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事裝備等方面,我國有哪些獨領風騷的先進科技?

齊天俊美


獨領風騷不要太多,量子雷達是吧?獨一份兒。反隱身裝備體系也是唯一的一個。當我們面臨危脅之時,便會煥發出巨大的能量。

當然不能只有防,攻擊才是最好的防禦,如殲-20和攻擊-11雖不是第一個出世,但所表現出的性能,足可同類比肩,主要完成了技術上的並駕齊軀,絕不矮人三分。

要向我們的工匠們保持足夠的敬意。裝備跨越開始了陸、海、空、火的全面嬗變,在裝備的的背後,是國防科技的一次次重大躍升。陸軍有兩型武器值得關注,一是輕型坦克,編號15式,解說詞是,防護能力高,攻擊力強,屬於我們所獨有;另一個箱式火箭炮,外媒分析 能打到500公里遠,主要是添補了火力縫隙,想造便有,正是典型的能力體現。網友可能會說,

這有一種新槍,值得一說,新槍盡有,不是一兩種,意義同樣重大,槍是士兵的生命。

海軍方面,水下無人潛航器,編號001,見過外軍自不少,有這麼炫的嗎?看其塊頭就知道,實現了自主遠航程的。亮了亮兩款鷹擊導彈,都是好的。江南造船迎來075,有網友更發佈了003的衛星照,照片模模糊糊,有人總想把它看得更清楚。

空軍迎來五代機時代,正在大踏步邁進空天一體,中航工業人說“The Next”,很快見,噫,那是啥意思,你不明白嗎?

致於火箭軍,值得說的有很多,凡劃於火者,沒一型裝備不靚麗,全球無不在奔走相告,東風快遞,使命必達,這就是我們火箭軍的廣告。


魂舞大漠


近十年,人民解放軍的發展達到了一個井噴式的態勢,陸海空天各個領域齊頭並進,都說軍迷是“大豬蹄子”,獨領風騷的武器裝備的確太多了,很多裝備已經成為過期網紅。今天就羅列一下已經實際列裝部隊的先進科技,在研或者取得重大突破的暫時忽略不計。

先來說說陸軍吧,有關新一代坦克的發展在國際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國內學術界討論了好多年,確立了“輕量化”發展方向,此次國慶閱兵上展示的15式輕量化主戰坦克應運而生,成為國際上唯一一款實際裝備部隊的輕量化主戰坦克。該型坦克戰鬥全重介於30-35噸之間,安裝一門新型105mm坦克炮,2000米距離上穿甲能力達到600mm,基本於國際主流坦克炮相差無幾,同時還具備發射炮射反坦克導彈的能力,將打擊距離達到4公里,是繼99A之後解放軍列裝的第二款信息化主戰坦克。

解放軍歷來注重火箭炮發展,10年前03式遠程火箭炮首次亮相60週年國慶閱兵,其以70公里的射程有效的彌補了火炮與戰術導彈之間的打擊空白;隨後又在03式的基礎上開發出升級版03A信息化遠程火箭炮,使得火箭炮的打擊精度成倍提升。在今年閱兵中,陸軍方隊又展示了一款新型箱式火箭炮,從外形來看,與航展上亮相外貿型AR-3型370mm箱式火箭炮極為相似,有理由相信這就是解放軍的自用型號,據悉該型火箭炮的射程達到了300公里,某種意義上講,這就是一款不折不扣的戰術導彈。

空軍方面,空軍20家族中四位,目前已經實際列裝部隊三種,包括殲-20隱形戰鬥機、運-20大型運輸機和直-20戰術通用直升機(基本型早在2015年裝備陸航部隊,相信空軍型號或許也開始裝備部隊),只剩下轟-20這一款了。在隱形技術發展的今天,反隱形技術成為各國爭相發展的重點項目。根據網絡和航展披露的消息,早在2012年我軍第一種機動式反隱身雷達就已經世界列裝部隊,並在後續多次成功發現隱形目標,並對美國引以為豪的F-22進行了軌跡跟蹤,使得我國成為第一個實際列裝部隊反隱身雷達的國家,在隱形領域,矛盾兼顧,齊頭並進。

空軍另一技術跨越體現在空中預警機上,2007年空警-2000橫空出世,基於俄製伊爾-76平臺發展的大型預警機首次在核心組件雷達工作體制上領先美國E-3預警機,空警-2000的雷達無需轉動即可實現360度全覆蓋;隨後我國又推出了空警-500中型預警機,該型預警機屬於典型的小機扛大雷達,而且首次在雷達體制上應用了數字處理模式,使得該機在技術上領先世界,成為首款採用數字體制的機載預警雷達,整體指標相較空警-2000實現部分超越。

海軍方面,我國曆來注重發展反艦導彈,鷹擊-18、鷹擊-12型反艦導彈全新亮相,覆蓋了岸艦、艦艦、空艦以及潛艦全方位要素,同時還發展了國際上首款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1D型導彈系統(暫屬火箭軍序列),同步推出的東風-26中遠程彈道導彈也具備打擊大型水面艦艇目標的能力,一次就擁有兩種反艦彈道導彈,射程涵蓋幾百公里到3000公里的打擊範圍,成為反航母作戰的核心裝備,在國際上也是第一無二的。

