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并在此筑城防守。秦军对此自然是不干的,公元前418年,秦、魏两军在此发生激战。只是大战的结果,少梁仍旧被魏国掌控。秦国无法,只得修补繁庞故城(今韩城东南),筑籍姑城(今韩城东北),借此和魏军抗衡。

只是魏军并不满足,在公元前413年,又大败秦军,魏军一直打到秦国的郑(今陕西华县)。后来,繁庞故城也被魏军攻破。此时,河西之地的北部都被魏军掌控。而让秦国更忧心的是,名将吴起被魏文侯任用,开始率军攻秦。

在吴起的经营下,魏国占领了蒲津关,此关东控黄河古渡口,向西度过洛水便可直达秦国腹地。后来,整个河西之地都被吴起拿下,秦军没有办法,只得沿洛水构筑防御阵线,以防魏国继续西进。魏国把河西之地设为西河郡,吴起担任太守,“秦军不敢东向”。

此时,魏国控制黄河天险,攻可以突破秦国洛水防线,深入秦国腹地,直接威胁秦国国都。守可以凭借黄河天险,阻止秦军东进,保卫国都安邑的安全。可以说,魏国已经占据了战略主动,秦国时刻在魏国兵锋威胁之下。

只是后来吴起受到魏武侯猜忌,不得不跑到楚国去,使得魏国少了一员良将。而魏文侯在占领河西之地后,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位于赵国境内的中山国,使得秦国并没有遭受到进一步的打击。

秦献公夺回部分失地

等到秦国内乱逐渐平定之后,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秦孝公父亲)即位,开始对秦国展开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废除人殉、编制户籍、推广郡县等,使得秦国的实力有了一定增长。到了秦献公晚年,已经强大起来的秦国,开始想要收复河西之地。

秦国先是打败了魏军,又打败了魏、韩联军,并在接下来的石门之战中,斩杀魏军六万人。公元前362年,秦国又趁魏国和赵、韩两国大战的时候,派兵攻击少梁并大败魏军,夺回了繁庞故城,俘虏了魏将公孙痤。

此时,齐国又开始在东边攻击魏国,而安邑远在太行山以西,难以控制东边的局势。同时,为了避开秦军的威胁,魏惠王决心将国都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自此,魏国的策略改为西守东攻,控制韩、赵,与齐争夺中原霸主。

只是虽然秦军大胜,但魏国在与韩、赵两国的交战中获胜,秦国这次有偷袭的意味。韩、赵失败后重新屈服于魏国,开始联合对付秦国,于是秦国只好停止了东进的步伐。但秦军这次起码控制了少梁、繁庞故城,收复了部分失地。该年,秦献公去世,秦孝公即位。

魏国虽然迁都大梁,但通过兴修水利,使得农业获得极大发展。在军事上,继承吴起当年的“武卒制”,魏国又组建了一支20万人的军队,魏国仍旧处于中原霸主的地位。而秦孝公为了彻底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也开始任用商鞅变法,无暇东顾。

因此,秦孝公虽然有把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的意味,但却有更深远的谋划。此时的魏国依旧强大,秦国变法需要相对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秦孝公的目光,从未离开过河西之地。

秦国彻底夺回河西之地

商鞅看到了魏国是秦国的的心腹大患,而且战略主动权也掌握在对方手中。

(魏国)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商鞅在主持变法之外,还出使魏国,十分“热心”地建议魏国国君称王。这个建议正好迎合了魏惠王的野心,并且很快付诸行动。魏惠王的忘乎所以,直接使得其他国家孤立了魏国。

等到魏国先后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大败后,秦国又开始伐魏。魏国派遣公子卬率军抵抗。商鞅在魏国的时候,和公子卬是旧识,便写信把他骗到秦军营中。

吾始与公子饮,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公子卬没有戒备便去赴约,却在宴饮上被商鞅当场俘虏。失去了统帅的魏军,遭受秦军突然攻击后惨败。公元前341年,秦孝公去世。不久,商鞅也被车裂。即位后的秦惠文王,重用魏人公孙衍,在公元前330年大败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俘虏魏将龙贾,歼敌4.5万人。魏国被迫把河西之地,归还给秦国。

