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明一逼明是权力很大的皇帝,为何李世民他就让出了皇位?

用户99027385958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虽然打天下的不是他,但这并不妨碍他掌握实权,可以说在宣武门之变之前李渊说话还是很管用的。那么既然李渊是个有实权的皇帝,就算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那他想要压制李世民也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为何他却甘愿把李世民立为太子后就交出军政大权,又于两月后退位扶李世民上位?

首先得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玄武门之变那天李渊是想让李世民三兄弟去到临湖殿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质,顺便缓和一下他们三兄弟的矛盾。可谁曾想李渊没有等来他们三兄弟,等来的是身着盔甲手持武器的尉迟敬德,并且身上还沾满了血。在古代带着武器身着盔甲见皇帝是绝不允许的,尉迟敬德如今这样来见李渊,就是不把李渊放在眼里了,当然这是因为他背后有李世民做靠山,换句话说就是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已经不把李渊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了,李渊若乖乖退位还好,若强行霸占着皇位那已经杀兄弑弟的李世民也不介意再弑君弑父。李渊显然也是知道若不交权就会有生命危险的。

其次尉迟敬德去找李渊时实际上李渊是处于被控制的状态,他已经没有自由了,一言一行都在李世民的人的监督下,还美其名曰是为了保护李渊的安全。既然李渊已经没有权力了,那么他交不交权都不影响李世民掌控军政大权,还不如主动宣布交权保留他的最后一点面子。而且李渊也怕这场政变扩大影响,李世民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后没有将东宫和齐王府的人赶尽杀绝,而是只杀死了他们的儿子,这就意味着还有许多忠于太子和齐王的人活着,李渊一直是有些偏袒太子的,若他继续当皇帝,这些太子和齐王的旧臣一定会上书李渊要求为李建成和李元吉平反,那么李世民就不一定还会留着这些旧臣了,还不如自己交权退位少死一些人,将政变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最后一点原因就是李渊当皇帝无法处理玄武门之变事后之事。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李渊究竟是该嘉奖还是该严肃处理呢?如果嘉奖,可死的毕竟是自己亲生的儿子,李渊不能这么不近人情。若严肃处理李世民,那李渊已经死了两个成年的儿子了,李世民再死了大唐的江山该托付谁手?所以李渊只有退位让权,让李世民自己处理这件事,李渊则当太上皇享清福去,也省去了许多烦恼。还可以整日跟妃嫔作乐,何乐而不为呢?


风尘讲历史


综合很多史料,稍微写点看法。

一.李世民逼迫李渊退位的背景

当时,在争夺皇位已经处于明显下风的李世民兵行险着,孤注一掷,经过精心的策划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并控制皇帝李渊;很多人一直觉得玄武门之变的核心在于弑杀太子李建成,其实恰恰相反,如果兵变只诛杀竞争对手,无法控制皇帝,仅仅只是成功了一半,作为一个开国皇帝,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力是否稳固,再者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并不存在李建成李元吉一死,就一定要传位给李世民。


按史料记载,李世民当时在秦王府私养800多名勇士,通过策反当时玄武门守将常何,得以顺利进入玄武门埋伏,弑兄杀弟的时候李世民身边仅70余骑,剩下的人去哪里了?没错,去扑杀皇帝李渊的卫队了。李世民的精心策划在于他精心的控告(控告太子齐王同皇帝的后妃有染),让皇帝觉得家丑不可外扬,只能召集几个重臣秘密会审,选处较偏,护卫不多,以致秦王府的人有机可乘而挟持皇帝李渊,成功让尉迟恭入宫担任“警卫”。

二.李渊退位的真正原因

试想如果李渊如果本人没被挟持,作为一个皇帝,知道发生了兵变,第一件事肯定就是调集御林军诛杀叛逆,搜捕要犯,哪怕日后要传位给李世民,也不可能致自身安危于不顾,更不可能接受十个嫡孙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等幼儿都被残忍杀害,还在宗室的名册上删除他们的名字。

