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是怎麼看郭德綱的?

九月晴天


作為一名北京傳統憤青,我對郭德綱的看法是草根神話的扮演者,沒有後臺,沒有背景,就是為了生活而努力奮鬥,沒有誰對,沒有誰錯,只有做到與沒做到,光腳創業,背水一戰,衝破了重重阻礙,為自己殺出一片天地,取得的成績值得尊敬,自己做出成績,遇到慧眼識人的貴人,就像教科書一樣是那麼的順理成章,背後的付出又有多少人知道,一將功成萬骨枯,也許在人生的路途上會有各種各樣的瑕疵,但卻無法遮擋住一塊璞玉應有的光芒,很多人嘴裡嚷著,手裡做的終究是表裡不一,很多人做著做著就放棄改變了原有的初衷,雖然時勢造英雄,但英雄也要貴在堅持,我沒見過郭德綱,我不知道他的人品如何,就是喜歡每天晚上聽著他的相聲睡覺,一遍又一遍,沒有膩過,也許我說的話會讓人不愛聽,但對喜歡的人難免會有偏向,誰讓他招人喜歡呢!


小籠包子豆腐腦


作為一個資深的相聲愛好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德雲社在北京的小劇場還是很多的,郭德綱會在不同的小劇場演出,如果去小劇場花幾百塊票,那天正巧遇到郭德綱攢底,這張票就賺大了!相聲在小劇場生根發芽,十分火爆。小劇場都是很多年輕演員,其實每一個演員的選擇也都是深思熟慮的。德雲社的紅火是有道理的。有了德雲社,不管開在哪裡,對周邊的相聲愛好者來說,都是一件幸福的事,可以現場聽相聲,而且年輕演員在臺上真的是非常賣力,德雲社的演員風氣其實是挺正的,規規矩矩,憑本事吃飯,而且不能說高臺教化,但是也是勸人向善。我看郭德綱其實無非是比當初更紅了,在這個高位上,可以說是德藝雙馨,眾多弟子都心甘情願的跟隨,合同的事當然是另一回事了。

我個人是很喜歡郭德綱的,因為他的相聲唱唸做打,每一樣都嫩拿的出手,一點都不空洞。臺上他兢兢業業,臺下他勤勤懇懇的鑽研相聲,終於成為了一代宗師。一路坎坷,可以說對我的人生都有了激勵作用,這樣一個曾經身無分文的人,如今也同樣能有所成就,這讓我也為他高興。非常喜歡郭德綱的相聲作品,主持人也都能應對大多的場面,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頭溝的角兒。

然後,我是很愛看郭德綱德雲社的八卦新聞的。最近再看郭德綱小舅子寫的一本書,叫《我眼中的德雲社》,我覺得非常不錯,推薦給大家。書中講述到,郭德綱對自己的妻子王惠是非常愛護,我為他們這段愛情而動容。王惠曾經為了郭德綱的事業,賣了父親送給自己的愛車,首飾也都被典當。而郭德綱成名成腕之後,把所有財務都給了王惠處理,郭德綱半年兜裡揣一萬塊錢都花不了,老郭從苦日子中來,也還保持著一個窮書生的生活態度,這點就實屬不易。而郭德綱基本上很少在外面過夜,幾個小時的路程也都要回家,因為王惠心臟不好,他只要每天看到王惠,心裡才放心。于謙對郭德綱也是莫逆之交,兩人都沒發生過爭執,而且也都盼望能有一天郭德綱還頂這白色的桃心,于謙頂著喜洋洋的頭,後臺吃著花生喝著小酒,給徒弟們說活教育弟子,有機會上臺繼續給大家說相聲,我覺得這種感情,是讓人非常羨慕的。

