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50年代城裡孩子的幸福童年 玩泥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新中國成立以後,百廢俱興,全國都在積極的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建設高潮。對於生長在五十年代的少年兒童來說,被視為了“祖國的花朵”和“幸福的下一代”。國家給予了與舊社會截然不同的關懷,不但重視他們的教育和醫療,要求全社會重視對少年兒童的呵護和關懷。整個社會都在努力培養著“共產主義的接班人”,為未來的國家建設培養著建設者。(瀋陽第一機械製造廠工人新村裡被母親抱在懷裡的孩子)

幼兒園裡的孩子在接受口腔檢查,防止蛀牙的出現。

上海市少年文化宮前的孩子們。上海市少年文化宮曾經是日本商人的豪宅,後來曾作為過英國人的夜總會以及侵華戰爭時期日本陸軍軍部。

武漢市國營第一棉紡廠的職工託兒所。當時裡面的阿姨都很負責,她們都屬於廠裡的職工,可以說與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熟人。因此職工們把孩子送進託兒所都可以很放心的去工作。

這裡解放前屬於上海的貧民區,解放後原本泥濘的道路都鋪上了石頭。當時的孩子在碎石路上玩耍。

上海市邑廟區中心小學的孩子們正在課餘時間玩泥巴。當時的孩子可以在休息的時候盡情的玩著自己的遊戲。屬於完全放養的一代。

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的職工幼兒園,裡面有木馬,搖船,攀爬器械等各種兒童遊樂設施。當時這樣的職工幼兒園在大型工廠裡幾乎是不可或驅動的標配。

在當時北京城裡無論去哪個書店,都有專門的兒童刊物區,孩子們可以在那裡免費閱讀各種書籍。

人民文化宮曾經清王朝的太廟,解放後成為了勞動群眾的文化生活的陣地。當時玩耍累的孩子,坐在數百年樹齡的參天柏樹下,在免費接待處喝水解渴。

北京幼兒園門口專門接送孩子的兒童專用三輪車。當時一個車廂內大約坐10個孩子。

北海公園內的少年之家,曾是北京城裡孩子們校外生活的文化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