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比惨”?其背后是选择权的丧失与欲望的不满足

是夜,月圆星稀。

九条屋脊撑起的歇山顶之上,黄色琉璃瓦密布。

苍白消瘦的下巴,微微晃动的身体,那个人站在他的对面,相距两丈。

“你来了”那个人说道。

“我本不能来的”

狂风骤雨般的攻势前,是轻柔的试探。

他的眼神逐渐失去焦距开始陷入回忆之中,良久,他吐出一口气说道:

“今年,我连续364天从未休息”。

这是364天默默忍受与坚持所带来的一击,364天的酝酿,足以击败对方吗?

对方轻蔑一笑。

“364天,996,从未回过家”

他们是从小长大的朋友,自毕业后便天涯各一方,一年中只有这一天,可以重新聚首。

比惨,是他们的年终保留项目。


“习惯性比惨”?其背后是选择权的丧失与欲望的不满足

这是

比惨大赛

一旦做对了的事没受到关注,人就会试图去做不对的事,以求受到“负面关注”。我们不该为了迫使人生陷入悲惨境遇的事而努力——阿德勒

比惨,不仅是长时间未见的朋友间会出现,而是广泛地存在于各个社交、沟通环节,它不仅存在于线下的现实接触,也广泛存在于,线上的虚拟接触之中。

“比惨”形式多样,通常以一方抛出自身的惨状时,对方表示不算什么,我比你更惨作为主要的展现形式。

“我这个月工资只发了3000块钱,吃不起饭了”

“你好歹还有3000,我上个月只开了2300”

这种“比惨”的行为,不仅出现在朋友之间、同事之间,而是在各种关系之中,越来越多人,开始“习惯性比惨”。

“习惯性比惨”?其背后是选择权的丧失与欲望的不满足


01 习惯性比惨

职场中的“比惨”的现象,通常是在争取利益、规避批评的情况下,通过比惨来增加自身的额外价值。

“我基本每个周末都在加班,我为公司付出了这么多,我觉得加薪是我应得的”。

在公司的特定环境之下,惨与付出之间存在一定联系,那么此时的“比惨”,实际上是一种比较谁付出的别较多的行为。

在这种通过“比惨”,可以获得不管是心理上还是利益上的良性收益行为,我认为是有一定背景因素的。

但如果当这种“比惨”开始延伸,开始延伸至生活、家庭的环境之中,则意味着形成了“去利益化”的“习惯性比惨”。


02 注意力吸引

凡是我们能从别人身上看见的特质,都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我比你惨,成为了许多人的交流惯性,当对方向我们诉说自身最近的苦痛经历,“习惯性比惨”会使我们自然而然的和对方进行比较。

但“比惨“和炫耀不同,对于炫耀来说,是通过展示自身的优势资源,来换取他人的仰慕,而比惨则是通过展示自身的劣势资源,来获取他人的同情与怜悯。

正如黛比·福特书中所说,我们可以看到的特质,都是存在于我们自己身上的,对方在表述自身痛苦经历时,我们也会感同身受。

于是在双方的沟通过程中,“比惨”行为是一种注意力争夺的方式,通过“比惨”,来使对方的关注点转移至自身。

我希望你先安慰一下我

“习惯性比惨”?其背后是选择权的丧失与欲望的不满足


“习惯性比惨”?其背后是选择权的丧失与欲望的不满足

他们

都很惨

你或许没有尊重别人的义务,那同样也不会换来被在乎的权利。你没有义务理解人,于是也没有权利被倾听——吴青峰

如果说炫耀优质资源,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同、收获他人的仰慕,以获得自信与认同,那么“比惨”似乎并不能获得任何的收益。

这种注意力争夺的“比惨”行为,并不会有助于我们的友谊建立,并且在“比惨”的过程中,许多原本关系不错的朋友,关系产生了裂痕,互相之间出现了芥蒂。

这种明显低收益、高风险的行为,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不断的选择,不断的承受它的苦果?