好啦,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關注。


網遊魅力達人


我現在就在琉璃廠附近,郭德綱在北京說相聲的起點就是在琉璃廠附近的京味茶館。

現在這個京味茶館在琉璃廠附近已經找不到了,在地圖上顯示的一個京味茶館在大興應該有一個。

儘管我身在相聲界一流人物的一個龍興之地,但是我並沒有跟這兒的本地人做過調查,因為我發現街上下象棋的老大爺都是一口地方方言。

京味茶館已經不在了,老北京城裡也未必能遇到幾個老北京。

從琉璃廠穿過八大胡同就是大柵欄,德雲社三慶園和廣德樓都在那邊,我偶爾去那裡遛彎。

上次去的那裡一個書店買書,聽著街上很多商家大喇叭放的不是流行歌曲,不是街歌,而是郭德綱的相聲。所以可以看出來很多北京的店鋪喜歡郭德綱的相聲的。

而來北京旅遊的,到大柵欄感受北京文化的,大多數衝著德雲社聽一聽相聲去的。

不能說所有人都喜歡郭德綱,就像網上一樣,有人捧也有人黑,甚至有人恨。

但凡關注相聲這個話題的,大部分是北京天津這一帶的人。喜歡或者不喜歡,這個比例北京人裡面應該是和網上看到的是差不多的。

我所在的那家書店老闆,聽到街上郭德綱的相聲,暗暗的嘀咕了一句,有什麼好聽的,沒文化!

我花了九十塊錢在他書店買了六本書。

我心裡不由得一絲尷尬,有文化的書店老闆,你這單生意是沒文化的人給你帶來的。


閒白社


郭德綱徳雲社現今業已成為了北京一景!每天都有好些個外地來咱大北京的遊客,而去徳雲社聽親身目睹一下郭德綱的真容,現場聽聽他們師徒的相聲也成了不少人來北京旅遊必選的行程了!不得了說郭德綱單從這一點上說,老郭也是給北京實實的做了貢獻的!!當然,北京是郭德綱的發祥地地!是愛心,寬厚,純樸的廣大北京觀眾支持了郭德綱的相聲事業!沒有大愛的北京就不會有現如今發展這麼好的徳雲風光!老郭也是很感恩北京父老的!這不徳雲社的票價始終都還是老百姓能接受的價格嗎!老郭單單從這一點上就讓咱北京人服氣!!讓我們這些個衣食父母沒白疼他!當然,北京出了郭德綱這樣人物大家臉上也覺著光彩不是!!也可以說北京是水,而郭德綱就是這水裡游泳的魚兒!只是郭德綱已經是那條越了龍門的錦鯉!終成正果了!這也是大家樂見的事情!也希望郭德綱能不忘初心,好好的帶領徳雲社傳承好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相聲瑰寶!發揚光大!這就是給北京人最好的回報了!


遠方6192828972679


大學時就用mp3聽郭德綱的相聲,後來路過天橋德雲社,但是也沒有去聽過,可是愛聽相聲這事,越來越上癮。一直是用手機聽相聲,那些西征夢、羊上樹、我要幸福,幾乎能倒背了,喜歡隔著屏幕接話茬的感覺,幫我打發了很多無聊時間和睡不著的夜晚!

郭德綱跟很多來北京想出人頭地的人一樣艱辛過,如今他成功了,是一種幸運,更是多年堅持得到了回報。

雖然他睚眥必報,但是想想他經歷過的事,這些反應也就能理解了。

不管怎麼說,經歷那麼多磨難,如今沒有害人心,能繼續給粉絲說相聲,說評書,這樣的人生就是一種正能量,能鼓勵很多正在埋頭苦幹的人。老郭挺好的!


