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临死前下了两道什么密旨,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

冯一玲1


雍正皇帝吸取自身教训,根据清朝形势,在去世之前下了2道秘旨,让乾隆稳坐江山60多年,确实令世人佩服。

辛劳的雍正皇帝

在康熙,雍正及乾隆这3人中,雍正在位时间最短,然而他对稳固清朝统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一个政权建立之初,大多数皇帝都是勤政爱民的,特别是雍正,经常批阅奏折到夜深,有时索性睡在书房,这也许是导致他身体虚弱的因素之一吧?


雍正经历了“九龙夺嫡”,好不容易当上皇帝。而康熙在位60多年,到他晚年时,处理国务已是力不从心,以致国内存在巨大隐患,国库处于亏空状态。雍正上位后雷厉风行,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摊丁入户,改土归流等等。渐渐提升了人民的生活,稳定了社会秩序。其外,他还实行了密折制度,使大臣们相互猜疑牵制,有力的加强了皇上的权力。

雍正临死前留下的两道密旨

雍正去世前召开了一些信任大臣的秘密会议,并托付了2道遗旨。

第一道就是关于立弘历(乾隆)为皇帝。


第二道则是要求在新皇帝登基后,将秘旨交到弘历手上,里面内容是雍正指明可重用及不可重用的大臣人选。

雍正认为张廷玉和鄂尔泰对统治政权的影响力,于是在第二道遗旨的名单里特意把张廷玉的名字排在鄂尔泰之前面,因为当时汉人官不如满人官高贵,这样排位可引起张廷玉和鄂尔泰之间互相牵制,消除了一个隐患。这样的秘旨显示了雍正为了大清的统治之用心良苦。


雍正皇帝在康熙与乾隆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没有雍正,乾隆不可能轻易地掌握国家大局实现盛世,一直在位60几年。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雍正立了两道密旨,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让我们先来看看雍正的这两道密旨。

第一道遗诏:传位于皇四子弘历。

白纸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定了继承人,没有任何悬念。雍正在位13年,一直都有继位名不正言不顺的风言风语。这与康熙的子嗣众多有关,也与雍正严苛刻薄的性格、推行的法令有关。



与太子天命所归、八爷的八面玲珑相比,雍正的继位未免让大伙深感意外。深受其害的雍正,立的第一道遗嘱就是指明了继承人,给乾隆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道遗诏:指定了张廷玉、鄂尔泰为托孤之臣,且张廷玉排在鄂尔泰之上。

鄂尔泰为满人,张廷玉为汉人,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治国家的朝代,雍正的这一招可谓意义深远。 满人为少数,汉人为多数,且汉人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少数民族学习的对象。而今,倒个了,满人统治汉人,且经过满人几代的统治,皇帝的威望、能力跟先皇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满人骨子里面对汉人还是发怵的,是害怕汉人的。没有汉人的拥护,江山将不稳固。只有重用汉人,才能得到汉人的拥护。



雍正是成就康乾盛世的最大绿叶

单凭这两道密旨,就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 未免有点牵强;更准确的应该说雍正当了13年恶人,替乾隆扎稳了根基。

康熙在位61年,除鳌拜、撤三藩、灭葛尔丹、收台湾,创造了丰功伟绩,被世人所称颂。



晚年的康熙,却变得安于现状、庸俗倦怠,只想着功成身退、顺利交权即是成功,面对国库空虚、官员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等积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雍正接手的是康熙给的烂摊子,这话只能憋在心里,还不能说。



雍正登基后,一心想整顿吏治,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等一系列新政,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可因为损害到了官僚、士绅贵族的利益,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这也是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一直受到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雍正在位13年,是把恶人做到家了。

等到乾隆继位时,只需坐享其成,做好两件事:一是当个好人;二是花老子的巨额存款。


波波戏说历史


公元1735年8月25日,雍正突然暴死于圆明园。

在雍正去世时,张廷玉心急火燎地问太监找一道密旨。这道密旨,并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那道,而是另外一道。那么,张廷玉究竟要找什么密旨呢?他为什么那么着急呢?

