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能够受到那么多人推荐,但却有很多人说文学水平一般,为什么?

谋子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受到千万读者热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基本上真实再现了八十年代的陕北农村变革,以及像孙少安,孙少平一样的农村孩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300年前,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流传至今,其背后的内涵,就是普天之下公正平等的要求,至今还被全世界的不同国家的三六九等人士追求。

平凡的世界,不需要什么艺术含量,哪怕是流水账也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像草根一样,无论生存环境多么恶劣,无论先天出身多么低贱,都不能阻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那些批评平凡的世界没有高深的艺术,没有文雅的用词,没有完整的情节,其实忽视了长篇小说最主要的生命力——真情实感。这是路遥用生命来谱写出来的百万字平凡的世界。


天地诗词馆


也简单说几句:

一、情节意淫。

润叶追求少安,晓霞爱上少平。这样的故事金庸都不敢编,八个老婆的韦小宝至少追求阿珂吃过苦头,段誉还单恋王语嫣。在主角光环下,少安少平轻易就得到了富家小姐高干千金的青睐,读者,特别是卑微出身的读者完全可以把自己充分代入,在幻想中满足自己。这差不多和公车小说同样夸张。

二、立意庸俗。

路遥想表达的,是奋斗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小说中,少安成为了优秀农民企业家,少平成为了国企领导,这些全是个人拼命奋斗的结果。但是,事实证明,只凭自己的努力,并不能改变命运。在路遥写这个小说的差不多的时间,有个说法是惩治官倒,打倒腐败,可是,路遥并没有看到这些。

三、缺乏批判。

作为现实主义作品,缺乏对现实的批判,只是一味的讴歌赞美,注定就是金光大道一类的作品。农民连黑面馍都吃不饱,田福军家里随时可以拿出白面馍、猪肉烩粉条,在小说中,看不到对这样现象的深入分析与批判,路遥也从没有思考过如此巨大差异的原因,却只有来自主角内心的真正羡慕。田福堂多年不参加劳动,却家底厚实,钱粮从何而来,根本没有任何交待。

四、眼光肤浅。

下到生产队长,上至副总理,看似篇幅庞大,人物众多,但只是林林总总的把人物和事罗列出来,没有进一步的挖掘和提炼。虽说路遥还做过一年的革委会副主任,但是对官场的理解,基本上是肤浅的。田福军这样的优秀干部,只有通过乔伯年,才能得到提拨,实现抱负,遇到了苗凯,田福军再优秀也只是被挂着。然而为什么会如此?没有了,根本看不到作者对这样现象的进一步描写。再读读刘震云的官场、单位、一地鸡毛,就会发现,两者的认识,根本就不是同一档次。

五、文笔差劲

路遥的语言是平实的,这是个好事,平实的语言可以获得更多的受众。但是平实并不等于是拉杂,而路遥的文字,实在是过于拉杂了。在陕西的作家中,路遥几乎是文字最差劲的一个。作为宏篇巨著,至少随处可以找得到不朽传世的经典片段,但是在平凡的世界中,没有。从出版到现在,有没有被选入教材?同样没有。

对于出身底层身份卑微的人来说,都有一个梦想:得到润叶、晓霞这样女子的爱情,得到田福军这样的权势人物的支持,从而一步登天,改变自己的命运。平凡的世界的价值,大概也就只有这些:可以满足许多人的幻想。这,大概也就是为路遥叫好的人的共同心声吧。


迟钝老刀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读路遥《平凡的世界》系列问答。

从路遥《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问世开始,这个争论到现在都没有停止过。

除了陕西籍文化界人士给予了这部书极高的评价之外,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对这部书避而不谈,敬而远之。

更有文学史专家在编著文学史时,对于路遥,基本都是之谈他的《人生》,而对《平凡的世界》要不只字不提,要不一笔带过。

这就与这部书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而这个文学史上极度尴尬现象的出现,真的是因为我们普通读者的文化欣赏水平太低了吗?

