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女老生”王佩瑜致力於推廣京劇,張雲雷說:給年輕人普及傳統的東西。你怎麼看?

岑詮


        我個人欣賞王珮瑜,不是因為老生唱腔(因為真的不懂),而是折服於她推廣傳承的決心和努力。王佩瑜名言: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已經喜歡京劇的人,和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這句話非常震撼我。雖然我至今是後面那一類。粉張雲雷之前,根本聽不進去京劇,但是也買了王佩瑜老師喜馬拉雅的課程,作為支持。

曾經被韓再芬老師《再生緣》戲曲電視劇吸引過,啃著西紅柿無意掃過電視,就那麼一眼,我直追到結尾。繼續追韓老師的《女駙馬》,故事與《再生緣》太相似,就不熱衷了。

可見傳統戲曲不是沒有魅力,而是他需要一個機會展現美於人前,他需要一種角兒或者說偶像的推動為契機,他還需要變化萬千、豐富多彩,留住大家視線,而這些元素都湊齊太難了。

當然,再難也會有奇蹟出現,張雲雷就是這個時代的的奇蹟。太平歌詞開蒙,師從名師學大鼓,說相聲跟郭德綱,傳奇的經歷,天賦異稟的好嗓子……種種集合於一身,紅出一片綠海。

紅了還難得願意傳播傳統曲藝,把評劇京劇的魅力展現給年輕人,我們角兒把多少姑娘從迪廳拉進了茶館?還循循善誘:我這是學唱,建議大家去聽某某大師,把眾粉拐的更遠了,有多少人因小辮兒的介紹,去考古老唱片,去給名家大師貢獻票房,哪怕之前不甚瞭解。

名角兒風範,歌喉婉轉,京平梆鼓曲信手拈來,足量的豐富多彩,二奶奶們迷的神魂顛倒。更可怕的是小辮兒還藏著不少能耐,可以確定的有彩虹乍現的八角鼓,王少力先生透漏的雙手御子,張雲雷在國風美少年提起的三絃,綜藝節目翻包發現的鴛鴦板……還有那些恐怕要問郭德綱了。不僅變化萬千,還要命的有懸念。怎麼能不深深吸引觀眾?

所以,專業角度,京劇名角兒王佩瑜,遠超相聲演員張雲雷。

但是,從京劇以及更多傳統曲藝的宣傳推廣普及,張雲雷是第一人,無人能出其左。











箟園


嗯!作為一個後入門的二奶奶我必須誇一下前輩們!這裡先放上我們辮兒


最開始我聽的是辮兒的小曲兒,很有韻味,很有意思,對於京劇戲曲不太感冒,就算是辮兒唱出來我也不太喜歡,直到有一次聽到了張雲雷和粉絲合唱的乾坤袋,那是我第一次認真聽戲曲!第一次感覺,哇!不錯哎!然後自己學了一下,哎!我好像也會了!

這是我接觸戲曲的第一步,而真正算有點興趣應該是因為陶陽,陶雲聖他跟郭麒麟一起唱的擋涼,我反覆聽,真的很有味道,我突然感覺自己愛上了戲曲(當然是錯覺)因為打開別人的還是聽不下去!給二爺丟臉了😲所以最開始,我對戲曲感興趣的第一步其實是因為各位前輩,各位二奶奶才有的!所以說起推廣戲曲,誇我們辮兒的時候也得誇誇我們二爺的粉絲們,很給力!



好像說到最後又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了😄😄嗯!反正喜歡辮兒喜歡大林喜歡陶陽喜歡德雲社的各位角兒們😘😘


糙漢不摳jio


不去聽那些京劇藝術家的戲,卻認為一個京劇票友能擔得起振興京劇的責任,有這麼搞笑的嗎?學幾句就是唱京戲,沒有這麼無恥的事情吧。這樣浮躁的學藝態度,就該被人打壓。德雲社靠炒作來賺錢的,他就是這個路數。沒必要拔高他們的貢獻。他們賺到錢就好,如果認為他們弘揚了傳統文化,那是一種自作多情。



