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和崇禎帝,作為亡國之君誰更冤?

我想養貓捉老鼠


隋煬帝楊廣最冤枉。隋煬帝雖被認為是昏君,其實楊光文治武功,非常有本領,歷史功績很大。首先,他率軍滅陳完成了國家統一。公元589年,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攻取陳國。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並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亂。他親自實地在江南花了十年來攏絡人心,緩和了南方的怨恨和懷疑,在軍事佔領後推行合理的行政,打破阻礙南人成為忠於隋室臣民的許多政治和文化隔閡。公元600年,北上擊敗突厥進犯。《隋書》贊曰:”楊廣,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其次,楊廣營建東都洛陽。隋煬帝初繼位,便決定營建洛陽。隋仁壽四年七月,高祖崩,十一月,下詔建東都,大業元年,開始大規模營建東都宮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獨特的佈局和整齊的劃一裡見方的裡坊佈局建制而在中國都城建設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隋煬帝修建洛陽城,具有統治國家的戰略考慮。到五代、北宋時仍在使用,曾是全國經濟文化中心。

第三,也是楊廣最大的功績,下令修建大運河。他下令開挖修建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最長的運河 。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為以後中原王朝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第四,開發暢通了絲綢之路。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斗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因為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大業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打敗了西突厥的處羅可汗,掃除一大障礙。擊敗吐谷渾,將其領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員治理,保證了和西域的暢通,可以說是開疆擴土。第五,開創科舉重視教育。

楊廣即位第一年,就在詔書中寫道:“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唐人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說:“煬帝即位,復興教誘。”楊廣恢復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立進士科,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楊廣不僅興辦學校,還訪求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大興城和洛陽建有大藏書殿,而最終的成果則是規模宏大的秘書省,在洛陽藏有珍本,藏書總數達37萬餘卷。雖然隋煬帝很多做法在當時是勞民傷財的,但是長久來看是有利於中華民族,其後的唐朝也沿用了隋朝的許多做法。包括廣受詬病的三徵高麗,雖未獲勝,但打斷了高麗崛起進程。後來唐太宗接著也御駕親征高麗,最後才迫使其屈服。隋煬帝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民本思想,沒有估計百姓承受程度,但也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傑出貢獻。 反觀明朝的崇禎皇帝,雖然他立志於做中興之君,但個人卻缺乏文字悟空的能力,而又剛愎自用,小氣猜疑,沒有識人之明,也缺乏用人之智。雖然當時明朝內憂外患,但也不是不可為,主要是他的能力沒有趕上時代的要求。客觀上來看,他也沒有為中華民族做出多麼大的貢獻。從這一點上來看,從隋煬帝和崇禎帝兩者來看,作為亡國之君,隋煬帝更冤枉一點。



玉泉山主人


楊廣最大的錯誤在於,農民起義爆發的時候,他居然在江都。

他如果人在關中,甚至在洛陽,都不可能亡國。

因為人在江都,回不去,就無法統一調度全國的力量。

再加上李淵李世民那一家子親戚造反,斷了自己的迴路,不然隋朝不會亡。

崇禎就不好說了。

你要說他爺爺萬曆他哥天啟給他留下一個爛攤子,也不盡然。

對後金唯一一次失敗是薩爾滸,但還不至於一塌糊塗。

對農民軍作戰,孫承宗基本要幹掉李自成了,他又把他調回來。

自己作死,明明想跟後金談判,怕丟面子,結果袁崇煥去談判,直接被凌遲,以後誰還敢去談。作為政治的延續,本來戰爭就是邊打邊談的。

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了,給崇禎發了封信,願意裂土封侯,但崇禎呢?沒同意。歷史上也有一個,叫韓信的,也是要裂土封王,還不好意思說, 寫了個申請給劉邦,封個假齊王吧,劉邦什麼態度?心裡一千匹草泥馬,但是面上直接給了個真齊王。

然後各路勤王大軍為什麼不來救?你看看袁崇煥帥五千鐵騎來救的下場,打了勝戰不獎勵就算了,主帥還被凌遲,關寧軍就是這個時候冷了心的,心裡一萬匹草泥馬飄過。其他軍頭呢?有這個先例,左宗良還敢來救嗎?

還有一位大將被他傳首九邊就算了。

總之,崇禎是典型的志大才疏,死要面子,凡是不敢自己扛,怕失了自己的面子,結果呢?搞到最後基本上沒有大臣支持他了。

其實崇禎只要在北京城破之前把太子送到南京,把其他皇子送到江西或者湖北,我估計大明朝還能延續個一兩百年,大概率成為南北朝,至少不會亡國。但是呢?自己死社稷就算了,拖著一家人全死,這種死鬼當然沒面目見他祖宗了。

總之啊,我是總結出來了,你看那些做大事的大人物,從來都不會死要面子。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不如意,該妥協妥協。看看劉邦,白馬被圍該賄賂對方單于妃子的時候,沒有一絲猶豫。你看看曹操,被馬超追得,連衣服都扔了無所謂。還有一代天驕鐵木真,自己實力不足的時候,找扎木合,該做小弟做小弟。很多很多例子,所以,人這一輩子,確實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談笑閣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一下,隋煬帝和崇禎帝的人生軌跡,就可以看出他們孰高孰低來了。

第一,登基之前

隋煬帝楊廣,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次子,十三歲封晉王,二十歲參與了平定南陳之戰。不論是不是他親自指揮部署的戰鬥,最起碼他是參與了,還是名義上的主帥,有一定的實戰經驗,這一點是生長於深宮的崇禎帝所不具備的

