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

文玩会客厅(WWHKT)今天

墨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

墨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

倪 瓒 代表元代绘画成就的山水画“元四家”除黄公望外都能画墨竹。其中倪瓒(1301—1374年)的“逸笔”特别体现元代风格。吴镇(1280—1354年)的“圆厚”也代表了很高成就。另外王蒙(1308—1385年)也有墨竹作品。

倪瓒画竹的“逸”的思想,典型地集中在给以中画竹并自题的一段跋上:

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它人视以为如麻如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戊申十月七日,倪瓒。(《佩文斋书画谱》卷十六)

所谓“胸中逸气”,乃中国隐逸文人大自在的心态表现。也正是倪瓒“殊无市朝尘埃气”的精神追求。他的绘画风格之“逸”而造型“草草”不求形似,追求“自娱”,不单单体现在墨竹,乃源于自己总的绘画追求,他的一句著名画论“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答张仲藻书》),表明了艺术态度。其内涵,第一是要有“士气”,即有文人的清高襟韵。第二是用笔率略而遒劲,要“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要“用笔遒劲,乃为得法”(《云林画谱》)。第三是画要不似之似的“不完全似”。

墨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

元·倪瓒《春雨新篁图轴》纸本水墨 纵70.8 厘米 横38.8 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春雨新篁图》轴是其代表作。其潇洒游戏墨竹的态度,更多无拘无束的自由。一竿细竹,虽不太拘八法规矩,却在轻松之中篆籀相兼地随笔挥写,无法有法。若以“如麻如芦”眼光观之,未必真的就离竹甚远,而是既有竹相,又有竹态。如画竹竿有比例恰当的竹节,画竹叶符合真实竹叶的形状,而且还因竹态婀娜而具竹韵。不过用笔的率略有别于形似者的画竹,这主要体现在无论画竹竿、竹叶都是率意为之,例如画竹竿虽不乏竹节特征,却写过的一笔粗则粗之、细则细之不作修饰,其他处理竹叶也是一样。倪瓒这样的画竹,实际上他画竹时,是让精神进入生活中的真竹形态,只是逸气写出时,特别重视该状态中的墨笔形迹。该形迹中的艺术真意,弥为珍贵。

墨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

元·倪瓒《梧竹秀石图轴》纸本墨笔 纵96 厘米 横36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另一幅代表作《梧竹秀石图》轴局部的墨竹表现,再次体现了“ 草草” 写形的“ 逸笔” 之思。浓笔、淡笔、湿笔、枯笔等, 只抓画竹的“个”字、“分”字特征, 只抓墨笔行走节奏的大感觉,而根本不去顾及竹的具体形态细节,这又是“ 逸笔” 的特征。这样的画法,文人们喜爱。例如在《春雨新篁图》上有许多文人的题句。其内容多为赞美,如“ 不见高人倪幼霞, 流传遗墨尚清华。凤毛影落湘江水, 春雨新梢整复斜”,“先生清气逼人寒,爱写森森玉万竿。湖海归来已蝉脱,一枝留得后人看” 等,一次又一次地称颂了倪瓒清逸的艺术。凡是倪的作品,往往都会在或画面、或题卷、或诗塘出现满题现象。《式古堂书画汇考》中记有“逃虚子戏语”题倪瓒《竹枝图》句:“以墨画竹,以言作赞,竹如泡影,赞如梦幻,即之非无,觅之不见,谓依幻人,作如是观。”乃是从佛经《金刚经》思想的角度所道出的倪瓒墨竹境界。其实,清逸疏淡竹如影的墨竹,对于以山水画为主的倪瓒来说,是兴致所来的余事。

但即使如此,倪瓒墨竹还是开辟了新的审美思想。这一点,对后人影响很深。

墨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


墨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

吴 镇 的墨竹以朴茂沉雄见长。其中不脱“逸兴”基调。特别是晚年多尚墨竹,风格格外如是。《竹石图》是至正七年67岁的作品,为典型代表。他将朴茂沉雄凝练于骨,潇洒放逸收敛于理,一尽“士大夫辞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的逸兴发挥。那摒弃太重形似、兴致墨戏的意识,与倪瓒一样,在自题中常见“戏写此枝”、“戏扫清风五百竿”、“梅道人戏墨”、“吾以墨为戏”等墨戏思想。不同的是,吴镇用笔圆厚而清雄。