有位作家曾经说:就算给我50元看一页,我也是看不下去的。

当初审核《平凡的世界》的《当代》杂志社编辑周昌义的那句:还没来得及感动,都已经读不下去了,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

后来作家出版社的编辑也退稿了,接着路遥几乎找遍了所有当时有影响力的杂志社,无一例外的都放弃了这部书。

就算后来这部书被《花城》杂志社刊发了,当时杂志社还信心满满的为这部书开了一个“专题研讨会”,结果却大大的泼了路遥一身的冷水。

甚至有专家,读了这部书,还简直不敢相信这会是《人生》的作者写的新书。

所以在大部分的专家学者面前,这部书基本上就是《人生》的延续,甚至还远远不如《人生》。

如果不是有叶咏梅的赏识,达成了这部书在中央广播电台的“长篇连播”,那么《平凡的世界》或许早就被淹没在茫茫的书海之中了。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宣传平台再加上如此接地气的作品,那完全可以造成“万人空巷”的效果。

于是从此之后,这部书就彻底的火了。

听过书的,看过书的,都开始向周围的朋友亲人推荐,由于这部书通俗易懂,所以读者群也十分的广泛,基本上只要是识字的人都看得懂。

普通人看书,主要就是看故事情节,谁又会去特别在意这书的文学水平,写作水平呢?

而专家学者们却特别注重这个,所以才会有这样不眠不休的争论。

当然结果肯定是谁也无法说服谁。

如果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平凡的世界》确实也有很多的局限性,比如说:

这部书过于片面的强调了只有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这部书还一直秉承的“门当户对”,“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城市和农村不可调和的矛盾”等等……

这样往深了看,其实也非常容易发现这部书的局限性还是很明显的。

但是我们普通读者又不太在乎这些,大家在乎的只有一条,那就是这部书是否好看。

好看的标准也很简单,那就是是否容易读懂,是否有美好的爱情,是否有真实感,是否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等等……

而这些《平凡的世界》恰恰都有。

所以,如果还有人问《平凡的世界》的文学水平怎么样,我的回答就是:还好,一般。

但是如果有人要问《平凡的世界》好不好看,值不值得推荐,我的回答是:好看,特别好看,值得推荐。

因为这部书的价值其实不在于“文学水平”,而是在于它的“真实感”。


宇哥带你读原著


读书少的我,不懂什么叫文学水平。但这部《平凡的世界》我共看了三遍,初中时同学推荐的,那时的内心是青涩、朴实、穷苦的,书中人物的命运让我产生了共鸣,这是我读完的第一本书;中专时,路边摊买了一本(农村学生进城上学,也只能买得起盗版书),再次阅读,让我印象深刻,同样在外求学,尽每天2.5元生活费(早0.7 午0.9 晚0.9 2000年左右),但幸运的是我吃的比少平好多了,他的命运似乎也是我的命运一般!

后来步入打工行例,偶然间翻出那本久违的《平凡的世界》,再次阅读,已没有了之前的强烈的共鸣感,与书如故友闲叙、如闲暇之余欣赏电视剧的故事情节一般,恬淡、平静!

后来的电视剧,我认真的看了一遍。

不懂文学水平,只谓心之所向,好就是好,喜欢就是喜欢,我相信我至少还会看第三遍的!


彼岸花开bahk288张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f01ae4020f423b575add19e7b7402434\

九夏涛声


记得有一种观点,说读书是文学的再创作,所以才有一百个人读出来一百个哈姆雷特。

《平凡的世界》能引起人共鸣的往往是从中读出了“自己”,觉得其中某个人就是现实中的自己,或者说自己以某个人来设计个人人生。而在书中“找不到自己”的读者就觉得这本书不好了。大多数书评家(也算是一种专家吧)和新时代的新人类缺乏困难生活的经历,引不起共鸣也在情理之中,而经历过那段文革时候(多为老人)的人和草根阶层却可以视为精神食粮。