(雍正剧照)

说起来,雍正继位时,清王朝早已弊病丛生,吏治腐败,国库亏空非常严重。

接手这样一个烂摊子,雍正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治理。

雍正是个“勤先天下”的皇帝,他继位后,非常勤勉。除了生日那天休息一下,其他时间全扑在治国安邦的大业上了。

雍正为了抓廉政建设,对贪腐采取了高压手段,对贪官一查到底,根本不讲情面。同时,他又对廉政干部以“廉银”的形式,加以奖励。在他的努力下,吏治得到了极大的转变,财力也跟着得到了增加。

光是整顿吏治在雍正看来还只是基础,随后他又在全国进行查亏空,并要求造成亏空的官员,3年必须补齐所缺的金额,否则以重罪治处。这样一来既惩治了贪官,又让国库得到了充盈。

雍正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了一些新政。比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废除贱藉等。这些改革,不光限制了地方官员的横征暴敛,减轻了百姓负担,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中央财政的收入。

雍正为了削弱议政王大臣们的权力,同时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又设立了军机处。这样一来,议政王们的权力就形同虚设。他在下达命令时,只需通过军机处。就完全可以实现。

雍正对“九子夺嫡”感触很深,为了避免再发生皇子争储的悲剧,他还制定了“秘密立储法”。

(乾隆剧照)

雍正元年,雍正将乾隆的名字写在传位密诏上,一式两份。其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另一份带在身边。这道密诏要等到雍正去世后,再由宣诏大臣等人共同拆启,然后确立新君。

雍正去世后,大家准备找出雍正早年留下的那道密旨,宣布乾隆继位。不过,大学士张廷玉却说,还有一道密旨,让太监也找出来。当时鄂尔泰也这么说。他们说:“大行皇帝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无有知者。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

不过,雍正身边的总管太监表示,不知道雍正身边还藏着这样一道密旨。最后,还是在张廷玉的描述下,反复查找,才找到了这道密旨。

那么,张廷玉为何一定要找到这道密旨呢?上面写的是什么呢?

原来,在这道密旨上,雍正不仅确立了传位人选,同时还分别提到了4个人。

一是庄亲王允禄。密旨上写道:“庄亲王心地醇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有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

二是果亲王允礼。密旨上写道:“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三是大学士张廷玉。密旨上写道:“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

四是大学士鄂尔泰。密旨上写道:“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

雍正在夸赞了一番张廷玉和鄂尔泰后,还特别为他二人做保,称“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并遗命“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张廷玉剧照)

那么,这道密旨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呢?

《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朝起居注》中都曾记载,公元1730年,雍正继位第8个年头,他害了一场大病,病情凶险。以致他不得不把所有政务,交给张廷玉和马尔赛等人处理。在弥留之际,雍正考虑到乾隆才20岁,且对政务不熟。为了稳定政局,他留下了一道密旨,在其中就提到了这4位朝臣,大有让他们4人做辅政大臣之意。

不过,那会儿,经过御医的精心治疗,雍正的病情得以控制,并渐渐好转。所以这道密旨就没有宣读,而是一直被雍正藏在身边。

而且,雍正为了笼络张廷玉和鄂尔泰,曾拿出来给他二人过目,所以他们俩都知道这道密旨的存在。

张廷玉宣读这道密旨后,继位不久的乾隆便遵遗旨,任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张廷玉和鄂尔泰为辅政大臣。

当然了,张廷玉和鄂尔泰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乾隆继位不久,就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不知道张廷玉在经受这一切后,会不会后悔当初一定要找出那道密旨给乾隆看。

(参考史料:《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朝起居注》《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雍正帝刚刚即位时,大清国库仅有800万。而等到乾隆即位时,大清国库高达6000万。是康熙皇帝不如雍正皇帝吗?显然不是。其原因之一在于康熙帝连年征战。康熙一生平三藩、征葛尔丹、抗击沙俄和收复宝岛台湾,可谓千古一帝。也正是因为连年的征战导致国库并不富裕,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是康熙帝晚年出现了九子夺嫡,九个儿子之间的内耗导致大清国库空虚。当年九子夺嫡手足相残,状况之惨烈堪称历史少有。