回到李世民让尉迟恭入宫担任“警卫”。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予,径直来到高祖所在的船上(如果此时李渊还有守卫,能容许尉迟恭这样?)。高祖大惊,问道:“今日作乱的人是谁?爱卿到此做什么?” 尉迟恭回答道:“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殿下担心惊动陛下,故派臣担任警卫。” 高祖对裴寂等人说:“不料今天竟然会出现这种事情,你们认为应当怎么办呢?”(裴寂 知道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故无语),早就被李世民收买的 萧瑀和陈叔达 当众背台词:“建成与元吉本来就没有参与举义兵反抗隋朝的谋略,又没有为天下立下功劳。他们嫉妒秦王功劳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划奸邪的阴谋。现在,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 高祖说:“好!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识时务者为俊杰,否则李世民只要一转身,剩下的就交给尉迟恭了,到时候是史书上就会写成李建成李元吉叛乱,杀死皇帝及重臣若干,秦王救援不及……)

迫于形势的李渊还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又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谕诸将卒,大势遂定。

至此,李世民的政变才算大功告成。


逍遥子说历史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渊逐渐退居二线,并在几个月之后成为太上皇,之所以会如此快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01 李渊年事已高,心灰意懒

太上皇,是皇帝对自己父亲的尊称。所谓“太上”,实际是“无上”之意,意思是比皇帝还要尊贵。而到底尊贵不尊贵,是荣誉称号还是实职,都要看是谁干?古代年龄最大的太上皇是乾隆,85岁时才上岗,可他比皇帝嘉庆还要牛!

而李渊就任太上皇时,是61岁,已经达到了退休年龄,这个时候,当个太上皇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历史上还有20多岁当太上皇的人。况且,玄武门之变以后,李渊面对李世民兄弟之间的手足相残,明显对朝政已经心灰意懒,做出这个决定,没有什么不寻常。

02 李渊主动让位,十分明智

李渊主动让出帝位,让李世民接班,实际上是明智之举。在他任太上皇的9年间,大唐在李世民的领导下,继续蓬勃发展。而他的个人生活也几乎没受到太大影响。李渊传位于李世民,尽管有不情愿的因素(他钟意的还是李建成),但是,他能够在玄武门之变这种突发变故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势,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也说明他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十分明智。

03 李渊主动让贤,也属无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帝王,也不例外。谁都想在这个位子上干出一番功业,或者就为了单纯享受一下生杀予夺、予取予求的乐趣。

一朝皇位在手,谁也不愿意放手,人世间最清心寡欲的人,恐怕也不例外。所以,面对李世民的咄咄相逼,李渊肯定是不痛快的。然而,他心仪的接班人李建成已死,李世民成了唯一选项。如果再占着位子不走,等李世民动粗,更是会成为历史笑柄。所以,李渊主动让贤,还在退下来以后,尽量不结交大臣,免得被自己的儿子猜忌。这也是一个老皇帝的无奈之举。


深夜聊斋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在玄武门把建成元吉干掉之前,建成元吉一直排挤李世民。秦王府诸人也人人自危怕太子秋后算账,屡次劝进李世民除掉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武德九年六月初四,趁天有异象,在玄武门埋伏下刀兵。建成元吉来到玄武门感觉有异,调转马头李世民从后面喊他们,元吉搭箭射李世民三次没射中,李世民确一箭毙命了李建成。尉迟敬德带兵杀到,有兵士射元吉不中,元吉跌下马来。同时,李世民马受惊,奔入树林。李世民被树枝挂住,元吉看到机会赶过来用弓要勒死李世民,尉迟恭救主元吉不敌,奔走去找李渊救命,眼看要跑进武德殿,尉迟恭搭弓一箭把元吉射死。

退位禅让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大小事务悉数交于李世民处理。两个月后,李世民登基,李渊为太上皇。