袁徹


兩種人,兩種態度吧。

德雲社的態度是低姿態,按老郭的口頭禪,他們是相聲的小學生,觀眾是衣食父母。他們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德雲社這麼多年,對於觀眾始終是尊重的。他們懟過同行,懟過記者,甚至懟過電視臺,而且都懟的大鳴大放的。但是,見他們懟過觀眾嗎?他們的做法是先用作品把觀眾吸引到劇場裡來,當觀眾喜歡上他們的作品,接受了他們的表演方式再開始逐步的推廣他們的理念。而且是很小心的那種,一旦發現觀眾,市場的接受度不好,甚至有反彈,立刻收手,該修改修改,該放棄就堅決放棄。所以德雲社才能逐步壯大,才沒有成為曇花一現,相聲也重新變成了老百姓喜歡的藝術形式。

而京劇則是另一張面孔了,他們都是大師,都是藝術家,他們是來帶領廣大土鱉們脫離低級趣味走向高雅的。所以,要他們抬頭看看觀眾,看市場是不可能的。開口傳統,閉口規矩,彷彿從來就不知道二十一世紀都已經過了快20個年頭。既沒有新作品,也沒有新唱腔,既不反映現實生活,也不跟上時代發展。崑曲的才子佳人也好京劇的帝王將相也罷,想要引起觀眾的共鳴已經很難了。


飛行者埃裡克


京劇值不值得推廣,和怎麼推廣,這是兩個問題,放在傳統文化身上同樣適用。

我的看法是,推廣不切實際,傳承迫在眉睫。

理由很簡單。現在戲劇專業院校畢業的學生,能完整唱一出兩出戏的有多少?

之前看過一個節目,一個從小學京劇的人改行了,在節目裡唱了一齣戲,並說這是自己最後在舞臺唱戲,因為現在在劇場的工作養活不了自己,決定改行。很悲哀。

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是好,但也不能因循守舊,而是要很好的傳承下來。西方最流行的音樂不是古典音樂,舞廳裡常跳也不是芭蕾,但這兩樣永遠都不過時,是最莊嚴高貴的。

反觀我們的傳統文化,包括戲劇在內,現在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呢?

西方那一套開班授課似的教育方式,當真比老一輩一帶一師傅教徒弟的方式先進且有效嗎?

現在京劇所謂的角,跟梅蘭芳時期的角比,是進步了還是退不了呢?

我們的年輕人不懂歷史,不懂古典禮儀,不識人物,不識典故,怎麼能看懂京劇呢?

京劇如今的發展現狀,不是京劇的問題,而是我們到底是以什麼眼光,看待自己歷史以及文化的問題。

因為如果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的過去,就不能正確的面向未來。


邪見帝國


因為德雲社,多少人重新開始愛上了曲藝,因為張雲雷,多少姑娘不但走進劇場,而且能唱上幾段小曲!傳播傳統曲藝,德雲社功莫大焉,為了一個節目中的小環節而興問師之罪,無非是德雲社太好太好,動了它人的奶酪而引發的。


李白居不易


感覺小辮兒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把“買大煙”改成“落平川”,雖然還是言前轍,但是即弱化了探河時代感,也弱化了賣大煙的松老三兩口子心狠手辣的人物性格特徵,而大蓮也是因為深知父母的翻臉無情才會做出跳河自殺的舉動。改為“落平川”則似乎有點讓人覺得這兩口子原本是什麼高大上的人,不得已才虎落平陽。當然也有人會說,松老三是旗人,原本是鐵桿莊稼,現在靠賣大煙為生也能應了“落平川”,但是瞭解時代背景,在清三代以後還是鐵桿莊稼的旗人也不多了,多數旗人也跟漢人一樣自謀生路。賣大煙能成為營生都到了道光、咸豐以後了,更何況,無論在哪朝,賣大煙都不是什麼讓人高看一眼的職業。所以,松老三根本算不上什麼高大上的人物。


抗體妞


瑜老闆做為當紅餘派老生放個架子走下舞臺來到廣大群眾之中講京劇,普及京劇知識為發展京劇做出貢獻,此舉功大無比,點贊,點贊。京劇是國粹,是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精華,百年來多少藝術先輩為發展京劇藝術嘔心瀝血,潛心研究京劇唱腔和表演手段,舞臺上的一招一式都是藝術家的心血,在京劇人共同努力下才使得京劇百花爭豔,創立了百姓歡迎的各種流派,使京劇藝術長青不衰傳承至今。京劇歷來講究普及和提高,從宮廷京劇走向百姓舞臺,又從舞臺走向普通百姓之中,這種接地氣的做法代代相傳。到群眾中推廣京劇到青年人講京劇應該是京劇人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中國開放各種藝術種類對傳統藝術更為衝擊下,保護和發展京劇這一國椊更為重要,王佩瑜、張雲雷先行一步,做京劇宣傳的使者實在可敬。此舉如大力推廣,京劇藝朮的群眾性一定會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更多青年人愛京劇必成現實,一個年輕人愛京劇,唱京劇的埸面指日可待,京劇的明天會更加燦爛精彩。那些對瑜老闆此舉有偏見的種奇談怪論休矣!為了發展京劇,讓此舉之風來的再猛烈些吧!