许多人认为和对方比惨,是为了安慰对方,使对方降低苦难感,但实际上当“比惨”成为了一种惯性,这种行为中的好意,不过是为了满足自我,所进行的欺骗与安慰。


01 自我中心,坚强幻想

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有如一颗陨落的红屋,连一分热也不会留下来——罗曼·罗兰

“习惯性比惨”,实际上表现出自我中心的思想,认为只有自己经历过的、体会过的,才是真正的快乐、痛苦、欢欣与惨烈。

在这种思想作祟下,对方表述出的惨状不会引起自身的共鸣,从而认为对方的惨状“不算什么”

因此,通过攀比,将他人的惨状比下去,等于变相的提升了自身的价值,通过夸大自身的不幸,来隐藏内心的脆弱、增加自身现状的达成难度。

“我生活条件差,是因为我经受的苦难,比你多得多”

“不是我不够坚强,只是我面临的痛苦太多”

以自我中心作为基调的“比惨”,实际上是为了维持自我的认知。

“我与我幻想中的一样坚强”

“习惯性比惨”?其背后是选择权的丧失与欲望的不满足


02 拒绝改变,无法改变

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这可太真实了。 我们宁肯避免与他们往来。 相反,最为经常的是我们对和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加缪

存在主义文学中的代表作品、法国作家、哲学家加缪在《局外人》中说道,我们对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原因在于我们不想改变,我们只希望在自己的道路上获得怜悯与鼓励。

改变不仅是痛苦的,许多时候受制于客观环境,我们甚至是无法改变的,对于许多人来说,人生中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权。

如果在年少时不努力学习,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在成年后,在工作上我们就失去了许多的选择权。

如果在青年时没有积累足够的知识与资源,那么在中年时,我们也就不具备了选择公司的权利。

失去了选择权

,也就意味着我们只能在一条特定的道路上前行,而以往积累的恶果,将牵动自身、家庭与生活,不断的对我们施加压力。

但由于以往的懒惰,使得这些压力并无法通过跳槽,或是升职加薪来进行改变,那么鼓励与怜悯则非常关键,它们会帮助我们消减压力。

注意力争夺的根本目标,是希望对方关注到我们,是希望对方鼓励我们继续前行,是希望对方说出那句你好辛苦。

但很可惜,错误的沟通方式,使我们更加难以获得那些想要的。

“习惯性比惨”?其背后是选择权的丧失与欲望的不满足


03 苦难攀比,渴望认同

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米奇·阿尔博姆

失去选择权导致的拒绝改变、无法改变,错误的沟通方式,使我们无法获得鼓励与怜悯,压力与焦虑,也在不断的聚集。

许多人认为自身所有工作、行为与语言是没有意义的,这种人生的无意义感,导致更为迫切的希望获得认同。

潜意识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追寻错误的东西,但对变化的拒绝,使自己只能通过认同来麻痹、欺骗自己。

“那些攀比着谁加班时间长、攀比着谁休息次数少的人,不过是希望获得认同”

希望对方认同自己的行为,希望对方说出,你加班这么辛苦,以后肯定会升职或是加薪;说出你这么努力的加班,一定是为了家人生活的更好。

毕竟,在失去选择权的情况下,唯一能重新加强人生价值、减少无意义感的方式,只有获得别人不断的认同,才能重获人生的目标与意义。


“习惯性比惨”?其背后是选择权的丧失与欲望的不满足

掩盖选择的

欲望

人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是欲望毁了他。然而,这往往是错误的。并不是欲望毁了人,而是无能、懒惰,或糊涂——皮埃尔·布尔迪厄

炫耀苦难,是为了掩盖自身的失败,是以自我为中心去拒绝改变,毕竟人生中并没有任何可以炫耀的优质资源,那么只能通过苦难、比惨,来告诉大家。

“我面临那么多苦难,能达到现状,已经超出你们很多了”

但每个人都在生活之中承受痛苦,那些我们认为痛苦的事,我们认为过多的痛苦经历,可能对别人来说,也在同时经历着。

我们再深入的考虑一下,似乎所有的“习惯性比惨”,本质上是一种竞争性的行为,是我们想要在不付出更多精力的同时,通过增加自身的磨难,来追求更多的赞美与认同。

欲望使我们追求更多的东西,而行为却在原地踏步,从而形成了对自我的束缚。

我们站在圈内,想要圈外的东西,却不愿意多走一步。

因此,“习惯性炫耀”是一种欲望过盛的表现,真正使我们以自我为中心、使我们拒绝改变、使我们失去选择权、使我们希望获得认可的原因,是那不断吞噬着我们,我们却从未察觉到的:欲望。

选择权一直都在,只是被欲望所掩盖。

“习惯性比惨”?其背后是选择权的丧失与欲望的不满足


“习惯性比惨”?其背后是选择权的丧失与欲望的不满足

每天加班,是为了获得更多想要的东西。

减少休息,是为了获得更多想要的东西。

习惯比惨,是为了获得更多想要的东西。

但外物并无法填补我们的内心。

我们的内心,从来不是由外物填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