李渊玄武民之变后,已经心灰意冷,他也看到李世民有治国能力,能压住手下这帮强人,自己养老享乐生孩子去了。四年后,李渊最小的儿子滕王李元婴出世,这就是建滕州、洪州、隆州三处滕王阁的滕王。


抱影无眠夜归人


我觉得李渊让出皇位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与他心力憔悴不堪,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识时务者为俊杰

在每次分析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人们都习惯性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其实李渊在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为他夺得皇位开辟大唐的过程中,就已经口头答应过李世民要立他为太子。

后来真正登基之后李渊却食言将李建成立为太子,我觉得李渊之所以立李建成为太子就是担心李世民功高盖主,他的皇帝坐不稳。


为了自己皇位考虑,李渊才立李建成为太子,一方面可以均衡李世民权利,另一方面自己皇位也可以坐的安稳些。

然而他低估了李世民的能力,才导致最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与其说玄武门之变是谋权篡位,我觉得更贴切的说法是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本来太子之位就该属于李世民,却花落李建成之手,这也就算了,李世民为了天下社稷不跟李渊计较。可是自己在战场上拼命,李建成还与李元吉想方设法弄死自己,换做谁也没法忍受。

没办法,最后在自己干将的鼓舞之下,发动玄武门之变,一方面为了保命,另一方面就是拿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也许是上天眷顾,李世民很快取下李建成与李元吉首级,并且前往宫中找到父亲李渊,告诉他已经杀死了李建成与李元吉。


这种情况下,李渊明显知道李世民的意思,再加上他明白自己当初出尔反尔是不对的,要是再不抓紧时间好好表现,估计自己也会像李建成与李元吉一样身首异处。

李渊是聪明人,识时务者为俊杰,保住小命要紧,皇位让给李世民,自己坐享其成,当个太上皇总比去阴间舒服。


二、心力憔悴的李渊

玄武门之变时,李渊已经年老,历经千辛万苦,明白的事情与道理更多,对权利的欲望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

再加上李渊作为一个父亲,看着自己儿子为了权利舍命相斗,心里肯定十分不是滋味,而这一切的源头,又在于当时自己选太子失误,可是如今事已至此,很难改变。

面对三个儿子相斗,作为父亲,他断然是狠不下心对他们做什么过于严重的惩罚。如今李世民解决了李建成与李元吉,一场头疼的灾难终于就此结束,而且获得皇位的始终还是自己的儿子。

李渊综合考虑利弊之后,已经无欲无求,只想早点告别权利之争,尽快回家养老,做自己的太上皇多省心,只要装糊涂一点,李世民肯定不会伤害他。

从后来李渊退位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也刚好印证了这一点。他退位后再也不干预朝政,即使李世民请他参与,他也赶快拒绝,有人觉得他是担心李世民对他不利,我觉得他是对权利厌烦至极,只想躲得越远越好。


结语

毫无疑问,面对玄武门之变后的权利交接,李渊还是很坦然接受的,这也恰好看出一个真正领导者的聪明才智,看清局势,待价而沽,不妄自菲薄,让自己太难堪,这何尝不是一种聪明的表现!



嗔痴历史观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政治、人性两个角度来分析。

玄武门之变,李渊不是毫无察觉,他只不过关心则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原本他也很清楚,二郎能力太强、势力太大,李建成那个天下就是坐了也不稳。但是宇文士及以及裴寂的劝谏阻止了他换储的决心。

李渊不是一个昏庸、优柔寡断的人,相反,在历史上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文武双全、俊逸风流。《雀屏中选》这个典故大家去查一查,就会明白李渊有多厉害了。

但是在牵扯到自己的儿子,十指连心这个问题上往往就很难下决心,因为无论舍弃谁,都是舍弃的自己的心头肉、都是断自己的手指,他一直在思谋一个万全之策,但是他那几个优秀的儿子们没有给他时间。建成元吉筹划的昆明池兵变已经被李世民全面掌握,李世民带兵打仗那么多年,从来就没有坐以待毙过。

