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为什么能使秦国走向强大?

光辉十万


历朝历代灭亡都是农民起义加外族入侵,但农民起义是主要原因,农民为什么起义,主要是吃不饱饭,为什么吃不饱,都被地主,官僚,剥削走了,即中间层占有的太多,比如明朝末期,国库空虚,皇上手里没钱,农民吃不饱饭,钱都到了中间层那里,就是奸商,地主,贪官,他们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蛀空了国家,然后农民起义重创朝廷,再加上外租入侵灭亡,所有只有打压中间层,让农民得到实惠,国家才能强大


宇哥花卉


重农抑商好不好得结合当时的历史具体的看。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天下。农业发达意味着可以产出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口,输出稳定的赋税。且老百姓安土重迁,非常稳定,便于朝廷管理。综上原因可以迅速使得秦朝强大。而商业具有较强的投机性和不稳定性,商业的发达也是建立在农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农业的支撑,商品交易何以实现?且商人投机倒把和唯利是图的属性容易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不利于朝廷管理。所以,不仅是秦朝,中国古代大部分朝代都采取重农抑商的国策。


湘西悠悠明


重农抑商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关于这项政策的最早记载,则是在秦国的商鞅变法之中。而秦国的强大,也和重农抑商政策脱不开关系。

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

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次叙分地而经市,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市。——《周礼·地官司徒·司市/掌节》

在西周之时,商人是不被官方所鄙视的。比如《周礼》之中就记载过一个名叫司市的官,他是负责维持物价稳定的。可见,在西周之时,商人的作用是十分大的。

可是,当周幽王身死骊山以后,西周灭亡,东周建立,周王室的权威就一日不如一日。基于此,实力强大的诸侯就开始了混战。而战争就意味着粮食的大量损耗。重农抑商政策也由此萌芽。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数量增加,战争规模也在加大。因此,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就成为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重农抑商政策就此产生。

在魏国的李悝变法之中,就曾经鼓励百姓耕种,虽然没有明确的抑制商业,但是也能看出这种趋势。

随后,商鞅继承了李悝的法家思想,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重农抑商政策。商鞅规定: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对于农民,减免赋税,并进行特别奖励,对于商人则加重赋税,并且有许多惩罚。

在这样的重农抑商政策下,秦国的粮食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秦国也由此变强。

重农抑商政策为何能使秦国强大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产量也低下。对于当时的普通百姓来说,每日能够混个温饱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可偏偏在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对于粮食的需求极为庞大。

《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曾言:“计千里转运,二十钟而致一中于军中。”大概意思是说,每一千里,二十份的粮食就只有一份能够到达军中。而这还是三国时期的交通速度,战国时期只会更慢。

因此,战争是十分耗费粮食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国诸侯都十分注重粮食产量的提高。可偏偏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需要耕种,通过倒买倒卖就能获取一大笔财富。战国时期典型的商人就是吕不韦。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战国策·秦策五》

这样的行为无疑是碰了统治者的逆鳞。要知道,普天之下皆王土。也就是说国内的一切财富都属于国君。而商人的行为就是在挖墙脚。他们不给国君制造财富,反而通过不正当手段,将国君的财富收进自己的口袋里。这是国君万万不能容忍的。

再者,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型时期。各国君王都在朝着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而商人的存在无疑会减缓这种发展速度。

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国能够弯道超车,因为秦国的重农抑商政策能够将整个国家的力量都凝聚在一起,这也是中央集权的特征。

结束语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财富的高度集中,这既有利于诸侯们对内的统治,也有利于诸侯们对外的扩张,这在战国时期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秦国强大的原因。


小云轩谈史


战国末期,秦国和赵国在长平打了一场大战,最终秦国惨胜。秦国之所以能够最终获胜,这与秦国的“重农抑商”的政策是相关的。正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秦国产生了“本末”之论,国力数倍于赵国,从而能够在这场势均力敌的国运之战中取得胜利。