鄙人出身农村,后跳出农门,我读此书,感觉我像是孙少平。后来,我把它推荐给我哥,他初中毕业,在家开五金店,他说引起他共鸣的是孙少安。再后来我弟弟也读这本书,他说他像书中的金波。说它好的,是因为在书中找到了自己,说它不好的,是因为没在书中找到定位。

单从文学上来讲,《平》书一点也不优美,从结构上来讲,书中好几条主线,条理也算不上清淅。我个人把《平》归为励志书,而不是文学书。


猪是还念着倒


马云说过,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路遥。18岁时我再度高考失利,应聘了五六个工作都没人要,只能去当送杂志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我现在还在踩三轮车呢。

路遥的作品不仅改变了马云的命运,也改变了潘石屹的命运。

潘石屹非常喜欢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而且读了七遍。

“我做生意失败一次就读,我失恋一次就读,我算了一下,我人生最低落的时候,给我精神力量的就是《平凡的世界》。人在最低潮的时候,看孙少安、孙少平怎么过日子的,你比较的话,比他们好多了,马上就有力量。”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我国新时期以来为数不多的畅销书和长销书,被读者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平凡的世界》在青年读者中尤其是大学生中有着非常大的魅力,正像潘石屹所说:“路遥的文字总能给予我力量,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在逆境中努力寻求生存。每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一看路遥的书就觉得豁然开朗。”

在文学理论界,有个“路遥现象”。路遥在读者中赢得很高声誉并引发了空前阅读热情的作家,却在批评界和文学研究界长期评价不高,甚至一度不被放到文学史中去讨论。路遥在读者眼里很热,在文学理论家眼里不屑一顾。

路遥是以柳青的《创业史》为模仿对象,走的是现实主义道路。可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繁荣的时代,流行的是“朦胧诗”、“实验小说”、“寻根文学”,是意识流是现代派,是文学形式的突破和创新。莫言就是以魔幻现实主义走上文坛的,路遥的作品在理论界看来太俗套。

《当代》杂志编辑周昌义回忆当年为何退稿《平凡的世界》,周昌义感觉慢、啰嗦,故事一点悬念也没有,一点意外也没有,全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人们需要读新思想、新观念、新形式、新手法,可是《平凡之路世界》却没有。

结果是,周昌义以《当代》积稿太多为由退稿。

周昌义之后,作家出版社一位编辑来陕西看稿以后直接把稿子退给路遥,说这部作品不适应时代潮流,属于老一套“恋土派”。

1987年1月,《花城》和《小说评论》编辑部在京共同主办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座谈会,路遥基本上被理论界否定,认为比起《人生》甚至是一次倒退。

是广播改变了这部小说的命运。

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编辑叶咏梅力荐,1988年3月27日,《平凡的世界》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续广播”节目中开始长达130天的播出。

作品一播出引起轰动,并产生了强烈共鸣。小说的广播听众达3亿之多,听众来信居上个世纪80年代同类节目之最。

是亿万读者把路遥推到茅盾文学奖的领奖台上的。理论界不得不重新审视路遥,1991年,路遥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对于理论界藐视,路遥坚持说:“生活和题材决定了我应采用的表现手法。我这部作品不是写给一些专家看的,而是写给广大的普通读者看的。作品发表后可能受到冷遇,但没有关系。红火一时的不一定能耐久,我希望它能经得起历史的审视。”

从文学专业角度来说,《平凡的世界》肯定不是一流的。但是《平凡的世界》有自己的魅力,为什么那么多读者喜欢读呢?

共鸣,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平民出身的读者,更是感同身受。书中表达了人人共有的情感,在逆境中向上努力的勇气。一个年轻人无论如何卑微,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有比这更激动人心的吗?