yaya


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背有些傳承中國文化的責任,只不過是他們兩個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佼佼者。這個時代從來不缺流行,缺的只是被我們遺忘的曾經的“流行”。對於中國傳統藝術的發揚與傳承來講,這兩位無疑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瑜老闆從小備受京劇薰陶,當代第一坤生的名號絕非浪得虛名!京劇是一門太美太美的藝術,然而大環境是越來越好了,傳承卻越來越難了,瑜老闆想當京劇的一扇窗,讓人們打開這扇窗,願意走到京劇的殿堂裡,也願意這樣一輩子做下去。不關係什麼樣的方式傳播,京劇的魂是不變的,根兒是不變的,更多的年輕人願意駐足在京劇世界,京劇,是要流傳下去的啊~

張雲雷,從小京評梆韻薰陶,自幼含蕭彈弦長大。不管是把相聲開成演唱會,還是聽相聲帶熒光棒,不可否認的是,他確實帶動了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國傳統藝術。他的觀眾,能唱評劇,能唱京劇,能唱鼓曲,能唱太平歌詞,能打玉子,能打快板。當然也有人說張雲雷不行,相聲說的不好,舞臺風格不好,反正覺得他哪哪都是不好,可是刨去這些個不好,平心而論,單憑他能讓這麼多的人愛上傳統藝術,他的努力就是有用的。師父調侃他“太平歌詞老藝術家,正經從老藝術家一步步蛻變成鮮肉”,他身上的能耐,單摘出來一樣,單說把它學會就夠學好久的了,更別說學精了。有人說他一夜成名,可是那一夜成名的本事是日日夜夜練出來的!他願意用自己的力量吸引更多的人瞭解中國的傳統藝術,他費心了!

願二位角兒前程似錦,也希望我們更多的年輕人願意瞭解傳統藝術,去學習,然後儘自己微薄之力去傳承!

最後放上兩位角兒的大褂圖,這是中國傳統藝人最美的服裝!

(圖源見水印)





暮裡暮外


不管京劇還是傳統曲藝,時至今日還有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願意掏錢且花時間走進劇場聽一段,這在當代“娛樂至死”的社會,何等難能可貴。

戲迷和票友有自己的道理和出發點,不可褒貶,只不過傳統藝術的延續和傳承,還是需要培育受眾度,戲迷只是小眾。一門藝術如果總是隻有臺下寥寥數名懂行的“票友”在欣賞,杞人憂天的說,離消亡也不遠了。


王珮瑜未必真是京劇界的“小孟小冬”——甚至難以逾越,但能以一己之力推廣京劇,讓更多年輕人接觸、瞭解並融入傳統戲曲,戲迷不該過多指責,而是必須多以褒揚。

有人甚至質疑王珮瑜是在利用京劇炒作自己、成就自己。其實,換個角度看,王珮瑜是在利用自己炒作京劇。

藝人可以炒作自己的熱點和方式很多,何必拿一門幾乎無人問津的戲曲,更何況憑王珮瑜的曲藝界知名度,大可按照當下炒作流量娛樂新星的路數、炒紅自己,然後大撈一把,沒必要花大把時間和精力到大學客座講解京劇,還要招致各種非議。


在弘揚傳統文化之路上,德雲社同樣是必須大書特書。從創辦德雲社宗旨的“說真正的相聲”,再到郭德綱表演各種傳統相聲、曲藝,再到張雲雷的《探清水河》、《鎖麒囊》。

從德雲社最慘時只有一個觀眾,到如今郭德綱每逢商演必“滿坑滿谷”、以及張雲雷的“熒光棒相聲”和“千人大合唱”,再到許多年輕女孩樂於走進德雲社聽傳統曲藝,每一次對傳統藝術的討論都離不開德雲社和張雲雷,何等幸事。

必須感謝像王珮瑜、郭德綱、張雲雷、陶陽等不遺餘力宣揚和普及傳統藝術的藝人,否則我們的民族哪來的文化自信,老祖宗留下的隗寶何以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