海軍另一款創新裝備在於海之星系列艦載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從052C到055已經發展了三代,雖然在工作原理上與國際上的SY-1宙斯盾系統大致類似,海之星系列雷達擁有較大的後發優勢,其設計優勢主要體現在雷達的處理模式上,有源體制使得雷達的探測距離更遠、多目標處理能力更強、抗電磁干擾能力也更突出。

火箭軍方面,火箭軍武器裝備發展速度極快,尤其是今年的國慶閱兵上驚喜頻出。我國展示了東風-17高超音速彈道導彈和長劍-100超音速中遠程巡航導彈兩款出人意料的產品。東風-17採用乘波體戰鬥部設計,射程在1500公里左右,其最大的技術特點在於飛行軌跡,有別於傳統的拋物線飛行體制,首次實現了打水漂式飛行彈道,極大的提升了導彈的突防能力,甚至可以認為是目前突防能力最強的導彈;同時該型導彈還具備優異的中近距精確打擊能力,是反導攔截網的噩夢,也是國際上第一款實際列裝部隊的高超音速導彈。

長劍-100型中遠程超音速巡航導彈是我國第三代陸基巡航導彈,其採用全程高空超音速飛行的彈道,最大射程在2000公里左右,按照火箭軍的說法是,長劍-10巡航導彈主要是打擊面目標,長劍-10A用於打擊面裡面的點目標,而長劍-100則是打擊點目標中的點目標,由此可見火箭軍對於該型導彈的命中精度有很高的評價。相較國際上的超音速巡航導彈,一般射程在1000公里以內,印度引以為豪的布拉莫斯只有不到400公里的射程,而長劍-100超音速巡航導彈不僅飛的快、打得準,而且打得還遠。

最後,談談無人機領域吧。本次閱兵式上無人打擊模塊以前所未有的姿態亮相,展出了無偵-8型高超音速無人偵察機、攻擊-2型察打一體無人機以及攻擊-11型隱形無人機,其中無偵-8和攻擊-11成為最亮的兩顆明星。無偵-8型偵察無人機採用隱形氣動佈局設計,安裝有兩臺火箭發動機,可由轟-6系列轟炸機掛載發射,其飛行速度能達到四五倍音速,成為一款獨一無二的新體制無人機。

攻擊-11型無人機是我國2013年首飛的利劍無人攻擊機的軍用代號,該型無人機採用飛翼式氣動佈局設計,擁有良好的隱形性能,設置有內置彈倉,可以掛載多種空地導彈;另外該型無人機已經實現與現役轟炸機協同作業的能力,未來還會進一步拓展制空作戰與殲-20打造雙隱身佈局。從央視披露的信息來看,攻擊-11型最早在2015年左右已經進入部隊服役,從時間軸上來看,我國在隱形無人機領域取得領先地位,歐洲的神經元、雷神還處於研製中,美國的X-47B已經下馬,最新的艦載加油型還在研製中,俄羅斯也剛剛進行了與有人機協同飛行,我國的攻擊-11已經列裝部隊足以說明問題。


鷹鴿分析


這麼說吧,至少現在,還有一個科研實力總體更強的美國在那,代際優勢還是不存在的。但是在一些細節上,也有值得一說的東西。

對於隱身戰鬥機來說,彈倉的設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點。首先要儘可能的擴大彈倉容積,裝更多的彈。除此之外,如何儘可能地降低彈倉開關,導彈發射時對飛行的影響也非常重要。

為了滿足視距外空戰和視距內空戰不同的發射需求,重型五代機都設計兩組彈倉,分別是格鬥彈倉和主彈倉。格鬥彈倉要求要快速開關,迅速發射。

F-22的格鬥彈倉是這樣設計的,兩個液壓門打開,然後液壓掛架把導彈推出來,點火。整個發射過程耗時2-3秒。

一扇門,旋轉掛架,導彈轉出來門就關上。整個發射過程要快那麼一些。而且關上門,對雷達反射面積的影響也小的多。像F-22那個,格鬥彈倉一打開,在雷達上就會跟螢火蟲一樣耀眼。

同時由於機械機構相對簡單一些,所以也有減重的效果。並且由於導彈推出彈倉後彈艙門可以關上,對氣動外形影響較小,所以也支持提前開彈倉準備發射。雖然說影響不是特別大,但也稱得上巧妙。

游擊戰神器107,還是可以的。

關於步兵如何在遠距離攻擊輕裝甲目標,美軍的解決方案是M82+12.7mm延時引信穿甲破片彈,和土鱉的35mm狙擊榴比起來?中門對狙瞭解一下?


戰鬥機解說家


敏感的問題,特別是國防軍事方面的問題請多警惕啊!當心有外國間諜啊!😊😊


又見一針血


個人不太懂,只見過國產的遙控坦克,還是07年的時候,而且還是看熱鬧,連型號都沒記住,其它的就是輕武器出口比較多,在東南亞跟歐洲一些所謂的戰爭國家,在其次個人覺得就是中國的無人機了,但是真的不懂這一塊,都不知道啥型號,根本記不住!個人理解,不代表任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