公元前329年,秦国开始占领魏国河东郡。魏人张仪于此时进入秦国,把公孙衍给挤跑。张仪建议秦惠文王,联合魏国攻打楚国,如果魏国胜利,则必会听命献上河西之地以北的土地;如果魏国战败,秦军取得这些地方也会更加容易。

最终,魏国虽然胜利,但也筋疲力尽。公元前328年,秦国进攻魏国,索要土地。魏国不答应,秦惠文王扬言要联合楚国攻打魏国,被吓怕了的魏惠王,最终把河西西北的上郡15个县全部献给秦国。

至此,秦国获得了河西、上郡之地,几代秦国君主的夙愿得以实现。秦国从此占据天险,东向以临天下,获得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战略地位。

也正是当初的秦孝公审时度势,选择了暂时忍耐,没有和魏国在河西之地死磕。反而是走起了深彻变法加借刀杀人的双重手段,才换来了难得的和平时光,使得秦国变法大成,最终锻炼出一支钢铁洪流的军队,从而拥有了争霸天下的底气与实力。

否则,一直和中原霸主魏国争夺河西之地,秦国最终会被生生拖垮,也就没有后来一统天下的事了。因此,所谓的“拱手相让”,不过是暂时的表象,秦国几代君主,始终都牢记都要收复河西之地。对河西之地百余年的争夺,最终以秦国大胜画上句号。


历史钩沉


早在秦献公时期,当时的秦国国力就很微弱,秦献公之前的秦国国主,十分忌惮魏国对秦国的不断蚕食入侵,甚至打算放弃秦国辛辛苦苦取得的诸侯国地位,重新回到陇西,过自己与世无争的农牧生活。

可是,秦献公不甘心秦国沦落为无名的小国,他上位之后,对魏国政策上开始强硬起来,实际上,秦献公何尝不知道秦国的真正实力?他就是想拼一下,想集中秦国全力,拿下几个军事要冲,特别是被魏国强行夺走的函谷关,如果夺回函谷关,以此为锁钥,就能暂时使得秦国休养生息,再图大举。

就在秦献公竭尽全力的与魏国的拉锯战中,积少成多,真就夺回了一部分陇西地区的土地,可不幸的是,秦献公毕竟是血肉生成的人,再一次亲自引军出战之时,中箭殒命。

那么,“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秦献公死后,秦孝公继位,他上位之后,审慎的考量了秦国所面临的局势,他决定,放弃秦献公的对魏国的强硬政策,不在坚持去试图通过对魏国的征战夺回函谷关,接下来,他又做出了一个令秦国上下瞠目结舌的决定;将秦献公付出生命代价夺回的河西之地拱手送给魏国。

做出这样决定的秦孝公是怎么想的呢?难道他真的是被魏国吓破了胆了吗?

当时的魏国,在战国早期实力十分强大,魏文侯任用李悝和吴起在魏国搞了两次变法图强运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使得魏国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强大的魏国开始不断进行领土扩张,其周边诸侯国都敢怒不敢言,但是,所受损害最为严重的就是秦国。

秦国本身国力弱小,又与戎狄杂居,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更是被强大的魏国所鄙睨。

在当时的浮在水面上的诸侯国当中,燕国与韩国实力很弱,可是,秦国的国力甚至还不如当时的燕国与韩国。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拼着一触即溃的危险,与强大的魏国殊死决斗,秦孝公经过谨慎的思考之后,他决定放弃继续施行这样的国策。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农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的兴衰与否,秦国有着良好的土地自然条件,但在农业上却不能够长足发展。

当时整个秦国的国库当中,所有的粮食抵不上魏国一个大贵族家中的存粮数量。

也就是说,魏国的军事与经济实力,都是秦国以举国之力难以抗衡的,秦献公时期的一些军事成就,也不过军队拼命堆砌出来的,再这样消耗下去,秦国的实力就会消耗殆尽,国家就面临着政亡人息、亡国灭种的危险了。