雍正帝登基后铁腕执政,整饬吏治。他认为国库亏空是贪官造成,于是加大力度整顿吏治,他不像康熙帝那样仁慈,凡有犯者即革职抄家。

这一举措得到了明显的收益,直到他去世,大清国库留下6000万两白银。

雍正留给乾隆的可不止这6000万。经历过九子夺嫡的雍正深知选立储君的重要性,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他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由此也因出了雍正帝留给乾隆的第一道密旨。这道密旨分为两份,一份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而另一份放于内府,用来核验密旨真假。


而在雍正帝去世前,这道密旨被交于了四位大臣手中。他们分别是果亲王、庄亲王、张廷玉和鄂尔泰。这四人不仅是雍正帝的亲信,更是在当年夺嫡之中帮助过雍正帝的人。

在雍正帝去世后,众人取下了正大光明匾额后的密旨。而这四位大臣也同样宣读了密旨,这才保证乾隆皇帝顺利登基。可以说正是雍正帝的先见之明才让乾隆坐稳了63年江山。

说起这第二道密旨之前,先来看看密旨中提到的两个人,他们是张廷玉和鄂尔泰。这两位,一个是满人,一个是汉人。他们都是雍正帝的股肱之臣,都为雍正帝顺利登基立下汗马功劳。

张廷玉更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雍正十分倚重这二人,并且将他们俩留给了乾隆皇帝,作为辅政大臣。

这第二道密旨是让乾隆帝亲自打开,密旨的内容是让张廷玉和鄂尔泰作为辅政大臣。这份密旨看似平平无奇,不就是老皇帝为新皇帝选了辅佐的大臣吗,每朝每代都有。但史学家就不这么认为了。这份密旨中雍正将张廷玉写在了鄂尔泰前面,后人认为这显示了雍正帝对张廷玉的信任,在雍正帝心中张廷玉的地位要高一些。

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张廷玉是汉人,雍正帝此举被看成安抚汉人。这么说其实也没错,毕竟当时虽是满人统治,但汉人毕竟在人数上占优势。拉拢汉人有利于民族的大团结,更有利于国家稳定。

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雍正帝的这第二道密旨可以说对乾隆稳固江山有了极大的帮助。主要是因为在乾隆刚即位时,对于朝政并不是很熟悉,需要有人带着他一步一步成为成熟的君王。

鄂尔泰和张廷玉正是扮演着这样的领路人。鄂尔泰辅政10年,张廷玉20年,为乾隆时期出现盛世的局面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雍正帝的这两道密旨可以说十分关键,甚至严重的讲没有这两道密旨就不会有康乾盛世了。

这第一道密旨确保乾隆顺利登基,不至于出现九子夺嫡的局面。稳固了清朝统治的根基,同时也极大的保存了国力,使得国库充盈。第二道密旨相当于推波助澜,让清王朝走得更远,让乾隆帝成为一个真正的帝王。由此说来,这俩道密旨让乾隆帝坐稳63年江山是不为过的。


史之策




康乾盛世,幸亏中间有个雍正,否则清朝的寿命会大大缩短。康熙年间,战争不断,国库都快空了,还好接任的雍正办法多;乾隆中后期,贪污腐败盛行,还好雍正留的钱多。

雍正一朝,只有十三年,但这是非常扎实的十三年,这十三年让清朝多活了至少一百多年。

雍正去世后,留了两道密旨,这让乾隆上位非常稳当,这两道密旨到底是啥内容呢?

雍正密旨之一:谁来继位?



康熙是个伟大的皇帝,擒鳌拜,灭三番,收台湾,平葛尔丹,创立了伟大的基业。

康熙骨子里很要强,别的皇帝晚年发愁的是“接班人少,有能力的子嗣少。”而康熙晚年的顾虑在于“儿子们太优秀”,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九子夺嫡”,这是老康熙晚年最大的遗憾。

雍正上位后,总结父亲的教训,实行秘密立储制度,不以长幼论,也不以嫡庶论,皇帝把接班人名字亲手写成两份,上面是满汉两种文字,将两份密旨装到两个盒子里,一个放到乾清宫光明正大匾后面,一个放到皇帝身边。



当皇帝驾崩后,有各相关大臣将两个盒子拿到一起,打开相互对证,那个相同的名字就是新皇帝。

雍正死后,相关大臣们打开的第一道密旨就是“秘密立储”的密旨,一式两份,两相对证,确认无误,宣布继任者是“弘历”,这一刻,真正的新皇帝诞生。

乾隆上位后,亲自打开了第二道密旨,这个密旨会决定朝堂的稳定和发展。

雍正密旨之二:谁来辅佐?