日本学者安本实认为,路遥一生创作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一个农村的知识青年,如何转换为非农身份,在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里奋斗。

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真切理解,一个平民的奋斗是多么的艰难和残酷。

《平凡的世界》告诉人们,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是奋斗来的,你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一个年轻人的上进心。

《平凡的世界》的世界不但激发人的激情,而且能抚慰弱者的灵魂。

这个世界成功者永远是少数,失败者是多数,路遥歌颂的是平凡。

路遥曾说: “我们习惯被王者震撼,为英雄眼泪,却忘了我们每个人都归于平凡,归于平凡的世界。”

这就是路遥区别与其他作家的个性。

贾平凹在《怀念路遥》一文中提到: “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贾平凹的结论是:“在陕西,有两个人会长久,那就是石鲁和路遥。”





搞笑提鲜看


首先,敢于触及现实的作家,古往今来不多,就是有些伟大作家,明明写的现实,由于形格势禁,也只得遮遮掩掩。

路遥是秉笔直书,而且写的是平凡的世界,平凡人的世界。

其次,史诗性的作品,古往今来不多,我们可以从《平凡的世界》里看见形象生动的历史——很难思考描写的一段历史。作品的时间跨度从1975年初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这十年间我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

其三,长篇较中短篇难写,要求作者付出更多。为了写《平凡的世界》,路遥长期在条件艰苦的煤矿没日没夜的创作,缺衣少食,他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生命,查资料查到手指出血,累得吐血,结果连领奖的钱也没有,以致于戏骂道,“狗日的文学”,这样的作家,不会浅薄。

我历来认为,“从来文章血写成”。

不仅内容会是血,写作的过程也会是血。

其四,文学价值,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当许多红极一时的作品不再被人提起的时候,《平凡的世界》却并没有过时,不仅电视剧热播,在网络还是一个讨论的热点。

说明路遥志趣,不在一时的热闹,是苦心孤诣志在高远。

其五,一些编辑、专家评价文学,以新奇先锋为先进,这是一种失误,现在是后现代,竟然又可以回归写实,所以写实并不落伍。

其六,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路遥朴实的语言自有其朴实之美与个性。

什么是文学性?莫衷一是。

我比较赞成文学性即文学作品的审美性这一说法,这里的审美,包含审丑,审丑也就是衬托美。

那么,文学水平就是用各种文学体裁创造美的能力吧,无论思辩、批判、赞美,都是在创造美歌颂美,路遥塑造、歌颂了历史动荡里的人性之美。



大悔忆智冰


前几天,在头条开到这么个帖子,一个网友在评论另一个网友,说他的诗,写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反正说的听难听,但是,下面的网友还一个一个点赞关注评论说好。好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众人的口味,就和做菜一样,有的喜欢咸的还有喜欢甜的,所以说,不要纠结这些无聊事。

感谢分享!喜欢《平凡的世界》的友友们!给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用户106066428606


不请自来。

《平凡的世界》在文字技巧方面,的确非常普通。

常常在读到某个情节时,情不自禁在心里感叹几句,接下来发现小说也会来段“总结”,恰恰就是刚才自己的心理共鸣。

刚开始还很得意,感觉跟作者同频了。可到后来,共鸣多了就有点烦,那感觉就像正回味一口美酒,咣当又被人强灌了一大杯,胃口大倒。

当时同期阅读的《围城》,以及《笑傲江湖》,文字描写就高明许多。经常是你一个共鸣还未及回味完,下一个共鸣又席卷而来,如同美酒长河,暗流汹涌,连绵不绝,让人欲罢不能。

可令人奇怪的是,貌似平平无奇的文字,通篇看后,其荡气回肠,却教人久久回不过神,而且历久弥新。

直到近期读了《三体》,这本小说的文笔更加不堪,一口气读完后偏又如同吃了几记闷棍,久久回不过神来。

这才终于明白:真正伟大的小说,从来不是靠文字技巧而取胜。取胜的乃是那幅磅礴画卷的背后,赫然一个广袤深邃的时空,把你陷了进去而不能自拔……

《平凡的世界》如此,《三体》如此,《金瓶梅》或许亦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