由于李渊的难以取舍,实际上三个儿子都对他失去了信心,所以才决定自己撇开他自己干。李世民知道,等李渊出来主持公道,恐怕自己的尸体都凉了,所以果断出手策划了玄武门之变。因为一切有利形势都在建成元吉那边,自己只能通过雷霆出击、抢占先机才有机会出其不意的取胜。

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把李渊的因素计算进去,否则,随时可能功亏一篑。玄武门政变的血腥和冷酷就不在一一赘述了,总之,李世民赢了。实际上,虽然兵符在元吉和李渊手上,但是唐军大多数将士都是跟着李世民出生入死过的,李世民这个人不仅仅治军打仗厉害,个人人格魅力也是很牛的。这才有后来外邦使臣、国君一见他,都为他的外貌倾倒、慑服。

李世民完成玄武门政变的中途,攻打太子府时还逼迫李渊拿出兵符调兵平叛,这就是很高明的算计,是让天下诸将看到,他杀建成元吉,攻打太子府是李渊授权的。不但让人明白了他是将来唯一继承人,还拉着李渊吃了一口儿子们的人血馒头。

这一切做完之后,李渊做为父亲一定是伤心欲绝,但是也无可奈何。不用说他不能再杀唯一的儿子李世民,即便他不管不顾一定要杀,也得考虑形势,自己还杀不杀得了。他看到李世民的心狠手辣和计算之深,不由得不心寒。李世民兵权在手,他已经事实上成了傀儡皇帝,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干脆自己安安心心的当个太上皇,后半辈子起码落个太平、富贵生活。

如果自己继续恋权不放,冲突是迟早的,以李世民的手段,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不定哪天自己就莫名奇妙的没了也说不准。再说,经此剧变,李渊对皇权也淡漠了,因为权力争夺,出现这么严重的家庭惨剧,这权力还有什么意义?


谢金澎


我谈谈我的看法。

一、李世民并未逼李渊退位

李世民从来也没有逼李渊让出皇位,而且从当时的情况看,李世民也毫无逼李渊让出皇位的必要。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世民已经掌握了兵权,六月初七被立为太子,李渊也将军国事务全部委托李世民处理,可以说,李世民此时已经是大权在握。六月十六日,李渊就正式表示,他要退位当太上皇,“朕当加尊号为太上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李世民而言,是让李渊尽快退位有利,还是等一段时间再退位有利呢?

显然是后者,因为当时人事调整并没有完成。当时李渊的五位宰相——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宇文士及仍然在位,而从后来李世民即位以后将他们全部调整离开宰相职位来看,李世民对这几位宰相是不满意的。因此,对李世民而言,比较有利的选择是,暂时延缓李渊退位,以李渊的名义进行人事调整,该免的免,该调整的调整,该晋升的晋升,调整到位以后,李渊再退位,李世民即位,这样,得罪人的事情由现任君主完成,不把矛盾留给新君,是比较好的。

李世民后来在贞观后期,就是这么做的,他亲自处置了刘洎、张亮,并外放了李世勣(以便李治即位以后再把他召回),这样的话,李治面临的矛盾就会少很多。

但是,李渊在六月十六日就提出退位,这时候,最基本的人事调整都没有进行,后来在七月间,紧急进行人事调整,实质上也仅仅是拿掉了一个裴寂,其他的仍然没有调整到位,其他几位宰相,都是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才免掉的。

因此,显然不是李世民要逼李渊退位,而是李渊自己不想干了,主动要求退位。

二、李渊主动退位的原因

李渊为什么要主动退位呢?