皇帝死前大多担心两件事,一是自己指定的儿子能顺利上位吗?二是谁来辅佐儿子更合适?

因此,雍正死后的第二道密旨,就是谁来辅佐新皇帝的问题,这个密旨需要新皇帝自己打开。

乾隆上位后,打开了他爹给他留的密旨,前面赫然有着两个人的大名:张廷玉、鄂尔泰。

看到这两个名字,乾隆明白了,这将是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特别是张廷玉,虽为汉臣,但名字比鄂尔泰更靠前,这很说明问题。实际上,张廷玉比鄂尔泰大五岁,雍正死时,张廷玉已经63岁了。





最后,张廷玉辅佐乾隆20年,鄂尔泰辅佐乾隆10年,两位老臣走后,乾隆慢慢开始走了“下坡路”。不得不说,雍正的眼光很毒,正可谓是“慧眼如炬”。

雍正离世后,通过两位老臣的大力辅佐,让乾隆稳稳当当地带着国家向前发展。但乾隆执政20年后的事情,雍正也实在帮不了什么大忙。



雍正死后,留的两道密旨,一道是“谁来当皇帝”,二道是“谁来辅佐新皇帝”,两道密旨让乾隆顺利上位,前期得以稳定发展。


蓝风破晓



想当年,康熙皇帝在晚年肆意玩弄权术,九子夺嫡的闹剧给大清帝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雍正继位后面对空虚的国库,除了头痛之外,就是下定决心不能重复老爸这种骚套路了。

总而言之,雍正决心再不会让九子夺嫡这种闹剧重现,但又由于康熙皇帝当年直接把太子一位给废了,所以雍正皇帝必须再另外想办法,于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制度,那就是提前写好秘旨藏在正大光明殿的匾额之中,这样一来,就能从根本解决了继承权问题了。在雍正突发疾病死后,这封密旨才被打开,原来指派的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雍正除了留有解决继承权问题的秘旨还留有关于顾命大臣的安排旨意——果亲王、庄亲王、张廷玉、鄂尔泰均为顾命大臣,可以为年轻的乾隆皇帝披荆斩棘,稳坐皇位,这手安排也非常靠谱,乾隆皇帝前期正是因为这些顾命大臣的忠心辅佐而变得非常稳定。
同时对汉臣张廷玉的重用,也相当程度的缓解了当时尖锐的满汉民族矛盾,为不熟悉政务的乾隆上了一课。所以,很多人都说,雍正的两道密旨,不仅让乾隆稳坐63年的江山,还为清朝续命100多年。


戴老师讲历史


在雍正13年的时候,雍正皇帝在北京圆明园突然暴病,生命垂危,在自己快要死的时候,他决定一定要把太子的事情安排好,让太子顺利继位。

不能再像自己即位的时候那么偏激,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负担。于是,雍正将朝中最重要的四个人叫到了自己身边,做出了临终前的最后安排,这四个人就是庄亲王允禄和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

雍正皇帝告诉他们,自己一共留了两道秘旨,等到自己驾崩之后,他们四个人需要一起才能打开第一道密旨,宣布宣布的的人选,

等到新皇帝顺利继位之后,再将另一道密旨交给新皇帝。

等雍正死后四位大臣便一起打开第一道秘旨,共同宣读,内容就是让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当皇帝皇帝,这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然后,四人把第二封密旨交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登基以后,又开始宣读第二道秘制密旨,内容是康熙为乾隆安排了辅政大臣,让他们尽力尽心为乾隆办事为大清效力。

而且在密旨当中,雍正故意把汉人张延玉放在了鄂尔泰前面,因为在清朝当中满人的地位比汉人要高,汉人做官再大,在满人心里面始终都是个奴才,


雍正这样的安排,目的就是为了限制鄂尔泰的权力。真可谓用心良苦。


替鲸照顾海


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后留下了两道密旨,不过其中一道密旨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一、“秘密立储”的传位诏书。