重农抑商政策与中国的封建制度相始终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与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相关,所以历史选择了重农抑商,选择了中央集权,建造成了独具东方特点的政治模式——儒家文化圈的朝贡秩序。

重农抑商政策有两个含义:1、推崇农业发展,如历代都有劝课农桑的举措;2、限制商人的政治地位。

《史记.货殖列传》中说,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古代生产力发展落后,社会物资贫乏,老百姓经常吃不饱饭。所以,吃饭的问题,其实的一个国家最大的政治问题,处理不好会面临着政权被颠覆的风险。可是,农业创造财富的速度是很慢的,远不如呼风唤雨的商人,通过几次交易就能够赚的盆满钵满。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他们中甚至还出了吕不韦,“奇货可居”,投机政治。如不限制商人的政治地位,他们一方面会形成社会示范效应,影响农业生产,同时他们还会利用手中的金钱和权力,形成地方势力,对抗皇权。

对于个人,或者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从事商业无可厚非,倘若国民趋利避害,看到商业挣钱,都去从事商业,那么基础的农业生产要交给谁来做呢?“昨日到城廓,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赵民风慷慨尚武且重利,多侠义之士。由于赵长期处于战争期间,故赵民自幼就有习武之风,全民敬贤士、勇将,所以赵地各地都弥漫英雄主义的气息。赵人重商而恶农作,多懒慢。赵国因地处河北河南,水陆交通都比较便利,因此商业发达,很多赵国人愿意去做生意,而不肯安心进行农业生产。

在和平时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赵国政府可以通过商业税来增加财富,利用这些税收进口粮食。可是一旦发生国战,自家的粮食储备不足,别国又不肯出口粮食,赵国就陷入危险了。

这在春秋历史上不是无迹可寻的,当初管仲带领齐国就利用“本末之论”,用金融战争击败了楚国,堪称经典之战。。

齐国位于东海之滨,很多是不适合粮食生长的盐碱地,粮食产量和人口都不多。管仲相齐后,因地制宜,发展商业和服务业,把齐国治理得很好,征服了许多割据一方的诸侯国,辅助齐桓公称霸中原。可是楚国自命南方霸主,自立为王,连周天子的招呼都不停,自然也不听齐国的号令。齐国若不制服楚国,齐国这个霸主的位子就坐不稳当。那么,如何征服楚国呢?

当时,齐国有好几位大将军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要求率重兵去打楚国,以兵威震慑楚国称臣。但相国管仲连连摇头,说:“齐楚交战,旗鼓相当,够一阵拼杀的。一则我们得把辛辛苦苦积蓄下来的粮草用光,再有齐楚两国万人的生灵将成为尸骨。”一番话把大将军们说得哑口无言。管仲说完,带大将军们看炼铜去了。他们不知道管仲有何妙计征服楚国。

一天,管仲派100多名商人到楚国去购鹿。当时的鹿是较稀少的动物,仅楚国才有,但人们只把鹿作为一般的可食动物,二枚铜币就可买一头。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楚国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加紧购鹿,起初三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几天 ,加价为五枚铜币一头。楚成王和楚国大臣闻知后,颇为兴奋。他们认为繁荣昌盛的齐国即将遭殃,因为10年前卫懿公好鹤而把国亡了,齐桓公好鹿是蹈其覆辙。他们在宫殿里大吃大喝,等待齐国大伤元气,他们好坐得天下。管仲却把鹿价又提高到40 枚铜币一头。

楚人见一头鹿的价钱与数千斤粮食相同,于是纷纷放下农具,做猎具奔往深山去捕鹿;连楚国官兵也停止训练,陆续将兵器换成猎具,偷偷上山了。 一年间,楚地大荒,铜币却堆积成山。 楚人欲用铜币去买粮食,却无处买。管仲已发出号令,禁止各诸侯国与楚通商买卖粮食。 这样一来,楚军人黄马瘦,大丧战斗力。管仲见时机已到,即集合八路诸侯之军,浩浩荡荡,开往楚境,大有席卷之势。楚成王内外交困,无可奈何,忙派大臣求和,同意不再割据一方,欺凌小国,保证接受齐国的号令。这样管仲不动一刀不杀一人,就制服了本来很强大的楚国。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买鹿制楚”。管仲同样的方式还有“服帛降鲁梁”、“买狐皮降代国”、“买柴薪降莱、莒两国”、“狂购衡山国兵器而衡山国亡”。