我认为,就是被他这几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弄的心力交瘁。现在很多人都只注意到李世民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对李渊的冲击,实际上,自武德九年(626)五月开始,李渊遭受了多轮打击,既有来自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也有来自李世民的。

(一)太白经天后,李元吉劝说李渊杀死李世民

武德九年(626)五月太白经天,太史令傅奕向李渊密奏:秦王当有天下,意思就是李世民要取代李渊掌握天下,此事导致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发生骤变,开始严重猜忌李世民。李渊的这一变化,被李建成和李元吉很准确的掌握了,于是,李元吉竟然当面劝说李渊杀掉李世民,面对这一血淋淋的提议,李渊的反应是沉默无语,“高祖不对”,短短的四个字,背后表达的是李渊的痛苦和犹豫。

(二)六月初三李渊向李世民摊牌

六月初三,李渊把傅奕密奏的内容告诉了李世民,意思是想让李世民自裁,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决定,李渊此举,很可能是想避免自己亲手杀掉李世民、或者李世民被其兄弟杀掉的局面。这一决定的做出,对于李渊来说,从皇帝的角度看,为了维护自己统治必须如此,但是,从父亲的角度看,必然是极为痛苦的。

(三)李世民密奏李建成淫乱后宫

面对李渊的发难,李世民密奏李建成淫乱后宫,同时,李世民提到“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也就是说提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要杀自己,这显然是把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的昆明池兵变计划也告诉了李渊。李建成淫乱后宫和私下制定杀死李世民的昆明池兵变计划,这对于李渊来说,又是一个突然的打击。

在这个打击下,李渊显然乱了方寸,他临时决定不再逼李世民自裁,转而准备在次日质证李建成淫乱后宫的事情。

(四)次日,六月初四日,玄武门之变发生,李世民自卫反击,先发制人,抢在昆明池兵变计划之前,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可以说,短短一个月时间,李渊连续遭到多次沉重打击,心情必然是糟糕透顶,玄武门之变当天,李渊“泛舟海池”。很多人觉得不可信,我觉得这有什么不可信的,这恰恰是李渊在极度痛苦、极度失落的情况下,试图排解郁闷心情的一种方式。

玄武门之变,对李渊来说,既是一个痛苦的冲击,同时又是一个解脱,从此以后,李渊再也不用操心儿子们之间的争斗了,这个老头很显然是累了,不想干了,所以才急于退位。

以上是我的一点简单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详侃历史


李渊的确是权力很大的皇帝,至于李世民有没有逼迫李渊让位历史书里面也没有记载。根据《新唐书·高祖本纪》记载:“庚申,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大赦。复浮屠、老子法。癸亥,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听政。”公元626年6月4日,秦王李世民杀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施行大赦。恢复奉行佛教,老子的礼法。初七,唐高祖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让他处理政务。从《新唐书》的记载来看李世民没有逼迫唐高祖让位,其实不用逼迫李渊也会把皇位传给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生有四个儿子。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李元霸),四子李元吉。这四个儿子,都是李渊的嫡子。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这四个儿子才有资格继承皇位。其中,李玄霸(古典小说里面叫李元霸)英年早逝,据说被雷劈死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死于玄武门之变,所以在李渊的四个嫡子当中只有李世民了。

第二:李世民功绩卓著,常年在外带兵打仗,为大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李世民文武双全,即便他不是嫡子,以他的功绩,足以被钦点为皇位继承人了。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死后,没人比得上李世民。李渊不至于糊涂到,把位置传给其他儿子吧!换做是谁,也会把位置让给李世民。

第三:当初太子李建成在的时候,他不好选择,毕竟李建成是嫡长子,也没有犯什么错。所以,李渊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摇摆不定。直到李建成被杀以后,才坚定了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的想法。说实在的,李渊能做皇帝,也是靠了李世民。如果当初不是李世民逼李渊造反,不知道李渊能不能做皇帝。所以,他别无选择,自己年龄也大了,没有必要赖在这个位置上不走。他不即便心理不想让位,他也知道这么坐下去,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大唐的天下迟早是李世民的,还不如早点让出去,以免再次出现祸端。


谋士说


他是父亲,要成全儿子

李渊,大唐王朝的开国之君,绝非泛泛之辈

能够在隋末的各路豪杰中最后建立大唐王朝,统一全国,是个很有才干和有为的皇帝

没有李渊,李世民是打不下天下的!李渊是李世民征战四方,打仗的一个大后方,包括政局,都是李渊稳定的,李世民做的,其实更多的是韩信的作用,就是征战四方,打败一个个的割据势力!