多彩觀歷史


北京人看郭德綱,應該是很客觀的。

沒有像很多地方的人那樣痴迷。

也沒有像主流單位那樣的評價。

而是,善待給我們找樂的這個人。

這種心境。

郭德綱開創了很多的第一。

第一個商演的相聲團體。

第一個收徒超過400人的師傅。

第一個把相聲商演帶出國門的人。

第一個帶動觀眾一起唱小曲的人。

這就是郭德綱的功勞。

有人說郭德綱沒有代表之作

這是不懂相聲的人,和沒有仔細聽過郭德綱相聲的外行話。

北京是相聲的發源地,天津是相聲窩子。

郭德綱是天津人,從小科班出身,

這就是所謂是天時。

來北京發展,雖然經過了很多次的失敗。

但是,終究在北京這塊藝術天堂找到了方位。

這就是所謂的地利。

彷徨之時得以拜侯耀文先生為師。

這就是所謂的人和。

郭德綱脫胎換骨,終於熬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形式。

成為一枝獨秀。

在這個過程中,他經歷了什麼。

只有他自己知道。

但是,他得到了侯耀文的真傳,以傳統相聲為基礎。

也就是以傳統相聲為樹幹。

往上面添加枝葉。

這枝葉添得好啊。

使得他的作品更適合劇場的效果。

也就是說,同樣的段子。

在他的豐富下,每一次表演都不一樣。

都會給觀眾全新的“笑果”。

比如扒馬褂,八扇屏,地理圖,包括報菜名。

他都有不同的版本。

這就是不懂的人說的沒有代表作。

也就是說郭德綱的每一個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

這既弘揚了傳統,又給觀眾一個全新的笑料。

這就是大家風範。

我們北京人不愛夸人。

也不愛追星。

但是,我們喜歡在郭德綱的小劇場,我們叫小園子裡。

欣賞現場版的相聲。

還記得早先的天橋德雲社。

就離我們家有兩三公里。

2005年以前,我爸帶著我經常去聽相聲。

20塊的門票,有時候能買得著,有時候買不著了。

門口有幾個票販子,要二百,一說就住附近。

給一百也行。

那時候,郭德綱在那裡壓軸。

前面表演的有曹雲金,也有何雲偉。

呵呵,現在都成單挑大樑的了。

那時候,就感覺郭德綱說到最後就跟聊天一樣的。

隨便。

觀眾笑的也會心。

現而今要看郭德綱,北展一千多的門票。

說實話,沒有買過。

太貴了。

小劇場換成了他的徒弟們。

雖然比20貴了不少,可是200的票價還能接受。

聽聽他的徒弟們的相聲也是一種享受。

北京人就是這麼隨意。

不是非得聽郭德綱的現場。

不是還能在網上聽呢嘛。

我們對於郭德綱的態度,就是這樣的平和。

他就是天津來北京“練活”的一孩子。

希望他藝術生命長青。

祝福德雲社吧。

有什麼不同見解期待您的交流。


北京範兒


首先我是北京人,郭德綱還沒啥名氣的時候,我見過他的宣傳小海報,特別簡單的一張紙帖在一塊木板上面,再立起來,票價很低,住在前門附近的朋友每天都會用看郭德綱相聲度過晚間的娛樂生活。

從他有了名氣以後,我發現很多7080後們都喜歡老郭的相聲,在2008年的10月份,老郭在北展劇場的演出網絡上購票搶購一空。我身邊的7080後都會去看,而且不在乎票價多少?因為喜歡!

(圖片來源外站/相聲演員~郭德綱、于謙)

郭德綱和他的德雲社發展到今天,也不是一帆風順的,起起落落幾經風雨,像他那樣的奮鬥精神沒有點毅力是根本堅持不下去的,聽老郭的一次採訪,他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沒有辦法,因為喜歡相聲”。

我和身邊的朋友也喜歡聽老郭的相聲,因為他的相聲功力深厚,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的融合很吸引大眾視野及眼球,我們的業餘時間也會聽他的相聲,可以快樂的享受每寸時光,舒緩淡定,寧靜於心。
(圖片來自外站/相聲演員~郭德綱、于謙)


蘭竹ZLZ


這幾天都有邀請我回答關於郭德綱的問題,寫了好幾個,點擊量都一天之內破萬,確實有熱度,我的觀點是否定郭德綱的,在評論裡就有了兩個極端,頂我的多,罵我的也有,但就那麼一兩個,這說明了一個問題,把郭德綱的演出劃為相聲還是值得商榷的。