墨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

元·吴镇《竹石图轴》纸本水墨 纵90.7 厘米横42.6 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圆厚, 源于他山水画承董巨兼马夏而自出深厚苍郁的气质。画石喜用秃笔中锋勾勒轮廓,以柔婉的湿笔披麻皴和干笔皴擦表现石纹,加之湿墨点苔,使山石厚实腴润。以此意识画竹,是秃笔点画间起笔收笔的厚实而圆。这样的用笔,在“有竹之地人不俗”、“尽消俗尘思全清”(吴镇画竹题句)的精神意识里,离俗生清、朴茂生雄。《竹石图》写竿全系中锋,清气内敛于意守中正, 使逸兴发散竹梢竹叶时,不失内气雄壮。

由之吴镇墨竹标立的君子精神,是“抱道之无心,凌云如有意。寂寂空山中,凛此君子志”(《墨竹谱》自题诗)。所画之竹,立足于萧散幽远的气韵表达,不刻意于竹子的品类等物理性态的精确;从而突出坚贞孤傲、清虚脱俗的精神象征意义。

吴镇画竹完整的思想认识,基本体现在《仲圭竹图并题卷》中。他认为不由规矩不能成画:深浅轻重的濡墨用笔,在浓淡粗细见竹之荣枯。所以结构上要叶叶着枝,枝枝着节;笔法上要笔笔有生意,面面得自然。在笔法从心法的关系上,他推崇文同:“独文湖州挺天纵之才,比生知之圣,笔如神助妙合天成,驰骋于法度之中,逍遥于尘垢之外,从心所欲不逾准绳。”自己也照文同去做:“故余一依其法,布列成图。”又多次阐发“与可画竹不见竹”(分别见自题《竹枝行》和《梅花竹谱并题卷》),表明他画竹师文同的心迹。

吴镇墨竹作品,现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筼筜清影图》,疏逸间有倪瓒之风。又藏《墨竹谱》24 幅,浓叶淡枝各尽环境、形象之态。天津博物馆藏《多福图》、故宫博物院藏《枯木竹石图》,用笔简率沉郁。又故宫博物院藏《墨竹坡石图》、《墨竹图》,也是清疏逸兴遄发之作。另外,上海博物馆还有画树石兰竹的《竹谱图》横卷。

墨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


墨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

王 蒙(1308-1385),元代著名画家。字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

元末官理问,弃官后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临平镇)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属山东)知州,因胡维庸案牵累,死于狱中。

王蒙能诗文,工书法。尤擅画山水,得外祖赵孟頫法,以董源、巨然为宗而自成面目。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题词:“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传世的代表作《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上海博物馆藏;《葛稚川移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秋山草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墨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

元·王蒙《墨竹图轴》纸本水墨 纵77.2 厘米横27 厘米 苏州博物馆藏

王蒙的墨竹,见苏州博物馆藏《墨竹图》轴。虽然没有文同那样的精确严谨,也没有李衎那样的写实,却有文人逸兴萧散的笔墨清致。所以王蒙墨竹与倪瓒、吴镇一起,表明了文人画最高代表的元四家“逸”的审美品格。

墨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

元 王蒙《霜柯竹石图》 水墨纸本

霜柯竹石图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黄鹤山中人王蒙画。钤印:王蒙印(白文)

题跋:海中铁网珊瑚树,石上银钩翡翠梢。鸟夜乱啼江月落,檀栾飞影下窗坳。八十翁白珽题。钤印:湛渊(白文)

高枝千云霄,劲节凌霜雪。巉然石一拳,期期补天缺。会稽杨维桢。钤印:会稽杨维桢印(朱文)

《霜柯竹石图》构图简略,一湖石立平坡之上,周围部落着疏竹及丛草,竹干修长,竹叶下垂,浓淡相间。湖石上仅一颗梧桐树,在秋霜的打击下,疏也大多脱落,仅剩下数片桐夜残留枝上,但是,它那一点点残叶甚似“石上银钩翡翠梢”,更多的竹叶甚似“檀栾飞影下窗坳”,题画诗对此构图作了极美的描绘。该图喻意霜操树竹的高洁品格。所画之直干树柯,随枝进发,逐次添补,使整棵树疏密自然。王蒙这种细笔勾点树木和石头,然后用淡墨渲染,使其早期用笔尖细的画法。《霜柯竹石图》的石和树,皆王蒙枯笔焦墨技法的画风,画石仍为其“用淡墨钩石骨,纯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绝无余地,再加以破点,望之郁然深秀”。(钱杜《松壶画忆》。这就是画家笔精墨妙之功力,所以倪瓒说“叔明绝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比君”。

墨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


墨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

文玩会客厅(WWHKT)2020.2.4

欢迎添加关注!

墨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