正是基于这种考量,秦孝公决意以河西之地,结好魏国,以现实的土地,使得魏国上下心满意足,打消、麻痹与秦国的交战国心态,以土地换和平,换来宝贵的发展时间。

综上所述,子由认为,无论当时秦孝公是出于权宜之计,或者是出自于深谋远虑的角度,但是,这一国策确实是成功了,不但魏国人放松了警惕,而且,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也都认为秦国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只是在苟延残喘而已。

这些目光开始从秦国身上移开,秦国开始闷头做自己的事情了。

正是因为秦孝公的远见卓识,才解开了与魏国和中原各诸侯国的死磕硬打,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与空间,为以后秦国廓清域内,一统天下做了最好的铺垫和伏笔。


子由


示弱是为了变强,秦孝公向魏国低头,是为了给秦国赢得和平发展的时间,堪称深谋远虑。

一、接手了一个烂摊子

秦孝公是秦国有名的君主,他任用商鞅变法,对秦的壮大做出突出的贡献,为秦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石。可他继位之初,在国内是饱受非议的。这是因为,他一上台,就做出了一个令秦国上下瞠目结舌的决定,将秦献公付出生命代价才夺回的河西之地,拱手送还了魏国。


我们先来盘点下前辈留给秦孝公的家底。秦厉共公之后,秦国经历了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当时的魏国,实力却十分强大,趁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

秦献公继位后,不甘心秦国沦落为无名小国。所以,想集中秦国全力,拿下几个军事要冲,特别是寄希望于夺回被魏国强占的函谷关,以此为锁钥,能暂时使得秦国休养生息,再图大举。

经过他锲而不舍地斗争,秦国的确夺回了一部分陇西地区的土地。可古代打仗全靠人力,连年征战,让本就贫弱的秦国,国力消耗更为严重,百姓生活困难。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秦献公本人也在后来的战斗中,中箭身亡。

二、示弱,是以退为进

秦孝公继位时年仅21岁,他首先审慎地考量了秦国所面临的局势。内忧外患,何况,还有赵、韩两国,趁秦孝公继位未稳之机率军来攻打秦国。

当时黄河和崤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日日征战不休。秦孝公虽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但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久不参与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视为夷狄。

魏国霸占了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虽然令人气愤,可人家靠的是强大的实力,而秦国,无论在经济、军事各方面都不是对手。秦献公的失败就是活生生的教训。继续打,没有胜算,反而可能耗死自己。思前想后,秦孝公大胆的决定放弃河西,暂时向魏国低头。

事实证明,秦孝公用“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策略是非常成功的。一方面,为本国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魏惠王后来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会盟,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导致诸侯纷纷倒向齐国。

三、变强,举全国之力变法

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争霸必然失败,秦孝公采取示弱姿态,把河西之地让给魏国,然后集中精力壮大国力。他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卫国人商鞅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再以霸道之术说孝公,孝公未置可否。商鞅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几夜,毫无倦意。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国力开始强大。随后,平定太子事件后,秦孝公拜商鞅为大良造,开始第二次变法。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百姓路不拾遗,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具备了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这时,秦孝公开始亮出锋芒,要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秦孝公八年,派军队偷袭魏国,大败魏军,此后多年,大小战役不断,最终击败魏国。巩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何处风萧萧


首先,了解一下河西之地的地理位置:

河西之地,位于今陕西关中平原东部、黄河以西洛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陕西省韩城、合阳、澄城、大荔、华阴等县。地势比关中平原略高,平均海拔在500到700米左右,自北向南地形逐渐降低。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耕地主要分布于黄土塬上以及河流两岸平原地区。河西之地土质肥沃,易守难攻。

晋国的核心势力范围主要在河东一带,而秦国主要在渭河平原一带,秦穆公时期秦国势力已经发展到洛水流域。秦晋中间就夹着一个河西之地。秦国得到河西,可以与晋国以黄河为界,不仅有利于防守,而且可以得到河西大片的沃土,在古代土地就是生产力,拥有土地就拥有实力。晋国取得河西,则可以拥有更多的战略纵深,对其中原与楚国争夺霸权更有利。所以从地缘角度来讲,秦晋对河西的争夺是必然的。