只有李渊,也只有李渊愿意用李世民为将征战四方,才有可能李世民建立一个个的功勋!

就像有了刘邦,才有了韩信的用武之地一样!

在平定四方之后,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争斗进入了白热化,这没有谁对谁错,只是权力斗争而已,李建成未必是个昏君,李世民只不过已经有历史证明了他是个明君!并不能说李建成不行!

在李世民、李建成二位兄弟斗争到最后,李建成李元吉死掉为代价,李世民获胜!

这个时候,李渊失去了两个儿子,他不愿意在失去第三个儿子,他不能干掉自己的这个儿子,他也不愿意在看到这个儿子,既然不能干掉,又不愿意看到,这个儿子又是这个优秀,李世民也应该有逼宫的情形的,这个时候!

李渊就让位给了李世民,自己退居二线把!自己也老了,不能三个儿子都是去,既然如此,不如养老!

后来的日子里,虽然李世民一再的要孝顺李渊,李渊再也没有给过李世民好脸色,他不愿意见到李世民,每次看到李世民,他就想起了自己的另外两个好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

还是不见的好,少一些伤心!


鹏程日志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作为开国皇帝,李渊也是十分有才能的,那么为何玄武门兵变后,李渊会让位给李世民呢?

”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推荐一下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这是《新唐书》中的一句话,也就是说李渊起兵其实是李世民的功劳。

下面我们就根据史书记载,来说说李渊让位给李世民的原因。

第一,兑现对李世民的承诺。

隋炀帝杨广继位以后,大兴土木,民不也聊生,李世民看得出大隋江山无法长久,于是就暗中结交一些人才,储蓄力量。

后来李世民劝李渊起兵,可是李渊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和隋朝抗衡,最终李世民说出自己这些年暗中招兵买马的事。

李渊最终只能依靠李世民的势力,和自己原有的势力相结合,与隋朝一决生死。不过在起兵之时,李渊为了激励李世民,曾许诺李世民如果自己当了皇帝,就立李世民为太子。

李渊的承诺李世民始终记着,但是在李渊称帝后,他为了稳定根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立李建成为太子。

所以当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时,李渊让位,也算是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第二,李世民已经掌握了大唐的大部分权利。

李渊攻下长安后,将长安定为首都,当时大唐刚刚建立,就是在长安城里也并不太平,所以李渊为了稳住都城,登基后,李渊就不可以再亲自带兵打仗了。

而李建成作为太子,是要留在皇帝身边,帮助处理事务,顺便熟悉朝廷之事的。最终李渊决定让李世民带着兵,去帮助自己平定四方。

李世民不仅有勇有谋,他还待人宽厚,所以当时他在军中的威望是很高的。而且李世民一路势如破竹,还收了不少降将,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了军营中的骨干力量。

其实在大唐平定天下后,大唐的军队几乎都在李世民手中,李世民身边更有魏征、长孙无忌等一批文人,和李靖、侯君集等众多武将。李渊也清楚,自己与其当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还不如让位给自己的儿子。


第三,不想父子刀兵相见。

李建成死后,李世民成了皇位最合理的继承人,如果此时李渊还是不让位,那么玄武门之变,势必要给朝臣一个交代,这样李世民肯定不能独善其身。

只有李世民自己当了皇帝,他的权利达到了最大,朝廷之中,才不会有人对玄武门之事妄加议论。

李渊知道,此时的李世民是要定了皇位,否则他就会被朝臣刁难,为了不与儿子刀兵相见,李渊只好提前退位。

其实,李渊让位给李世民,也是一种英明的举措,因为李世民确实有帝王之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