春秋时代的齐国,把金融战争发挥的淋漓尽致,也给商鞅上了一堂生动的国政之课。所以,商鞅入秦施行变法,把之前所有的KPI全都推翻重来,把打仗收获人头和发展农业(含制造业)作为建立功勋的基础,授予爵位及赏赐相应的财货地位。秦国因此利出一孔,短短时间积累了强大的国力。凭借着绝对优势的国力,秦国最终击败了东方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

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大陆帝国,由于特有的地理环境,中国几乎不能长时间存在列国并存的局面,因为中原板块过于强大,“得中原者得天下”。传统上的中国汉地又是一个四塞之地,即使想与外国进行商业联系也缺少通道。所以,中国文明几乎是自我演化的,与西方文明风格迥异。

西方文明是地中海文明,且西方国家的可耕地面积都不算太大,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能形成地区绝对势力核心,而地中海与其说是天堑,不如说是天然的商贸通道,海面上波澜不兴,众多岛屿可以作为货物中转站。西方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商业联系上的。如,规模宏伟的罗马,他们用的是叙利亚的铁石、埃及的小麦、巴尔干的金银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地中海这个通道送入罗马城的。

在很长一段时期,西方国家也与中国一样,形成了重农抑商的国策。这不难理解,因为中国人在饿肚子的时候,西方人也没有吃饱过。真正出现分野的是,西方的粮食问题在内部解决不了,他们打起了向外殖民的主意;而中国由于地理四塞,陷入了“王朝周期律”的循环。西方最终形成商贸立国,战争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之后。热武器时代的战争,远不是揭竿而起就能横行天下,需要整个社会的体系支持,如金属冶炼、后勤辎重等等,很多战争物资单凭一个国家很难筹措齐全,因此就需要建立商业、军事联盟,共同应对。

中国可能是小农经济的模式过于强大(祖制),也或者是为应对北方的邻居威胁不得不执行看似保守其实更为稳妥的以农业为先的政策,中国一直没有走出殖民帝国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产生工业革命,西方国家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中国依然还是沿用着传统的君主专制政体,依然沿用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古老,但是稳定。让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和大量的人口去试验英国“羊吃人”一样的资本主义革命,任何一个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都不会同意尝试。


而知而行的历史


特邀:很高兴回答这问题。

秦国建立到灭亡一共建立了37代君王,在那乱世群雄,四面楚歌的年代,大大小小的战役,秦国经历过无数次战况。

长年征战,稳固军心,后勤至关重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动乱的年代,必须要储备足够的粮草,才不会有后顾之忧。势必秦国要进行改革。

秦孝公的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重农抑商,首先废除以前的井田制度,重视农桑。

只有重视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保障百姓的正常生活,民心才会所向国家。

百姓通过开垦田地,增加粮食的产量,提高经济水平,国家才会慢慢强大。

这对当时的秦国发展有重要意义,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

秦国为了强大,重示农业。围绕粮食生产所发布一系列的法令,从税收、粮食价格、保护粮食,积极发展生产等各方面提高农业和副业的产量,有利于百姓的休养生息,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为日后军事发展奠定坚石的基础。

秦国一扫六国,完成了统一霸业,开始了新的篇章。


潇家三少


秦国的强大不是重农抑商的结果。重农抑商只是秦国强大的一个内因。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根据军功大小授于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封建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扩展资料:

1、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2、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巡夜小丑VS恶魔