其次,关于河西之地归属的发展: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内乱,晋公子夷吾逃到秦国请秦穆公护送回国,答应回国即位后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也就是允许秦国把河西小国纳入其势力范围。可回国即位后却反悔不让河西之地。秦穆公虽恼怒却无可奈何。

公元前645年,爆发了著名的秦晋韩原大战,晋惠公众叛亲离被俘虏,这才答应割让河西之地。之后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兵灭掉位于今陕西韩城的梁国,把秦国的疆域扩大到了黄河西岸。这才与晋国隔河相望。秦改梁国之地为少梁,此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两百多年后,秦魏之间也为了少梁进行过多次争夺,最终为秦所有,当然这是后话。秦穆公在位将近四十年,在和晋国相争一直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后期决定矛头向西,短短两年间就占领西部大片土地,史称“开地千里,遂霸诸戎”。

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之后,分在河东的魏国在魏文侯和翟璜的治理下国势增强,任用李悝变法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在对外方面,任用乐羊进攻中山国、吴起进攻秦国河西。

从公元前419年开始到公元前332年之间在将近八十年时间里,秦国和魏国围绕河西这片土地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初期魏军在吴起带领下连续占领秦河西之地。

直到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之后,内修法度、废除活人殉葬制度,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并将国都从雍迁至靠近河西的栎阳,主动出击,屡次打败魏国,开始在河西与魏国相抗,为了应对秦国咄咄逼人的进攻,公元前361年左右,魏国在秦魏边境修建了魏长城以拒秦,秦献公虽然屡次打败魏军,但是仍无法打破战略均衡。

最后分析一下秦孝公这么做的原因:

1、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那个时候的秦国虽然是一个国家,但是国内的制度与以之前半农半牧的部族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秦献公之所以能够夺回河西之地,靠的是发动战争。但是接连几次的战争已经消耗了秦国绝大部分的国力,在最后那场战争当中,虽然秦军取得了胜利,甚至还俘虏了当时魏国的丞相公叔痤,可是秦献公也因为那场战争身亡,秦国在本身就不富裕的前提之下又经历了国丧,整个国家更加的贫弱不安定,这个时候的秦国已经再也经不起任何的一次失败,如果继续对魏国发动战争,战场之上的胜负难以预料,如果秦国失败,就得给魏国割地赔款。

2、为了能够让魏国相信秦国的和平之心,秦国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变法图强。秦献公在位的时候发动了几场战争,让闻名天下的魏国军队节节败退,把魏国占领的秦国国土收回了大半,这是让魏国不能够忍受的耻辱。而在当时的天下,每个人都清楚函谷关对于战争形势走向的影响,所以秦国夺回了函谷关的情况之下,魏国绝对不会放任秦国就这样休养生息,所以如果想要魏国真正的相信秦国的休兵政策,就必须拿出绝对的诚意,就必须要摆出绝对弱者的姿态。因此,秦孝公经过深思熟虑,无奈之下,只能将自己父亲夺回的河西领土有拱手让给了魏国,目的只是为了让魏国能够对秦国罢兵,给予秦国民众休养生息的机会,给秦国留出能够招揽人才的空闲。

秦孝公如此做法给秦国带来的是之后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秦变为强秦。




山海经之悦


秦穆公后,秦国频繁更换国主,在秦孝公父亲献公前,君臣关系不协调和睦,晋国又强大起来,夺回了河西之地。所以并不是秦孝公拱手相让的。反而从秦孝公开始,重用商鞅变法,秦国开始重新强盛起来,秦孝公成为春秋霸主。


谈昆明


战国初期,秦国远没有魏国强大,秦献公为了提高国力,发动对魏战争,夺取河西之地函谷关,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最后失败,秦孝公采取示弱姿态,把河西之地让给魏国,然后招揽人才,壮大国力,在战国末期称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