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捐了这么多怎么还缺?一线医护这样说……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

肺炎战役打响以来

向社会各界征集捐赠N95口罩

防护服等紧缺物资


各级政府全力调配

加上社会各界如潮水般的捐赠

为何仍不能满足需求?

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调查:捐了这么多怎么还缺?一线医护这样说……

调查:捐了这么多怎么还缺?一线医护这样说……

医护人员用透明文件夹改造的防护面屏

防护服穿够6小时极限

不吃不喝穿着纸尿裤


“同济医院中法新城已全部腾空,作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定点医院,然而由于防护服、N95等必要的防护物资短缺,使前线作战的医护人员面临巨大风险。”2月3日,同济医院心外科医生程才发微信朋友圈求助。


他说,虽然目前也收到一些物资捐赠,但总体上还是入不敷出。在非常节约、只保证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情况下,医院每天至少需要8000个N95口罩,1000套防护服。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尽管相关部门已紧急调运物资支援一线,但各个定点医院物资紧缺的情况仍普遍存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缓解。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重症医学科隔离病房)副主任周青说,防护服不够,只能确保最低限度的医务人员进入隔离区。“目前科室收治了13名重症患者,每天只能安排一名上级医生、两名下级医生进去。有记者想进去采访,我们为了节约装备只能婉拒。”


医护人员排班从“三班倒”调整为“四班倒”,穿好防护服进去,就要连续工作6小时再出来。6小时,是防护服和口罩发挥防护作用的极限值,期间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一线医护人员穿着纸尿裤上班,已经被广泛报道。在周青看来,重症医学科还算好的,其他科室更无法保证。


“以往在手术过程中,大家只需佩戴外科口罩即可,但如今是特殊时期,谁能确保躺在手术台上的不是一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潜在患者?”武汉市第一医院手术室医务人员皮建刚坦言,N95口罩实在太紧缺了。迫于无奈,一些医护人员只得通过个人关系设法购买。


“假如有一天一件防护服也没有了,还会让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周青沉默良久给出否定回答,“无谓的牺牲没有用,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也不能保证患者的安全。”


不是告急,而是没有了

每天都为第二天发愁


“防护服还有少量库存,防护面屏完全没有了。”1月31日,武汉市第七医院物资供应科,程时栋拿着一份“防备物资审批表”给记者看,“这是临床各科室登记的需求量,但实际上远远无法满足。”


调查:捐了这么多怎么还缺?一线医护这样说……

武汉市第七医院重症医学科隔离病房,每天需要80套防护服,但实际上最多只能领取到60套


此前的1月22日,按照国家、省、市的统一部署,中南医院全面接管七医院,作为收治发热患者的定点医院。开诊以来,发热门诊6间诊室24小时接诊,高峰期安排9名医生为患者服务,每天平均接诊患者上千人次。


然而,令人忧心的是,第一批带来的防护物资很快见底。之后,中南医院又陆续从本院调配了几批物资,直到本院也实在匀不出来了。统计显示,中南医院先后向七医院运送了9000只N95口罩和1500套防护服。


那么,七医院的实际需求量是多少呢?程时栋说,每日的保底量是900只N95口罩和700套防护服。9000只口罩可以撑十天,1500套防护服开诊次日就用完了。


这种紧缺状态,在各医院的求助公告中同样得到体现,“不是告急,而是没有了”,成为大家普遍采用的求助语。


1月28日,河北149人的医疗团队到达武汉,对口支援七医院。然而由于严重的物资短缺,只得从整体上控制进入病房的医生数量,病房也无力收治更多的病人。


合格捐赠物资不足一成

迅速增加产能才能缓解紧张


物资科没有物资可以供应,只得向社会紧急求援。


1月24日,第一批援助物资运抵七医院,送来650套防护服和1000个鞋套,这令程时栋激动不已,以为物资紧张的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然而,源源不断的物资送来后,程时栋发现了问题,第二批防护服未达到防护级别,第三批、第四批都是如此。程时栋盘点了一下堆满仓库的物资,符合医用标准的不足一成。


“你看,这种防护服是拉链的,没有密封条,属于工业级别。”“这个口罩外包装已注明,用于防霾防PM2.5,是生活口罩。”这些物资花了很多钱却派不上用场,令程时栋十分心疼。


为了尽可能减少浪费,一些进不了隔离病房的防护服,只能当作隔离衣使用,口罩分发给安保、保洁人员作为日常防护使用。“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合格的防护服真没有了,这些衣服也只得顶上去。”程时栋无奈地说。


即便绝大部分不符合标准,向社会呼吁捐赠仍然是不得不采用的途径。据此前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湖北每天需要10万件防护服。截至2月1日晚24时,国内企业向湖北发送防护服13.6万件,N95口罩13.4万个,相对于临床需求来说杯水车薪。


从1月22日进驻七医院起,程时栋每天坐立难安、夜不能寐,“现实情况是,我国具备医用物资生产资质的企业,产能不足以应对如此大规模的疫情。只有扩充人手增加产量,临床物资紧张的局面才有望缓解。”


企业正开足马力生产

富余产量将由政府收储


柳先生供职的“稳健医疗”,是一家研发、生产和销售医用敷料、日用消费品的企业。他长期驻扎武汉,负责向本地多家医院供货。


柳先生坦言,N95口罩平常仅在感染科等少数科室使用,需求量十分有限。物资供应科要做的是定期查看这些防护用品有没有过期,及时更换,然后确保基本的安全库存。医院需求量不大,企业就会相应地调整生产量。因此,这么大范围的疫情突然爆发,大家都没有做好物资储备。


同样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河南濮阳一家医药流通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N95口罩平时公司还有少量库存,疫情爆发后他们也采购不到了,所有生产线上一有产品输出,就经政府渠道直接调配到各大医院了。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共有2.1万家企业涉及口罩的生产经营,最大日产能2000多万只。然而需注意的是,具备医用口罩生产资质的企业少之又少。换言之,2000多万只口罩中,绝大多数无法在医院环境下使用。


1月10日,“稳健医疗”觉察到1月份防护用品将出现巨大供需缺口,动员口罩车间380人春节不休假,生产N95口罩、外科口罩和护理口罩。


2月3日,记者连线湖北本土医疗防护用品生产企业“奥美医疗”,得知员工已于1月21日返岗,“三班倒”日夜不停加紧生产。


待疫情过后,口罩又将回归销售低迷的状态,不少生产商担心,届时为应对疫情扩充的生产线又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


对此,2月3日上午六部委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解决口罩荒首先是增加供应,疫情过后富余的产量,由政府进行收储。


连维良在发布会还呼吁,N95口罩要按需使用,按功能使用,日常生活场景一般的防护,不要挤占宝贵的医用资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