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处世智慧:不从众并非特立独行,而是为了保有自我

生活中,大家不可避免需要承受各种压力,其中一种压力,往往来自于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同辈”。周围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人都在干什么,自己不去干,好像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们不得不承认,

对周围同辈都喜欢的东西说“不”,确实需要勇气。

老子的处世智慧:不从众并非特立独行,而是为了保有自我

于是,周围人之大喜好无形间便成为自己的压力,我们可能有时候因为这种压力,还真会去做类似“打肿脸充胖子”之类言不由衷的事。比如,明明囊中羞涩,却因为大家都买了自己觉得并不那么好看的昂贵包包,一咬牙,便也买了自己不那么喜欢但周围人都说好看的包;再比如,有了孩子的朋友,明明没有太大必要,仅仅是因为周围的爸爸妈妈给孩子报了培训班,于是便也跟风报了培训班等等,这些个例子比比皆是。

如果周围人都做了,独独自己没做,就不成,似乎周围人的喜好在无形中成为迫使我们言不由衷的压力。我们害怕与众不同,这种感觉就类似,我们害怕当所有人都穿着黑衣服的时候,唯独自己穿着一身白衣一样。

老子的处世智慧:不从众并非特立独行,而是为了保有自我


但是,也并非所有人不敢对周围说“不”,有一些人,看起来有些个与周围人不一样。注意,这里的不一样可并非出于虚荣心和吸引眼球之类似青少年叛逆的特立独行,这里的不一样往往展现在一个人看事情的独到视角。这种人总是冷静、客观,且与人为善的。在大家都在为悲剧表象而愤慨激昂的时候,这种人总是最冷静的,且总能透过表象看到悲剧之源头所在,而他们总能从源头解决问题。关于“这种人”的特点,在《老子》一书的第二章中,有所体现。

老子的处世智慧:不从众并非特立独行,而是为了保有自我


《老子》的第二章的原文是这样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这一章的内容非常经典,揭示了对立源于区分,区分则源于自我偏执的道理。周围人都认为“好的”、“美的”、“善的”,都趋之若鹜的,就一定是“好的”、“美的”、“善的”吗?还真不一定。“坏的”、“丑的”、“恶的”之所以会出现,便是因为“好的”、“美的”、“善的”这些个观念出现。

老子的处世智慧:不从众并非特立独行,而是为了保有自我


也就是说,“美”的出现,才塑造了丑,而“道”是不分美丑的。《老子》之“道”是“无私”的,所以不论是“苍蝇”还是“蝴蝶”,“道”不会去“偏爱”蝴蝶,更不会去“贬低”苍蝇。所以,“道”是不会去做区分的,人之所以会“区分”,是因为人不自觉之满足喜好的欲望,也就是说,人的区分,实则是出于维护自己的“欲望”。苍蝇和蝴蝶有什么区别吗?在道那里,没有,在人这里,有。道本身“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成就万物而不居功,它本就没有“居功之私”,所以才能成就万物,也正是如此,它成就万物的“功业”亦不会消失。

老子的处世智慧:不从众并非特立独行,而是为了保有自我


基于对老子之“道”的深刻理解,我们做一个整理,世间的善恶好坏之区分,往往源于人对自我私欲的维护,也就是源于人“利己”的偏执。

我们带着这种观点,从处世上讲讲其妙用。

但是,在进行议论以前,我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我们不能以该观点消解人类社会的好坏,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不能当模棱两可的老好人。老子之“道”是自然之“道”,自然可以无私,但人不可能“无私”,因为人有感情,感情某种程度上,就是“私”的源头。

老子的处世智慧:不从众并非特立独行,而是为了保有自我


而正是基于对道家之道无私特点的理解,我们当明白,我们不能完全让感情之私操纵我们,我们要保有一些“自然性”。因此,基于对“美丑区分源于人之偏执”的理解,我们便能客观分析周围人所趋之若鹜的东西是否真的有价值。我们可以跳脱表象上泛滥的情绪,看到这些“情绪”背后的源头。比如,周围人都去买一个包包,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呢,还是说这个包包性价比高,很实用。例子可能有些个粗糙,但是道理不粗,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小启发。

老子的处世智慧:不从众并非特立独行,而是为了保有自我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告诉大家,“美丑好坏”之对立,是人之“私”的产物,不要将其绝对化。因为我们生在人世,不可能摆脱“私”,但至少不要被他人的“私”带着走,继而失了自己。也就是说,不要让周围人的喜好带着自己走,更不要让周围人之浮于表面的是非观成为自己的是非观,要懂得思考,分析周围之喜好的成因,而非盲目从众。有时候,不从众还真不是自傲,而是一种保有自我的修身智慧罢了。但是,这种独特绝对不是那种为了彰显自己而哗众取宠的显摆,而“不从众”与“自傲”之间的度,就需要大家自己把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