但看問題要一分為二,郭德綱廣收門徒,以相聲為主軸.再添加民間兩人轉啊,鬧花燈啊,街頭雜耍啊,天橋段子等元素,把個德雲社搞的好不紅火。講一些老百姓街頭巷尾討論的段子,確實貼近生活,自然喜歡的人不少,有些以此為樂,自然成了綱粉,有了市場就有了金錢,有了金錢,德雲社自然得到了大的發展,一下一就窗戶口吹喇叭,名聲在外。

有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迎合了低收入,低文化程度的人群市場,那麼正宗的相聲界人員就會出來說三道四,因為你這畢竟是打著相聲的牌子出演的卻是不倫不類的江湖雜耍啊。所以兩派現在還是爭論不休,也不可能有結果的,我在此總結把郭德綱歸為成功的商人應該最恰當

至於北京人怎麼看郭德綱,這就牽涉到上面的兩種群體了,有人喜歡又有人排斥,排斥的多於喜歡的,這是事實,不然郭德綱就會成為范冰冰那樣的暴發戶。好比上海的周立波,上海人不喜歡的自然佔多數,但那不重要啊,兩千萬上海人有兩百萬喜歡周立波那就不得了啦,由此類比郭德綱,郭德綱也自然無比自豪的




廣宏投資


郭德綱的口碑處在兩極化,喜歡的人不分北京上海,討厭的人不說東南西。

而北京是德雲社的大本營,個人覺得既然郭德綱選擇在這裡紮根,畢然有他的所在的道理,大部分的人還是喜歡郭德綱的,畢竟是他的相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這項傳統藝術。


這時候有人會質疑,郭德綱不是天津人嗎?為什麼捨近求遠跑到北京發展,可以這麼說當初在天津的郭德綱遭受了很多重創,所以選擇北上發展,然而皇城根下好做事,這麼多年的苦日子讓郭德綱有了吃苦耐勞的精神,而北京人對於郭德綱的看法或許和其他地區的人一樣“真材實料,堅持本心,總會出頭”。

郭德綱出生於1973年的天津,6歲開始就投身藝術,評書、京劇、相聲等等各種表演,可以說他的藝術細胞與生俱來,時常自娛自樂的他在天津也算是混的不錯,雖然在天津打混學藝的時候發生了一些不愉快,但是現在的郭德綱也算功成名就,初始於北京成名於北京。



有些人一再強調郭德綱的相聲是“三俗”而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姜昆卻總在“反三俗”,無論到哪裡都會有這樣對比的聲音出現,但是個人認為只要對相聲好,沒有什麼俗不俗的,俗和雅只是自己的推脫之法,所以看不看好一個人跟地區沒關係,郭德綱出生於天津,那天津的人照樣瞧不上郭德綱,所以不在北京生長起來的郭德綱依舊過得灑脫。


娛樂昕說


老北京人,都是懂相聲,特愛相聲,甚至聊起相聲來不比哪些個專業演員懂得少。誰的貫口說的好,誰的柳活兒唱的地道,大多數都如數家珍。

其實,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畢竟相聲是誕生在北京的一門藝術,北京人骨子裡的幽默,北京人常有的詼諧都融入了相聲這門藝術的血液裡! 記得郭老師剛出名的時候,很老北京人都等著聽郭德綱的相聲,一時間街頭巷尾,茶餘飯後,北京城彷彿無人不知郭德綱的。當年,很多北京人談到郭德綱的相聲都會說一句:“耐聽”!這不是什麼網絡流行語,確實是真的“耐”聽!也就是北京人嘴裡長說的:有滋味兒,經得起咂麼,有嚼頭兒!


曾幾何時,郭德綱的相聲是聽多少遍不煩,還依舊可以笑出聲的! 這些年過去了,現在,老北京人在聊起郭德綱的相聲。卻常常是這樣說的:“嗨,聽個樂呵得了!”畢竟如今的郭德綱,主持,評委,嘉賓。在也聽不到當年的經典相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