楊廣的太子之位本該屬於哥哥楊勇,楊勇雖然能力也不錯,可是不太注重生活上細節的檢點。生活上的奢侈,引起了老爺子楊堅的反感。再加上他身邊有一幫不太靠譜的大臣,在冬至時,越制朝見太子,這兩件事情疊加,楊勇在隋文帝眼中形象就大打折扣。

覬覦皇位的楊廣特別會演戲,還有一個積極配合的媳婦蕭氏,他們夫婦倆得到了獨孤皇后的充分肯定。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楊勇被廢太子之位,立楊廣為太子。

崇禎帝朱由檢,出生於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生長於深宮。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木工藝人兼皇帝朱由校駕崩,兄終弟及,朱由檢順利即位。

隋煬帝的皇位是通過自己努力爭來的,崇禎帝的皇位是天上掉下來的。對皇位的慾望,隋煬帝遠高於崇禎。

第二:在位時的表現

隋朝是大亂之後的大一統國家,本該實行的政策是與民休養生息,而隋煬帝卻繼續南征北戰滅吐谷渾、徵高麗,最終開運河這個功在當前、利在後世的偉大工程,卻因為過分耗費國力,成了壓垮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於是有了各路煙塵反隋,最終楊廣死於覬覦帝位的宇文化及發動的兵變,李淵立楊廣之孫楊侗為帝,不久李淵接受楊侗的禪讓,唐開國而隋亡。嚴謹點說,楊侗才算是亡國之君

崇禎,是一個有心圖強卻能力有限,且剛愎自用的皇帝。他接過的是一個滿目瘡痍的爛攤子,他登基後首先了權宦魏忠賢,這也成了他所做的唯一可以稱道的一件事情。雖然崇禎是一個勤政的皇帝,他的能力卻著實不敢讓人恭維。袁崇煥一句心血來潮提出五年平遼時,給事中許譽卿都不信,崇禎卻當了真。袁崇煥被殺,邊關失去了屏障,為清軍南下創造了條件。

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用人上,崇禎十七年間,先後五十多人入閣,十九位首輔,不考慮各種外部因素,沒有一個穩定的執政班底,也是崇禎失敗亡國的一個重要因素。

崇禎當時如果能夠解決黨爭,安撫李自成,還是有翻盤的機會的,可惜的是,他剛愎自用的低情商,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第三:冤不冤的問題

無眠認為作為亡國之君,隋煬帝和崇禎帝,他們對亡國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說他們都不冤。隋煬帝是有能力沒用到正處,崇禎帝是沒能力誤國。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從個人能力來說隋煬帝更適合作皇帝。而崇禎,借用《大明風華》電視劇中的于謙說的一句話,“他只是一個姓朱的倒黴蛋。”,在明朝這座大廈將傾之時,他原本想把大廈扶正誰知卻把力道用反了,加上慣性,明朝這座大廈轟然倒塌。


抱影無眠夜歸人


崇禎帝最冤

崇禎帝是一個很勤政的皇帝,“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初在位之時便大力剷除專權的閹黨,之後勵精圖治,事必親躬,是一個真正想把皇帝當好的人。

崇禎帝接手的大明王朝那時候已經是一個爛攤子了,他怎麼扶得起來?崇禎帝一心想復興以往興盛的強國,但是內憂外患,已經是強弩之末!崇禎皇帝作為君王是一心一意為國為民的,國難當頭一直堅持到最後無望才自縊於煤山!

隋煬帝幾乎成了暴君的代名詞。其剛剛繼位之時,也確有一番雄心壯志,想要建立不世功勳。首先就是不停地開疆拓土,攻滅吐谷渾、征討琉球、三徵高句麗等,戰爭的勝利確實擴大了隋朝的領土範圍,但其在發動戰爭的同時徵調民夫無數,大量民夫與兵士死於戰爭,致使農村土地無人耕種,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

楊廣接手是個比較興盛的朝政,但是由於他的好大喜功、驕奢淫逸。為了方便自己遊玩,徵調民夫開闢了隋朝大運河,而且每到一處便大肆修建行宮,“天下死於役”的慘劇時刻都在發生,由楊廣造成的這些大亂,使得中華人口銳減到兩百萬餘戶。以至最後農民起義席捲全國,在位不過十幾年便走下了歷史舞臺,斷送了祖輩基業。






羅蕭弋


崇禎皇帝最冤。

楊廣時的大隋朝,歷經他老爹楊堅的開皇之治,可以說,國富民強,楊廣是典型的不作不死,自己把自己作死的。拿到手的一副好牌,完全被楊廣打爛了。

崇禎帝接手的大明王朝,完全是一副爛牌 ,經濟接近崩潰,內憂外患,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讓大明政府焦頭爛額,無力招架。奴爾哈赤又崛起於白山黑水 ,不斷騷擾明朝邊境,明朝政府疲於奔命。

崇禎帝一心做中興之主,夙興夜寐,勤於政事。惜乎,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最後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吊死煤山,令人嘆息。


知無為而有益


大概是崇禎帝吧,隋煬帝沒有什麼遺憾,該享受的都享受到了,宏圖大略也實現了。


崇禎皇帝就慘了,心有大志而不能實現,國業衰敗,只能自縊在煤山之上。


野馬戲蝶


兩位雖都是亡國之君,但崇禎帝更冤更悲涼,一心想做中興之主,卻因自己措施不當、又剛愎、猜疑最終成了亡國之君。隋煬帝純粹是因自己奢華、腐敗、勞民傷財、殘害百姓,最終導致亡國是咎由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