雍正继位后,有感于康熙年间诸位皇子因为储君的位置而展开残酷争夺的事实,于是决定建立“秘密立储制度”,雍正皇帝即位一年后,就秘密拟好立储君诏书,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的后边,等雍正皇帝去世后,皇子和诸位大臣共同拆开密旨,新皇帝才能即位。当时立储的皇子是弘历(将来的乾隆皇帝),不过在雍正施政过程中,大臣们早就已经看出弘历就是未来的储君,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清朝皇帝头上的正大光明殿牌匾是存放立储君的诏书的地方)

雍正皇帝“秘密立储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皇子们为争夺皇储而爆发暗战。不过事与愿违,雍正皇帝的三子弘时不甘心,仍然秘密积蓄力量企图登上皇位。1727年,弘时居然被雍正皇帝过继给政敌允禩(老八)做继子,后削去宗籍,轰出了紫禁城。乾隆继位后,也采取了“秘密立储制度”,立永琏为储君,不过他9岁就去世了,秘密立储制度受到打击,以后,乾隆采取反复观察和考察选择储君。乾隆晚年,乾隆的第十一子永瑆和十五子永琰之间也爆发了皇储争夺战。(乾隆剧照)

无疑秘密立储制度是失败的,只是保留了形式而已。

二、第二道密旨。

第二道密旨是雍正为自己的儿子乾隆留下的政治遗产,主要是顾命辅佐大臣。密诏也是早就拟好的,里面有这样的内容:

雍正八年六月内,钦奉皇考谕旨,张廷玉怀抱纯全,忠厚供职,每年遵旨钞缮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平易近,其功甚巨。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平易近察吏,绥靖内地,洵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一向不渝。朕万年以后,二臣著配享太庙。

这是早在1730年6月就拟好的密诏,里面主要的政治人物都健在,因此雍正皇帝去世前(1735年)没有改动。按照雍正去世前的安排,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大学士张廷玉为顾命大臣,他们都不肯做顾命大臣,以总理事务大臣任职。(张廷玉剧照)

在这封密诏中,雍正皇帝特别推荐了汉臣张廷玉,居于满人大臣鄂尔泰之上,这里面有特殊的政治含义。康熙雍正时期,汉人官员的地位比较低,而满族贵族的地位很高,同样级别的官员汉人官员要低于满蒙官员,这样的安排就是让乾隆将来满汉大臣并用,互相制衡,不能让一头做大,对皇帝和国家的将来很不利。(鄂尔泰像)

再者,张廷玉和鄂尔泰被雍正和乾隆同时重用,他们两个共事十几年,有时候两个人一天一句话也不交流,一旦鄂尔泰有差错,张廷玉必然说话讽刺,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差,可见雍正乾隆用人厉害之处。


乾隆继位后,任命张廷玉教导皇子,重用张廷玉。每次乾隆皇帝出行,张廷玉和总理事务王大臣共同主持京都事务,并且允许夜宿紫禁城。不过上了岁数的张廷玉特别固执,爱激动,惹得乾隆皇帝不高兴,晚景坎坷,不过最终乾隆皇帝还是遵照雍正的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这两道密诏是否能让乾隆稳坐皇位63年?

这两道密旨传承下来的第一个是清朝的立储制度,以后清朝储君即位诏书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面,成为了固定的规矩。

第二个是先皇顾命大臣制度,这个制度后世清朝皇帝一般也遵循。雍正第二道密旨传达的治国理念是满汉并用,以确保大清的千伟业,这个理念,贯穿清王朝始终,清朝才得以享国这么久。

至于说这两道密诏让乾隆稳坐帝位63年,应该扩大其词了,关键是后世的君主能按照正确的治国理念走才能保证帝位的稳固。

康熙皇帝基本将清朝版图稳定,雍正皇帝治理国家内政,国库盈余众多,乾隆的祖父、父亲为他打下了良好的执政基础,这才使得乾隆皇帝能够稳坐江山,此外乾隆皇帝的执政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

康熙皇帝为雍正留下了800万两左右的国库盈余,雍正13年为乾隆留下了6000万两左右白银国库盈余,是清朝皇帝为儿子留下钱财最多的皇帝。乾隆虽然后期将国库挥霍一空,不过为嘉庆皇帝留下了和珅,俗话说: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穿越再现彼岸