我们知道,商鞅变法的核心是耕战立国、赏罚分明。

而以“耕战”立国,便说明了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即以农为本、以商为末。

与今天不同,古代人口相对稀少,耕地则相对充足,许多土地等待开垦,农业几乎是增加财富的唯一途径。所以,商人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农业人口的减少,农业人口的减少势必导致国力的衰落,这便是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原因。

同时,商人是逐利的,赚差价在古人看来并不带来财富的整体增加,因为“不患寡而患不均”,同时商人易迁徙,居无定所,不利于社会稳定。

重农抑商,不仅可以开阡陌,国富强,还可以将老百姓稳定在土地上,同时也有利于征兵。

事实上,重农抑商也并非秦国的独创,在整个农业文明时代,世界各个文明其实都以农为本,这也是自然经济本身所决定的。

商鞅,在我国古代最早以国家政策的形式实施了“重农抑商”。

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奴孥。

也就是说,虽然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商鞅则是首先发现、并将其用于国策之中的人。

所以,通过“奖励耕战”,秦国社会稳定、财赋增加,迅速强大了起来。这在今天看来并不难,但在先秦时期毕竟是首创。


心向青山


一、出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背景

秦国在发展到秦穆公时期,因为各种原因,各诸侯之间不断的混战,而秦国的国力也因此越来越匮乏,秦国的大部分领土都被其他诸侯国掠夺了过去。

到了秦献公执政时期,因为秦国和魏国连年的不断征战,使得秦国的国力逐渐衰落,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征战,秦国陷入了灭亡的危机。到了秦孝公时期,为了改变秦国的状态。于是秦孝公颁布了《大秦求贤令》,他希望希望通过变法来强大秦国。

而当时法家的学子卫鞅,受到秦孝公的邀请,来到了秦国,卫鞅来到秦国之后,采取一系列的变法政策,比如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奖军功等一系列措施,秦国的国力也逐步走上了强盛。

二、重农抑商对秦国发展的重要性

重农抑商:就是重视农业发展和抑制商业发展的意思,秦孝公执政初期,秦国的国力非常的弱小,通过商鞅的农业体制改革:重视农业、发展以农业为主,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对农业制度的改革,秦国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扭转了秦国衰落的局面。重农抑制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农抑商的发展对秦国后期统一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秦始皇后期灭六国奠定了基础,重农抑商最重要的是提高了秦国的生产力,还有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不断的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这也使秦国由弱国逐步走向强国家,成为春秋战国后期的大国。

重农抑商政策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在政策中鼓励农民搞农业生产,这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国力和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一个转折点,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强盛都和这个国家的思想改革有着极大的关系,抛弃不合理的制度下才能够生存下去,而商鞅的改革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公元前


秦朝強大的時候,還不是“重農抑商”,那是在秦建立後確立的。但是秦朝商鞅變法,的确是指出“本末”问题,即何為“本”,何為“末”,對封建瓦解後的地主經濟社會,农耕才是本,地主和農民都需要土地,地主要農民耕种才能有穩定的收入,都去從商,糧食和產品誰去生產?要擴張土地,就要戰争,戰争又需要糧食和军备,都需要農民和实业者去生產,这就是“本”。秦朝是在這個征服過程中,深刻理解了“本”的重要性,才在统一後確立“重農抑商”基本政策,此前靠大商人(吕不韦之類)筹措钱粮的事,不需要了。


“重農抑商”不是不要商業和工業(此处工業手工業和制造业,農民从事的商品生產也是本業,製造業甚至是官营的),而是不允许商人从政,你可以经商赚钱,但就不能参与政治,這跟当今西方担任公务职能的公务员要撇清商業關係一樣,否則你必然要诱导政策向自己利益倾斜,商人从政必然企圖主宰政治傾向商業,抑商是防止这一点。重農抑商的歷史,從來不缺大富豪大商人,但他們不能是政府官员——這也是官商勾结的原因之一。


TonyDeng


从秦国所处的大环境来说,战乱频繁,人口多寡是实力的象征,而人口需要粮食来养活,因此,重视农业能提高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从而能提高人口数量。而商业在当时的环境下,对核心资源粮食并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