雍正临死前下了两个密旨。第一个便是密匣传储,定弘历为继承人。第二个,便是指定果亲王,庄亲王,张廷玉,鄂尔泰四人为辅政大臣。

密匣传储,是雍正皇帝的首创,保证了弘历继位,避免了康熙朝兄弟争位的事件发生。指定辅政大臣,历代都是如此,一点也不新鲜。只有一点是雍正匠心独运,就是把汉臣张廷玉之名排在了满臣鄂尔泰之前。使卓有才华的张廷玉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致于受制于满臣。

这两条密旨肯定对乾隆顺利继位发生了重大作用。但说保障了乾隆60余年的帝位,未免言过其实。

乾隆之所以稳做了60年的皇帝,首先得益于其祖父辈的铺垫。其次是他个人的努力。

清朝的天下,是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这三代打下来的。清朝在中原的基业,则主要是康熙和雍正这二代奠定的。康熙奠定了清朝的版图。雍正奠定了清朝的经济基础。

但尽管如此,如果乾隆是隋炀帝,或者是咸丰,同治那样的皇帝,他也很难60年稳坐天下。

乾隆在位60年,完成了康雍乾盛世,是与乾隆本人的努力分不开的。乾隆晚年做的不够好,使经济下滑,给他的儿子嘉庆留下了隐患。但他的前期和中期,做的是相当不错的。这是他稳做60年皇帝的主要原因。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雍正在临死前留下两道密旨,直接让乾隆皇帝稳坐六十年的江山,先来简介一下雍正皇帝。慕容认为: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是一位极其伟大的君王,尽管康乾盛世中没有他的名称,不过他是必不可少的。康乾盛世的强大完全就是一个假象,如若中间没有雍正调和内政的话,大清王朝绝对没有所谓旷世奇世。

雍正在位期间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努力为大清国攒钱。康熙爷死后雍正继位后大清的国库是空空荡荡,他在政治上实行改土归流,大力实施摊丁入亩, 大大的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军政上:在1727年,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俨然是一位勤于政事的明君,在雍正七年他曾留下一道密诏,并且告诉汉臣张廷玉在自己死后一定要告诉贴身太监将这道密诏取出,加上金銮宝殿上的诏书一共有两道最起码可保大清三十年太平天下。乾隆皇帝后肆意消费完全是靠雍正,雍正一生都在为大清攒钱,一生都在为大清做贡献。


接下来我为大家揭秘这是那两道密诏:

1、金銮宝殿后密诏

传位于皇四子弘历

说的很清楚,直接指定了继承人,没有任何疑问。雍正的皇位一直有人说来路不正,慕容认为雍正篡位的事件可能率为0,不论是篡改传位诏书以及逼死康熙这些都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这件事情的真实性。


雍正这样做能免去很多麻烦,弘历能够平稳的继位与雍正的关系还是非常大的。因此这道金銮殿后的密诏必不可少,这道诏书能让乾隆稳坐皇位30年,当然这种情况是乾隆的寿命足够的情况下,这也是慕容自己的分析。

2、雍正七年留下的密诏

张廷玉、鄂尔泰为辅政大臣,死后配享太庙

雍正这一招可谓是空前绝后,鄂尔泰是满人,张廷玉是汉人。遗诏明确指出张廷玉是首辅大臣,鄂尔泰排次。这相当于直接告诉了乾隆要重要汉人,他可以清楚的知道大清王朝想要延续下去还是要依靠汉人。


满人毕竟是关外民族,通过不断努力打入了北京城建国称帝。满人在华夏大地上还是占少数的,汉人才是建国的根本。因此雍正在排列首辅的时候直接将张廷玉排在了鄂尔泰的头上。


雍正上位做了十三年的坏人,最终让乾隆皇帝坐享其成,实则是享受了六十三年。花光了雍正攒下的钱,便让和珅去生钱。乾隆皇帝才是中国最会享受的皇帝,不过他有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爷爷,和勤于政治的好父亲。

总结:雍正留下的两道密旨直接告诉了乾隆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想要大清长存下去必须要依靠汉人,切不可继续打压汉人,虽然这样会伤害到贵族的利益,但能够俘获汉人的心,这才是治国的根本。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